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强
目的:分析神经内科综合护理干预对脑出血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方法收集我院2012年6月~2014年7月诊治的74例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37例与对照组37例,对照组患者采用一般性护理,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心理护理、健康教育、并发症预防等综合护理干预,对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进行分析对比。结果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41%,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4.32%,试验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神经内科综合护理干预能有效降低脑出血并发症发生率。
作者:周景燕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探讨临床应用胺碘酮治疗急性心律失常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60例急性心律失常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给予胺碘酮静脉注射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口服治疗。结果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疗效,观察组总有效率93.3%,对照组总有效率56.6%;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心功能指标对比,观察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应用胺碘酮治疗急性心律失常,安全可靠,疗效显著,值得在临床中广泛推广。
作者:冯桂丽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分析冠心病的预防护理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80例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0例,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预防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及随诊1年后的病情发展。结果对两组患者随访1年,观察组因心肌梗死死亡1例,对照组因心肌梗死死亡5例。观察组患者经过预防性护理,其胆固醇正常比例、血压正常比例及血糖正常比例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心肌梗死发病率及心绞痛恶化比例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97.5%,对照组为85%,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冠心病患者采取预防性护理可有效促进患者病情恢复,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
作者:韩文静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观察长托宁对颈丛麻醉时心血管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将48例老年甲状腺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予长托宁和安慰剂对照,比较两组麻醉前后心率、血压的变化。结果对照组麻醉后各时间点的心率、收缩压、舒张压均显著高于麻醉前;观察组麻醉后各时间点的心率、收缩压、舒张压与麻醉前无显著差异,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长托宁作用新型的选择性抗胆碱药物,具有较强的抗胆碱作用,并且具有高选择性,能够对抗颈丛神经阻滞麻醉造成的心率加快和血压升高,减少心血管不良反应。
作者:杨付明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应用综合治疗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4月~2014年6月收治的4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4例。对照组给予药物治疗,观察组应用综合治疗。结果观察组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1.7%,对照组治疗的为总有效率为7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高血压病患者的治疗,采用综合治疗的方法,效果显著,能有效提高患者治疗的有效率。
作者:李亮 刊期: 2014年第13期
作为一种常见病症,高血压是以体循环动脉压增高为主的临床症侯群。高血压的病因包括很多方面,诸如年龄、职业以及环境和家族遗传等相关因素都有可能成为高血压的诱因。作为当前的一种常见病症,高血压严重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由于高血压具有缓慢进行性发展的特点,血压不易控制,因此很容易诱发心脑血管等疾病,对人们的正常生活造成不良影响。尤其是对于老年人来说,由于其身体素质较差,因此在进行高血压的治疗过程中很多治疗手段都不适用,在这样的条件下做好老年人高血压的护理工作显得至关重要。本文就将主要以老年高血患者血压变化及护理对策分析为切入点,对其进行简要的介绍和分析。
作者:左金凤;刘铁;贾维力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对1例DebakeyⅠ型主动脉夹层合并冠状动脉撕裂的围手术期护理总结分析。方法在本例患者中,通过术前心理、疼痛、血压的监测,术后对循环、呼吸、神经系统及肾功能的观察,给予围手术期整体式护理。结果患者平稳度过术前等待期,术毕安返心血管外科ICU,术后34 h清醒,54 h拔出气管插管,第6天搬出监护室,患者无并发症出现,恢复较好,顺利出院。结论通过围手术期有效的心理、生理、疾病三重护理,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严密观察病情变化,积极预防、及时发现和处理各系统并发症等护理措施,缩短了术后恢复时间,疗效满意。
作者:周海;张丽萍;孙卫红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探讨溶栓治疗对心脑血管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收治的60例心脑血管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溶栓治疗,心血管梗阻患者36例,脑梗阻患者24例。对每名患者均给予生理盐水120 mL+尿激酶150万U,1 h内滴完,对24 h以后未出血患者给予低分子肝素钙4000 U皮下注射;对3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于溶栓后7 h进行心肌酶检测,2 h/次。结果3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溶栓治疗后成功20例,成功率为55.56%;24例脑梗死患者经溶栓治疗后成功7例,成功率为29.17%。结论在发病的早期阶段,采用溶栓治疗对于心血管梗阻患者的疗效显著优于脑梗阻患者的疗效,但采用溶栓治疗,易出现消化道、呼吸道出血等不良反应,因此临床方面要加强对患者的实时监测。
