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闭合复位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治疗中老年移位股骨颈骨折

王拓;汪金平;廖瑛;唐正午

关键词:股骨颈骨折, 动力髋螺钉, 防旋螺钉, 内固定, 闭合复位, 老年
摘要:目的 总结闭合复位动力髋螺钉(DHS)结合防旋螺钉内固定治疗中老年移位股骨颈骨折的疗效.方法 闭合复位DHS结合防旋螺钉内固定治疗中老年移位股骨颈骨折42例,完成DHS固定后,在其近侧置入1枚与拉力螺钉平行的空心钉或松质骨螺钉加压固定.结果 42例获平均随访28(12~60)个月,39例骨折愈合,愈合时间平均5.2(4~6)个月.7例发生严重并发症.术后1年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优24例,良10例,可5例,差3例,优良率80.95%.结论 闭合复位DHS结合防旋螺钉内固定治疗中老年移位股骨颈骨折疗效满意,具有固定可靠、内固定失败率低的优点.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相关文献
  • 有限双切口复位双钢板内固定治疗Schatzker V、Ⅵ型胫骨平台骨折

    目的 探讨有限双切口复位、双钢板内固定治疗SchatzkerV、Ⅵ型胫骨平台骨折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 自2008-01-2012-08采用有限双切口复位双钢板内固定治疗15例SchatzkerV、Ⅵ型胫骨平台骨折,分析其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结果 15例均获得随访,时间10~14个月,平均12个月,骨折均骨性愈合.术后膝关节功能采用Merchant评分标准评定:优8例,良3例,可2例,差2例,优良率73.3%.结论 对SchatzkerV、Ⅵ型胫骨平台骨折采取有限双切口复位、双钢板内固定,并且重视术后功能锻炼的治疗方案效果良好.

    作者:杨国栋;朱杰鹏;毛文华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关节镜下掌骨钢板结合不可吸收缝线固定治疗前交叉韧带止点撕脱骨折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掌骨钢板结合不可吸收缝线固定治疗前交叉韧带(ACL)止点撕脱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16例有明显移位的ACL止点撕脱骨折在关节镜下进行复位,使用掌骨钢板结合不可吸收Ethicon缝线进行固定.术后进行积极康复训练.结果 16例获随访0.5~2.5年,术后所有骨折均获得愈合,无骨折移位出现.术后3个月,无膝关节松弛或者不稳定发生,所有患者膝关节活动度均恢复至伤前水平.末次随访时IKDC主观膝关节功能评分平均(95.1±2.8)分.结论 关节镜下利用掌骨钢板和不可吸收缝线固定治疗ACL止点撕脱骨折复位和固定效果好、创伤小,可早期进行膝关节康复训练,能够尽快恢复膝关节功能.

    作者:吕宏升;林洪光;郑佳鹏;尤瑞金;郑文忠;陈昆;刘爱刚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股骨重建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股骨干多节段骨折合并髋部骨折

    目的 探讨小切口复位股骨重建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股骨干多节段骨折合并同侧髋部骨折的疗效.方法 对54例股骨干多节段骨折合并同侧髋部骨折行小切口复位骨折段及粉碎的股骨干,然后采用股骨重建髓内钉内固定.股骨干骨折合并股骨颈骨折37例,股骨干骨折合并股骨粗隆间骨折17例.结果 54例均获得3~6个月的随访,平均4个月.骨折均一期愈合,发生髋内翻1例,股骨头切割2例.末次随访时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平均(92.22±2.17)分.结论 小切口复位股骨干骨折同时采用股骨重建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股骨干骨折合并同侧股骨颈或股骨粗隆间骨折,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少且固定牢靠等优点,是预防髋内翻发生和促进骨折愈合的有效术式.

    作者:张纯;姚聪;贺西京;李浩鹏;王国毓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术后被动持续运动在踝关节骨折术后康复中的应用

    目的 分析术后被动持续运动在Lauge-Hansen旋后-外旋Ⅳ度踝关节骨折术后功能康复中的作用.方法 自2009-08-2012-09将88例Lauge-Hansen旋后-外旋Ⅳ度踝关节骨折随机分为2组,每组44例.治疗组术后第2天被动持续运动,对照组术后主动活动踝关节.对比2组出院时踝关节肿胀程度,术后半年AOFAS评分,患者初始下地时VAS评分,术后半年踝关节的活动范围,术后切口并发症.结果 患者出院时治疗组踝关节周径平均(35.2±1.2)cm,对照组平均(40.3±1.9)cm;术后半年时治疗组AOFAS评分平均(92.4±4.5)分,对照组平均(85.4±5.7)分;治疗组术后半年关节活动度大于对照组;患者初始下地活动时,治疗组VAS评分平均(2.3±0.9)分,对照组平均(3.1±1.2)分;2组以上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切口并发症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术后被动持续运动可促进踝关节功能恢复,术后可获得更好的关节活动度,以及减轻患者初始下地活动时的疼痛,并不增加切口并发症.

