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海;张丽萍;孙卫红
目的:研究分析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应用益气助脉方的疗效。方法随机选取2012年9月~2014年3月经我院诊断并治疗的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86例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常规临床治疗组和中医药方治疗组,各43例。常规临床治疗组给予口服心宝丸,中医药方治疗组给予口服益气助脉方;连续治疗1个月后,分别记录两组患者动态心电图的变化和疗效,并比较。结果中医药方治疗组动态心电图总改善率(81.40%)明显多于常规临床治疗组(60.46%),且中医药方治疗组总有效率(93.02%)明显高于常规临床治疗组(79.0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益气助脉方可以有效的提高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的心率,改善病情,值得深入研究及临床推广。
作者:万文越;黄瑞雄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探讨曲美他嗪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12月~2014年6月治疗的6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对照组给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曲美他嗪20 mg/次,3次/d,两组均连续治疗3个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功能NYHA分级、左室射血分数(LVEF)、6 min步行距离(m)、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曲美他嗪治疗慢性充血性心衰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作者:张桂英;尹丽英;张静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探讨四肢创伤合并动脉血管损伤的临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自2011年1月~2014年3月收治的63例四肢创伤合并动脉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迅速控制出血,探查损伤血管后,尽早安排手术进行修复。结果经1~3年的随访,术后肢体存活者54例(85.71%),残存肌挛缩者5例(7.94%),肢体坏死截肢者4例(6.35%),无1例发生感染、休克或死亡。结论四肢损伤的治疗中应尤为注意动脉损伤的处理,正确的早期诊断、严密监测、及时手术是挽救患者生命、确保手术成功及患者预后的关键。
作者:肖春生;李艳红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探讨氨氯地平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00例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随机进行分组;对照组患者给予氨氯地平治疗,而治疗组患者给予氨氯地平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根据两组患者血脂各监测指标改善程度,综合评价患者的疗效。结果观察组治疗后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与组内治疗前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显著小于对照组治疗后的TG、TC和LDL-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血脂各监测指标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为90.00%,显著大于对照组的72.00%;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氨氯地平阿托伐他汀钙片可显著改善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的血压及血脂表达水平,具有临床可行性。
作者:王超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肠溶片联合阿托伐他汀预防脑梗死复发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2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均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均给予首发常规治疗,治疗组46例在此基础上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联合阿托伐他汀预防治疗,对照组46例仅晚间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对比两组患者10个月后治疗前后颈动脉斑变化与复发率状况。结果治疗10个月后,治疗组复发率与不稳定斑块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司匹林肠溶片联合阿托伐他汀预防脑梗死复发效果显著,能有效降低不稳定斑块率与复发率。
作者:李向阳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分析老年心血管疾病的护理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进行失眠护理、心理护理、药物护理及针对性护理。结果36例患者均在病情稳定后出院,无死亡病例。结论针对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要采用全面、针对性的护理措施,以改善疗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胡春杰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分析探讨应用厄贝沙坦治疗持续性房颤的疗效,总结临床经验。方法从我院2011年1月~2013年6月收治的持续性房颤患者当中选取58例作为研究对象,将这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9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抗凝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抗凝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口服厄贝沙坦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疗效以及复发率。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6个月和12个月的心率维持率、一年复发率等指标都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左房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抗凝治疗基础上使用厄贝沙坦治疗持续性房颤,能够提高疗效,降低房颤复发率。
