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三明;王乐临;曾颖
目的:分析心血管疾病患者护理中静脉留置针的主要作用及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587例患有心血管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其中观察组293例,对照组294例,观察组采用静脉留置针,对照组采用常规金属头皮针,比较两组液体外渗情况、输液速度达标率、平均注射时间及建立静脉通道延时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液体外渗比例、静脉通路延迟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平均注射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输液速度达标情况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脉留置针具有对血管刺激性小、不易脱出血管、便于肢体活动等优势,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冯菁 刊期: 2014年第13期
作为一种常见病症,高血压是以体循环动脉压增高为主的临床症侯群。高血压的病因包括很多方面,诸如年龄、职业以及环境和家族遗传等相关因素都有可能成为高血压的诱因。作为当前的一种常见病症,高血压严重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由于高血压具有缓慢进行性发展的特点,血压不易控制,因此很容易诱发心脑血管等疾病,对人们的正常生活造成不良影响。尤其是对于老年人来说,由于其身体素质较差,因此在进行高血压的治疗过程中很多治疗手段都不适用,在这样的条件下做好老年人高血压的护理工作显得至关重要。本文就将主要以老年高血患者血压变化及护理对策分析为切入点,对其进行简要的介绍和分析。
作者:左金凤;刘铁;贾维力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探讨中医辩证治疗心血管神经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收治的90例心血管神经症患者随即分为两组,观察组45例给予中医辩证治疗,对照组采用盐酸普萘洛尔联合地西泮治疗,对两组疗效进行观察与分析。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2%,观察组临床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中医辩证治疗心血管神经症患者能够取得显著临床效果,值得推广。
作者:孔昭莉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研究分析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应用益气助脉方的疗效。方法随机选取2012年9月~2014年3月经我院诊断并治疗的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86例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常规临床治疗组和中医药方治疗组,各43例。常规临床治疗组给予口服心宝丸,中医药方治疗组给予口服益气助脉方;连续治疗1个月后,分别记录两组患者动态心电图的变化和疗效,并比较。结果中医药方治疗组动态心电图总改善率(81.40%)明显多于常规临床治疗组(60.46%),且中医药方治疗组总有效率(93.02%)明显高于常规临床治疗组(79.0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益气助脉方可以有效的提高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的心率,改善病情,值得深入研究及临床推广。
作者:万文越;黄瑞雄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小儿急性肺炎采取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的临床疗效分析。方法选取68例在我院于近一年期间接受治疗的小儿急性肺炎患者,将其平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两组均给予抗生素及常规对症治疗,研究组加用中药制剂痰热清注射液治疗,观察2组疗效。结果单纯采用抗生素治疗的对照组疗效明显不如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的研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研究组咳嗽、高热等症状消失时间和对照组比较明显要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其不良反应轻微。结论小儿急性肺炎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可迅速改善患者症状,疗效确切,药副反应轻微,值得推广。
作者:王翠英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探讨老年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临床诊治方法。方法对我院收治的82例老年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临床资料与治疗方法进行回顾分析。结果经积极治疗,82例老年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好转出院67例(81.71%),病情未见好转或因病情恶化而放弃治疗者8例(9.76%),死亡7例(8.54%)。结论采取综合治疗措施,针对病情开展针对性治疗,从而有效降低病死率。
作者:阿依提拉汗·艾力;沙代提古丽·苏比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观察脑出血患者采用乌司他丁治疗前后对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00例脑出血患者临床病历资料。结果经治疗后,两组患者hs-CRP和NSE均明显改善,但观察组改善较对照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乌司他丁治疗脑出血可有效降低患者血清hs-CRP和NSE水平。
作者:黄三明;王乐临;曾颖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分析冠心病的预防护理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80例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0例,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预防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及随诊1年后的病情发展。结果对两组患者随访1年,观察组因心肌梗死死亡1例,对照组因心肌梗死死亡5例。观察组患者经过预防性护理,其胆固醇正常比例、血压正常比例及血糖正常比例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心肌梗死发病率及心绞痛恶化比例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97.5%,对照组为85%,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冠心病患者采取预防性护理可有效促进患者病情恢复,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
