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厄贝沙坦治疗持续性房颤的疗效分析

陆成

关键词:厄贝沙坦, 持续性房颤, 疗效
摘要:目的:分析探讨应用厄贝沙坦治疗持续性房颤的疗效,总结临床经验。方法从我院2011年1月~2013年6月收治的持续性房颤患者当中选取58例作为研究对象,将这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9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抗凝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抗凝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口服厄贝沙坦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疗效以及复发率。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6个月和12个月的心率维持率、一年复发率等指标都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左房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抗凝治疗基础上使用厄贝沙坦治疗持续性房颤,能够提高疗效,降低房颤复发率。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相关文献
  • 血尿酸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血尿酸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的相关性。方法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将在本院接受诊治的202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组,分别为89例、113例,113例冠心病组又分为单支、双支及三支病变三组。对患者的血清尿酸水平和血清尿酸与冠状动脉病变范围进行测定。结果对照组和冠心病组的尿酸分别为:(336.61±70.85)μmol/L、(371.75±84.96)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支、双支、三支病变组尿酸分别为:(360±108.47)μmol/L、(371.31±71.67)μmol/L、(386.63±60.85)μmol/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尿酸水平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之一,但与冠状动脉病变范围不相关,为临床医生提供警示作用。

    作者:李晶;任久林;陈秀红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探讨溶栓治疗对心脑血管病的疗效

    目的:探讨溶栓治疗对心脑血管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收治的60例心脑血管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溶栓治疗,心血管梗阻患者36例,脑梗阻患者24例。对每名患者均给予生理盐水120 mL+尿激酶150万U,1 h内滴完,对24 h以后未出血患者给予低分子肝素钙4000 U皮下注射;对3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于溶栓后7 h进行心肌酶检测,2 h/次。结果3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溶栓治疗后成功20例,成功率为55.56%;24例脑梗死患者经溶栓治疗后成功7例,成功率为29.17%。结论在发病的早期阶段,采用溶栓治疗对于心血管梗阻患者的疗效显著优于脑梗阻患者的疗效,但采用溶栓治疗,易出现消化道、呼吸道出血等不良反应,因此临床方面要加强对患者的实时监测。

    作者:胡俊杰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中西医结合护理在新生儿观察中的应用

    由于新生儿出生来到新的环境的时间比较短,在生理等方面与年长儿存在很大的区别,因此我们在护理新生儿时就要特别注意,我们用中西医结合的护理措施护理新生儿,本文就对此展开讨论。

    作者:吕洪范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分析心肌炎患者与健康人T细胞亚群和心肌酶的变化

    目的:观察病毒性心肌炎(VMC)患者与健康人T细胞亚群(CD3、CD4以及CD8)以及心肌酶的变化。方法设VMC组与健康对照组,各50例,分别测定患者血清中的心肌酶、细胞亚群,取50名健康人的检测结果作比较。结果 VMC组患者T细胞亚群中的CD4+、CD8+要比对照组更低,CD4+/CD8+则相对更高;心肌酶增加者,CD4+均值、CD4+/CD8+均比健康对照组更高,CD8+均值相对更低(P<0.05)。结论心肌酶谱同功酶测定较有诊断意义,自身免疫功能紊乱与发病有密切关系。

    作者:王娓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糖尿病高血压及糖尿病伴高血压患者合并脑梗死预后关系分析

    目的:探讨糖尿病、高血压、糖尿病伴高血压的脑梗死患者预后关系。方法收集2013年10月~2014年10月收治脑梗死住院患者337例,按合并疾病分为糖尿病组112例、高血压组135例、糖尿病伴高血压组90例。分析各组患者并发脑梗死的特点及预后。结果糖尿病组、高血压组脑梗死患者以腔隙性脑梗死为主,神经功能缺损以轻、中型为主,治疗后糖尿病(DM)组显效率分为:58.04%,HD组显效率分为:62.97%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组在梗死类型、神经功能缺损及治疗显效率(34.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伴高血压合并脑梗死的患者较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或高血压合并脑梗死的患者预后差。

    作者:聂玉平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中西药联合治疗颈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桃红四物汤联合缬沙坦氨氯地平片治疗颈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27例颈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分为研究组164例和对照组163例。两组患者均给予缬沙坦氨氯地平片口服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桃红四物汤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为88.4%高于对照组的7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桃红四物汤联合缬沙坦氨氯地平片治疗颈动脉硬化闭塞症疗效显著,可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恢复动脉功能,有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刘寒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浅谈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化及护理对策

