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红明;柴家科;郭振荣;申传安;刁力;李利根;许明火;贺立新
烧伤病房的空气消毒是控制烧伤感染的重要措施之一.烧伤病人因皮肤保护屏障破坏,在采用创面暴露、半暴露疗法时,空气中的带细菌微粒很容易沉降到伤口上引起感染;且烧伤病房细菌量较普通病房高,常常因清扫整理病房、换药、护理操作、人员走动将创面的病原体播散到空气中,造成交叉感染,故烧伤病房的空气消毒至关重要.空气清菌片是以电热散香方式,将具有天然芳香的特选植物油和中草药活性物质散发在空气中,能迅速结合病原菌和尘埃,使空气洁净清新,有效成分均符合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FDA)标准.其气味芳香,对人体无毒无害,又具有消毒作用[1],其杀菌效果已经实验证实[2].我科近期开始试用空气清菌片进行空气消毒,现将其杀菌情况及病人对气味的反应调查报告如下:
作者:王淑君 刊期: 2001年第01期
应激性溃疡是烧伤的重要并发症之一.常规止血方法显效慢,常难以达到迅速止血的目的.1994年2月~2000年1月,作者采用口服凝血酶治疗烧伤并发应激性溃疡出血42例,并以口服去甲肾上腺素和云南白药40例作为治疗对照组,两组进行比较,治疗组较对照组疗效显著.本组烧伤并发应激性溃疡病人82例,其中男58例,女24例,年龄1~72岁.平均烧伤面积54.2%,平均Ⅲ°伤面积24.6%,伤后出血时间4~18天,平均10.2天.治疗方法:(1)治疗组:将凝血酶粉剂1000~2000单位以生理盐水50ml溶解后,经口服或鼻饲给药,每日3~4次;(2)对照组:口服云南白药和去甲肾上腺素盐水50ml,每日3~4次.两组病例于入院后均常规使用西咪替丁0.2g,静脉滴注,每日3次.并发应激性溃疡出血后,均常规使用止血芳酸静脉滴注.每日3次.疗效判断:有效为用药1~3天后无呕血及黑便,无效为用药3天后仍有呕血或黑便.治疗结果:治疗组有效40例,无效2例,有效率95.2%,平均止血时间2.1天;对无效2例行手术治疗,术中所见均为喷射性动脉出血.对照组:有效率33例,无效7例,有效率82.5%,无效7例中,手术6例.两组疗效比较:治疗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凝血酶是作用于凝血过程第3阶段的局部止血药,在与破裂的血管创面接触时,使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加速血液凝固,达到迅速止血的目的.凝血酶是一种蛋白质制剂,遇胃酸后易失去活性.因此给药量要足够大,稀释盐水50ml以上,才能达到迅速止血的目的.研究发现,凝血酶除在血液凝固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外,还参与创面的愈合过程.例如凝血酶可增加血小板和中性粒细胞与内皮细胞的粘附,刺激中性粒细胞趋化,激活T细胞使之释放IL-6,刺激成纤维细胞、上皮细胞和内皮细胞增生,加速创面愈合.本观察表明,口服凝血酶治疗烧伤后应激性溃疡导致的上消化道出血作用迅速,疗效显著,无毒副作用,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方法.
作者:吉天鹏;杨晓东 刊期: 2001年第01期
儿童处于旺盛的新陈代谢和快速生长阶段,身体形态及各部分比例的变化比较大,儿童时期的生长发育对成年后的影响很大.本文分析了北京城区384例健康少女(9.7~10.5岁)双能x线骨密度仪检查结果,为了解本地区该年龄段少女骨密度(BMD)情况提供可靠的参考资料.
作者:刘加昌;张瑾;欧阳巧洪;文志道;滕小梅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研究端侧神经吻合后,神经再生的可能性和再生纤维的类型.方法:将失神经后的兔耳大神经制成端侧吻合模型,12只动物被分成2、4、6、8和12周5个实验组和1个正常对照组,在受神经侧注入HRP逆行示踪,实验到期后对耳大神经纤维和相应的神经节进行HRP染色和CGRP的免疫组化染色,光镜下观察结果.结果:逆行示踪显示,神经端侧吻合2~4周时,供神经侧C2、C3背根神经节内无HRP标记阳性的细胞,至第6周,背根神经节内开始出现HRP阳性细胞,8~12周阳性细胞的数量更多,尤其是胞体直径在50μm以上的阳性细胞数显著增加;2~4周时CGRP免疫组化的染色显示,背根神经节内的CGRP阳性标记细胞逐步增强,6周以后阳性标记的细胞数量增加,阳性细胞的胞体直径在12~40 μm范围内,属于中小直径的细胞胞体,同时观察到供神经纤维内的CGRP阳性纤维逐步增多,并跨越神经吻合口长入受神经体内,8~12周背根神经节内的CGRP阳性标记细胞的增加不显著,吻合口及受神经体内的神经纤维也增加不明显.结论:端侧神经吻合后再生纤维可长入移植体,纤维再生的顺序是细小类的纤维首先再生.
