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端阳;冯喜强
目的:分析探讨应用厄贝沙坦治疗持续性房颤的疗效,总结临床经验。方法从我院2011年1月~2013年6月收治的持续性房颤患者当中选取58例作为研究对象,将这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9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抗凝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抗凝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口服厄贝沙坦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疗效以及复发率。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6个月和12个月的心率维持率、一年复发率等指标都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左房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抗凝治疗基础上使用厄贝沙坦治疗持续性房颤,能够提高疗效,降低房颤复发率。
作者:陆成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对中西医结合治疗艾滋病合并肺结核的疗效和综合性护理效果进行分析。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2年1月到本院进行治疗的艾滋病合并肺结核患者124例,平均分成两组,分别是优质组和对照组,全部患者均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法,其中优质组对患者进行综合性的护理方法,对照组采用一般护理方式,并对护理效果进行比较。结果优质组对患者采用综合性护理方法,护理总有效率为92.0%,对照组采用一般护理方式总有效率为74.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艾滋病合并肺结核患者,并对患者进行综合性的护理措施能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帮助患者尽早恢复身体健康。
作者:肖文秀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对三种不同的钙通道阻滞剂类药物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疾病的疗效和成本-效果情况进行分析。方法选择2012年7月~2014年6月在我院就诊的患有原发性高血压疾病的患者120例,依使用的药物不同分为甲乙丙三个组各40例,甲组采用缓释硝苯地平进行治疗,乙组采用非洛地平进行治疗,丙组采用氨氯地平进行治疗。结果丙组患者原发性高血压疾病疗效明显优于甲乙两组;成本-效果分析结果亦明显优于甲乙两组。结论应用氨氯地平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疾病效果为明显,且成本-效果比为理想。
作者:刘兵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探讨炎性介质的动态变化在诊断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本院2013年2月~2014年8月治疗的8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同时选择同期50例健康体检的各项指标均正常的健康人作为对照组,两组人员均抽取空腹血液4 mL,分离出血清,在2 h内检验完毕。检验项目:C-反应蛋白(CRP)、纤维蛋白原(FIB)、TNF-a(TNF-a),检验方法:CRP应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进行检测, FIB的测定是应用全自动血凝仪进行监测,TNF-a的检测方法采用全自动酶免仪进行检查。结果观察组CRP为(24.6±2.1)mg/L,FIB为(7.4±1.7)g/L,TNF-a阳性4例,对照组CRP为(1.8±1.1)mg/L,FIB为(3.4±0.8)g/L,TNF-a均阴性,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RP、FIB、TNF-a是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重要指标,也是判断预后的重要因素。
作者:胡瑞玲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探讨临床应用胺碘酮治疗急性心律失常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60例急性心律失常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给予胺碘酮静脉注射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口服治疗。结果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疗效,观察组总有效率93.3%,对照组总有效率56.6%;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心功能指标对比,观察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应用胺碘酮治疗急性心律失常,安全可靠,疗效显著,值得在临床中广泛推广。
作者:冯桂丽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对比分析鼻饲和胃造瘘对脑卒中重度吞咽障碍患者营养疗效及经济效益。方法将我院2013年5月~2014年1月接受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治疗的40例脑卒中重度吞咽障碍患者设为PEG组,同期选择40例接受鼻胃管喂养治疗的患者设为NGF组,并观察两组患者营养疗效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平均住院费用等情况。结果康复治疗前体重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康复治疗12周后PEG组体重指数改善情况明显优于NGF(P<0.05),同时PEG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7.5%明显低于NGF组42.5%(P<0.05),PEG组月平均住院费用为(1004.4±23.4)元明显低于NGF组(1542.4±25.6)元。