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药外敷对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的保护作用研究

严亚萍;夏忠贞

关键词:中药外敷, 血液透析, 动静脉内瘘
摘要:目的:研究中药外敷对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的维护效果,分析作用药理。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4月~2014年3月收治的68例血液透析患者,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8例血液透析患者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4例,给予对照组患者正常的动静脉内瘘按摩保护法,研究组在动静脉瘘按摩保护的基础上另增加中药外敷保护动静脉瘘措施。结果研究组临床疗效的总有效率为88.2%,与对照组的67.7%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外敷对动静脉内瘘具有较强的保护作用,有效治疗动静脉内瘘炎症,且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广泛使用。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相关文献
  •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炎性介质的动态变化及意义

    目的:探讨炎性介质的动态变化在诊断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本院2013年2月~2014年8月治疗的8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同时选择同期50例健康体检的各项指标均正常的健康人作为对照组,两组人员均抽取空腹血液4 mL,分离出血清,在2 h内检验完毕。检验项目:C-反应蛋白(CRP)、纤维蛋白原(FIB)、TNF-a(TNF-a),检验方法:CRP应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进行检测, FIB的测定是应用全自动血凝仪进行监测,TNF-a的检测方法采用全自动酶免仪进行检查。结果观察组CRP为(24.6±2.1)mg/L,FIB为(7.4±1.7)g/L,TNF-a阳性4例,对照组CRP为(1.8±1.1)mg/L,FIB为(3.4±0.8)g/L,TNF-a均阴性,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RP、FIB、TNF-a是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重要指标,也是判断预后的重要因素。

    作者:胡瑞玲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PPAR-α激动作用及其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血管炎性疾病,根据目前普遍认可的“内皮损伤反应学说”研究发现激活的大鼠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α(PPAR-α)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整个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拮抗作用。本文分别从PPAR-α与脂类代谢、局部细胞炎症以及斑块稳定和破裂的关系探讨PPAR-α对动脉粥样硬化的拮抗作用机制和原理,为临床实践和新药开发提供有效依据。

    作者:陈凌;黄萍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康复护理进展

    高血压作为老年人常见病,其特征表现为:血压波动幅度大,容易出现体位性低血压,收缩压升高;变化的类型与程度和动脉硬化的程度有关;病症较少、并发症多等。老年高血压的护理一般包括饮食护理、药物治疗护理、生活护理、心理护理、健康指导等。在并发症的预防中,控制高血压对降低血管疾病的发生至关重要,也对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生率、死亡率以及致残率起着关键的作用。老年高血压的康复护理在临床上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工作,必须要根据病人的病情,给予合适的治疗,加强患者的监控、护理以及健康教育,进而达到治疗老年高血压的患者佳的效果,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包建树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小板参数与纤维蛋白原含量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压积(PCT)和纤维蛋白原(FIB)含量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3年6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就诊并确诊的100例冠心病患者,其中AMI 50例,稳定性心绞痛(SAP)50例及同期50例经冠脉造影除外冠状动脉病变的健康体检者50例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AMI组较健康对照组MPV和FIB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MI组较健康对照组及SAP组PLT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后两组无明显差异。结论 MVP、PLT、FIB与急性心肌梗死存在相关性,对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治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沈怡;陈弹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浅谈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化及护理对策

    作为一种常见病症,高血压是以体循环动脉压增高为主的临床症侯群。高血压的病因包括很多方面,诸如年龄、职业以及环境和家族遗传等相关因素都有可能成为高血压的诱因。作为当前的一种常见病症,高血压严重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由于高血压具有缓慢进行性发展的特点,血压不易控制,因此很容易诱发心脑血管等疾病,对人们的正常生活造成不良影响。尤其是对于老年人来说,由于其身体素质较差,因此在进行高血压的治疗过程中很多治疗手段都不适用,在这样的条件下做好老年人高血压的护理工作显得至关重要。本文就将主要以老年高血患者血压变化及护理对策分析为切入点,对其进行简要的介绍和分析。