作者:程飚;陈绍宗;李学拥;李跃军;李望舟;曲辉 刊期: 2001年第01期
地雷弹片伤口易发生感染,难以愈合,可导致伤部残愈和畸形,降低伤者的生活质量.本文对地雷弹片伤口愈合的原因进行了研究,以便为临床救治提供科学依据.
作者:李全岳;付小兵;农江;周立;曲海燕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探讨难治性骨不连与骨缺损外固定技术的治疗.方法:分别运用骨端一端加压、EECL或EBTL方法,采用半环槽式外固定器治疗85例难治性骨不连与骨缺损,并一期完成肢体延长.结果:85例难治性骨不连与骨缺损均获骨性愈合,并一期完成了肢体长度的重建,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加压量为自身体重的1/2~1倍较适宜;术后1周内应每天在传感器的监测下将压力量调整至初始值;对单纯性骨不连仅需骨端一端加压即可;伴有患肢短缩的骨不连,骨缺损幅度小于骨原长度15%时,可安全采用EECL方法,骨缺损幅度为15~20%时,需在脉冲多谱勒血流测定仪监测下谨慎采用;若骨缺损幅度大于20%时则必须采用SBTL方法治疗.骨外固定是治疗感染性骨不连骨缺损的重要手段,在牢稳固定下,感染易于得到控制.
作者:李建福;李起鸿;扬柳;王序全;许建中;周仲安;马树枝 刊期: 2001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总结小儿吸入性损伤的临床特征,探讨其临床防治途径、方法和措施.方法:统计333例小儿烧伤合并吸入性损伤,分析吸入性损伤与休克、感染及预后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小儿吸入性损伤的休克和感染发生率分别为47.64%和18.92%,中、重度吸入性损伤者其发生率分别高达65.85%和31.96%;有休克组感染发生率为51.19%.死亡率20.12%,直接死亡于感染者占34.33%,58.21%的病例曾发生感染.结论:感染是影响吸入性损伤预后的重要因素.吸入性损伤、休克是感染发生的重要诱因,是确立高危感染病人的重要依剧.有效地治疗吸入性损伤、防治休克和对高危感染病人早期应用高效抗生素,可望降低感染发生率和死亡率,提高吸入性损伤的治愈率.
作者:张宏;杨晓东;王峰 刊期: 2001年第01期
会阴部烧伤后畸形常引起小儿下蹲及大小便困难,严重者可致行走不便,甚至影响肢体发育.手术整形是解除会阴部畸形的佳方法,而术后护理的优劣直接影响治疗效果.我科1978~1998年共收治小儿会阴部烧伤瘢痕整形231例.现将术后观察及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作者:刘霞;杨建申 刊期: 2001年第01期
临床上有许多方法和手段促进创面愈合,封闭负压引流技术是其中之一.我科采用封闭负压引流对慢性创面的病人进行治疗,取得满意疗效.选择一个月以上无明显愈合迹象创面的患者,其中男性14例,女性17例,共31例.年龄9~88岁(平均39.4岁),面积6~200 cm2(平均61cm2).去除创面内的坏死组织,按创面形状修剪吸收性好的医用海绵,将之与创面紧密接触,透明贴膜封闭.引流管一端插入海绵,另一端与可调式中心负压器负压终端套接,负压值调整至16.0kPa,适时更换敷料.采用此方法治疗后,5例患者直接上皮化愈合(平均愈合时间21天),其余患者经负压吸引后生长出健康新鲜的肉芽组织,为再行游离植皮及皮瓣转移等手术顺利消除创面,提供了良好的创基,本组病例均获治愈出院.负压吸引促进创面愈合的可能机制是:①刺激组织修复信号的启动;②有利于坏死组织的清除;③隔离伤口,避免感染加重;④促进各类生长因子的释放,加快上皮化的速度;⑤避免伤口表面神经末梢的坏死以利组织修复.护理工作中的注意事项:①观察病人的一般情况;②观察负压吸引装置通畅与否;③负压值维持情况;④创缘上皮及创基肉芽组织生长情况;⑤患者伤口的感觉.
