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焕杰;李云巍
目的:探讨中医辩证治疗心血管神经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收治的90例心血管神经症患者随即分为两组,观察组45例给予中医辩证治疗,对照组采用盐酸普萘洛尔联合地西泮治疗,对两组疗效进行观察与分析。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2%,观察组临床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中医辩证治疗心血管神经症患者能够取得显著临床效果,值得推广。
作者:孔昭莉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探讨分析丹红注射液治疗冠心病疗效及作用机制。方法将2013年12月~2014年7月我院门诊随诊的冠心病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所接受的不同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组内患者均为40例,对照组以常规药物进行治疗,观察组在以常规药物进行治疗的基础上,采用丹红注射液治疗,观察比较两组的临床效果。结果在总有效率方面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丹红注射液用于冠心病治疗,其临床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崔孝红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探讨综合康复指导对老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本院心内科收治的72例老年冠心病患者,均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随机平均分为两组,对照组36例给予心内科常规护理,研究组36例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综合康复指导,两组均干预1年。采用西雅图心绞痛调查量表分别在干预前后评价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研究组患者干预后生活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干预前,同时显著高于对照组干预后生活质量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老年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给予综合康复指导可以显著提高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和普及。
作者:何雯婕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探讨个体化延续护理在高血压护理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我院2014年1月~2014年7月126例病情好转予以出院的高血压患者,按随机原则分为常规组(63例),治疗期间实施常规护理和健康教育;延续护理组(63例),治疗期间实施常规护理和健康教育,并在患者出院后继续开展个体化延续护理。对两组患者出院时及出院后3个月的生活质量情况展开对比分析。结果两组高血压患者出院时生活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后3个月展开比较显示延续护理组患者生活质量明显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高血压患者中开展个体化延续护理对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效果良好,应该广泛应用。
作者:于爱红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探讨溶栓治疗对心脑血管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收治的60例心脑血管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溶栓治疗,心血管梗阻患者36例,脑梗阻患者24例。对每名患者均给予生理盐水120 mL+尿激酶150万U,1 h内滴完,对24 h以后未出血患者给予低分子肝素钙4000 U皮下注射;对3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于溶栓后7 h进行心肌酶检测,2 h/次。结果3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溶栓治疗后成功20例,成功率为55.56%;24例脑梗死患者经溶栓治疗后成功7例,成功率为29.17%。结论在发病的早期阶段,采用溶栓治疗对于心血管梗阻患者的疗效显著优于脑梗阻患者的疗效,但采用溶栓治疗,易出现消化道、呼吸道出血等不良反应,因此临床方面要加强对患者的实时监测。
作者:胡俊杰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总结分析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术后心脏康复治疗的疗效。方法选择2010年6月~2014年6月我院收治的9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均给予介入手术治疗,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传统心脏康复训练,观察组患者给予优化路径康复训练,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心功能分级、生活自理能力、左室射血分数(LVEF)、并发症情况、住院时间及费用等指标。结果观察组LVEF以及心功能分级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巴氏指数(Barthel)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而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及费用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优化路径康复训练疗法有利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介入术后心功能改善,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缩短住院时间。
作者:欧传杰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探讨老年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临床诊治方法。方法对我院收治的82例老年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临床资料与治疗方法进行回顾分析。结果经积极治疗,82例老年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好转出院67例(81.71%),病情未见好转或因病情恶化而放弃治疗者8例(9.76%),死亡7例(8.54%)。结论采取综合治疗措施,针对病情开展针对性治疗,从而有效降低病死率。
作者:阿依提拉汗·艾力;沙代提古丽·苏比 刊期: 2014年第13期
