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康复护理进展

包建树

关键词:老年高血压, 康复, 护理
摘要:高血压作为老年人常见病,其特征表现为:血压波动幅度大,容易出现体位性低血压,收缩压升高;变化的类型与程度和动脉硬化的程度有关;病症较少、并发症多等。老年高血压的护理一般包括饮食护理、药物治疗护理、生活护理、心理护理、健康指导等。在并发症的预防中,控制高血压对降低血管疾病的发生至关重要,也对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生率、死亡率以及致残率起着关键的作用。老年高血压的康复护理在临床上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工作,必须要根据病人的病情,给予合适的治疗,加强患者的监控、护理以及健康教育,进而达到治疗老年高血压的患者佳的效果,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相关文献
  • 中西医结合护理在新生儿观察中的应用

    由于新生儿出生来到新的环境的时间比较短,在生理等方面与年长儿存在很大的区别,因此我们在护理新生儿时就要特别注意,我们用中西医结合的护理措施护理新生儿,本文就对此展开讨论。

    作者:吕洪范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的随访研究

    目的:评价室间隔缺损(VSD)介入封堵术的可行性,安全性和疗效。方法自2006年3月~2012年1月我院成功行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96例,封堵术后对患者行升主动脉造影、左心室造影检查以及超声心动图检查,对封堵即刻效果进行观察。同时,术后3天、3个月、6个月定期复查,以后依据患者病情状况每1年或半年进行1次随访。结果介入封堵的96例患者,VSD封堵器共植入96枚,随访7天~24个月中未出现血栓栓塞、感染性心内膜炎等临床并发症。结论对于室间隔缺损患者来说,采用介入术封堵是非常安全、有效的非开胸手术方法。长期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有待进一步随访及累积经验。

    作者:徐红岩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厄贝沙坦治疗持续性房颤的疗效分析

    目的:分析探讨应用厄贝沙坦治疗持续性房颤的疗效,总结临床经验。方法从我院2011年1月~2013年6月收治的持续性房颤患者当中选取58例作为研究对象,将这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9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抗凝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抗凝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口服厄贝沙坦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疗效以及复发率。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6个月和12个月的心率维持率、一年复发率等指标都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左房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抗凝治疗基础上使用厄贝沙坦治疗持续性房颤,能够提高疗效,降低房颤复发率。

    作者:陆成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青年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特点分析

    目的:总结青年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特点及致病因素。方法收集我院2013年2月~2014年8月治疗的50例青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同时收集同期住院的50例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对照组进行比较。对收集的所有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归类,总结其发病诱因、危险因素及临床特点。结果两组患者性别、阳性家族史、糖尿病史、高血脂史、高血压史、吸烟史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表现为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典型胸痛、前驱症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由于刺激因素、暴饮暴食、过度劳累等诱因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情绪激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青年急性心肌梗死主要表现为典型胸痛和心律失常,高血脂、高血压及吸烟是导致青年急性心肌梗塞的主要诱发因素。

    作者:赵端阳;冯喜强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探讨氨氯地平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的价值

    目的:探讨氨氯地平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00例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随机进行分组;对照组患者给予氨氯地平治疗,而治疗组患者给予氨氯地平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根据两组患者血脂各监测指标改善程度,综合评价患者的疗效。结果观察组治疗后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与组内治疗前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显著小于对照组治疗后的TG、TC和LDL-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血脂各监测指标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为90.00%,显著大于对照组的72.00%;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氨氯地平阿托伐他汀钙片可显著改善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的血压及血脂表达水平,具有临床可行性。

    作者:王超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浅谈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临床因素

    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T2DM)合并高血压对患者的临床影响,提高对T2DM合并高血压的临床认识。方法选择T2DM合并高血压患者82例,作为DM+HP组;选择同期单纯糖尿病患者96例,作为DM组,比较两组患者身高、体质量、体质指数、颈围、腰围、臀围、腰臀比,并比较两组患者血清相关指标水平。结果两组患者在一般情况及生化指标方面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DM+HP组显著高于DM组。结论对于T2DM患者,在积极控制血糖的同时,应注意控制血压,经常性的进行一般情况及生化指标检查,对早期发现及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王宇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中血栓抽吸联合替罗非班的疗效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中血栓抽吸及替罗非班联合应用的疗效。方法收集本院2011年1月~2014年7月,因急性心肌梗死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106例患者,对以上患者给予血栓抽吸及替罗非班联合方法治疗,观察患者TIMI血流改善、左室射血分数、ST段回落率及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经过联合治疗患者TIMI血流改善、左室射血分数(LVEF)、ST段回落率情况较治疗前均收到良好效果,术后均无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结论冠状动脉手术应用血栓抽吸联合内注替罗非班可以有效改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血流,降低无复流现象,改善疗效。