作者:胡俊杰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探讨炎性介质的动态变化在诊断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本院2013年2月~2014年8月治疗的8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同时选择同期50例健康体检的各项指标均正常的健康人作为对照组,两组人员均抽取空腹血液4 mL,分离出血清,在2 h内检验完毕。检验项目:C-反应蛋白(CRP)、纤维蛋白原(FIB)、TNF-a(TNF-a),检验方法:CRP应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进行检测, FIB的测定是应用全自动血凝仪进行监测,TNF-a的检测方法采用全自动酶免仪进行检查。结果观察组CRP为(24.6±2.1)mg/L,FIB为(7.4±1.7)g/L,TNF-a阳性4例,对照组CRP为(1.8±1.1)mg/L,FIB为(3.4±0.8)g/L,TNF-a均阴性,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RP、FIB、TNF-a是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重要指标,也是判断预后的重要因素。
作者:胡瑞玲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探讨在冠心病患者中,分别应用瑞舒伐他汀和阿托伐他汀进行治疗的疗效比较。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76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8例。对照组采用阿托伐他汀治疗方案,观察组采用瑞舒伐他汀治疗方案。观察两组患者的疗效,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97.4%)明显高于对照组(81.6%),并发症发生率(5.3%)低于对照组(23.7%),患者治疗后的血脂参数、心功能指数等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冠心病患者而言,瑞舒伐他汀疗效优于阿托伐他汀,能够促进患者症状和心功能指标的改善,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宋云方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分析探讨应用厄贝沙坦治疗持续性房颤的疗效,总结临床经验。方法从我院2011年1月~2013年6月收治的持续性房颤患者当中选取58例作为研究对象,将这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9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抗凝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抗凝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口服厄贝沙坦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疗效以及复发率。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6个月和12个月的心率维持率、一年复发率等指标都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左房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抗凝治疗基础上使用厄贝沙坦治疗持续性房颤,能够提高疗效,降低房颤复发率。
作者:陆成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探讨四肢创伤合并动脉血管损伤的临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自2011年1月~2014年3月收治的63例四肢创伤合并动脉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迅速控制出血,探查损伤血管后,尽早安排手术进行修复。结果经1~3年的随访,术后肢体存活者54例(85.71%),残存肌挛缩者5例(7.94%),肢体坏死截肢者4例(6.35%),无1例发生感染、休克或死亡。结论四肢损伤的治疗中应尤为注意动脉损伤的处理,正确的早期诊断、严密监测、及时手术是挽救患者生命、确保手术成功及患者预后的关键。
作者:肖春生;李艳红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观察瑞苏伐他汀联合缬沙坦对高血压合并房颤患者的影响。方法将高血压合并持续性房颤的患者9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32例,缬沙坦组32例和瑞苏伐他汀联合缬沙坦组32例,三组均给予降压治疗和胺碘酮治疗。对照组使用除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和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以外的降压药物,缬沙坦组给予以缬沙坦为基础的降压治疗,联合组在以缬沙坦为基础的降压治疗上联合应用瑞苏伐他汀。随访1年,观察三组血压变化,维持窦性心律比例,左心房内径,血脂,肝肾功能,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6(T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变化。结果三组患者经过治疗,血压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年后,以缬沙坦为基础的降压治疗组维持窦性心律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用瑞苏伐他汀后,维持窦性心律比例进一步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比较,三组左心房内径,CRP,TL-6,TNF-α均有效减少,但治疗组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缬沙坦组和联合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缬沙坦组和联合治疗组上述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血脂水平,联合治疗组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均显著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降压治疗在降低血压的同时,能够减少房颤的复发,以缬沙坦为基础的降压治疗维持窦性心律比例高于一般治疗组,联合应用瑞苏伐他汀能够进一步降低高血压合并房颤患者房颤的复发。这种效果有来自于降压治疗减轻左心房负荷外,缬沙坦和瑞苏伐他汀通过抑制CRP、IL-6等炎症介质,减轻左心房的重构,从而减少房颤的复发率。