    作者:左金凤;刘铁;贾维力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交感电风暴1例救治体会

    赵xx,男,71岁,因入院前1 h晕倒在地摔伤鼻部入我院五官科,行副鼻窦CT示:两侧筛窦及上颌窦见积液密度影。胸正位片示:两肺纹理增强。心电图示:完全左束支传导阻滞。经我内会诊后转入我科,病人刚刚到我科时突然再次晕厥,随即意识不清,查体:双侧瞳孔对光反射消失,血压测不到,颈动脉搏动消失,心电图示心室颤动,立即予以持续胸外心脏按压,360 J电除颤,建立静脉通路,5%葡萄糖250 mL,多巴胺120 mg静点,肾上腺素、利多卡因分次静脉注射,同时吸氧,心电监护,于2 min后恢复窦性心律,心电图示ST V1-V5弓背向上抬高0.1~0.3 mV,心率:120次/min,血压:140/80 mmHg,呼吸:36次/min,另建静脉通路5%葡萄糖250 mL,胺碘酮0.3 g持续静点,20 min后病人再次出现室颤,立即予以持续胸外心脏按压,360 J电除颤3次,同时肾上腺素、利多卡因分次静脉注射,吸痰,导尿,约3 min后恢复窦性心律,但病人仍意识不清,双侧瞳孔对光反射迟钝,30 min后病人烦躁,肌注安定10 mg后无效,再次静注10 mg安定,同时予以冰帽行亚低温治疗。当时提检2次心肌酶,肌钙蛋白未见明显异常,4 h后心肌酶,肌钙蛋白均3倍以上增高。追问病史,患者家属代述间断心悸、胸闷1年,近日在家晕厥2次,吸烟史20年,每日吸10支以上,入院时血压:150/80 mmHg,心电图示:完全左束支传导阻滞,结合该病人发病特点,可明确心源性晕厥诊断,恢复窦性心律后心电图示ST V1-V5弓背向上抬高0.1~0.3 mV,可明确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诊断,病人有>10 min的心肺复苏史且鼻腔出血,为挽救生命,上述情况视为溶栓的相对禁忌症,经权衡利弊为使闭塞的冠脉血管再通,经病人家属同意,签署协议书后予以0.9%氯化钠,尿激酶150万U静滴,病人心肺复苏后仍意识不清,烦躁,为减轻烦躁带来的额外心肌耗氧量增加,给予杜冷丁、异丙嗪、肌注以镇静,同时给予以持续亚低温治疗以脑复苏,静滴胺碘酮以防再次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同时抗凝、扩冠等常规治疗。次日查房:病人嗜睡,意识模糊,颈软无抵抗,双侧瞳孔等大同圆,对光反射灵敏,心音减弱,节律规整,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及额外心音,双肺底可闻及少许湿罗音,病情有所好转,心电图示完全左束支传导阻滞,ST V1-V5弓背向上抬高0.1~0.3mV,较前无明显回落,再次复查心肌酶:CK:537 u/L (正常参考值21~227 u/L),CK-MB:30 u/L(正常参考值3~27 u/L),较前好转,动态心电图:5 h (病人原因只带了5 h)总心搏:27059次,平均心率:87次/min,慢心率:75次/min,快心率:109次/min,室性早搏118次,有3阵成对室早,室上性早搏63个,完全左束支传导阻滞,前壁心肌梗死,可见室性心动过速,心室扑动,心室颤动。心脏彩超:各房室大小均在正常范围,室壁节段性运动异常未见室壁瘤形成,未见乳头肌功能失调或断裂,EF斜率:56%,E/A<1。综合治疗1周病人病情相对稳定,为行介入治疗佳时机,建议至上级医院进一步行介入治疗。

    作者:秦焕杰;李云巍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颈内动脉支架内急性血栓形成1例的护理体会

    患者男性,64岁,主因“头昏沉2月余”入院。既往高血压病病史10余年,脑梗死病史6年,遗留左侧肢体轻偏瘫,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史5年,表现为发作性右眼黑朦,长期服用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查体:神清、语利,颅神经检查未见明显异常,颈无抵抗。左侧肢体肌力5级,肌张力增高,右侧肢体肌力5级,肌张力正常。左侧肢体腱反射增强,右侧正常。感觉共济检查无异常。左侧巴氏征阳性。脑血管造影检查示双侧颈内动脉起始部重度狭窄,右侧可见溃疡斑,左侧大脑中动脉瘤。患者于2013年12月29日住院行右侧颈内动脉起始部支架置入术,术后联合应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奥扎格雷抗血小板聚集治疗。2013年12月30日颈部血管超声示右颈内动脉支架内急性血栓形成。给予替非罗班静点48 h。2014年1月4日患者晨起时突然出现右眼视力下降,查眼底未见出血,复查颈部血管超声示右侧颈内动脉再通。诊断脑栓塞,再次给予替非罗班静点24 h后视力明显改善,头昏沉缓解,左侧肢体力弱较前无明显变化。

    作者:孙雪姣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探讨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行循证护理的疗效

