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占青;娄景娥;张志国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应用综合治疗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4月~2014年6月收治的4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4例。对照组给予药物治疗,观察组应用综合治疗。结果观察组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1.7%,对照组治疗的为总有效率为7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高血压病患者的治疗,采用综合治疗的方法,效果显著,能有效提高患者治疗的有效率。
作者:李亮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研究中医养心汤治疗老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12年1月~2014年10月间诊治的老年冠心病患者筛选110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5例,对观察组患者运用“中医养心汤”治疗,对照组患者运用西药的常规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36%,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81.82%,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就不良反应发生率而言,观察组患者为7.27%,对照组患者为21.82%,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老年冠心病患者而言,采用中医养心汤的方式可以显著提高疗效,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潘根起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评价步长稳心颗粒联合骨化三醇胶丸治疗心血管神经症的临床疗效。方法依据纳入排除标准共选取118例患者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步长稳心颗粒治疗措施,研究组给予常规措施+骨化三醇胶丸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不良反应以及临床疗效。结果研究组总不良反应为11.86%,对照组患者总不良反应为40.67%,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22%,高于对照组(66.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步长稳心颗粒联合骨化治疗心血管神经症的临床疗效较佳,既可有效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又可减轻临床症状,显著提高治疗有效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张志强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探讨在冠心病患者中,分别应用瑞舒伐他汀和阿托伐他汀进行治疗的疗效比较。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76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8例。对照组采用阿托伐他汀治疗方案,观察组采用瑞舒伐他汀治疗方案。观察两组患者的疗效,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97.4%)明显高于对照组(81.6%),并发症发生率(5.3%)低于对照组(23.7%),患者治疗后的血脂参数、心功能指数等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冠心病患者而言,瑞舒伐他汀疗效优于阿托伐他汀,能够促进患者症状和心功能指标的改善,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宋云方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探讨风险管理在心血管护理中应用的意义。方法将2013年3月~2014年3月74例心血管疾病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常规组,均为37例;常规组采取常规管理,研究组采取风险管理,对比两组的纠纷、意外事件及投诉的发生率和护理满意度。结果研究组的纠纷、以外事件及投诉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组,且护理满意度也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在心血管护理中应用风险管理,可有效减少纠纷、投诉及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护理服务质量和满意度。
作者:朱莹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探讨曲美他嗪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12月~2014年6月治疗的6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对照组给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曲美他嗪20 mg/次,3次/d,两组均连续治疗3个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功能NYHA分级、左室射血分数(LVEF)、6 min步行距离(m)、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曲美他嗪治疗慢性充血性心衰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作者:张桂英;尹丽英;张静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探讨炎性介质的动态变化在诊断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本院2013年2月~2014年8月治疗的8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同时选择同期50例健康体检的各项指标均正常的健康人作为对照组,两组人员均抽取空腹血液4 mL,分离出血清,在2 h内检验完毕。检验项目:C-反应蛋白(CRP)、纤维蛋白原(FIB)、TNF-a(TNF-a),检验方法:CRP应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进行检测, FIB的测定是应用全自动血凝仪进行监测,TNF-a的检测方法采用全自动酶免仪进行检查。结果观察组CRP为(24.6±2.1)mg/L,FIB为(7.4±1.7)g/L,TNF-a阳性4例,对照组CRP为(1.8±1.1)mg/L,FIB为(3.4±0.8)g/L,TNF-a均阴性,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RP、FIB、TNF-a是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重要指标,也是判断预后的重要因素。