结论临床对脑卒中重度吞咽障碍患者实施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营养支持治疗不仅疗效显著,同时对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和治疗费用也具有重要的作用,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张垣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探讨丹红注射液与步长稳心颗粒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4年12月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患者120例,将其随机分成两组,对比两组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8.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1.7%,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丹红注射液与步长稳心颗粒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患者的疗效确切。
作者:李卫东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探讨风险管理在心血管护理中应用的意义。方法将2013年3月~2014年3月74例心血管疾病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常规组,均为37例;常规组采取常规管理,研究组采取风险管理,对比两组的纠纷、意外事件及投诉的发生率和护理满意度。结果研究组的纠纷、以外事件及投诉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组,且护理满意度也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在心血管护理中应用风险管理,可有效减少纠纷、投诉及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护理服务质量和满意度。
作者:朱莹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T2DM)合并高血压对患者的临床影响,提高对T2DM合并高血压的临床认识。方法选择T2DM合并高血压患者82例,作为DM+HP组;选择同期单纯糖尿病患者96例,作为DM组,比较两组患者身高、体质量、体质指数、颈围、腰围、臀围、腰臀比,并比较两组患者血清相关指标水平。结果两组患者在一般情况及生化指标方面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DM+HP组显著高于DM组。结论对于T2DM患者,在积极控制血糖的同时,应注意控制血压,经常性的进行一般情况及生化指标检查,对早期发现及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王宇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研究分析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应用益气助脉方的疗效。方法随机选取2012年9月~2014年3月经我院诊断并治疗的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86例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常规临床治疗组和中医药方治疗组,各43例。常规临床治疗组给予口服心宝丸,中医药方治疗组给予口服益气助脉方;连续治疗1个月后,分别记录两组患者动态心电图的变化和疗效,并比较。结果中医药方治疗组动态心电图总改善率(81.40%)明显多于常规临床治疗组(60.46%),且中医药方治疗组总有效率(93.02%)明显高于常规临床治疗组(79.0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益气助脉方可以有效的提高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的心率,改善病情,值得深入研究及临床推广。
作者:万文越;黄瑞雄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分析冠状动脉慢血流患者的血小板形态及其功能的改变。方法选取2012年3月~2014年1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76例冠状动脉慢血流患者为研究对象(研究组),并以同期入院的无管腔狭窄和慢血流者为对照组50例,两组对象均行酶联接免疫吸附剂测定(ELISA)法检测。结果研究组患者的平均血流速度明显慢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MPV和GMP-140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小板平均体积(MPV)和血小板膜蛋白(GMP-140)表达与冠状动脉的血流速度之间的关系为正相关关系。结论 MPV和GMP-140检测对冠状动脉慢血流具有诊断价值。
作者:张照阳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1月~2014年6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患者共计11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对照组予西药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治疗方案上予中药炙甘草汤合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减,2个月为1个疗程。结果治疗组患者32例显效,显效率57.14%,对照组患者22例显效,显效率39.29%,治疗组的显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总有效率100%,对照组的总有效率89.29%,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疗效明显优于单纯西药治疗,应该在临床广泛推广。
作者:庞宁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对1例DebakeyⅠ型主动脉夹层合并冠状动脉撕裂的围手术期护理总结分析。方法在本例患者中,通过术前心理、疼痛、血压的监测,术后对循环、呼吸、神经系统及肾功能的观察,给予围手术期整体式护理。结果患者平稳度过术前等待期,术毕安返心血管外科ICU,术后34 h清醒,54 h拔出气管插管,第6天搬出监护室,患者无并发症出现,恢复较好,顺利出院。结论通过围手术期有效的心理、生理、疾病三重护理,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严密观察病情变化,积极预防、及时发现和处理各系统并发症等护理措施,缩短了术后恢复时间,疗效满意。