作者:陆成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观察长托宁对颈丛麻醉时心血管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将48例老年甲状腺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予长托宁和安慰剂对照,比较两组麻醉前后心率、血压的变化。结果对照组麻醉后各时间点的心率、收缩压、舒张压均显著高于麻醉前;观察组麻醉后各时间点的心率、收缩压、舒张压与麻醉前无显著差异,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长托宁作用新型的选择性抗胆碱药物,具有较强的抗胆碱作用,并且具有高选择性,能够对抗颈丛神经阻滞麻醉造成的心率加快和血压升高,减少心血管不良反应。
作者:杨付明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分析冠状动脉慢血流患者的血小板形态及其功能的改变。方法选取2012年3月~2014年1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76例冠状动脉慢血流患者为研究对象(研究组),并以同期入院的无管腔狭窄和慢血流者为对照组50例,两组对象均行酶联接免疫吸附剂测定(ELISA)法检测。结果研究组患者的平均血流速度明显慢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MPV和GMP-140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小板平均体积(MPV)和血小板膜蛋白(GMP-140)表达与冠状动脉的血流速度之间的关系为正相关关系。结论 MPV和GMP-140检测对冠状动脉慢血流具有诊断价值。
作者:张照阳 刊期: 2014年第13期
高血压作为老年人常见病,其特征表现为:血压波动幅度大,容易出现体位性低血压,收缩压升高;变化的类型与程度和动脉硬化的程度有关;病症较少、并发症多等。老年高血压的护理一般包括饮食护理、药物治疗护理、生活护理、心理护理、健康指导等。在并发症的预防中,控制高血压对降低血管疾病的发生至关重要,也对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生率、死亡率以及致残率起着关键的作用。老年高血压的康复护理在临床上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工作,必须要根据病人的病情,给予合适的治疗,加强患者的监控、护理以及健康教育,进而达到治疗老年高血压的患者佳的效果,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包建树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探讨个体化延续护理在高血压护理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我院2014年1月~2014年7月126例病情好转予以出院的高血压患者,按随机原则分为常规组(63例),治疗期间实施常规护理和健康教育;延续护理组(63例),治疗期间实施常规护理和健康教育,并在患者出院后继续开展个体化延续护理。对两组患者出院时及出院后3个月的生活质量情况展开对比分析。结果两组高血压患者出院时生活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后3个月展开比较显示延续护理组患者生活质量明显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高血压患者中开展个体化延续护理对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效果良好,应该广泛应用。
作者:于爱红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探讨炎性介质的动态变化在诊断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本院2013年2月~2014年8月治疗的8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同时选择同期50例健康体检的各项指标均正常的健康人作为对照组,两组人员均抽取空腹血液4 mL,分离出血清,在2 h内检验完毕。检验项目:C-反应蛋白(CRP)、纤维蛋白原(FIB)、TNF-a(TNF-a),检验方法:CRP应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进行检测, FIB的测定是应用全自动血凝仪进行监测,TNF-a的检测方法采用全自动酶免仪进行检查。结果观察组CRP为(24.6±2.1)mg/L,FIB为(7.4±1.7)g/L,TNF-a阳性4例,对照组CRP为(1.8±1.1)mg/L,FIB为(3.4±0.8)g/L,TNF-a均阴性,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RP、FIB、TNF-a是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重要指标,也是判断预后的重要因素。
作者:胡瑞玲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分析心血管疾病患者护理中静脉留置针的主要作用及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587例患有心血管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其中观察组293例,对照组294例,观察组采用静脉留置针,对照组采用常规金属头皮针,比较两组液体外渗情况、输液速度达标率、平均注射时间及建立静脉通道延时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液体外渗比例、静脉通路延迟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平均注射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输液速度达标情况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脉留置针具有对血管刺激性小、不易脱出血管、便于肢体活动等优势,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冯菁 刊期: 2014年第13期
近年来我国的心脑血管疾病患病率逐年提高,为了适应不断增长的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需求,介入器械不断发展,包括冠脉支架、冠状动脉介入(PCI)手术等大幅度增加,推动了冠脉介入治疗的不断发展。本文对于冠脉介入器械的发展进行研究,探讨其对冠脉介入治疗的推动作用,期望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作者:杨晓辉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应用综合治疗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4月~2014年6月收治的4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4例。对照组给予药物治疗,观察组应用综合治疗。结果观察组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1.7%,对照组治疗的为总有效率为7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高血压病患者的治疗,采用综合治疗的方法,效果显著,能有效提高患者治疗的有效率。