作者:胡瑞玲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探讨糖尿病、高血压、糖尿病伴高血压的脑梗死患者预后关系。方法收集2013年10月~2014年10月收治脑梗死住院患者337例,按合并疾病分为糖尿病组112例、高血压组135例、糖尿病伴高血压组90例。分析各组患者并发脑梗死的特点及预后。结果糖尿病组、高血压组脑梗死患者以腔隙性脑梗死为主,神经功能缺损以轻、中型为主,治疗后糖尿病(DM)组显效率分为:58.04%,HD组显效率分为:62.97%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组在梗死类型、神经功能缺损及治疗显效率(34.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伴高血压合并脑梗死的患者较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或高血压合并脑梗死的患者预后差。
作者:聂玉平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探究高血压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CRP)指标的水平,分析其与高血压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心内科收治的90例高血压患者作为观察组(1、2、3级高血压患者各30例);选取我院同时期体检中心的健康体检者6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化学发光法,测定受试者血清中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含量。结果观察组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浓度为(8.21±3.78)mg/L,正常对照组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浓度为(2.10±0.62)mg/L,观察组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级高血压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明显高于1、2级高血压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检测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指标的水平,发现其与原发性高血压发病关系密切,可以更好的预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病情变化,对于临床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作者:杨元松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心血管危险性分层及其临床治疗指导价值。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高血压患者118例,对其病史进行询问并检查,同时对心血管危险性分层,给予有针对性的治疗。12周后开展复诊,观察并分析治疗后的疗效。结果118例高血压患者中,治疗前高危患者66例(55.93%)、中危患者43例(36.44%)、低危患者9例(7.63%);治疗后高危患者17例(14.41%)、中危患者71例(60.17%)、低危患者30例(25.42%)。治疗后高危患者所占比例(14.41%)较治疗前(55.93%)显著下降,低危患者比例(25.42%)较治疗前(7.63%)显著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对高血压患者心血管危险性进行分层,能够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的指导,从而降低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
作者:周艳云;徐柯 刊期: 2014年第13期
患者男性,64岁,主因“头昏沉2月余”入院。既往高血压病病史10余年,脑梗死病史6年,遗留左侧肢体轻偏瘫,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史5年,表现为发作性右眼黑朦,长期服用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查体:神清、语利,颅神经检查未见明显异常,颈无抵抗。左侧肢体肌力5级,肌张力增高,右侧肢体肌力5级,肌张力正常。左侧肢体腱反射增强,右侧正常。感觉共济检查无异常。左侧巴氏征阳性。脑血管造影检查示双侧颈内动脉起始部重度狭窄,右侧可见溃疡斑,左侧大脑中动脉瘤。患者于2013年12月29日住院行右侧颈内动脉起始部支架置入术,术后联合应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奥扎格雷抗血小板聚集治疗。2013年12月30日颈部血管超声示右颈内动脉支架内急性血栓形成。给予替非罗班静点48 h。2014年1月4日患者晨起时突然出现右眼视力下降,查眼底未见出血,复查颈部血管超声示右侧颈内动脉再通。诊断脑栓塞,再次给予替非罗班静点24 h后视力明显改善,头昏沉缓解,左侧肢体力弱较前无明显变化。
作者:孙雪姣 刊期: 2014年第13期
体位性低血压又称为直立性低血压,即站立1~3 min时,收缩压下降>20 mmHg或舒张压下降>10 mmHg[1]。体位性低血压在老年患者中较常见,高血压老年患者在降压治疗中易出现体位性低血压,体位性低血压对人体无较大损伤,但体位性低血压所引发的晕厥、跌倒,甚至昏迷、休克、心脑血管疾病等可严重危害人体健康,并对患者心理造成一定影响[2]。因此我们要采取全方位、系统的护理干预避免或使老年高血压患者体位性低血压好转[3]。老年高血压患者易发生体位性低血压,护理的关键是采取预防措施,对症护理,防止体位性低血压的再次发生。现针对沈阳军区总医院心内科2014年2月~2014年6月收治的40例出现体位性低血压的老年高血压住院患者给予相应的护理干预,均取得一定疗效,现将情况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元红;金萌;韩娇;倪瑞瑞;曹双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探讨临床上使用中药注射剂静滴治疗心脑血管的疗效。方法将2013年7月~2014年7月本院收治的66例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平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3例,对照组给予口服复方丹参滴丸+阿司匹林肠溶液,实验组患者给予静脉滴注中药注射剂(参麦注射液)。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的有效率,患者满意率。结果实验组治疗有效率,患者满意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注射液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疗效确切,预后好,患者满意率高,值得大力推广应用。
作者:唐燕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探究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治疗心血管病对肾脏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3年11月于本院就诊的心血管病患者100例,随机将患者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对照组采用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进行治疗,治疗组患者使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肾功能变化。结果两组患者在肾功能的变化情况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在治疗心血管疾病的过程中对患者肾脏存在保护作用的同时可能会对患者肾脏造成损害,医师需根据患者具体病情进行药物应用的调整。