赵xx,男,71岁,因入院前1 h晕倒在地摔伤鼻部入我院五官科,行副鼻窦CT示:两侧筛窦及上颌窦见积液密度影。胸正位片示:两肺纹理增强。心电图示:完全左束支传导阻滞。经我内会诊后转入我科,病人刚刚到我科时突然再次晕厥,随即意识不清,查体:双侧瞳孔对光反射消失,血压测不到,颈动脉搏动消失,心电图示心室颤动,立即予以持续胸外心脏按压,360 J电除颤,建立静脉通路,5%葡萄糖250 mL,多巴胺120 mg静点,肾上腺素、利多卡因分次静脉注射,同时吸氧,心电监护,于2 min后恢复窦性心律,心电图示ST V1-V5弓背向上抬高0.1~0.3 mV,心率:120次/min,血压:140/80 mmHg,呼吸:36次/min,另建静脉通路5%葡萄糖250 mL,胺碘酮0.3 g持续静点,20 min后病人再次出现室颤,立即予以持续胸外心脏按压,360 J电除颤3次,同时肾上腺素、利多卡因分次静脉注射,吸痰,导尿,约3 min后恢复窦性心律,但病人仍意识不清,双侧瞳孔对光反射迟钝,30 min后病人烦躁,肌注安定10 mg后无效,再次静注10 mg安定,同时予以冰帽行亚低温治疗。当时提检2次心肌酶,肌钙蛋白未见明显异常,4 h后心肌酶,肌钙蛋白均3倍以上增高。追问病史,患者家属代述间断心悸、胸闷1年,近日在家晕厥2次,吸烟史20年,每日吸10支以上,入院时血压:150/80 mmHg,心电图示:完全左束支传导阻滞,结合该病人发病特点,可明确心源性晕厥诊断,恢复窦性心律后心电图示ST V1-V5弓背向上抬高0.1~0.3 mV,可明确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诊断,病人有>10 min的心肺复苏史且鼻腔出血,为挽救生命,上述情况视为溶栓的相对禁忌症,经权衡利弊为使闭塞的冠脉血管再通,经病人家属同意,签署协议书后予以0.9%氯化钠,尿激酶150万U静滴,病人心肺复苏后仍意识不清,烦躁,为减轻烦躁带来的额外心肌耗氧量增加,给予杜冷丁、异丙嗪、肌注以镇静,同时给予以持续亚低温治疗以脑复苏,静滴胺碘酮以防再次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同时抗凝、扩冠等常规治疗。次日查房:病人嗜睡,意识模糊,颈软无抵抗,双侧瞳孔等大同圆,对光反射灵敏,心音减弱,节律规整,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及额外心音,双肺底可闻及少许湿罗音,病情有所好转,心电图示完全左束支传导阻滞,ST V1-V5弓背向上抬高0.1~0.3mV,较前无明显回落,再次复查心肌酶:CK:537 u/L (正常参考值21~227 u/L),CK-MB:30 u/L(正常参考值3~27 u/L),较前好转,动态心电图:5 h (病人原因只带了5 h)总心搏:27059次,平均心率:87次/min,慢心率:75次/min,快心率:109次/min,室性早搏118次,有3阵成对室早,室上性早搏63个,完全左束支传导阻滞,前壁心肌梗死,可见室性心动过速,心室扑动,心室颤动。心脏彩超:各房室大小均在正常范围,室壁节段性运动异常未见室壁瘤形成,未见乳头肌功能失调或断裂,EF斜率:56%,E/A<1。综合治疗1周病人病情相对稳定,为行介入治疗佳时机,建议至上级医院进一步行介入治疗。
作者:秦焕杰;李云巍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分析神经内科综合护理干预对脑出血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方法收集我院2012年6月~2014年7月诊治的74例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37例与对照组37例,对照组患者采用一般性护理,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心理护理、健康教育、并发症预防等综合护理干预,对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进行分析对比。结果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41%,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4.32%,试验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神经内科综合护理干预能有效降低脑出血并发症发生率。
作者:周景燕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探讨丹红注射液与步长稳心颗粒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4年12月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患者120例,将其随机分成两组,对比两组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8.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1.7%,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丹红注射液与步长稳心颗粒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患者的疗效确切。
作者:李卫东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观察瑞苏伐他汀联合缬沙坦对高血压合并房颤患者的影响。方法将高血压合并持续性房颤的患者9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32例,缬沙坦组32例和瑞苏伐他汀联合缬沙坦组32例,三组均给予降压治疗和胺碘酮治疗。对照组使用除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和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以外的降压药物,缬沙坦组给予以缬沙坦为基础的降压治疗,联合组在以缬沙坦为基础的降压治疗上联合应用瑞苏伐他汀。随访1年,观察三组血压变化,维持窦性心律比例,左心房内径,血脂,肝肾功能,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6(T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变化。结果三组患者经过治疗,血压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年后,以缬沙坦为基础的降压治疗组维持窦性心律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用瑞苏伐他汀后,维持窦性心律比例进一步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比较,三组左心房内径,CRP,TL-6,TNF-α均有效减少,但治疗组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缬沙坦组和联合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缬沙坦组和联合治疗组上述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血脂水平,联合治疗组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均显著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降压治疗在降低血压的同时,能够减少房颤的复发,以缬沙坦为基础的降压治疗维持窦性心律比例高于一般治疗组,联合应用瑞苏伐他汀能够进一步降低高血压合并房颤患者房颤的复发。这种效果有来自于降压治疗减轻左心房负荷外,缬沙坦和瑞苏伐他汀通过抑制CRP、IL-6等炎症介质,减轻左心房的重构,从而减少房颤的复发率。
作者:徐宁;李勤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分析冠心病的预防护理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80例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0例,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预防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及随诊1年后的病情发展。结果对两组患者随访1年,观察组因心肌梗死死亡1例,对照组因心肌梗死死亡5例。观察组患者经过预防性护理,其胆固醇正常比例、血压正常比例及血糖正常比例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心肌梗死发病率及心绞痛恶化比例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97.5%,对照组为85%,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冠心病患者采取预防性护理可有效促进患者病情恢复,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
