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利用可冲洗式引流管治疗深部化脓性感染42例体会

郝正科;韩磊;李建德

关键词:冲洗管, 引流管, 治疗, 深部感染, 硬膜外导管, 化脓性感染, 应用效果, 临床, 方法, 输血器, 阻塞, 制作, 获取, 管子, 报告
摘要:临床上经常遇到深部感染引流并同时需要冲洗的情况.传统的方法是用两根管子,一根作为冲洗管,另一根作为引流管.由于管腔常常阻塞而达不到冲洗和引流的目的.我科于1993年11月~2005年7月期间利用易于获取的输血器和硬膜外导管制作的可冲洗式引流管治疗深部化脓性感染42例.该方法简单易行,临床应用效果良好.现总结报告如下.
感染、炎症、修复杂志相关文献
  • 术后腹腔粘连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腹部手术后腹腔粘连至今仍无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方法,是剖腹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因此预防和治疗腹部手术后腹腔粘连,仍是当今腹部外科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虽然腹腔粘连是限制炎症扩散的一种保护性生理反应,但可给患者带来长期腹痛甚至肠梗阻等严重并发症,因此预防粘连形成显得更加重要.近年来的研究报告指出曾经历过腹部手术的病人80%~90%发生术后肠粘连,更甚者发生肠梗阻[1,2].

    作者:郭强;李荣;徐迎新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经皮穿刺气管切开术的急救效果分析

    目的:观察并分析经皮穿刺气管切开术(PT)的急救效果.方法:从操作时间、术中出血、术后渗血、气道分泌物和切口愈合等五方面比较抢救成功的24例应用PT术和40例常规气管切开术患者的急救效果.结果:应用PT术呼吸道重建时间明显缩短,术中出血和术后渗血明显减少,伤口愈合明显加快,但对减少气道分泌物方面,与气管切开术无明显差异.结论:PT术安全可靠、简便省时,并发症少,可以明显提高急诊急救中呼吸道重建的效率.

    作者:袁晓玲;何忠杰;赵晓东;张宪;党伟;刘京瞿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脂肪源性干细胞研究进展

    现代组织工程学是近几年迅猛发展的新学科,将对组织器官的修复与替代治疗产生划时代意义.组织工程技术大致由四大要素组成:自体种子细胞的获得;种子细胞的生长与分化;种有细胞的载体移入体内;移植物与受区整合,组织形成.其中组织细胞的获得、培养与分化是此工程的前提和基础.目前多应用自体或异体成熟细胞如软骨细胞、脂肪细胞为种子细胞,但由于其体外扩增能力弱,难以获得足够的数量,且取材对供区造成的损失也较重.

    作者:赵京禹;付小兵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X线照射对实验性癫痫大鼠脑皮层GABA和GABAA受体的影响

    目的:探讨癫痫大鼠放射治疗中GABA及其受体的作用机制并选择合理放射剂量.方法:利用慢性点燃癫痫大鼠对照组、1组、3组进进行0、24、6Gy的X线放射,对2组、4组和5组12Gy的X线放射,每组10只,对照组和1~3组于放射后1h断头取脑,4组于放射后1d、5组于放射后1周进行断头取脑,并观察5组其放射后癫痫发作情况,用氨基酸分析仪测定各组癫痫大鼠额叶皮层内的GABA含量变化,利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观察抗GABAA受体阳性率. 结果:5组于照射后1周内癫痫在鼠未出现诱发癫痫发作.1组的GABA含量为254.16±44.68ng,GABAA受体阳性率为39.56%±7.22%,均明显高于对照组,12Gy照射后1h、24h、1周后均较对照组间GABA含量高,其中以24h为明显,分别为252.09±33.89ng, 348.73±56.00ng 和258.02±62.95ng.抗GABAA受体阳性率在照射后1周内基本稳定于较高水平. 结论:放射治疗癫痫主要是通过发生快速而持续的GABA与GABAA受体变化发生作用,癫痫大鼠接受12Gy的放射治疗较为合理.

