阿依提拉汗·艾力;沙代提古丽·苏比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血管炎性疾病,根据目前普遍认可的“内皮损伤反应学说”研究发现激活的大鼠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α(PPAR-α)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整个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拮抗作用。本文分别从PPAR-α与脂类代谢、局部细胞炎症以及斑块稳定和破裂的关系探讨PPAR-α对动脉粥样硬化的拮抗作用机制和原理,为临床实践和新药开发提供有效依据。
作者:陈凌;黄萍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对中西医结合治疗艾滋病合并肺结核的疗效和综合性护理效果进行分析。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2年1月到本院进行治疗的艾滋病合并肺结核患者124例,平均分成两组,分别是优质组和对照组,全部患者均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法,其中优质组对患者进行综合性的护理方法,对照组采用一般护理方式,并对护理效果进行比较。结果优质组对患者采用综合性护理方法,护理总有效率为92.0%,对照组采用一般护理方式总有效率为74.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艾滋病合并肺结核患者,并对患者进行综合性的护理措施能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帮助患者尽早恢复身体健康。
作者:肖文秀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观察瑞苏伐他汀联合缬沙坦对高血压合并房颤患者的影响。方法将高血压合并持续性房颤的患者9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32例,缬沙坦组32例和瑞苏伐他汀联合缬沙坦组32例,三组均给予降压治疗和胺碘酮治疗。对照组使用除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和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以外的降压药物,缬沙坦组给予以缬沙坦为基础的降压治疗,联合组在以缬沙坦为基础的降压治疗上联合应用瑞苏伐他汀。随访1年,观察三组血压变化,维持窦性心律比例,左心房内径,血脂,肝肾功能,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6(T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变化。结果三组患者经过治疗,血压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年后,以缬沙坦为基础的降压治疗组维持窦性心律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用瑞苏伐他汀后,维持窦性心律比例进一步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比较,三组左心房内径,CRP,TL-6,TNF-α均有效减少,但治疗组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缬沙坦组和联合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缬沙坦组和联合治疗组上述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血脂水平,联合治疗组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均显著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降压治疗在降低血压的同时,能够减少房颤的复发,以缬沙坦为基础的降压治疗维持窦性心律比例高于一般治疗组,联合应用瑞苏伐他汀能够进一步降低高血压合并房颤患者房颤的复发。这种效果有来自于降压治疗减轻左心房负荷外,缬沙坦和瑞苏伐他汀通过抑制CRP、IL-6等炎症介质,减轻左心房的重构,从而减少房颤的复发率。
作者:徐宁;李勤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总结青年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特点及致病因素。方法收集我院2013年2月~2014年8月治疗的50例青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同时收集同期住院的50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对照组进行比较。对收集的所有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归类,总结其发病诱因、危险因素及临床特点。结果两组患者性别、阳性家族史、糖尿病史、高血脂史、高血压史、吸烟史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表现为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典型胸痛、前驱症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由于刺激因素、暴饮暴食、过度劳累等诱因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情绪激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青年急性心肌梗死主要表现为典型胸痛和心律失常,高血脂、高血压及吸烟是导致青年急性心肌梗塞的主要诱发因素。
作者:赵端阳;冯喜强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分析冠心病的预防护理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80例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0例,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预防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及随诊1年后的病情发展。结果对两组患者随访1年,观察组因心肌梗死死亡1例,对照组因心肌梗死死亡5例。观察组患者经过预防性护理,其胆固醇正常比例、血压正常比例及血糖正常比例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心肌梗死发病率及心绞痛恶化比例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97.5%,对照组为85%,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冠心病患者采取预防性护理可有效促进患者病情恢复,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
作者:韩文静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探讨曲美他嗪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12月~2014年6月治疗的6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对照组给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曲美他嗪20 mg/次,3次/d,两组均连续治疗3个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功能NYHA分级、左室射血分数(LVEF)、6 min步行距离(m)、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曲美他嗪治疗慢性充血性心衰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作者:张桂英;尹丽英;张静 刊期: 2014年第13期
