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倍他乐克通心络联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应用疗效评价

杨庆国

关键词:倍他乐克, 通心络, 冠心病心绞痛, 临床应用, 疗效评价
摘要:目的:分析和探讨内科临床上采用倍他乐克联合通心络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临床疗效,以期为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借鉴。方法对本院内科2011年3月~2014年7月收治的84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随机数表的方法将所有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常规组42例患者采用临床常规方法进行治疗,研究组42例患者在常规组患者治疗方法的基础上给予倍他乐克联合通心络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的总有效率以及临床不良反应率。结果两组患者经过临床治疗,研究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5.23%(40/42),常规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为85.71%(36/42),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的不良反应率为4.76%(2/42),常规组患者治疗的不良反应率为4.76%(2/42),两组患者临床治疗不良反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本研究结果表明,心内科临床上采用倍他乐克联合通心络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疗效显著,该方法能显著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并且未发现导致患者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因此值得基层卫生院临床内科临床上推广使用。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相关文献
  • 风险管理在心血管护理中的应用进展

    目的:探讨风险管理在心血管护理中应用的意义。方法将2013年3月~2014年3月74例心血管疾病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常规组,均为37例;常规组采取常规管理,研究组采取风险管理,对比两组的纠纷、意外事件及投诉的发生率和护理满意度。结果研究组的纠纷、以外事件及投诉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组,且护理满意度也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在心血管护理中应用风险管理,可有效减少纠纷、投诉及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护理服务质量和满意度。

    作者:朱莹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浅谈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临床因素

    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T2DM)合并高血压对患者的临床影响,提高对T2DM合并高血压的临床认识。方法选择T2DM合并高血压患者82例,作为DM+HP组;选择同期单纯糖尿病患者96例,作为DM组,比较两组患者身高、体质量、体质指数、颈围、腰围、臀围、腰臀比,并比较两组患者血清相关指标水平。结果两组患者在一般情况及生化指标方面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DM+HP组显著高于DM组。结论对于T2DM患者,在积极控制血糖的同时,应注意控制血压,经常性的进行一般情况及生化指标检查,对早期发现及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王宇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分析以偏身舞蹈-投掷运动为首发表现的急性脑梗死9例临床特点

    目的:分析以偏身舞蹈-投掷运动为首发症状的急性脑梗死临床特点。方法对9例以偏身舞蹈-投掷运动首发表现的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9例患者均为急性起病,以肢体不自主运动为主诉就诊,经头颅CT及核磁共振成像(MRI)证实为急性尾状核及壳核腔隙性脑梗死,经治疗2周症状缓解,2例遗留后遗症。结论以偏身舞蹈-投掷运动为首发表现的急性脑梗死临床较少见,积极治疗,预后较好。

    作者:卢学明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探讨冠心病的预防护理措施

    目的:分析冠心病的预防护理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80例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0例,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预防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及随诊1年后的病情发展。结果对两组患者随访1年,观察组因心肌梗死死亡1例,对照组因心肌梗死死亡5例。观察组患者经过预防性护理,其胆固醇正常比例、血压正常比例及血糖正常比例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心肌梗死发病率及心绞痛恶化比例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97.5%,对照组为85%,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冠心病患者采取预防性护理可有效促进患者病情恢复,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

    作者:韩文静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分析院前急救对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预后的影响

    目的:分析院前急救对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0例来义煤集团总医院就诊的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所有患者均经头颅CT确定诊断。按就诊方式分为经院前急救的治疗组合未经院前急救的对照组。对以上患者进行临床随访观察,15天后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和预后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预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估得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院前急救能够明显改善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的近期预后情况,对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

    作者:程晓榆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中血栓抽吸联合替罗非班的疗效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中血栓抽吸及替罗非班联合应用的疗效。方法收集本院2011年1月~2014年7月,因急性心肌梗死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106例患者,对以上患者给予血栓抽吸及替罗非班联合方法治疗,观察患者TIMI血流改善、左室射血分数、ST段回落率及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经过联合治疗患者TIMI血流改善、左室射血分数(LVEF)、ST段回落率情况较治疗前均收到良好效果,术后均无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结论冠状动脉手术应用血栓抽吸联合内注替罗非班可以有效改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血流,降低无复流现象,改善疗效。

    作者:蒋超旦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介入器械的普及应用推动了冠脉介入治疗的发展研究