    作者:蒋超旦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探讨脑钠肽在心血管临床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脑钠肽(BNP)在心血管临床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我院收治的4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A组与心力衰竭患者B组作为观察组,同期收治的42例正常体检人员作为对照组。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心功能、脑钠肽等指标。结果对A组与B组患者进行检查之后,发现B组血浆脑钠肽浓度显著高于A组,同时观察组脑钠肽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的不断恶化,其血浆脑钠肽浓度也在不断上升。B组患者NYHA心功能分级时脑钠肽浓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判断心力衰竭与急性心肌梗死的重要指标之一就是血浆脑钠肽水平的升高,同时其与超声心动图、NYHA心功能分级之间有紧密关联,所以及时地对临床患者脑钠肽浓度进行判断,有利于对心血管疾病患者开展及时的科学治疗。

    作者:唐静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探讨冠心病的预防护理措施

    目的:分析冠心病的预防护理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80例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0例,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预防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及随诊1年后的病情发展。结果对两组患者随访1年,观察组因心肌梗死死亡1例,对照组因心肌梗死死亡5例。观察组患者经过预防性护理,其胆固醇正常比例、血压正常比例及血糖正常比例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心肌梗死发病率及心绞痛恶化比例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97.5%,对照组为85%,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冠心病患者采取预防性护理可有效促进患者病情恢复,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

    作者:韩文静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倍他乐克通心络联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应用疗效评价

    目的:分析和探讨内科临床上采用倍他乐克联合通心络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临床疗效,以期为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借鉴。方法对本院内科2011年3月~2014年7月收治的84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随机数表的方法将所有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常规组42例患者采用临床常规方法进行治疗,研究组42例患者在常规组患者治疗方法的基础上给予倍他乐克联合通心络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的总有效率以及临床不良反应率。结果两组患者经过临床治疗,研究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5.23%(40/42),常规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为85.71%(36/42),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的不良反应率为4.76%(2/42),常规组患者治疗的不良反应率为4.76%(2/42),两组患者临床治疗不良反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本研究结果表明,心内科临床上采用倍他乐克联合通心络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疗效显著,该方法能显著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并且未发现导致患者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因此值得基层卫生院临床内科临床上推广使用。

    作者:杨庆国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探讨高血压患者心血管危险性分层以及临床治疗情况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心血管危险性分层及其临床治疗指导价值。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高血压患者118例,对其病史进行询问并检查,同时对心血管危险性分层,给予有针对性的治疗。12周后开展复诊,观察并分析治疗后的疗效。结果118例高血压患者中,治疗前高危患者66例(55.93%)、中危患者43例(36.44%)、低危患者9例(7.63%);治疗后高危患者17例(14.41%)、中危患者71例(60.17%)、低危患者30例(25.42%)。治疗后高危患者所占比例(14.41%)较治疗前(55.93%)显著下降,低危患者比例(25.42%)较治疗前(7.63%)显著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对高血压患者心血管危险性进行分层,能够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的指导,从而降低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

    作者:周艳云;徐柯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脑梗塞患者近期预后与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关系研究

    目的:研究脑梗塞患者近期预后与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之间的关系。方法121例脑梗塞患者按照空腹时高半胱氨酸(Hcy)分值高低将其分组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为60例高同型半胱氨酸(Hhcy)患者;对照组为61例非高同型半胱氨酸(NHhcy)患者。观察两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与神经功能缺损(NIHSS)等。结果经研究发现,观察组患者住院时NIHSS评分为(9.28±2.98)分与对照组(9.31±3.10)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个月,观察组患者NIHSS评分分别为(4.97±2.96)分与对照组(5.75±3.75)分、(4.57±3.02)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均出现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入院时日常生活能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个月,两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塞患者近期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恢复与同型半胱氨酸无直接性联系。

    作者:黄三明;王乐临;曾颖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分析以偏身舞蹈-投掷运动为首发表现的急性脑梗死9例临床特点

    目的:分析以偏身舞蹈-投掷运动为首发症状的急性脑梗死临床特点。方法对9例以偏身舞蹈-投掷运动首发表现的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9例患者均为急性起病,以肢体不自主运动为主诉就诊,经头颅CT及核磁共振成像(MRI)证实为急性尾状核及壳核腔隙性脑梗死,经治疗2周症状缓解,2例遗留后遗症。结论以偏身舞蹈-投掷运动为首发表现的急性脑梗死临床较少见,积极治疗,预后较好。