作者:韩文静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探究高血压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CRP)指标的水平,分析其与高血压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心内科收治的90例高血压患者作为观察组(1、2、3级高血压患者各30例);选取我院同时期体检中心的健康体检者6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化学发光法,测定受试者血清中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含量。结果观察组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浓度为(8.21±3.78)mg/L,正常对照组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浓度为(2.10±0.62)mg/L,观察组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级高血压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明显高于1、2级高血压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检测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指标的水平,发现其与原发性高血压发病关系密切,可以更好的预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病情变化,对于临床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作者:杨元松 刊期: 2014年第13期
近年来我国的心脑血管疾病患病率逐年提高,为了适应不断增长的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需求,介入器械不断发展,包括冠脉支架、冠状动脉介入(PCI)手术等大幅度增加,推动了冠脉介入治疗的不断发展。本文对于冠脉介入器械的发展进行研究,探讨其对冠脉介入治疗的推动作用,期望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作者:杨晓辉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分析和探讨内科临床上采用倍他乐克联合通心络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临床疗效,以期为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借鉴。方法对本院内科2011年3月~2014年7月收治的84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随机数表的方法将所有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常规组42例患者采用临床常规方法进行治疗,研究组42例患者在常规组患者治疗方法的基础上给予倍他乐克联合通心络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的总有效率以及临床不良反应率。结果两组患者经过临床治疗,研究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5.23%(40/42),常规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为85.71%(36/42),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的不良反应率为4.76%(2/42),常规组患者治疗的不良反应率为4.76%(2/42),两组患者临床治疗不良反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本研究结果表明,心内科临床上采用倍他乐克联合通心络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疗效显著,该方法能显著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并且未发现导致患者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因此值得基层卫生院临床内科临床上推广使用。
作者:杨庆国 刊期: 2014年第13期
体位性低血压又称为直立性低血压,即站立1~3 min时,收缩压下降>20 mmHg或舒张压下降>10 mmHg[1]。体位性低血压在老年患者中较常见,高血压老年患者在降压治疗中易出现体位性低血压,体位性低血压对人体无较大损伤,但体位性低血压所引发的晕厥、跌倒,甚至昏迷、休克、心脑血管疾病等可严重危害人体健康,并对患者心理造成一定影响[2]。因此我们要采取全方位、系统的护理干预避免或使老年高血压患者体位性低血压好转[3]。老年高血压患者易发生体位性低血压,护理的关键是采取预防措施,对症护理,防止体位性低血压的再次发生。现针对沈阳军区总医院心内科2014年2月~2014年6月收治的40例出现体位性低血压的老年高血压住院患者给予相应的护理干预,均取得一定疗效,现将情况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元红;金萌;韩娇;倪瑞瑞;曹双 刊期: 2014年第13期
1病历资料患者张某,女,61岁,农民,以“发作性胸闷、心慌半年,再发加重1周”为主诉入院。半年前因受惊吓后出现胸闷、心慌,每次持续数分钟,无胸痛、头晕、晕厥等症,活动后加重,经休息后缓解不明显,在当地诊所输液治疗,上症有所缓解。1月前患者入厕排便用力时上症再发,伴头晕,休息十几分钟后有所缓解。1周前患者感冒后上述症状再发加重伴气短,为进一步诊治,以“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心功能Ⅱ级”收住院。既往颈椎病史10年。查体:BP:120/70 mmHg,神志清,精神差,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及哮鸣音。心前区无隆起,叩诊心界无明显扩大,心率96次/min,心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平软,肝脾肋下未及,双下肢无水肿,神经系统检查:未见异常。入科心电图:Ⅱ、Ⅲ、avF导联ST-T异常改变,心室率96次/min;超声心动图:左室射血分数73%,右心室增大,左室舒张功能减低、收缩功能正常;三尖瓣中-重度返流;示波下心动过速;少量心包积液。初步诊断:1.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心功能Ⅱ级;2.颈椎病。治疗上给予抗血小板聚集、调脂、扩冠、营养心肌、改善微循环等对症治疗。患者有冠状动脉造影术指征,患者及家属同意并完善相关检查后,于入院第2天行冠脉造影术,结果示前降支中段88%狭窄,并于前降支中段植入支架1枚,术后患者病情平稳,予以心电监护并常规抗血小板聚集、抗凝、调脂、营养心肌等支持治疗。患者于术后第3天凌晨3:10入厕大便后返回病床时突然出现头晕、晕厥,家属扶至病床平躺,继之患者出现呼吸困难、口吐白沫、意识不清、血压测不出、心跳停止、大动脉搏动消失、呼吸深慢约3次/min,继之呼吸停止。立即给予心肺复苏等紧急抢救措施,并急查血常规示:血小板( PLT):53×109/L,凝血四项:D-二聚体:125.5 mg/L,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280.7 mg/L。血气分析:PO265 mmHg,SPO282%。心电图动态演变出现室性逸搏心律、右束支传导阻滞后转为窦性心律,经积极抢救后患者自主呼吸14次/分,BP:60/30 mmHg。给予多巴胺200 mg泵入,血压仍低,加间羟胺20 mg及去甲肾上腺素100 mg泵入,血压在80/50 mmHg左右,患者病情危重,靠药物维持生命体征,终家属放弃治疗,患者于半小时后死亡。
作者:周占青;娄景娥;张志国 刊期: 2014年第13期
