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春杰
目的:分析神经内科综合护理干预对脑出血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方法收集我院2012年6月~2014年7月诊治的74例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37例与对照组37例,对照组患者采用一般性护理,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心理护理、健康教育、并发症预防等综合护理干预,对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进行分析对比。结果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41%,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4.32%,试验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神经内科综合护理干预能有效降低脑出血并发症发生率。
作者:周景燕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探讨个体化延续护理在高血压护理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我院2014年1月~2014年7月126例病情好转予以出院的高血压患者,按随机原则分为常规组(63例),治疗期间实施常规护理和健康教育;延续护理组(63例),治疗期间实施常规护理和健康教育,并在患者出院后继续开展个体化延续护理。对两组患者出院时及出院后3个月的生活质量情况展开对比分析。结果两组高血压患者出院时生活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后3个月展开比较显示延续护理组患者生活质量明显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高血压患者中开展个体化延续护理对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效果良好,应该广泛应用。
作者:于爱红 刊期: 2014年第13期
1病历资料患者张某,女,61岁,农民,以“发作性胸闷、心慌半年,再发加重1周”为主诉入院。半年前因受惊吓后出现胸闷、心慌,每次持续数分钟,无胸痛、头晕、晕厥等症,活动后加重,经休息后缓解不明显,在当地诊所输液治疗,上症有所缓解。1月前患者入厕排便用力时上症再发,伴头晕,休息十几分钟后有所缓解。1周前患者感冒后上述症状再发加重伴气短,为进一步诊治,以“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心功能Ⅱ级”收住院。既往颈椎病史10年。查体:BP:120/70 mmHg,神志清,精神差,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及哮鸣音。心前区无隆起,叩诊心界无明显扩大,心率96次/min,心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平软,肝脾肋下未及,双下肢无水肿,神经系统检查:未见异常。入科心电图:Ⅱ、Ⅲ、avF导联ST-T异常改变,心室率96次/min;超声心动图:左室射血分数73%,右心室增大,左室舒张功能减低、收缩功能正常;三尖瓣中-重度返流;示波下心动过速;少量心包积液。初步诊断:1.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心功能Ⅱ级;2.颈椎病。治疗上给予抗血小板聚集、调脂、扩冠、营养心肌、改善微循环等对症治疗。患者有冠状动脉造影术指征,患者及家属同意并完善相关检查后,于入院第2天行冠脉造影术,结果示前降支中段88%狭窄,并于前降支中段植入支架1枚,术后患者病情平稳,予以心电监护并常规抗血小板聚集、抗凝、调脂、营养心肌等支持治疗。患者于术后第3天凌晨3:10入厕大便后返回病床时突然出现头晕、晕厥,家属扶至病床平躺,继之患者出现呼吸困难、口吐白沫、意识不清、血压测不出、心跳停止、大动脉搏动消失、呼吸深慢约3次/min,继之呼吸停止。立即给予心肺复苏等紧急抢救措施,并急查血常规示:血小板( PLT):53×109/L,凝血四项:D-二聚体:125.5 mg/L,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280.7 mg/L。血气分析:PO265 mmHg,SPO282%。心电图动态演变出现室性逸搏心律、右束支传导阻滞后转为窦性心律,经积极抢救后患者自主呼吸14次/分,BP:60/30 mmHg。给予多巴胺200 mg泵入,血压仍低,加间羟胺20 mg及去甲肾上腺素100 mg泵入,血压在80/50 mmHg左右,患者病情危重,靠药物维持生命体征,终家属放弃治疗,患者于半小时后死亡。
作者:周占青;娄景娥;张志国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分析心血管疾病患者护理中静脉留置针的主要作用及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587例患有心血管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其中观察组293例,对照组294例,观察组采用静脉留置针,对照组采用常规金属头皮针,比较两组液体外渗情况、输液速度达标率、平均注射时间及建立静脉通道延时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液体外渗比例、静脉通路延迟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平均注射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输液速度达标情况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脉留置针具有对血管刺激性小、不易脱出血管、便于肢体活动等优势,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冯菁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探讨连续性血液净化术后急性左心衰患者的护理方法。方法选取本院于2012年2月~2013年4月收治的心血管术后急性左心衰患者100例作为临床研究对象,给予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并总结临床护理经验。结果行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的患者取得了良好的疗效,100例患者中有1例抢救无效死亡,其他患者的心功能均得到恢复。结论连续性血液净化对治疗心血管术后急性左心衰有良好的效果,实施有效的护理措施能够提高治疗成功率。
作者:陈萍;王继红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本文主要是为了探讨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冠心病的临床治疗特点以及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10月~2014年10月我院接受治疗82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作为研究对象,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冠心病患者42例被分为实验组;单一性的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42例被分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心电图状况以及临床表现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患者出现心悸、心绞痛、心肌梗死、呼吸困难、心界向左扩大的发生率要高于对照组。实验组患者出现电轴左偏、陈旧性心肌梗死、缺血性ST-T段改变的的概率要高于对照组。结论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冠心病的治疗以及诊断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具有十分显著的意义和作用。
作者:沙代提古丽·苏比;阿依提拉汗·艾力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探讨临床上使用中药注射剂静滴治疗心脑血管的疗效。方法将2013年7月~2014年7月本院收治的66例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平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3例,对照组给予口服复方丹参滴丸+阿司匹林肠溶液,实验组患者给予静脉滴注中药注射剂(参麦注射液)。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的有效率,患者满意率。结果实验组治疗有效率,患者满意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注射液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疗效确切,预后好,患者满意率高,值得大力推广应用。