    作者:梁树立;李安民;周定标;黎君友;刘茜;杨义;张敏;刘爱军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烧冲复合伤救治体会

    1 临床资料患者,男性,32岁.因鞭炮厂房内火药爆炸致全身多处烧伤.伤后于当地医院行补液抗休克、抗感染、气管切开等治疗,伤后6h救护车转至我院.

    作者:李丹;曹卫红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三苯氧胺对兔耳增生性瘢痕形成的影响

    目的:观察三苯氧胺在体内环境中对瘢痕形成的影响,为其抑制瘢痕增生提供动物实验依据.方法:新西兰长耳兔共30只,建立兔耳增生性瘢痕模型,对照组以正常饲料喂养,实验组加服三苯氧胺溶液.在不同时间点对比创面愈合程度、组织形态学变化、瘢痕组织的厚度、纤维细胞密度及TGF-β2含量的差异.结果:创面愈合时间实验组(12.3±0.6d)较对照组(11.0±0.4d)延长(P<0.05 );实验组与对照组瘢痕厚度第30d(153.7±17.1μm,162.1±51.14μ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60d(173.2±11.97μm,211.2±22.14μm)、第90d(121.1±7.912μm,231.0±32.52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实验组与对照组纤维细胞密度第30d(3679.4±506.2,4749.4±697.56)、60d(3788.4±627.91,4553.0±578.84)、90d实验组(3589.5±554.29,4431.7±632.5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瘢痕中TGF-β2含量第30d(37.47±7.5,45.25±3.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60天(40.69±3.1,56.97±5.02)、第90d实验组(37.76±6.3,54.69±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体内环境中,三苯氧胺可抑制瘢痕的增生,其具体机制尚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赵京玉;仇树林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1例大面积烧伤合并消化道出血的护理

    1 临床资料患者,男,35岁,主因全身多处火焰烧伤后13d转入我院.入院时患者精神、饮食差,双肺可闻及湿罗音.颈部、躯干、臀部、四肢烧伤.入院诊断:烧伤85%,深Ⅱ度15%,Ⅲ度60%;创面脓毒症.入院后第3天行四肢切削痂,自体微粒加大张异体皮移植.术后第2天出现消化道出血,经保守治疗无效后行胃大部分切除术.术后经积极抢救病情趋于平稳,后经四次手植皮封闭创面,64d后痊愈出院.

    作者:张媛媛;么猛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老年Ⅱ型糖尿病患者免疫状况的研究

    目的:比较分析几项免疫检测指标在老年Ⅱ型糖尿病患者的变化情况,寻找可以真实反映老年Ⅱ型糖尿病患者机体免疫状况相对理想的指标.方法:运用细胞培养、细胞化学银染技术、全自动化学发光生物芯片分析仪、LA-2000型免疫图象分析系统及流式细胞仪等技术方法,分别检测健康人和老年Ⅱ型糖尿病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核仁形成区银染蛋白(argyrophilic nuclear organizer region associated proteins,Ag-NORs)、T细胞亚群及血浆细胞因子等项目.结果:与健康人比较,老年Ⅱ型糖尿病患者外周血T细胞Ag-NORs 降低,CD4、CD4/CD8显著减少,血浆细胞因子IL-6和IL-8降低.结论:经过筛选,T细胞亚群、血浆细胞因子及外周血T淋巴细胞Ag-NORs等单项指标均可在一定程度反映老年Ⅱ型糖尿病患者的免疫状况.

    作者:白晶;田亚平;郭广宏;董宁;韩国平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Q开关Nd∶YAG激光治疗雀斑的临床体会

    雀斑是面部常见的有碍美容的棕色点状色素沉着斑,随着医学的发展,其治疗方法逐渐完善,我科自2003年12月份以来,运用Q开关Nd∶YAG激光仪治疗雀斑300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作者:徐阳;杨蓉娅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一例急性产科型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病人抢救成功体会

    1病例患者,女,31 岁. 入院前因G1P1足月孕在当地镇卫生院分娩,产程进展顺利,以臀位分娩出一活男婴.胎儿娩出后随即出现阴道流血,立即行人工胎盘剥离,胎盘娩出后阴道仍流血不止,量多,不凝.给予阴道纱布填塞,于生产后1+h转入我院产科.

