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雯婕
目的:对中西医结合治疗艾滋病合并肺结核的疗效和综合性护理效果进行分析。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2年1月到本院进行治疗的艾滋病合并肺结核患者124例,平均分成两组,分别是优质组和对照组,全部患者均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法,其中优质组对患者进行综合性的护理方法,对照组采用一般护理方式,并对护理效果进行比较。结果优质组对患者采用综合性护理方法,护理总有效率为92.0%,对照组采用一般护理方式总有效率为74.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艾滋病合并肺结核患者,并对患者进行综合性的护理措施能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帮助患者尽早恢复身体健康。
作者:肖文秀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观察分析美托洛尔联合稳心颗粒治疗老年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的疗效,总结临床经验。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4月~2014年3月收治的132例冠心病心律失常老年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美托洛尔治疗,观察组给予美托洛尔联合稳心颗粒治疗,观察比较两组疗效、心律失常和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室性、房性、交界性早搏发生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美托洛尔联合稳心颗粒治疗老年冠心病心律失常疗效确切,安全可靠,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作者:李祖权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探讨老年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临床诊治方法。方法对我院收治的82例老年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临床资料与治疗方法进行回顾分析。结果经积极治疗,82例老年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好转出院67例(81.71%),病情未见好转或因病情恶化而放弃治疗者8例(9.76%),死亡7例(8.54%)。结论采取综合治疗措施,针对病情开展针对性治疗,从而有效降低病死率。
作者:阿依提拉汗·艾力;沙代提古丽·苏比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探讨丹红注射液与步长稳心颗粒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4年12月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患者120例,将其随机分成两组,对比两组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8.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1.7%,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丹红注射液与步长稳心颗粒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患者的疗效确切。
作者:李卫东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探讨桃红四物汤联合缬沙坦氨氯地平片治疗颈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27例颈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分为研究组164例和对照组163例。两组患者均给予缬沙坦氨氯地平片口服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桃红四物汤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为88.4%高于对照组的7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桃红四物汤联合缬沙坦氨氯地平片治疗颈动脉硬化闭塞症疗效显著,可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恢复动脉功能,有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刘寒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探讨四肢创伤合并动脉血管损伤的临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自2011年1月~2014年3月收治的63例四肢创伤合并动脉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迅速控制出血,探查损伤血管后,尽早安排手术进行修复。结果经1~3年的随访,术后肢体存活者54例(85.71%),残存肌挛缩者5例(7.94%),肢体坏死截肢者4例(6.35%),无1例发生感染、休克或死亡。结论四肢损伤的治疗中应尤为注意动脉损伤的处理,正确的早期诊断、严密监测、及时手术是挽救患者生命、确保手术成功及患者预后的关键。
作者:肖春生;李艳红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T2DM)合并高血压对患者的临床影响,提高对T2DM合并高血压的临床认识。方法选择T2DM合并高血压患者82例,作为DM+HP组;选择同期单纯糖尿病患者96例,作为DM组,比较两组患者身高、体质量、体质指数、颈围、腰围、臀围、腰臀比,并比较两组患者血清相关指标水平。结果两组患者在一般情况及生化指标方面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DM+HP组显著高于DM组。结论对于T2DM患者,在积极控制血糖的同时,应注意控制血压,经常性的进行一般情况及生化指标检查,对早期发现及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王宇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对1例DebakeyⅠ型主动脉夹层合并冠状动脉撕裂的围手术期护理总结分析。方法在本例患者中,通过术前心理、疼痛、血压的监测,术后对循环、呼吸、神经系统及肾功能的观察,给予围手术期整体式护理。结果患者平稳度过术前等待期,术毕安返心血管外科ICU,术后34 h清醒,54 h拔出气管插管,第6天搬出监护室,患者无并发症出现,恢复较好,顺利出院。结论通过围手术期有效的心理、生理、疾病三重护理,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严密观察病情变化,积极预防、及时发现和处理各系统并发症等护理措施,缩短了术后恢复时间,疗效满意。