高血压作为老年人常见病,其特征表现为:血压波动幅度大,容易出现体位性低血压,收缩压升高;变化的类型与程度和动脉硬化的程度有关;病症较少、并发症多等。老年高血压的护理一般包括饮食护理、药物治疗护理、生活护理、心理护理、健康指导等。在并发症的预防中,控制高血压对降低血管疾病的发生至关重要,也对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生率、死亡率以及致残率起着关键的作用。老年高血压的康复护理在临床上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工作,必须要根据病人的病情,给予合适的治疗,加强患者的监控、护理以及健康教育,进而达到治疗老年高血压的患者佳的效果,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包建树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探讨风险管理在心血管护理中应用的意义。方法将2013年3月~2014年3月74例心血管疾病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常规组,均为37例;常规组采取常规管理,研究组采取风险管理,对比两组的纠纷、意外事件及投诉的发生率和护理满意度。结果研究组的纠纷、以外事件及投诉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组,且护理满意度也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在心血管护理中应用风险管理,可有效减少纠纷、投诉及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护理服务质量和满意度。
作者:朱莹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探讨脑钠肽(BNP)在心血管临床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我院收治的4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A组与心力衰竭患者B组作为观察组,同期收治的42例正常体检人员作为对照组。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心功能、脑钠肽等指标。结果对A组与B组患者进行检查之后,发现B组血浆脑钠肽浓度显著高于A组,同时观察组脑钠肽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的不断恶化,其血浆脑钠肽浓度也在不断上升。B组患者NYHA心功能分级时脑钠肽浓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判断心力衰竭与急性心肌梗死的重要指标之一就是血浆脑钠肽水平的升高,同时其与超声心动图、NYHA心功能分级之间有紧密关联,所以及时地对临床患者脑钠肽浓度进行判断,有利于对心血管疾病患者开展及时的科学治疗。
作者:唐静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评价室间隔缺损(VSD)介入封堵术的可行性,安全性和疗效。方法自2006年3月~2012年1月我院成功行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96例,封堵术后对患者行升主动脉造影、左心室造影检查以及超声心动图检查,对封堵即刻效果进行观察。同时,术后3天、3个月、6个月定期复查,以后依据患者病情状况每1年或半年进行1次随访。结果介入封堵的96例患者,VSD封堵器共植入96枚,随访7天~24个月中未出现血栓栓塞、感染性心内膜炎等临床并发症。结论对于室间隔缺损患者来说,采用介入术封堵是非常安全、有效的非开胸手术方法。长期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有待进一步随访及累积经验。
作者:徐红岩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对比分析鼻饲和胃造瘘对脑卒中重度吞咽障碍患者营养疗效及经济效益。方法将我院2013年5月~2014年1月接受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治疗的40例脑卒中重度吞咽障碍患者设为PEG组,同期选择40例接受鼻胃管喂养治疗的患者设为NGF组,并观察两组患者营养疗效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平均住院费用等情况。结果康复治疗前体重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康复治疗12周后PEG组体重指数改善情况明显优于NGF(P<0.05),同时PEG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7.5%明显低于NGF组42.5%(P<0.05),PEG组月平均住院费用为(1004.4±23.4)元明显低于NGF组(1542.4±25.6)元。结论临床对脑卒中重度吞咽障碍患者实施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营养支持治疗不仅疗效显著,同时对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和治疗费用也具有重要的作用,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张垣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通过对比的方法评价阿托伐他汀在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6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34例采用阿托伐他汀(40 mg/d)治疗,对照组34例采用阿托伐他汀(20 mg/d)治疗。经过两周的治疗,观察疗效。通过两独立样本t检验的统计学方法,对两组的疗效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阿托伐他汀(40 mg/d)组患者的甘油三酯(TG)、血清总胆固醇(TC)、C-反应蛋白和低密度脂蛋白(LDL)的含量均低于阿托伐他汀(20 mg/d)组患者相应的含量,而在高密度脂蛋白(HDL)方面,阿托伐他汀(40 mg/d)组的含量高于阿托伐他汀(20 mg/d)组的含量,上述5个检测指标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两组治疗过程中,患者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阿托伐他汀高剂量组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疗效明显好于低剂组。表明阿托伐他汀能有效降低患者的血脂及血清C-反应蛋白,并且使用剂量不同,对患者的疗效不同。
作者:韦伟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研究中医养心汤治疗老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12年1月~2014年10月间诊治的老年冠心病患者筛选110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5例,对观察组患者运用“中医养心汤”治疗,对照组患者运用西药的常规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36%,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81.82%,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就不良反应发生率而言,观察组患者为7.27%,对照组患者为21.82%,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老年冠心病患者而言,采用中医养心汤的方式可以显著提高疗效,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潘根起 刊期: 2014年第1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