    作者:邓元河;张兴洪;傅红春;刘黎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利用可冲洗式引流管治疗深部化脓性感染42例体会

    临床上经常遇到深部感染引流并同时需要冲洗的情况.传统的方法是用两根管子,一根作为冲洗管,另一根作为引流管.由于管腔常常阻塞而达不到冲洗和引流的目的.我科于1993年11月~2005年7月期间利用易于获取的输血器和硬膜外导管制作的可冲洗式引流管治疗深部化脓性感染42例.该方法简单易行,临床应用效果良好.现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郝正科;韩磊;李建德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小儿重度烧伤延迟复苏后并发惊厥1例

    1 临床病例患儿女性,1岁8个月,背部、双上肢及右下肢热水烫伤后18h转诊入院.入院时患儿精神萎靡,口唇苍白,四肢湿冷,末梢凉,体温36.5℃,心率170/min,呼吸浅快,尿少.查体:背部、双上肢及右下肢可见烫伤创面,表皮全部脱落,基底红白相间至苍白,渗出少,创周肿胀.诊断:背部、双上肢及右下肢烫伤,20%,深Ⅱ°5%.Ⅲ°15%.入院后立即建立静脉通路,给予补液抗休克、抗感染、人破伤风免疫球蛋白肌注以及对症处理,患儿休克症状逐渐好转,四肢温暖,心率降至140/min,尿量20ml/h.入院后3h,患儿突然出现意识丧失,两眼球固定,头向后仰,四肢呈强制性抽搐,嘴唇紫绀,牙关紧闭,无呕吐,氧饱和度降至70%.

    作者:孙天骏;郝岱峰;柴家科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表皮细胞去分化的初步实验研究

    目的:进一步研究表皮细胞去分化,为创伤修复提供治疗途径.方法:包皮皮片去除脂肪细胞后,用蛋白水解酶消化分离表皮,分离的表皮片用Ⅳ型胶原反复粘连并冲洗以去除表皮干细胞.处理后的表皮片用DAPI标记后移植到全层皮肤缺损的BALB/c裸鼠,并局部应用重组人表皮细胞生长因子(rhEGF)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7d后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流式细胞仪法检测移植存活皮片的表型改变.结果:用Ⅳ型胶原反复粘连并冲洗的包皮皮片CK19和β1整合素染色阴性;移植后7d,部分皮片柔软、红润,部分皮片干硬呈黑色,皮片存活率为58.3%;存活皮片CK19和β1整合素染色呈多层分布,而不是正常表皮中的单层分布;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示:处理后的包皮皮片(移植前)α6+CD71- 细胞占0.02%,α6+CD71+占0.03%;移植后7d α6+CD71-细胞占1.43%,α6+CD71+占2.82%,移植前与移植后α6+CD71-和α6+CD71+细胞比例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细胞去分化参与创伤组织的修复,去分化源性干细胞可能成为一个新的干细胞来源.

    作者:李海红;付小兵;王君;郭永峰;孙同柱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烧伤病区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DNA的脉冲场凝胶电泳分析

    目的:了解烧伤病区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 PA)感染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方法:采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型的方法,对15株分离自烧伤临床病人的多重耐药PA染色体组DNA进行分析.结果:15株检测菌株中有9株菌分别属于两种不同的PFGE图谱类型,具有同源性的菌株占测试菌株的60%.结论:导致我院烧伤患者感染多重耐药的PA中有同源性的比例较高,提示在烧伤救治中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防止烧伤病房内的交叉感染对于降低烧伤感染率、提高烧伤救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蒋伟;常东;雷树红;商振涛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热压伤早期治疗分析

    我科自1996年10月~2005年10月共收治热压伤患者63例,均于入院后72小时内行创面扩创切痂及皮瓣转移或全、中厚皮片移植术,效果满意,现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患者63例,男43例,女20例.年龄16~41岁.致伤原因均为热机械压伤.烧伤面积大4%,小1%,均为Ⅲ°,伴有骨,肌腱损伤49例.伤后入院时间为1~96小时.