    作为一种常见病症,高血压是以体循环动脉压增高为主的临床症侯群。高血压的病因包括很多方面,诸如年龄、职业以及环境和家族遗传等相关因素都有可能成为高血压的诱因。作为当前的一种常见病症,高血压严重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由于高血压具有缓慢进行性发展的特点,血压不易控制,因此很容易诱发心脑血管等疾病,对人们的正常生活造成不良影响。尤其是对于老年人来说,由于其身体素质较差,因此在进行高血压的治疗过程中很多治疗手段都不适用,在这样的条件下做好老年人高血压的护理工作显得至关重要。本文就将主要以老年高血患者血压变化及护理对策分析为切入点,对其进行简要的介绍和分析。

    作者:左金凤;刘铁;贾维力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老年人心肌梗塞合并应激性溃疡的护理

    目的:讨论对老年心肌梗塞患者并发应激性溃疡的患者实行护理干预的疗效与意义。方法选取我院心血管内科老年心肌梗塞并发应激性溃疡患者100例。随机分为A、B两组。分别行常规护理及综合完善的全面护理。比较两组患者不同程度护理后护理满意程度及恢复情况。根据患者护理实际情况研究预防应激性溃疡的方法以降低疾病发生概率。结果 B组患者经完善护理干预并采取预防措施后护理满意度及治疗恢复时间等指标显著优于常规护理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老年心肌梗塞并发应激性溃疡患者立即进行抢救并止血后进行针对性护理干预,既能够显著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积极配合治疗,更能够显著提高疾病治疗效率,控制病情进一步发展,降低应激性溃疡复发概率。

    作者:高莹莹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倍他乐克通心络联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应用疗效评价

    目的:分析和探讨内科临床上采用倍他乐克联合通心络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临床疗效,以期为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借鉴。方法对本院内科2011年3月~2014年7月收治的84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随机数表的方法将所有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常规组42例患者采用临床常规方法进行治疗,研究组42例患者在常规组患者治疗方法的基础上给予倍他乐克联合通心络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的总有效率以及临床不良反应率。结果两组患者经过临床治疗,研究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5.23%(40/42),常规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为85.71%(36/42),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的不良反应率为4.76%(2/42),常规组患者治疗的不良反应率为4.76%(2/42),两组患者临床治疗不良反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本研究结果表明,心内科临床上采用倍他乐克联合通心络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疗效显著,该方法能显著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并且未发现导致患者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因此值得基层卫生院临床内科临床上推广使用。

    作者:杨庆国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冠心病82例的治疗体会

    目的:本文主要是为了探讨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冠心病的临床治疗特点以及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10月~2014年10月我院接受治疗82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作为研究对象,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冠心病患者42例被分为实验组;单一性的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42例被分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心电图状况以及临床表现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患者出现心悸、心绞痛、心肌梗死、呼吸困难、心界向左扩大的发生率要高于对照组。实验组患者出现电轴左偏、陈旧性心肌梗死、缺血性ST-T段改变的的概率要高于对照组。结论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冠心病的治疗以及诊断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具有十分显著的意义和作用。

    作者:沙代提古丽·苏比;阿依提拉汗·艾力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曲美他嗪治疗慢性心力衰竭30例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曲美他嗪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12月~2014年6月治疗的6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对照组给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曲美他嗪20 mg/次,3次/d,两组均连续治疗3个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功能NYHA分级、左室射血分数(LVEF)、6 min步行距离(m)、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曲美他嗪治疗慢性充血性心衰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作者:张桂英;尹丽英;张静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不同钙通道阻滞剂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及成本-效果分析

    目的:对三种不同的钙通道阻滞剂类药物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疾病的疗效和成本-效果情况进行分析。方法选择2012年7月~2014年6月在我院就诊的患有原发性高血压疾病的患者120例,依使用的药物不同分为甲乙丙三个组各40例,甲组采用缓释硝苯地平进行治疗,乙组采用非洛地平进行治疗,丙组采用氨氯地平进行治疗。结果丙组患者原发性高血压疾病疗效明显优于甲乙两组;成本-效果分析结果亦明显优于甲乙两组。结论应用氨氯地平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疾病效果为明显,且成本-效果比为理想。