作为一种常见病症,高血压是以体循环动脉压增高为主的临床症侯群。高血压的病因包括很多方面,诸如年龄、职业以及环境和家族遗传等相关因素都有可能成为高血压的诱因。作为当前的一种常见病症,高血压严重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由于高血压具有缓慢进行性发展的特点,血压不易控制,因此很容易诱发心脑血管等疾病,对人们的正常生活造成不良影响。尤其是对于老年人来说,由于其身体素质较差,因此在进行高血压的治疗过程中很多治疗手段都不适用,在这样的条件下做好老年人高血压的护理工作显得至关重要。本文就将主要以老年高血患者血压变化及护理对策分析为切入点,对其进行简要的介绍和分析。
作者:左金凤;刘铁;贾维力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探讨糖尿病、高血压、糖尿病伴高血压的脑梗死患者预后关系。方法收集2013年10月~2014年10月收治脑梗死住院患者337例,按合并疾病分为糖尿病组112例、高血压组135例、糖尿病伴高血压组90例。分析各组患者并发脑梗死的特点及预后。结果糖尿病组、高血压组脑梗死患者以腔隙性脑梗死为主,神经功能缺损以轻、中型为主,治疗后糖尿病(DM)组显效率分为:58.04%,HD组显效率分为:62.97%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组在梗死类型、神经功能缺损及治疗显效率(34.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伴高血压合并脑梗死的患者较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或高血压合并脑梗死的患者预后差。
作者:聂玉平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探讨分析丹红注射液治疗冠心病疗效及作用机制。方法将2013年12月~2014年7月我院门诊随诊的冠心病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所接受的不同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组内患者均为40例,对照组以常规药物进行治疗,观察组在以常规药物进行治疗的基础上,采用丹红注射液治疗,观察比较两组的临床效果。结果在总有效率方面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丹红注射液用于冠心病治疗,其临床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崔孝红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分析老年心血管疾病的护理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进行失眠护理、心理护理、药物护理及针对性护理。结果36例患者均在病情稳定后出院,无死亡病例。结论针对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要采用全面、针对性的护理措施,以改善疗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胡春杰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探究高血压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CRP)指标的水平,分析其与高血压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心内科收治的90例高血压患者作为观察组(1、2、3级高血压患者各30例);选取我院同时期体检中心的健康体检者6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化学发光法,测定受试者血清中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含量。结果观察组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浓度为(8.21±3.78)mg/L,正常对照组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浓度为(2.10±0.62)mg/L,观察组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级高血压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明显高于1、2级高血压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检测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指标的水平,发现其与原发性高血压发病关系密切,可以更好的预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病情变化,对于临床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作者:杨元松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研究中医养心汤治疗老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12年1月~2014年10月间诊治的老年冠心病患者筛选110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5例,对观察组患者运用“中医养心汤”治疗,对照组患者运用西药的常规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36%,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81.82%,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就不良反应发生率而言,观察组患者为7.27%,对照组患者为21.82%,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老年冠心病患者而言,采用中医养心汤的方式可以显著提高疗效,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潘根起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探讨风险管理在心血管护理中应用的意义。方法将2013年3月~2014年3月74例心血管疾病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常规组,均为37例;常规组采取常规管理,研究组采取风险管理,对比两组的纠纷、意外事件及投诉的发生率和护理满意度。结果研究组的纠纷、以外事件及投诉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组,且护理满意度也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在心血管护理中应用风险管理,可有效减少纠纷、投诉及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护理服务质量和满意度。
作者:朱莹 刊期: 2014年第13期