    作者:朱剑仙;占新华;黄永新;陈建崇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DHS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36例体会

    1 材料与方法1.1 病倒资料 本组36例,男23例,女13例,年龄52-84岁,左侧21例,右侧15例.车祸伤6例,坠落伤7例,跌伤23例.按AO分型,A1型13例,A2型18例,A3型5例,伴有其它疾病者14例,其中高血压8例,糖尿病4例,肺部感染2例.

    作者:闫华刚;郭春霞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老年烧伤患者并发大面积脑梗塞一例

    1 临床资料患者男性,75岁,既往有高血压、脑梗塞及肺癌病史.于2004年1月12日在家中使用打火机时不慎引燃衣裤,被火焰烧伤面、躯干、双下肢、臀部及会阴,伤后2h急诊来院.入院体检:体温 36.7℃,心率120/min,呼吸20/min,血压 160/80 mmHg;神志清楚,但意识淡漠;查体未见神经系统异常体征;心肺听诊无异常;创面分布于面、双下肢、臀部及会阴;面部创面散在小水疱,基底红润;双下肢及臀部创面腐皮脱落,创面基底苍白,触之无痛觉,并可见粗大树枝样栓塞的血管网;躯干及会阴创面基底红白相间,痛觉迟钝.入院诊断:①烧伤35%,深II°5%,III°30%,面、双下肢、躯干、臀部及会阴;②陈旧性脑梗塞;③肺癌术后;④陈旧性心梗;⑤原发性高血压.

    作者:胡泉;李峰;柴家科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脂肪组织与创面愈合关系的研究进展

    目前关于创面愈合的研究下随着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不断拓展和完善着.创伤修复的侧重点也从单纯追求愈合速度逐渐转变为重视愈合质量,并更加重视功能的恢复与组织的重建.随着人们对脂肪组织研究的不断进展,脂肪组织在创面愈合方面所起的作用下被人们不断地认识和利用.

    作者:温学辉;郭振荣;付小北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太极扣弹性附着体修复远中游离端牙列缺损

    1 典型病例患者:男性,56岁,左下颌6、7缺失十余年.未接受过修复治疗.检查:左下颌6、7牙槽嵴牙龈未见异常,左下颌4、5无松动及龋坏.右上颌6、7舌尖下垂合龈距离约7mm.诊断:左下颌6、7缺失.治疗计划:左下颌4、5为基牙,设计联冠,远中放置太极扣弹性附着体修复6、7游离端缺失.

    作者:孙鹏;张建强;闫颖;刘军 刊期: 2006年第03期

  • 少枝胶质细胞瘤中MMPs和TIMPs的表达及其意义

    目的:探讨少枝胶质细胞瘤中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及其组织抑制物(TIMPs)的表达,并分析其在肿瘤细胞间变中的作用.方法: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少枝胶质细胞瘤标本中MMP-1、MMP-2、MMP-3、MMP-7、MMP-9、MMP-14和TIMP-1、TIMP-2的表达.结果:12例少枝胶质细胞瘤中,均存在MMP-1、MMP-2和MMP-14表达,MMP-1位于部分细胞核,MMP2位于胞核和胞浆,MMP-14位于胞膜和胞间基质;7例胞浆出现MMP-7弱阳性,仅个别存在MMP-3、MMP-9和TIMP-1、TIMP-2表达;MMP-1在非间变型和间变型之间,MMP-1和MMP-7在间变细胞和非间变细胞之间存在显著差异.结论:在少枝胶质细胞瘤中,存在MMPs的表达和TIMPs的缺乏,一些MMPs成员在非间变细胞和间变细胞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 MMPs的表达和TIMPs的缺乏可能参与了少枝胶质细胞瘤的发生、侵袭性生长和瘤细胞的间变.

    作者:李树合;周定标;许百男;余新光;卜博 刊期: 2006年第03期

感染、炎症、修复杂志

感染、炎症、修复杂志

主管:解放军总医院

主办: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