作者:周海;张丽萍;孙卫红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探究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治疗心血管病对肾脏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3年11月于本院就诊的心血管病患者100例,随机将患者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对照组采用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进行治疗,治疗组患者使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肾功能变化。结果两组患者在肾功能的变化情况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在治疗心血管疾病的过程中对患者肾脏存在保护作用的同时可能会对患者肾脏造成损害,医师需根据患者具体病情进行药物应用的调整。
作者:曹伦高娃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中血栓抽吸及替罗非班联合应用的疗效。方法收集本院2011年1月~2014年7月,因急性心肌梗死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106例患者,对以上患者给予血栓抽吸及替罗非班联合方法治疗,观察患者TIMI血流改善、左室射血分数、ST段回落率及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经过联合治疗患者TIMI血流改善、左室射血分数(LVEF)、ST段回落率情况较治疗前均收到良好效果,术后均无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结论冠状动脉手术应用血栓抽吸联合内注替罗非班可以有效改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血流,降低无复流现象,改善疗效。
作者:蒋超旦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评价步长稳心颗粒联合骨化三醇胶丸治疗心血管神经症的临床疗效。方法依据纳入排除标准共选取118例患者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步长稳心颗粒治疗措施,研究组给予常规措施+骨化三醇胶丸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不良反应以及临床疗效。结果研究组总不良反应为11.86%,对照组患者总不良反应为40.67%,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22%,高于对照组(66.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步长稳心颗粒联合骨化治疗心血管神经症的临床疗效较佳,既可有效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又可减轻临床症状,显著提高治疗有效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张志强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探讨四肢创伤合并动脉血管损伤的临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自2011年1月~2014年3月收治的63例四肢创伤合并动脉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迅速控制出血,探查损伤血管后,尽早安排手术进行修复。结果经1~3年的随访,术后肢体存活者54例(85.71%),残存肌挛缩者5例(7.94%),肢体坏死截肢者4例(6.35%),无1例发生感染、休克或死亡。结论四肢损伤的治疗中应尤为注意动脉损伤的处理,正确的早期诊断、严密监测、及时手术是挽救患者生命、确保手术成功及患者预后的关键。
作者:肖春生;李艳红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观察病毒性心肌炎(VMC)患者与健康人T细胞亚群(CD3、CD4以及CD8)以及心肌酶的变化。方法设VMC组与健康对照组,各50例,分别测定患者血清中的心肌酶、细胞亚群,取50名健康人的检测结果作比较。结果 VMC组患者T细胞亚群中的CD4+、CD8+要比对照组更低,CD4+/CD8+则相对更高;心肌酶增加者,CD4+均值、CD4+/CD8+均比健康对照组更高,CD8+均值相对更低(P<0.05)。结论心肌酶谱同功酶测定较有诊断意义,自身免疫功能紊乱与发病有密切关系。
作者:王娓 刊期: 2014年第13期
目的:探讨溶栓治疗对心脑血管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收治的60例心脑血管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溶栓治疗,心血管梗阻患者36例,脑梗阻患者24例。对每名患者均给予生理盐水120 mL+尿激酶150万U,1 h内滴完,对24 h以后未出血患者给予低分子肝素钙4000 U皮下注射;对3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于溶栓后7 h进行心肌酶检测,2 h/次。结果3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溶栓治疗后成功20例,成功率为55.56%;24例脑梗死患者经溶栓治疗后成功7例,成功率为29.17%。结论在发病的早期阶段,采用溶栓治疗对于心血管梗阻患者的疗效显著优于脑梗阻患者的疗效,但采用溶栓治疗,易出现消化道、呼吸道出血等不良反应,因此临床方面要加强对患者的实时监测。
作者:胡俊杰 刊期: 2014年第13期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血管炎性疾病,根据目前普遍认可的“内皮损伤反应学说”研究发现激活的大鼠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α(PPAR-α)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整个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拮抗作用。本文分别从PPAR-α与脂类代谢、局部细胞炎症以及斑块稳定和破裂的关系探讨PPAR-α对动脉粥样硬化的拮抗作用机制和原理,为临床实践和新药开发提供有效依据。
作者:陈凌;黄萍 刊期: 2014年第1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