    作者:卢学明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老年人心肌梗塞合并应激性溃疡的护理

    目的:讨论对老年心肌梗塞患者并发应激性溃疡的患者实行护理干预的疗效与意义。方法选取我院心血管内科老年心肌梗塞并发应激性溃疡患者100例。随机分为A、B两组。分别行常规护理及综合完善的全面护理。比较两组患者不同程度护理后护理满意程度及恢复情况。根据患者护理实际情况研究预防应激性溃疡的方法以降低疾病发生概率。结果 B组患者经完善护理干预并采取预防措施后护理满意度及治疗恢复时间等指标显著优于常规护理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老年心肌梗塞并发应激性溃疡患者立即进行抢救并止血后进行针对性护理干预,既能够显著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积极配合治疗,更能够显著提高疾病治疗效率,控制病情进一步发展,降低应激性溃疡复发概率。

    作者:高莹莹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阿托伐他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血脂和血清C-反应蛋白的影响

    目的:通过对比的方法评价阿托伐他汀在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6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34例采用阿托伐他汀(40 mg/d)治疗,对照组34例采用阿托伐他汀(20 mg/d)治疗。经过两周的治疗,观察疗效。通过两独立样本t检验的统计学方法,对两组的疗效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阿托伐他汀(40 mg/d)组患者的甘油三酯(TG)、血清总胆固醇(TC)、C-反应蛋白和低密度脂蛋白(LDL)的含量均低于阿托伐他汀(20 mg/d)组患者相应的含量,而在高密度脂蛋白(HDL)方面,阿托伐他汀(40 mg/d)组的含量高于阿托伐他汀(20 mg/d)组的含量,上述5个检测指标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两组治疗过程中,患者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阿托伐他汀高剂量组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疗效明显好于低剂组。表明阿托伐他汀能有效降低患者的血脂及血清C-反应蛋白,并且使用剂量不同,对患者的疗效不同。

    作者:韦伟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中医辩证治疗心血管神经症的临床疗效

    目的:探讨中医辩证治疗心血管神经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收治的90例心血管神经症患者随即分为两组,观察组45例给予中医辩证治疗,对照组采用盐酸普萘洛尔联合地西泮治疗,对两组疗效进行观察与分析。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2%,观察组临床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中医辩证治疗心血管神经症患者能够取得显著临床效果,值得推广。

    作者:孔昭莉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老年慢性肺源性心脏病82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老年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临床诊治方法。方法对我院收治的82例老年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临床资料与治疗方法进行回顾分析。结果经积极治疗,82例老年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好转出院67例(81.71%),病情未见好转或因病情恶化而放弃治疗者8例(9.76%),死亡7例(8.54%)。结论采取综合治疗措施,针对病情开展针对性治疗,从而有效降低病死率。

    作者:阿依提拉汗·艾力;沙代提古丽·苏比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不同钙通道阻滞剂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及成本-效果分析

    目的:对三种不同的钙通道阻滞剂类药物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疾病的疗效和成本-效果情况进行分析。方法选择2012年7月~2014年6月在我院就诊的患有原发性高血压疾病的患者120例,依使用的药物不同分为甲乙丙三个组各40例,甲组采用缓释硝苯地平进行治疗,乙组采用非洛地平进行治疗,丙组采用氨氯地平进行治疗。结果丙组患者原发性高血压疾病疗效明显优于甲乙两组;成本-效果分析结果亦明显优于甲乙两组。结论应用氨氯地平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疾病效果为明显,且成本-效果比为理想。

    作者:刘兵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综合康复指导对老年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生活质量的影响

    目的:探讨综合康复指导对老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本院心内科收治的72例老年冠心病患者,均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随机平均分为两组,对照组36例给予心内科常规护理,研究组36例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综合康复指导,两组均干预1年。采用西雅图心绞痛调查量表分别在干预前后评价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研究组患者干预后生活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干预前,同时显著高于对照组干预后生活质量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老年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给予综合康复指导可以显著提高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和普及。

    作者:何雯婕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胺碘酮治疗急性心律失常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临床应用胺碘酮治疗急性心律失常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60例急性心律失常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给予胺碘酮静脉注射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口服治疗。结果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疗效,观察组总有效率93.3%,对照组总有效率56.6%;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心功能指标对比,观察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应用胺碘酮治疗急性心律失常,安全可靠,疗效显著,值得在临床中广泛推广。

    作者:冯桂丽 刊期: 2014年第13期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主管: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

主办: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