作者:唐燕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分析院前急救对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0例来义煤集团总医院就诊的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所有患者均经头颅CT确定诊断。按就诊方式分为经院前急救的治疗组合未经院前急救的对照组。对以上患者进行临床随访观察,15天后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和预后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预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估得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院前急救能够明显改善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的近期预后情况,对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
作者:程晓榆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分析冠心病的预防护理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80例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0例,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预防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及随诊1年后的病情发展。结果对两组患者随访1年,观察组因心肌梗死死亡1例,对照组因心肌梗死死亡5例。观察组患者经过预防性护理,其胆固醇正常比例、血压正常比例及血糖正常比例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心肌梗死发病率及心绞痛恶化比例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97.5%,对照组为85%,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冠心病患者采取预防性护理可有效促进患者病情恢复,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
作者:韩文静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探讨溶栓治疗对心脑血管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收治的60例心脑血管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溶栓治疗,心血管梗阻患者36例,脑梗阻患者24例。对每名患者均给予生理盐水120 mL+尿激酶150万U,1 h内滴完,对24 h以后未出血患者给予低分子肝素钙4000 U皮下注射;对3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于溶栓后7 h进行心肌酶检测,2 h/次。结果3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溶栓治疗后成功20例,成功率为55.56%;24例脑梗死患者经溶栓治疗后成功7例,成功率为29.17%。结论在发病的早期阶段,采用溶栓治疗对于心血管梗阻患者的疗效显著优于脑梗阻患者的疗效,但采用溶栓治疗,易出现消化道、呼吸道出血等不良反应,因此临床方面要加强对患者的实时监测。
作者:胡俊杰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总结基层医院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经验,提高疗效。方法收集本院2012年3月~2014年7月治疗的7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8例,对照组给予吸氧,镇静止痛,调整血容量,纠正水电解质平衡,低分子肝素钙5000 U皮下静脉注射,1次/12 h,阿司匹林0.3 g,1次/d,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溶栓治疗,即加用尿激酶150万U加入生理盐水稀释后30 min内静滴。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14天。结果观察组冠状动脉再通例数为32例,再通率为84.2%,对照组冠状动脉再通例数为17例,再通率为44.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胸痛缓解时间为(1.5±0.8)h,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12.9±3.4)U/L,ST段下降超过50%时间为(1.7±0.8)h,对照组胸痛缓解时间为(16.2±8.1)h,CK-MB(24.1±5.6)U/L,ST段下降超过50%时间为(10.6±2.5)h,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5.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溶栓方法治疗性心肌梗死,可以迅速使冠状动脉再通,疗效显著,值得基层医院推广。
作者:肖玉娟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压积(PCT)和纤维蛋白原(FIB)含量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3年6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就诊并确诊的100例冠心病患者,其中AMI 50例,稳定性心绞痛(SAP)50例及同期50例经冠脉造影除外冠状动脉病变的健康体检者50例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AMI组较健康对照组MPV和FIB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MI组较健康对照组及SAP组PLT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后两组无明显差异。结论 MVP、PLT、FIB与急性心肌梗死存在相关性,对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治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沈怡;陈弹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分析老年心血管疾病的护理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进行失眠护理、心理护理、药物护理及针对性护理。结果36例患者均在病情稳定后出院,无死亡病例。结论针对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要采用全面、针对性的护理措施,以改善疗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胡春杰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分析和探讨内科临床上采用倍他乐克联合通心络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临床疗效,以期为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借鉴。方法对本院内科2011年3月~2014年7月收治的84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随机数表的方法将所有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常规组42例患者采用临床常规方法进行治疗,研究组42例患者在常规组患者治疗方法的基础上给予倍他乐克联合通心络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的总有效率以及临床不良反应率。结果两组患者经过临床治疗,研究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5.23%(40/42),常规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为85.71%(36/42),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的不良反应率为4.76%(2/42),常规组患者治疗的不良反应率为4.76%(2/42),两组患者临床治疗不良反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本研究结果表明,心内科临床上采用倍他乐克联合通心络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疗效显著,该方法能显著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并且未发现导致患者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因此值得基层卫生院临床内科临床上推广使用。