作者:周海;张丽萍;孙卫红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压积(PCT)和纤维蛋白原(FIB)含量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3年6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就诊并确诊的100例冠心病患者,其中AMI 50例,稳定性心绞痛(SAP)50例及同期50例经冠脉造影除外冠状动脉病变的健康体检者50例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AMI组较健康对照组MPV和FIB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MI组较健康对照组及SAP组PLT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后两组无明显差异。结论 MVP、PLT、FIB与急性心肌梗死存在相关性,对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治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沈怡;陈弹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探究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治疗心血管病对肾脏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3年11月于本院就诊的心血管病患者100例,随机将患者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对照组采用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进行治疗,治疗组患者使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肾功能变化。结果两组患者在肾功能的变化情况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在治疗心血管疾病的过程中对患者肾脏存在保护作用的同时可能会对患者肾脏造成损害,医师需根据患者具体病情进行药物应用的调整。
作者:曹伦高娃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由于新生儿出生来到新的环境的时间比较短,在生理等方面与年长儿存在很大的区别,因此我们在护理新生儿时就要特别注意,我们用中西医结合的护理措施护理新生儿,本文就对此展开讨论。
作者:吕洪范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心血管危险性分层及其临床治疗指导价值。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高血压患者118例,对其病史进行询问并检查,同时对心血管危险性分层,给予有针对性的治疗。12周后开展复诊,观察并分析治疗后的疗效。结果118例高血压患者中,治疗前高危患者66例(55.93%)、中危患者43例(36.44%)、低危患者9例(7.63%);治疗后高危患者17例(14.41%)、中危患者71例(60.17%)、低危患者30例(25.42%)。治疗后高危患者所占比例(14.41%)较治疗前(55.93%)显著下降,低危患者比例(25.42%)较治疗前(7.63%)显著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对高血压患者心血管危险性进行分层,能够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的指导,从而降低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
作者:周艳云;徐柯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本文主要是为了探讨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冠心病的临床治疗特点以及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10月~2014年10月我院接受治疗82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作为研究对象,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冠心病患者42例被分为实验组;单一性的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42例被分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心电图状况以及临床表现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患者出现心悸、心绞痛、心肌梗死、呼吸困难、心界向左扩大的发生率要高于对照组。实验组患者出现电轴左偏、陈旧性心肌梗死、缺血性ST-T段改变的的概率要高于对照组。结论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冠心病的治疗以及诊断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具有十分显著的意义和作用。
作者:沙代提古丽·苏比;阿依提拉汗·艾力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观察脑出血患者采用乌司他丁治疗前后对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00例脑出血患者临床病历资料。结果经治疗后,两组患者hs-CRP和NSE均明显改善,但观察组改善较对照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乌司他丁治疗脑出血可有效降低患者血清hs-CRP和NSE水平。
作者:黄三明;王乐临;曾颖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探讨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行循证护理的疗效。方法取本院收治的66例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33例行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33例行循证护理干预,统计两组患者住院、卧床时间及费用,对比心功能分级、复窦率及护患满意度。结果相比对照组,观察组病人住院、卧床时间更短,复窦率、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心功能分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病人采取循证护理方案,可减少住院、卧床时间及费用,帮助患者尽快康复。