    近年来我国的心脑血管疾病患病率逐年提高,为了适应不断增长的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需求,介入器械不断发展,包括冠脉支架、冠状动脉介入(PCI)手术等大幅度增加,推动了冠脉介入治疗的不断发展。本文对于冠脉介入器械的发展进行研究,探讨其对冠脉介入治疗的推动作用,期望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作者:杨晓辉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急性肺炎的疗效

    目的:小儿急性肺炎采取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的临床疗效分析。方法选取68例在我院于近一年期间接受治疗的小儿急性肺炎患者,将其平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两组均给予抗生素及常规对症治疗,研究组加用中药制剂痰热清注射液治疗,观察2组疗效。结果单纯采用抗生素治疗的对照组疗效明显不如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的研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研究组咳嗽、高热等症状消失时间和对照组比较明显要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其不良反应轻微。结论小儿急性肺炎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可迅速改善患者症状,疗效确切,药副反应轻微,值得推广。

    作者:王翠英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倍他乐克通心络联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应用疗效评价

    目的:分析和探讨内科临床上采用倍他乐克联合通心络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临床疗效,以期为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借鉴。方法对本院内科2011年3月~2014年7月收治的84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随机数表的方法将所有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常规组42例患者采用临床常规方法进行治疗,研究组42例患者在常规组患者治疗方法的基础上给予倍他乐克联合通心络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的总有效率以及临床不良反应率。结果两组患者经过临床治疗,研究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5.23%(40/42),常规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为85.71%(36/42),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的不良反应率为4.76%(2/42),常规组患者治疗的不良反应率为4.76%(2/42),两组患者临床治疗不良反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本研究结果表明,心内科临床上采用倍他乐克联合通心络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疗效显著,该方法能显著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并且未发现导致患者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因此值得基层卫生院临床内科临床上推广使用。

    作者:杨庆国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中西药联合治疗颈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桃红四物汤联合缬沙坦氨氯地平片治疗颈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27例颈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分为研究组164例和对照组163例。两组患者均给予缬沙坦氨氯地平片口服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桃红四物汤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为88.4%高于对照组的7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桃红四物汤联合缬沙坦氨氯地平片治疗颈动脉硬化闭塞症疗效显著,可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恢复动脉功能,有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刘寒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静脉留置针在心血管患者中的用途及护理

    目的:分析心血管疾病患者护理中静脉留置针的主要作用及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587例患有心血管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其中观察组293例,对照组294例,观察组采用静脉留置针,对照组采用常规金属头皮针,比较两组液体外渗情况、输液速度达标率、平均注射时间及建立静脉通道延时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液体外渗比例、静脉通路延迟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平均注射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输液速度达标情况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脉留置针具有对血管刺激性小、不易脱出血管、便于肢体活动等优势,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冯菁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丹红注射液治疗冠心病疗效及作用机制分析

    目的:探讨分析丹红注射液治疗冠心病疗效及作用机制。方法将2013年12月~2014年7月我院门诊随诊的冠心病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所接受的不同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组内患者均为40例,对照组以常规药物进行治疗,观察组在以常规药物进行治疗的基础上,采用丹红注射液治疗,观察比较两组的临床效果。结果在总有效率方面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丹红注射液用于冠心病治疗,其临床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崔孝红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浅谈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化及护理对策

    作为一种常见病症,高血压是以体循环动脉压增高为主的临床症侯群。高血压的病因包括很多方面,诸如年龄、职业以及环境和家族遗传等相关因素都有可能成为高血压的诱因。作为当前的一种常见病症,高血压严重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由于高血压具有缓慢进行性发展的特点,血压不易控制,因此很容易诱发心脑血管等疾病,对人们的正常生活造成不良影响。尤其是对于老年人来说,由于其身体素质较差,因此在进行高血压的治疗过程中很多治疗手段都不适用,在这样的条件下做好老年人高血压的护理工作显得至关重要。本文就将主要以老年高血患者血压变化及护理对策分析为切入点,对其进行简要的介绍和分析。

    作者:左金凤;刘铁;贾维力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血尿酸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血尿酸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的相关性。方法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将在本院接受诊治的202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组,分别为89例、113例,113例冠心病组又分为单支、双支及三支病变三组。对患者的血清尿酸水平和血清尿酸与冠状动脉病变范围进行测定。结果对照组和冠心病组的尿酸分别为:(336.61±70.85)μmol/L、(371.75±84.96)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支、双支、三支病变组尿酸分别为:(360±108.47)μmol/L、(371.31±71.67)μmol/L、(386.63±60.85)μmol/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尿酸水平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之一,但与冠状动脉病变范围不相关,为临床医生提供警示作用。