作者:杨庆国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探讨临床应用胺碘酮治疗急性心律失常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60例急性心律失常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给予胺碘酮静脉注射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口服治疗。结果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疗效,观察组总有效率93.3%,对照组总有效率56.6%;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心功能指标对比,观察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应用胺碘酮治疗急性心律失常,安全可靠,疗效显著,值得在临床中广泛推广。
作者:冯桂丽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探究高血压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CRP)指标的水平,分析其与高血压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心内科收治的90例高血压患者作为观察组(1、2、3级高血压患者各30例);选取我院同时期体检中心的健康体检者6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化学发光法,测定受试者血清中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含量。结果观察组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浓度为(8.21±3.78)mg/L,正常对照组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浓度为(2.10±0.62)mg/L,观察组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级高血压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明显高于1、2级高血压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检测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指标的水平,发现其与原发性高血压发病关系密切,可以更好的预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病情变化,对于临床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作者:杨元松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探究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治疗心血管病对肾脏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3年11月于本院就诊的心血管病患者100例,随机将患者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对照组采用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进行治疗,治疗组患者使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肾功能变化。结果两组患者在肾功能的变化情况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在治疗心血管疾病的过程中对患者肾脏存在保护作用的同时可能会对患者肾脏造成损害,医师需根据患者具体病情进行药物应用的调整。
作者:曹伦高娃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分析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弹性功能应用血管回声跟踪技术的临床检测价值。方法收集本院2013年8月~2014年8月诊治的高血压患者62例设为观察组,其中高血压控制者20例,高血压未控制者42例,另选同期的62例体检健康者设为对照组,所有成员均应用血管回声跟踪技术检测其颈动脉弹性功能,分析检测结果。结果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和对照组动脉顺应性(AC)、僵硬度参数(β)、脉搏波传递速度(PWVβ)、压力应变弹性系数(Ep)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脉搏波放大指数(A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控制组患者与未控制组AI、PWVβ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C、β、E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管回声跟踪技术能够较敏感的检测高血压患者的颈动脉弹性功能,值得在临床应用上推广。
作者:张旭胜;曾维佳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研究分析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应用益气助脉方的疗效。方法随机选取2012年9月~2014年3月经我院诊断并治疗的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86例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常规临床治疗组和中医药方治疗组,各43例。常规临床治疗组给予口服心宝丸,中医药方治疗组给予口服益气助脉方;连续治疗1个月后,分别记录两组患者动态心电图的变化和疗效,并比较。结果中医药方治疗组动态心电图总改善率(81.40%)明显多于常规临床治疗组(60.46%),且中医药方治疗组总有效率(93.02%)明显高于常规临床治疗组(79.0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益气助脉方可以有效的提高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的心率,改善病情,值得深入研究及临床推广。
作者:万文越;黄瑞雄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研究脑梗塞患者近期预后与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之间的关系。方法121例脑梗塞患者按照空腹时高半胱氨酸(Hcy)分值高低将其分组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为60例高同型半胱氨酸(Hhcy)患者;对照组为61例非高同型半胱氨酸(NHhcy)患者。观察两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与神经功能缺损(NIHSS)等。结果经研究发现,观察组患者住院时NIHSS评分为(9.28±2.98)分与对照组(9.31±3.10)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个月,观察组患者NIHSS评分分别为(4.97±2.96)分与对照组(5.75±3.75)分、(4.57±3.02)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均出现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入院时日常生活能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个月,两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塞患者近期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恢复与同型半胱氨酸无直接性联系。
作者:黄三明;王乐临;曾颖 刊期: 2014年第1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