    目的:探讨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行循证护理的疗效。方法取本院收治的66例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33例行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33例行循证护理干预,统计两组患者住院、卧床时间及费用,对比心功能分级、复窦率及护患满意度。结果相比对照组,观察组病人住院、卧床时间更短,复窦率、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心功能分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病人采取循证护理方案,可减少住院、卧床时间及费用,帮助患者尽快康复。

    作者:张杰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高血压病患者综合治疗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应用综合治疗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4月~2014年6月收治的4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4例。对照组给予药物治疗,观察组应用综合治疗。结果观察组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1.7%,对照组治疗的为总有效率为7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高血压病患者的治疗,采用综合治疗的方法,效果显著,能有效提高患者治疗的有效率。

    作者:李亮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心脑血管疾病中药注射剂静滴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临床上使用中药注射剂静滴治疗心脑血管的疗效。方法将2013年7月~2014年7月本院收治的66例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平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3例,对照组给予口服复方丹参滴丸+阿司匹林肠溶液,实验组患者给予静脉滴注中药注射剂(参麦注射液)。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的有效率,患者满意率。结果实验组治疗有效率,患者满意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注射液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疗效确切,预后好,患者满意率高,值得大力推广应用。

    作者:唐燕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的系统护理干预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患者的系统护理干预措施。方法对231例行PCI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系统护理干预措施进行分析总结。结果231例行PCI患者并发心律失常2例,低血压1例,局部血肿3例,假性动脉瘤2例,迷走反射3例,排尿困难4例,通过系统护理干预及时配合医生处理后均痊愈。结论系统护理干预可减少行PCI患者的并发症。

    作者:赵丽花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心脏骤停1例的原因分析

    1病历资料患者张某,女,61岁,农民,以“发作性胸闷、心慌半年,再发加重1周”为主诉入院。半年前因受惊吓后出现胸闷、心慌,每次持续数分钟,无胸痛、头晕、晕厥等症,活动后加重,经休息后缓解不明显,在当地诊所输液治疗,上症有所缓解。1月前患者入厕排便用力时上症再发,伴头晕,休息十几分钟后有所缓解。1周前患者感冒后上述症状再发加重伴气短,为进一步诊治,以“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心功能Ⅱ级”收住院。既往颈椎病史10年。查体:BP:120/70 mmHg,神志清,精神差,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及哮鸣音。心前区无隆起,叩诊心界无明显扩大,心率96次/min,心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平软,肝脾肋下未及,双下肢无水肿,神经系统检查:未见异常。入科心电图:Ⅱ、Ⅲ、avF导联ST-T异常改变,心室率96次/min;超声心动图:左室射血分数73%,右心室增大,左室舒张功能减低、收缩功能正常;三尖瓣中-重度返流;示波下心动过速;少量心包积液。初步诊断:1.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心功能Ⅱ级;2.颈椎病。治疗上给予抗血小板聚集、调脂、扩冠、营养心肌、改善微循环等对症治疗。患者有冠状动脉造影术指征,患者及家属同意并完善相关检查后,于入院第2天行冠脉造影术,结果示前降支中段88%狭窄,并于前降支中段植入支架1枚,术后患者病情平稳,予以心电监护并常规抗血小板聚集、抗凝、调脂、营养心肌等支持治疗。患者于术后第3天凌晨3:10入厕大便后返回病床时突然出现头晕、晕厥,家属扶至病床平躺,继之患者出现呼吸困难、口吐白沫、意识不清、血压测不出、心跳停止、大动脉搏动消失、呼吸深慢约3次/min,继之呼吸停止。立即给予心肺复苏等紧急抢救措施,并急查血常规示:血小板( PLT):53×109/L,凝血四项:D-二聚体:125.5 mg/L,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280.7 mg/L。血气分析:PO265 mmHg,SPO282%。心电图动态演变出现室性逸搏心律、右束支传导阻滞后转为窦性心律,经积极抢救后患者自主呼吸14次/分,BP:60/30 mmHg。给予多巴胺200 mg泵入,血压仍低,加间羟胺20 mg及去甲肾上腺素100 mg泵入,血压在80/50 mmHg左右,患者病情危重,靠药物维持生命体征,终家属放弃治疗,患者于半小时后死亡。

    作者:周占青;娄景娥;张志国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分析冠状动脉慢血流患者的血小板形态及其功能的改变