作者:徐宁;李勤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探讨风险管理在心血管护理中应用的意义。方法将2013年3月~2014年3月74例心血管疾病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常规组,均为37例;常规组采取常规管理,研究组采取风险管理,对比两组的纠纷、意外事件及投诉的发生率和护理满意度。结果研究组的纠纷、以外事件及投诉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组,且护理满意度也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在心血管护理中应用风险管理,可有效减少纠纷、投诉及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护理服务质量和满意度。
作者:朱莹 刊期: 2014年第13期
高血压作为老年人常见病,其特征表现为:血压波动幅度大,容易出现体位性低血压,收缩压升高;变化的类型与程度和动脉硬化的程度有关;病症较少、并发症多等。老年高血压的护理一般包括饮食护理、药物治疗护理、生活护理、心理护理、健康指导等。在并发症的预防中,控制高血压对降低血管疾病的发生至关重要,也对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生率、死亡率以及致残率起着关键的作用。老年高血压的康复护理在临床上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工作,必须要根据病人的病情,给予合适的治疗,加强患者的监控、护理以及健康教育,进而达到治疗老年高血压的患者佳的效果,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包建树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对中西医结合治疗艾滋病合并肺结核的疗效和综合性护理效果进行分析。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2年1月到本院进行治疗的艾滋病合并肺结核患者124例,平均分成两组,分别是优质组和对照组,全部患者均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法,其中优质组对患者进行综合性的护理方法,对照组采用一般护理方式,并对护理效果进行比较。结果优质组对患者采用综合性护理方法,护理总有效率为92.0%,对照组采用一般护理方式总有效率为74.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艾滋病合并肺结核患者,并对患者进行综合性的护理措施能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帮助患者尽早恢复身体健康。
作者:肖文秀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探讨个体化延续护理在高血压护理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我院2014年1月~2014年7月126例病情好转予以出院的高血压患者,按随机原则分为常规组(63例),治疗期间实施常规护理和健康教育;延续护理组(63例),治疗期间实施常规护理和健康教育,并在患者出院后继续开展个体化延续护理。对两组患者出院时及出院后3个月的生活质量情况展开对比分析。结果两组高血压患者出院时生活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后3个月展开比较显示延续护理组患者生活质量明显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高血压患者中开展个体化延续护理对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效果良好,应该广泛应用。
作者:于爱红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1月~2014年6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患者共计11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对照组予西药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治疗方案上予中药炙甘草汤合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减,2个月为1个疗程。结果治疗组患者32例显效,显效率57.14%,对照组患者22例显效,显效率39.29%,治疗组的显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总有效率100%,对照组的总有效率89.29%,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疗效明显优于单纯西药治疗,应该在临床广泛推广。
作者:庞宁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总结基层医院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经验,提高疗效。方法收集本院2012年3月~2014年7月治疗的7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8例,对照组给予吸氧,镇静止痛,调整血容量,纠正水电解质平衡,低分子肝素钙5000 U皮下静脉注射,1次/12 h,阿司匹林0.3 g,1次/d,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溶栓治疗,即加用尿激酶150万U加入生理盐水稀释后30 min内静滴。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14天。结果观察组冠状动脉再通例数为32例,再通率为84.2%,对照组冠状动脉再通例数为17例,再通率为44.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胸痛缓解时间为(1.5±0.8)h,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12.9±3.4)U/L,ST段下降超过50%时间为(1.7±0.8)h,对照组胸痛缓解时间为(16.2±8.1)h,CK-MB(24.1±5.6)U/L,ST段下降超过50%时间为(10.6±2.5)h,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5.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溶栓方法治疗性心肌梗死,可以迅速使冠状动脉再通,疗效显著,值得基层医院推广。
作者:肖玉娟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患者的系统护理干预措施。方法对231例行PCI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系统护理干预措施进行分析总结。结果231例行PCI患者并发心律失常2例,低血压1例,局部血肿3例,假性动脉瘤2例,迷走反射3例,排尿困难4例,通过系统护理干预及时配合医生处理后均痊愈。结论系统护理干预可减少行PCI患者的并发症。
作者:赵丽花 刊期: 2014年第1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