作者:曹伦高娃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肠溶片联合阿托伐他汀预防脑梗死复发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2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均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均给予首发常规治疗,治疗组46例在此基础上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联合阿托伐他汀预防治疗,对照组46例仅晚间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对比两组患者10个月后治疗前后颈动脉斑变化与复发率状况。结果治疗10个月后,治疗组复发率与不稳定斑块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司匹林肠溶片联合阿托伐他汀预防脑梗死复发效果显著,能有效降低不稳定斑块率与复发率。
作者:李向阳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压积(PCT)和纤维蛋白原(FIB)含量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3年6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就诊并确诊的100例冠心病患者,其中AMI 50例,稳定性心绞痛(SAP)50例及同期50例经冠脉造影除外冠状动脉病变的健康体检者50例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AMI组较健康对照组MPV和FIB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MI组较健康对照组及SAP组PLT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后两组无明显差异。结论 MVP、PLT、FIB与急性心肌梗死存在相关性,对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治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沈怡;陈弹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对比分析鼻饲和胃造瘘对脑卒中重度吞咽障碍患者营养疗效及经济效益。方法将我院2013年5月~2014年1月接受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治疗的40例脑卒中重度吞咽障碍患者设为PEG组,同期选择40例接受鼻胃管喂养治疗的患者设为NGF组,并观察两组患者营养疗效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平均住院费用等情况。结果康复治疗前体重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康复治疗12周后PEG组体重指数改善情况明显优于NGF(P<0.05),同时PEG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7.5%明显低于NGF组42.5%(P<0.05),PEG组月平均住院费用为(1004.4±23.4)元明显低于NGF组(1542.4±25.6)元。结论临床对脑卒中重度吞咽障碍患者实施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营养支持治疗不仅疗效显著,同时对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和治疗费用也具有重要的作用,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张垣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分析冠状动脉慢血流患者的血小板形态及其功能的改变。方法选取2012年3月~2014年1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76例冠状动脉慢血流患者为研究对象(研究组),并以同期入院的无管腔狭窄和慢血流者为对照组50例,两组对象均行酶联接免疫吸附剂测定(ELISA)法检测。结果研究组患者的平均血流速度明显慢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MPV和GMP-140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小板平均体积(MPV)和血小板膜蛋白(GMP-140)表达与冠状动脉的血流速度之间的关系为正相关关系。结论 MPV和GMP-140检测对冠状动脉慢血流具有诊断价值。
作者:张照阳 刊期: 2014年第13期
1病历资料患者张某,女,61岁,农民,以“发作性胸闷、心慌半年,再发加重1周”为主诉入院。半年前因受惊吓后出现胸闷、心慌,每次持续数分钟,无胸痛、头晕、晕厥等症,活动后加重,经休息后缓解不明显,在当地诊所输液治疗,上症有所缓解。1月前患者入厕排便用力时上症再发,伴头晕,休息十几分钟后有所缓解。1周前患者感冒后上述症状再发加重伴气短,为进一步诊治,以“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心功能Ⅱ级”收住院。既往颈椎病史10年。查体:BP:120/70 mmHg,神志清,精神差,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及哮鸣音。心前区无隆起,叩诊心界无明显扩大,心率96次/min,心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平软,肝脾肋下未及,双下肢无水肿,神经系统检查:未见异常。入科心电图:Ⅱ、Ⅲ、avF导联ST-T异常改变,心室率96次/min;超声心动图:左室射血分数73%,右心室增大,左室舒张功能减低、收缩功能正常;三尖瓣中-重度返流;示波下心动过速;少量心包积液。初步诊断:1.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心功能Ⅱ级;2.颈椎病。治疗上给予抗血小板聚集、调脂、扩冠、营养心肌、改善微循环等对症治疗。患者有冠状动脉造影术指征,患者及家属同意并完善相关检查后,于入院第2天行冠脉造影术,结果示前降支中段88%狭窄,并于前降支中段植入支架1枚,术后患者病情平稳,予以心电监护并常规抗血小板聚集、抗凝、调脂、营养心肌等支持治疗。患者于术后第3天凌晨3:10入厕大便后返回病床时突然出现头晕、晕厥,家属扶至病床平躺,继之患者出现呼吸困难、口吐白沫、意识不清、血压测不出、心跳停止、大动脉搏动消失、呼吸深慢约3次/min,继之呼吸停止。立即给予心肺复苏等紧急抢救措施,并急查血常规示:血小板( PLT):53×109/L,凝血四项:D-二聚体:125.5 mg/L,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280.7 mg/L。血气分析:PO265 mmHg,SPO282%。心电图动态演变出现室性逸搏心律、右束支传导阻滞后转为窦性心律,经积极抢救后患者自主呼吸14次/分,BP:60/30 mmHg。给予多巴胺200 mg泵入,血压仍低,加间羟胺20 mg及去甲肾上腺素100 mg泵入,血压在80/50 mmHg左右,患者病情危重,靠药物维持生命体征,终家属放弃治疗,患者于半小时后死亡。
作者:周占青;娄景娥;张志国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T2DM)合并高血压对患者的临床影响,提高对T2DM合并高血压的临床认识。方法选择T2DM合并高血压患者82例,作为DM+HP组;选择同期单纯糖尿病患者96例,作为DM组,比较两组患者身高、体质量、体质指数、颈围、腰围、臀围、腰臀比,并比较两组患者血清相关指标水平。结果两组患者在一般情况及生化指标方面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DM+HP组显著高于DM组。结论对于T2DM患者,在积极控制血糖的同时,应注意控制血压,经常性的进行一般情况及生化指标检查,对早期发现及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王宇 刊期: 2014年第1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