作者:李亮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分析护理干预应用在老年高血压患者中的效果。方法将本院在2011年8月~2012年8月接收66例高血压患者,通过抽签的方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3例,对两组患者护理后的满意度进行分析。结果通过两组患者的护理对比来看,实验组的患者对于高血压疾病的认知、药物的服用、体重的有效控制以及患者满意度都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在护理干预下能够得到有效控制血压,这在临床医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值得推广。
作者:脑明格日乐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探讨临床上使用中药注射剂静滴治疗心脑血管的疗效。方法将2013年7月~2014年7月本院收治的66例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平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3例,对照组给予口服复方丹参滴丸+阿司匹林肠溶液,实验组患者给予静脉滴注中药注射剂(参麦注射液)。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的有效率,患者满意率。结果实验组治疗有效率,患者满意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注射液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疗效确切,预后好,患者满意率高,值得大力推广应用。
作者:唐燕 刊期: 2014年第13期
1病历资料患者张某,女,61岁,农民,以“发作性胸闷、心慌半年,再发加重1周”为主诉入院。半年前因受惊吓后出现胸闷、心慌,每次持续数分钟,无胸痛、头晕、晕厥等症,活动后加重,经休息后缓解不明显,在当地诊所输液治疗,上症有所缓解。1月前患者入厕排便用力时上症再发,伴头晕,休息十几分钟后有所缓解。1周前患者感冒后上述症状再发加重伴气短,为进一步诊治,以“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心功能Ⅱ级”收住院。既往颈椎病史10年。查体:BP:120/70 mmHg,神志清,精神差,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及哮鸣音。心前区无隆起,叩诊心界无明显扩大,心率96次/min,心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平软,肝脾肋下未及,双下肢无水肿,神经系统检查:未见异常。入科心电图:Ⅱ、Ⅲ、avF导联ST-T异常改变,心室率96次/min;超声心动图:左室射血分数73%,右心室增大,左室舒张功能减低、收缩功能正常;三尖瓣中-重度返流;示波下心动过速;少量心包积液。初步诊断:1.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心功能Ⅱ级;2.颈椎病。治疗上给予抗血小板聚集、调脂、扩冠、营养心肌、改善微循环等对症治疗。患者有冠状动脉造影术指征,患者及家属同意并完善相关检查后,于入院第2天行冠脉造影术,结果示前降支中段88%狭窄,并于前降支中段植入支架1枚,术后患者病情平稳,予以心电监护并常规抗血小板聚集、抗凝、调脂、营养心肌等支持治疗。患者于术后第3天凌晨3:10入厕大便后返回病床时突然出现头晕、晕厥,家属扶至病床平躺,继之患者出现呼吸困难、口吐白沫、意识不清、血压测不出、心跳停止、大动脉搏动消失、呼吸深慢约3次/min,继之呼吸停止。立即给予心肺复苏等紧急抢救措施,并急查血常规示:血小板( PLT):53×109/L,凝血四项:D-二聚体:125.5 mg/L,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280.7 mg/L。血气分析:PO265 mmHg,SPO282%。心电图动态演变出现室性逸搏心律、右束支传导阻滞后转为窦性心律,经积极抢救后患者自主呼吸14次/分,BP:60/30 mmHg。给予多巴胺200 mg泵入,血压仍低,加间羟胺20 mg及去甲肾上腺素100 mg泵入,血压在80/50 mmHg左右,患者病情危重,靠药物维持生命体征,终家属放弃治疗,患者于半小时后死亡。
作者:周占青;娄景娥;张志国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通过对比的方法评价阿托伐他汀在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6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34例采用阿托伐他汀(40 mg/d)治疗,对照组34例采用阿托伐他汀(20 mg/d)治疗。经过两周的治疗,观察疗效。通过两独立样本t检验的统计学方法,对两组的疗效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阿托伐他汀(40 mg/d)组患者的甘油三酯(TG)、血清总胆固醇(TC)、C-反应蛋白和低密度脂蛋白(LDL)的含量均低于阿托伐他汀(20 mg/d)组患者相应的含量,而在高密度脂蛋白(HDL)方面,阿托伐他汀(40 mg/d)组的含量高于阿托伐他汀(20 mg/d)组的含量,上述5个检测指标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两组治疗过程中,患者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阿托伐他汀高剂量组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疗效明显好于低剂组。表明阿托伐他汀能有效降低患者的血脂及血清C-反应蛋白,并且使用剂量不同,对患者的疗效不同。
作者:韦伟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研究中药外敷对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的维护效果,分析作用药理。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4月~2014年3月收治的68例血液透析患者,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8例血液透析患者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4例,给予对照组患者正常的动静脉内瘘按摩保护法,研究组在动静脉瘘按摩保护的基础上另增加中药外敷保护动静脉瘘措施。结果研究组临床疗效的总有效率为88.2%,与对照组的67.7%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外敷对动静脉内瘘具有较强的保护作用,有效治疗动静脉内瘘炎症,且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广泛使用。
作者:严亚萍;夏忠贞 刊期: 2014年第1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