作者:张灵芝;张翠英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小腿部皮肤缺损显微外科修复的方法.方法:采用小腿内侧、外侧、前外侧肌间隙血管蒂皮瓣、腓肠肌皮瓣局部转移,股前外侧皮瓣、胸脐皮瓣、背阔肌皮瓣等移植修复小腿皮肤缺损,对合并骨缺损者采用小腿外侧骨皮瓣、肩胛骨皮瓣移植、髂骨皮瓣或骨瓣与皮瓣组合移植修复,根据受区的血管损伤情况设计四种血液循环重建方法.结果:本组临床应用97例,33例带血管蒂皮瓣转移全部成活,64例游离皮瓣移植中7例术后出现血液循环危象,经探查4例成活,3例失败.结论:皮瓣转移或移植是修复小腿部皮肤缺损的良好方法,但应根据创面修复原则及不同的伤情选择治疗方法.
作者:张树明;刘光军;王长江;王成琪;范启申;张成进 刊期: 2001年第01期
文献报道,和平时期的火器伤有增多的趋势[1],据估计,全世界每年发生平时火器伤超过5千万人次[2].目前对平时火器伤的探讨多是关于枪弹伤(gunshot wound)的研究,如制式步枪或手枪伤等[3,4],实际上由于武器管制等因素影响,平时火器伤中常见的是霰弹枪伤(shotgun wound)[2],两者之间在武器致伤性能、组织损伤特点及救治原则等方面均存在很大区别.本文以霰弹枪伤中发生率高,具有典型意义的四肢霰弹枪伤为重点,对霰弹枪伤创伤特点和救治原则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章亚东;侯树勋 刊期: 2001年第01期
自1972年Kerr[1]等提出细胞凋亡(apoptosis)的概念以来,许多学者认为研究细胞凋亡与研究细胞增殖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细胞凋亡的生化特征、形态学特征过去已研究很多,近来细胞凋亡研究的热点集中在其分子生物学机制上,基因水平的探讨也越来越多,并取得了初步成果.细胞凋亡的失衡与肿瘤、炎症、自身免疫性疾病、器官移植、退行性变、纤维化等都有关系,瘢痕增生、瘢痕疙瘩形成中的细胞凋亡,是瘢痕研究中的新领域[2].
作者:刘志国;陈玉林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根据回顾性资料,采用多重回归的统计方法拟合成数学模型对临床休克期切痂围手术期补液量进行预测性分析.方法:收集1991~1998年30例施行休克期切痂的大面积烧伤病人资料,根据病人入院时的临床和实验室检查选取多种观察变量对休克期切痂手术前和手术后补液量进行多重回归,拟合回归方程并进行统计学检验.同时用第三军医大学烧伤补液公式计算手术前补液量与回归方程所计算的补液量进行比较.结果:通过回归方程,可以根据烧伤病人入院时的烧伤面积、年龄、心率、尿量、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压积预测病人休克期切痂前的补液量,同时根据术前补液量和切痂时间预测术后补液量.根据回归方程计算的补液系数为1.757,大于第三军医大学公式,与我科临床目前使用的系数1.8相近.结论:采用回顾性的资料估算休克期切痂病人休克期内的补液量,考虑了与病人循环状况有密切关系的烧伤面积之外的其他因素,如尿量、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压积等,便于更全面的预测病人的液体需要量,有助于临床医生掌握休克期切痂病人的补液量.
作者:贾晓明;纪晓峰;柴家科;郭振荣;盛志勇 刊期: 2001年第01期
器械清洗虽然是医院供应室的常规工作,但却是器械消毒灭菌关键的第一步,清洗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灭菌的成功与否,对于防止医源性感染、提高医疗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各个医院供应室在器械清洗过程中很重视这一环节的质量把关.目前由于各种原因造成我院一些科室仍自行分散清洗处理器械后送至供应室灭菌,缺乏对清洗处理质量的严格控制.为了评价科室与供应室在器械清洗方面的效果,提高灭菌器械的质量,减少器械表面残留微粒,有效安全的用于病人.我们对科室与供应室清洗器械的效果进行了对比观察.