    目的:分析冠状动脉慢血流患者的血小板形态及其功能的改变。方法选取2012年3月~2014年1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76例冠状动脉慢血流患者为研究对象(研究组),并以同期入院的无管腔狭窄和慢血流者为对照组50例,两组对象均行酶联接免疫吸附剂测定(ELISA)法检测。结果研究组患者的平均血流速度明显慢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MPV和GMP-140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小板平均体积(MPV)和血小板膜蛋白(GMP-140)表达与冠状动脉的血流速度之间的关系为正相关关系。结论 MPV和GMP-140检测对冠状动脉慢血流具有诊断价值。

    作者:张照阳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应用益气助脉方的疗效分析

    目的:研究分析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应用益气助脉方的疗效。方法随机选取2012年9月~2014年3月经我院诊断并治疗的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86例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常规临床治疗组和中医药方治疗组,各43例。常规临床治疗组给予口服心宝丸,中医药方治疗组给予口服益气助脉方;连续治疗1个月后,分别记录两组患者动态心电图的变化和疗效,并比较。结果中医药方治疗组动态心电图总改善率(81.40%)明显多于常规临床治疗组(60.46%),且中医药方治疗组总有效率(93.02%)明显高于常规临床治疗组(79.0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益气助脉方可以有效的提高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的心率,改善病情,值得深入研究及临床推广。

    作者:万文越;黄瑞雄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老年慢性肺源性心脏病82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老年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临床诊治方法。方法对我院收治的82例老年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临床资料与治疗方法进行回顾分析。结果经积极治疗,82例老年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好转出院67例(81.71%),病情未见好转或因病情恶化而放弃治疗者8例(9.76%),死亡7例(8.54%)。结论采取综合治疗措施,针对病情开展针对性治疗,从而有效降低病死率。

    作者:阿依提拉汗·艾力;沙代提古丽·苏比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丹红注射液联合步长稳心颗粒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的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丹红注射液与步长稳心颗粒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4年12月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患者120例,将其随机分成两组,对比两组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8.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1.7%,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丹红注射液与步长稳心颗粒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患者的疗效确切。

    作者:李卫东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探讨氨氯地平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的价值

    目的:探讨氨氯地平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00例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随机进行分组;对照组患者给予氨氯地平治疗,而治疗组患者给予氨氯地平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根据两组患者血脂各监测指标改善程度,综合评价患者的疗效。结果观察组治疗后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与组内治疗前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显著小于对照组治疗后的TG、TC和LDL-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血脂各监测指标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为90.00%,显著大于对照组的72.00%;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氨氯地平阿托伐他汀钙片可显著改善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的血压及血脂表达水平,具有临床可行性。

    作者:王超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鼻饲和胃造瘘治疗脑血管病患者重度吞咽障碍的临床观察

    目的:对比分析鼻饲和胃造瘘对脑卒中重度吞咽障碍患者营养疗效及经济效益。方法将我院2013年5月~2014年1月接受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治疗的40例脑卒中重度吞咽障碍患者设为PEG组,同期选择40例接受鼻胃管喂养治疗的患者设为NGF组,并观察两组患者营养疗效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平均住院费用等情况。结果康复治疗前体重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康复治疗12周后PEG组体重指数改善情况明显优于NGF(P<0.05),同时PEG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7.5%明显低于NGF组42.5%(P<0.05),PEG组月平均住院费用为(1004.4±23.4)元明显低于NGF组(1542.4±25.6)元。结论临床对脑卒中重度吞咽障碍患者实施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营养支持治疗不仅疗效显著,同时对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和治疗费用也具有重要的作用,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张垣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分析神经内科综合护理干预对脑出血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

    目的:分析神经内科综合护理干预对脑出血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方法收集我院2012年6月~2014年7月诊治的74例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37例与对照组37例,对照组患者采用一般性护理,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心理护理、健康教育、并发症预防等综合护理干预,对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进行分析对比。结果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41%,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4.32%,试验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神经内科综合护理干预能有效降低脑出血并发症发生率。

    作者:周景燕 刊期: 2014年第13期

  • 厄贝沙坦治疗持续性房颤的疗效分析

    目的:分析探讨应用厄贝沙坦治疗持续性房颤的疗效,总结临床经验。方法从我院2011年1月~2013年6月收治的持续性房颤患者当中选取58例作为研究对象,将这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9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抗凝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抗凝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口服厄贝沙坦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疗效以及复发率。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6个月和12个月的心率维持率、一年复发率等指标都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左房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抗凝治疗基础上使用厄贝沙坦治疗持续性房颤,能够提高疗效,降低房颤复发率。

    作者:陆成 刊期: 2014年第13期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主管: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

主办: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