作者:韩文静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分析冠状动脉慢血流患者的血小板形态及其功能的改变。方法选取2012年3月~2014年1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76例冠状动脉慢血流患者为研究对象(研究组),并以同期入院的无管腔狭窄和慢血流者为对照组50例,两组对象均行酶联接免疫吸附剂测定(ELISA)法检测。结果研究组患者的平均血流速度明显慢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MPV和GMP-140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小板平均体积(MPV)和血小板膜蛋白(GMP-140)表达与冠状动脉的血流速度之间的关系为正相关关系。结论 MPV和GMP-140检测对冠状动脉慢血流具有诊断价值。
作者:张照阳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分析心血管疾病患者护理中静脉留置针的主要作用及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587例患有心血管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其中观察组293例,对照组294例,观察组采用静脉留置针,对照组采用常规金属头皮针,比较两组液体外渗情况、输液速度达标率、平均注射时间及建立静脉通道延时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液体外渗比例、静脉通路延迟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平均注射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输液速度达标情况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脉留置针具有对血管刺激性小、不易脱出血管、便于肢体活动等优势,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冯菁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探讨在冠心病患者中,分别应用瑞舒伐他汀和阿托伐他汀进行治疗的疗效比较。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76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8例。对照组采用阿托伐他汀治疗方案,观察组采用瑞舒伐他汀治疗方案。观察两组患者的疗效,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97.4%)明显高于对照组(81.6%),并发症发生率(5.3%)低于对照组(23.7%),患者治疗后的血脂参数、心功能指数等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冠心病患者而言,瑞舒伐他汀疗效优于阿托伐他汀,能够促进患者症状和心功能指标的改善,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宋云方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探讨连续性血液净化术后急性左心衰患者的护理方法。方法选取本院于2012年2月~2013年4月收治的心血管术后急性左心衰患者100例作为临床研究对象,给予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并总结临床护理经验。结果行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的患者取得了良好的疗效,100例患者中有1例抢救无效死亡,其他患者的心功能均得到恢复。结论连续性血液净化对治疗心血管术后急性左心衰有良好的效果,实施有效的护理措施能够提高治疗成功率。
作者:陈萍;王继红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探讨桃红四物汤联合缬沙坦氨氯地平片治疗颈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27例颈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分为研究组164例和对照组163例。两组患者均给予缬沙坦氨氯地平片口服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桃红四物汤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为88.4%高于对照组的7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桃红四物汤联合缬沙坦氨氯地平片治疗颈动脉硬化闭塞症疗效显著,可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恢复动脉功能,有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刘寒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患者的系统护理干预措施。方法对231例行PCI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系统护理干预措施进行分析总结。结果231例行PCI患者并发心律失常2例,低血压1例,局部血肿3例,假性动脉瘤2例,迷走反射3例,排尿困难4例,通过系统护理干预及时配合医生处理后均痊愈。结论系统护理干预可减少行PCI患者的并发症。
作者:赵丽花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讨论对老年心肌梗塞患者并发应激性溃疡的患者实行护理干预的疗效与意义。方法选取我院心血管内科老年心肌梗塞并发应激性溃疡患者100例。随机分为A、B两组。分别行常规护理及综合完善的全面护理。比较两组患者不同程度护理后护理满意程度及恢复情况。根据患者护理实际情况研究预防应激性溃疡的方法以降低疾病发生概率。结果 B组患者经完善护理干预并采取预防措施后护理满意度及治疗恢复时间等指标显著优于常规护理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老年心肌梗塞并发应激性溃疡患者立即进行抢救并止血后进行针对性护理干预,既能够显著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积极配合治疗,更能够显著提高疾病治疗效率,控制病情进一步发展,降低应激性溃疡复发概率。
作者:高莹莹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研究脑梗塞患者近期预后与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之间的关系。方法121例脑梗塞患者按照空腹时高半胱氨酸(Hcy)分值高低将其分组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为60例高同型半胱氨酸(Hhcy)患者;对照组为61例非高同型半胱氨酸(NHhcy)患者。观察两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与神经功能缺损(NIHSS)等。结果经研究发现,观察组患者住院时NIHSS评分为(9.28±2.98)分与对照组(9.31±3.10)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个月,观察组患者NIHSS评分分别为(4.97±2.96)分与对照组(5.75±3.75)分、(4.57±3.02)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均出现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入院时日常生活能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个月,两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塞患者近期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恢复与同型半胱氨酸无直接性联系。
作者:黄三明;王乐临;曾颖 刊期: 2014年第1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