    作者:刘兵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的系统护理干预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患者的系统护理干预措施。方法对231例行PCI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系统护理干预措施进行分析总结。结果231例行PCI患者并发心律失常2例,低血压1例,局部血肿3例,假性动脉瘤2例,迷走反射3例,排尿困难4例,通过系统护理干预及时配合医生处理后均痊愈。结论系统护理干预可减少行PCI患者的并发症。

    作者:赵丽花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老年慢性肺源性心脏病82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老年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临床诊治方法。方法对我院收治的82例老年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临床资料与治疗方法进行回顾分析。结果经积极治疗,82例老年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好转出院67例(81.71%),病情未见好转或因病情恶化而放弃治疗者8例(9.76%),死亡7例(8.54%)。结论采取综合治疗措施,针对病情开展针对性治疗,从而有效降低病死率。

    作者:阿依提拉汗·艾力;沙代提古丽·苏比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分析冠状动脉慢血流患者的血小板形态及其功能的改变

    目的:分析冠状动脉慢血流患者的血小板形态及其功能的改变。方法选取2012年3月~2014年1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76例冠状动脉慢血流患者为研究对象(研究组),并以同期入院的无管腔狭窄和慢血流者为对照组50例,两组对象均行酶联接免疫吸附剂测定(ELISA)法检测。结果研究组患者的平均血流速度明显慢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MPV和GMP-140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小板平均体积(MPV)和血小板膜蛋白(GMP-140)表达与冠状动脉的血流速度之间的关系为正相关关系。结论 MPV和GMP-140检测对冠状动脉慢血流具有诊断价值。

    作者:张照阳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连续性血液净化术后急性左心衰竭患者的护理

    目的:探讨连续性血液净化术后急性左心衰患者的护理方法。方法选取本院于2012年2月~2013年4月收治的心血管术后急性左心衰患者100例作为临床研究对象,给予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并总结临床护理经验。结果行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的患者取得了良好的疗效,100例患者中有1例抢救无效死亡,其他患者的心功能均得到恢复。结论连续性血液净化对治疗心血管术后急性左心衰有良好的效果,实施有效的护理措施能够提高治疗成功率。

    作者:陈萍;王继红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浅谈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临床因素

    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T2DM)合并高血压对患者的临床影响,提高对T2DM合并高血压的临床认识。方法选择T2DM合并高血压患者82例,作为DM+HP组;选择同期单纯糖尿病患者96例,作为DM组,比较两组患者身高、体质量、体质指数、颈围、腰围、臀围、腰臀比,并比较两组患者血清相关指标水平。结果两组患者在一般情况及生化指标方面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DM+HP组显著高于DM组。结论对于T2DM患者,在积极控制血糖的同时,应注意控制血压,经常性的进行一般情况及生化指标检查,对早期发现及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王宇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分析

    目的:总结基层医院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经验,提高疗效。方法收集本院2012年3月~2014年7月治疗的7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8例,对照组给予吸氧,镇静止痛,调整血容量,纠正水电解质平衡,低分子肝素钙5000 U皮下静脉注射,1次/12 h,阿司匹林0.3 g,1次/d,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溶栓治疗,即加用尿激酶150万U加入生理盐水稀释后30 min内静滴。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14天。结果观察组冠状动脉再通例数为32例,再通率为84.2%,对照组冠状动脉再通例数为17例,再通率为44.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胸痛缓解时间为(1.5±0.8)h,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12.9±3.4)U/L,ST段下降超过50%时间为(1.7±0.8)h,对照组胸痛缓解时间为(16.2±8.1)h,CK-MB(24.1±5.6)U/L,ST段下降超过50%时间为(10.6±2.5)h,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5.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溶栓方法治疗性心肌梗死,可以迅速使冠状动脉再通,疗效显著,值得基层医院推广。

    作者:肖玉娟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风险管理在心血管护理中的应用进展

    目的:探讨风险管理在心血管护理中应用的意义。方法将2013年3月~2014年3月74例心血管疾病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常规组,均为37例;常规组采取常规管理,研究组采取风险管理,对比两组的纠纷、意外事件及投诉的发生率和护理满意度。结果研究组的纠纷、以外事件及投诉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组,且护理满意度也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在心血管护理中应用风险管理,可有效减少纠纷、投诉及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护理服务质量和满意度。

    作者:朱莹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丹红注射液联合步长稳心颗粒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的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丹红注射液与步长稳心颗粒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4年12月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患者120例,将其随机分成两组,对比两组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8.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1.7%,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丹红注射液与步长稳心颗粒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患者的疗效确切。

    作者:李卫东 刊期: 2014年第13期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主管: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

主办: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