作者:张杰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肠溶片联合阿托伐他汀预防脑梗死复发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2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均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均给予首发常规治疗,治疗组46例在此基础上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联合阿托伐他汀预防治疗,对照组46例仅晚间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对比两组患者10个月后治疗前后颈动脉斑变化与复发率状况。结果治疗10个月后,治疗组复发率与不稳定斑块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司匹林肠溶片联合阿托伐他汀预防脑梗死复发效果显著,能有效降低不稳定斑块率与复发率。
作者:李向阳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探讨糖尿病、高血压、糖尿病伴高血压的脑梗死患者预后关系。方法收集2013年10月~2014年10月收治脑梗死住院患者337例,按合并疾病分为糖尿病组112例、高血压组135例、糖尿病伴高血压组90例。分析各组患者并发脑梗死的特点及预后。结果糖尿病组、高血压组脑梗死患者以腔隙性脑梗死为主,神经功能缺损以轻、中型为主,治疗后糖尿病(DM)组显效率分为:58.04%,HD组显效率分为:62.97%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组在梗死类型、神经功能缺损及治疗显效率(34.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伴高血压合并脑梗死的患者较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或高血压合并脑梗死的患者预后差。
作者:聂玉平 刊期: 2014年第13期
1病历资料患者张某,女,61岁,农民,以“发作性胸闷、心慌半年,再发加重1周”为主诉入院。半年前因受惊吓后出现胸闷、心慌,每次持续数分钟,无胸痛、头晕、晕厥等症,活动后加重,经休息后缓解不明显,在当地诊所输液治疗,上症有所缓解。1月前患者入厕排便用力时上症再发,伴头晕,休息十几分钟后有所缓解。1周前患者感冒后上述症状再发加重伴气短,为进一步诊治,以“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心功能Ⅱ级”收住院。既往颈椎病史10年。查体:BP:120/70 mmHg,神志清,精神差,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及哮鸣音。心前区无隆起,叩诊心界无明显扩大,心率96次/min,心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平软,肝脾肋下未及,双下肢无水肿,神经系统检查:未见异常。入科心电图:Ⅱ、Ⅲ、avF导联ST-T异常改变,心室率96次/min;超声心动图:左室射血分数73%,右心室增大,左室舒张功能减低、收缩功能正常;三尖瓣中-重度返流;示波下心动过速;少量心包积液。初步诊断:1.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心功能Ⅱ级;2.颈椎病。治疗上给予抗血小板聚集、调脂、扩冠、营养心肌、改善微循环等对症治疗。患者有冠状动脉造影术指征,患者及家属同意并完善相关检查后,于入院第2天行冠脉造影术,结果示前降支中段88%狭窄,并于前降支中段植入支架1枚,术后患者病情平稳,予以心电监护并常规抗血小板聚集、抗凝、调脂、营养心肌等支持治疗。患者于术后第3天凌晨3:10入厕大便后返回病床时突然出现头晕、晕厥,家属扶至病床平躺,继之患者出现呼吸困难、口吐白沫、意识不清、血压测不出、心跳停止、大动脉搏动消失、呼吸深慢约3次/min,继之呼吸停止。立即给予心肺复苏等紧急抢救措施,并急查血常规示:血小板( PLT):53×109/L,凝血四项:D-二聚体:125.5 mg/L,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280.7 mg/L。血气分析:PO265 mmHg,SPO282%。心电图动态演变出现室性逸搏心律、右束支传导阻滞后转为窦性心律,经积极抢救后患者自主呼吸14次/分,BP:60/30 mmHg。给予多巴胺200 mg泵入,血压仍低,加间羟胺20 mg及去甲肾上腺素100 mg泵入,血压在80/50 mmHg左右,患者病情危重,靠药物维持生命体征,终家属放弃治疗,患者于半小时后死亡。
作者:周占青;娄景娥;张志国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研究分析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应用益气助脉方的疗效。方法随机选取2012年9月~2014年3月经我院诊断并治疗的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86例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常规临床治疗组和中医药方治疗组,各43例。常规临床治疗组给予口服心宝丸,中医药方治疗组给予口服益气助脉方;连续治疗1个月后,分别记录两组患者动态心电图的变化和疗效,并比较。结果中医药方治疗组动态心电图总改善率(81.40%)明显多于常规临床治疗组(60.46%),且中医药方治疗组总有效率(93.02%)明显高于常规临床治疗组(79.0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益气助脉方可以有效的提高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的心率,改善病情,值得深入研究及临床推广。
作者:万文越;黄瑞雄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病患者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我院2010年6月~2013年8月诊治的50例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病住院患者设为研究组,另选同期的50例单纯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设为对照组,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通过Logic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年龄、合并糖尿病肾病、吸烟史、糖化血红蛋白是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病患者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患者的年龄、合并糖尿病肾病、吸烟史、糖化血红蛋白。
作者:孙茂旺 刊期: 2014年第1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