近年来我国的心脑血管疾病患病率逐年提高,为了适应不断增长的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需求,介入器械不断发展,包括冠脉支架、冠状动脉介入(PCI)手术等大幅度增加,推动了冠脉介入治疗的不断发展。本文对于冠脉介入器械的发展进行研究,探讨其对冠脉介入治疗的推动作用,期望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作者:杨晓辉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探讨临床上使用中药注射剂静滴治疗心脑血管的疗效。方法将2013年7月~2014年7月本院收治的66例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平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3例,对照组给予口服复方丹参滴丸+阿司匹林肠溶液,实验组患者给予静脉滴注中药注射剂(参麦注射液)。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的有效率,患者满意率。结果实验组治疗有效率,患者满意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注射液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疗效确切,预后好,患者满意率高,值得大力推广应用。
作者:唐燕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分析心血管疾病患者护理中静脉留置针的主要作用及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587例患有心血管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其中观察组293例,对照组294例,观察组采用静脉留置针,对照组采用常规金属头皮针,比较两组液体外渗情况、输液速度达标率、平均注射时间及建立静脉通道延时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液体外渗比例、静脉通路延迟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平均注射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输液速度达标情况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脉留置针具有对血管刺激性小、不易脱出血管、便于肢体活动等优势,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冯菁 刊期: 2014年第13期
体位性低血压又称为直立性低血压,即站立1~3 min时,收缩压下降>20 mmHg或舒张压下降>10 mmHg[1]。体位性低血压在老年患者中较常见,高血压老年患者在降压治疗中易出现体位性低血压,体位性低血压对人体无较大损伤,但体位性低血压所引发的晕厥、跌倒,甚至昏迷、休克、心脑血管疾病等可严重危害人体健康,并对患者心理造成一定影响[2]。因此我们要采取全方位、系统的护理干预避免或使老年高血压患者体位性低血压好转[3]。老年高血压患者易发生体位性低血压,护理的关键是采取预防措施,对症护理,防止体位性低血压的再次发生。现针对沈阳军区总医院心内科2014年2月~2014年6月收治的40例出现体位性低血压的老年高血压住院患者给予相应的护理干预,均取得一定疗效,现将情况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元红;金萌;韩娇;倪瑞瑞;曹双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探讨炎性介质的动态变化在诊断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本院2013年2月~2014年8月治疗的8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同时选择同期50例健康体检的各项指标均正常的健康人作为对照组,两组人员均抽取空腹血液4 mL,分离出血清,在2 h内检验完毕。检验项目:C-反应蛋白(CRP)、纤维蛋白原(FIB)、TNF-a(TNF-a),检验方法:CRP应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进行检测, FIB的测定是应用全自动血凝仪进行监测,TNF-a的检测方法采用全自动酶免仪进行检查。结果观察组CRP为(24.6±2.1)mg/L,FIB为(7.4±1.7)g/L,TNF-a阳性4例,对照组CRP为(1.8±1.1)mg/L,FIB为(3.4±0.8)g/L,TNF-a均阴性,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RP、FIB、TNF-a是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重要指标,也是判断预后的重要因素。
作者:胡瑞玲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分析和探讨内科临床上采用倍他乐克联合通心络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临床疗效,以期为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借鉴。方法对本院内科2011年3月~2014年7月收治的84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随机数表的方法将所有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常规组42例患者采用临床常规方法进行治疗,研究组42例患者在常规组患者治疗方法的基础上给予倍他乐克联合通心络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的总有效率以及临床不良反应率。结果两组患者经过临床治疗,研究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5.23%(40/42),常规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为85.71%(36/42),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的不良反应率为4.76%(2/42),常规组患者治疗的不良反应率为4.76%(2/42),两组患者临床治疗不良反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本研究结果表明,心内科临床上采用倍他乐克联合通心络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疗效显著,该方法能显著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并且未发现导致患者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因此值得基层卫生院临床内科临床上推广使用。
作者:杨庆国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探讨老年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临床诊治方法。方法对我院收治的82例老年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临床资料与治疗方法进行回顾分析。结果经积极治疗,82例老年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好转出院67例(81.71%),病情未见好转或因病情恶化而放弃治疗者8例(9.76%),死亡7例(8.54%)。结论采取综合治疗措施,针对病情开展针对性治疗,从而有效降低病死率。
作者:阿依提拉汗·艾力;沙代提古丽·苏比 刊期: 2014年第1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