作者:唐中华;王静;刘清云;李秋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探讨颌骨骨折合并颅脑损伤患者颌骨骨折早期修复问题.方法:选择120例颌骨骨折合并颅脑损伤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观察不同时期进行颌骨骨折复位固定手术的患者术后一周内GCS评分的变化,以及应激性溃疡、获得性肺部感染、肝肾功能损伤的发生情况.结果:在不同时期进行颌骨骨折复位固定术对于颅脑损伤的影响无显著性差异(P>0.05),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颌骨骨折合并颅脑损伤患者的救治应以抢救生命为主;早期进行颌骨骨折复位固定术是可行的;微型钛钢板坚固内固定术是一种较为理想的固定技术.
作者:闫颖;张建强;张皖清;刘军;孙鹏;刘斌;贾密;王晓玫;张立立;程尉新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了解近10年来改进并应用于临床的全身及局部治疗措施在提高大面积烧伤病人治愈率的同时,是否对创面愈合速度也产生了影响.方法:将1970年以来我科收治的大面积烧伤病人657例,以1990年1月为界分为两组,对比分析全身创面综合治疗措施改进前后,创面侵袭性感染发生率、植皮成活率,创面愈合速度的变化.1990年开始改进并应用于临床的全身性治疗措施包括器官功能保护、合理营养支持、创面感染有效控制、生长激素应用等;创面方面包括尽早切痂植皮、胶原酶促进脱痂、促愈药物银锌霜和生长因子等积极干预手,段.结果:1990年后创面侵袭性感染发生率显著降低;植皮成活率显著提高;创面愈合时间显著缩短.创面基本愈合时间和痊愈时间较前分别提前了20天和22天.结论:全身和创面局部治疗手段的进步极大地促进了大面积烧伤病人创面愈合时间,减轻了病人的痛苦.
作者:杨红明;柴家科;郭振荣;申传安;刁力;李利根;许明火;贺立新 刊期: 2001年第01期
慢性难愈性溃疡是外科治疗的难点之一,近我们采用新方法治愈了一例慢性难愈性溃疡,现将治疗方法和体会报告如下:某男,38岁,右足趾外伤二周后形成创面,经常规治疗未愈,来我院经医生诊断为慢性难愈性溃疡,面积2×1 cm2.治疗方法:首先对创面清创消毒,第二、三天用生理盐水、碘伏纱布等进一步清洁创面;三天后用德国基诺药厂的爱疗素软膏(胶原酶类药物)治疗,一周后改用法国优格公司生产的集药物与敷料为一体的新型敷料妥护贴治疗十天,其间更换敷料一次,创面愈合.常规治疗中该类病例以清创植皮为主要手段,由于植皮操作复杂,加重病人的损伤和痛苦,费用较高,所以植皮术一般不为病人所接受;且该病例溃疡所处组织的血运较差,植皮有失败的可能.我们考虑病人溃疡面积较小,经济条件有限,但能每天来院换药等情况,大胆采用上述新的治疗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该方法简便易行,病人痛苦少,开支小,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作者:王晓玲 刊期: 2001年第01期
我们应用整张E字形中厚自体皮片修复全颜面部肉芽创面,对3例病人进行了治疗,效果理想,值得推广,现报道如下:
作者:刘军辉;杨晓东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研究烧伤后肝组织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表达及肝组织髓过氧化物酶(MPO)变化的规律,探讨实施休克期切痂对上述指标变化的影响,论证及早切除焦痂的重要性.方法:Wistar大鼠176只,30%Ⅲ°烫伤,采用逆转录PCR方法分别观察伤后不同时相点及不同时机切痂后肝组织ICAM-1、TNF-α mRNA的表达及肝组织MPO活性变化.结果:烫伤后肝组织ICAM-1及TNF-α的mRNA表达在伤后4h即已升高,分别在伤后12h和24h达到高峰;8h和24h切痂组动物切痂后再次出现一峰值,但低于第一个峰值,伤后96h恢复正常;未切痂组和96h切痂组在伤后7天仍未恢复正常.休克期切痂组MPO活性96时恢复正常,未切痂组和非休克期切痂组伤后7天仍未恢复正常.结论:及早切痂去除了坏死组织,阻断了炎症介质及细菌毒素的释放,避免了内皮细胞大量合成ICAM-1等粘附分子,减轻了由粘附分子介导的中性粒细胞对内皮细胞的进一步损害.
作者:贺立新;郭振荣;柴家科;吕艺;郝岱峰;盛志勇 刊期: 2001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