    作者:李晶;任久林;陈秀红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个体化延续护理在高血压护理中的临床价值

    目的:探讨个体化延续护理在高血压护理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我院2014年1月~2014年7月126例病情好转予以出院的高血压患者,按随机原则分为常规组(63例),治疗期间实施常规护理和健康教育;延续护理组(63例),治疗期间实施常规护理和健康教育,并在患者出院后继续开展个体化延续护理。对两组患者出院时及出院后3个月的生活质量情况展开对比分析。结果两组高血压患者出院时生活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后3个月展开比较显示延续护理组患者生活质量明显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高血压患者中开展个体化延续护理对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效果良好,应该广泛应用。

    作者:于爱红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探讨高血压患者心血管危险性分层以及临床治疗情况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心血管危险性分层及其临床治疗指导价值。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高血压患者118例,对其病史进行询问并检查,同时对心血管危险性分层,给予有针对性的治疗。12周后开展复诊,观察并分析治疗后的疗效。结果118例高血压患者中,治疗前高危患者66例(55.93%)、中危患者43例(36.44%)、低危患者9例(7.63%);治疗后高危患者17例(14.41%)、中危患者71例(60.17%)、低危患者30例(25.42%)。治疗后高危患者所占比例(14.41%)较治疗前(55.93%)显著下降,低危患者比例(25.42%)较治疗前(7.63%)显著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对高血压患者心血管危险性进行分层,能够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的指导,从而降低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

    作者:周艳云;徐柯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应用益气助脉方的疗效分析

    目的:研究分析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应用益气助脉方的疗效。方法随机选取2012年9月~2014年3月经我院诊断并治疗的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86例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常规临床治疗组和中医药方治疗组,各43例。常规临床治疗组给予口服心宝丸,中医药方治疗组给予口服益气助脉方;连续治疗1个月后,分别记录两组患者动态心电图的变化和疗效,并比较。结果中医药方治疗组动态心电图总改善率(81.40%)明显多于常规临床治疗组(60.46%),且中医药方治疗组总有效率(93.02%)明显高于常规临床治疗组(79.0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益气助脉方可以有效的提高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的心率,改善病情,值得深入研究及临床推广。

    作者:万文越;黄瑞雄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步长稳心颗粒联合骨化三醇胶丸治疗心血管神经症的临床疗效

    目的:评价步长稳心颗粒联合骨化三醇胶丸治疗心血管神经症的临床疗效。方法依据纳入排除标准共选取118例患者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步长稳心颗粒治疗措施,研究组给予常规措施+骨化三醇胶丸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不良反应以及临床疗效。结果研究组总不良反应为11.86%,对照组患者总不良反应为40.67%,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22%,高于对照组(66.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步长稳心颗粒联合骨化治疗心血管神经症的临床疗效较佳,既可有效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又可减轻临床症状,显著提高治疗有效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张志强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分析

    目的:总结基层医院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经验,提高疗效。方法收集本院2012年3月~2014年7月治疗的7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8例,对照组给予吸氧,镇静止痛,调整血容量,纠正水电解质平衡,低分子肝素钙5000 U皮下静脉注射,1次/12 h,阿司匹林0.3 g,1次/d,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溶栓治疗,即加用尿激酶150万U加入生理盐水稀释后30 min内静滴。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14天。结果观察组冠状动脉再通例数为32例,再通率为84.2%,对照组冠状动脉再通例数为17例,再通率为44.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胸痛缓解时间为(1.5±0.8)h,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12.9±3.4)U/L,ST段下降超过50%时间为(1.7±0.8)h,对照组胸痛缓解时间为(16.2±8.1)h,CK-MB(24.1±5.6)U/L,ST段下降超过50%时间为(10.6±2.5)h,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5.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溶栓方法治疗性心肌梗死,可以迅速使冠状动脉再通,疗效显著,值得基层医院推广。

    作者:肖玉娟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PPAR-α激动作用及其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血管炎性疾病,根据目前普遍认可的“内皮损伤反应学说”研究发现激活的大鼠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α(PPAR-α)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整个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拮抗作用。本文分别从PPAR-α与脂类代谢、局部细胞炎症以及斑块稳定和破裂的关系探讨PPAR-α对动脉粥样硬化的拮抗作用机制和原理,为临床实践和新药开发提供有效依据。

    作者:陈凌;黄萍 刊期: 2014年第13期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主管: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

主办: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