    作者:许琳;王虎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采用长解剖型锁定钢板插入技术内固定治疗同侧股骨干骺端及骨干骨折21例

    目的 探讨采用长干骺端解剖型锁定钢板插入技术内固定治疗同侧股骨干骺端及骨干骨折的特点及疗效.方法 自2007-06-2012-06采用长干骺端解剖型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21例同侧股骨干骺端及骨干骨折,其中股骨近端合并股骨干骨折14例,股骨远端合并股骨干骨折7例.术中根据骨折部位选择干骺端切口,在股骨干骺端切口放置长干骺端解剖型锁定钢板,固定好干骺端骨折后,再作有限切口复位股骨干骨折.结果 本组均获得随访1~3年,平均1.7年.股骨近端合并股骨干骨折骨愈合时间平均(27.21±7.58)周,股骨远端合并股骨干骨折愈合时间平均(24.71±7.64)周,均无钢板、螺钉断裂.1例开放性股骨远端合并股骨干骨折因感染延迟愈合,出现膝关节强直畸形.14例髋关节功能根据Majeed功能评分标准评定:优9例,平均(89.78±2.73)分;良3例,平均(79.00±4.36)分;可2例,平均(63.00±1.41)分.7例膝关节功能按Kolmert标准评定:优4例,良2例,可1例.结论 采用较长的解剖型锁定钢板作为内固定材料手术治疗同侧股骨干骺端及骨干骨折是较好的选择,其特点有:①用1种内固定材料固定2个部位骨折,不剥离骨膜,有利于骨折愈合;②锁定螺钉固定后,成为一种角度固定的钢板,集合了钢板内固定和外固定架的优点;③采用有限切口可减少创伤、降低出血量、缩短住院时间.

    作者:樊晓海;甄平;薛云;周顺刚;邓晓文;时培晟;李旭升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胸椎管内肿瘤1例

    笔者回顾性分析2011-06经手术证实为胸椎管内化生性脊膜瘤1例的诊治经过,以提高对胸椎管内肿瘤的认识.1 病例报告患者,女,75岁,因“双下肢麻木、无力半年,加重伴行走困难1个月”入院.既往曾多次就诊,间断予以口服中西药物、针灸等非手术治疗,症状未见好转.起初症状位于双足指端,后逐渐向上发展至脐水平.既往有糖尿病病史,曾诊断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作者:徐静芳;卢一生;潘兵;代燎原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锁定加压钢板结合自体骨移植治疗股骨干骨折术后骨折不愈合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锁定加压钢板(LCP)结合自体髂骨移植治疗股骨干内固定术后钢板断裂、骨折不愈合的临床疗效.方法 自2011-05-2013-05收治15例股骨干骨折内固定术后钢板断裂及骨折不愈合患者,采用LCP结合自体髂骨移植治疗.结果 15例均获得5~19个月,平均12个月的随访.未发生切口感染和骨髓炎.骨折均达到骨性愈合,愈合时间3~13个月,平均6个月.骨折愈合后患肢经功能锻炼无明显功能障碍,其中有5例分别于术后12、15、17个月行手术取出钢板螺钉.末次随访时疗效采用Johner-Wruhs评分标准评定:优11例,良4例.结论 采用LCP结合自体骨移植治疗股骨干骨折内固定术后钢板断裂、骨折不愈合的临床效果满意,固定牢固,可重建骨折端血运,刺激成骨细胞生成,减少骨质疏松的发生,骨折愈合率高.

    作者:孙强;王洪勋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股骨近端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Russell-TaylorⅡB型股骨粗隆下骨折的临床疗效

    目的 探讨股骨近端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Russell-TaylorⅡB型股骨粗隆下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09-11-2012-12采用股骨近端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的15例Russell-TaylorⅡB型股骨粗隆下骨折.结果 15例术后平均随访12(5~16)个月.术后3个月随访无内固定失败的患者,术后6个月采用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标准评价疗效:优10例,良4例,可1例,优良率93.3%.结论 股骨近端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Russell-TaylorⅡB型股骨粗隆下骨折具有初始稳定性好,创伤相对小的优点.

    作者:张亮;刘文军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带线锚钉固定下移髌腱止点治疗高位髌骨习惯性脱位

    目的 探讨带线锚钉固定下移髌腱止点治疗高位髌骨习惯性脱位的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 自2008-03-2012-12收治24例高位髌骨习惯性脱位.术中行胫骨结节截骨,去除截骨块后髌腱止点下移并用带线锚钉固定,Kessler法缝合髌腱止点,空心钉固定胫骨结节截骨对合面.结果 22例获随访16~128个月,平均49.2个月.均无患侧髌骨再脱位,膝关节屈伸活动度均恢复正常,伸膝0°位和屈膝30°位髌骨外推恐惧试验均为阴性.末次随访时,膝关节Lysholm评分从术前平均(61.95±6.24)分上升至术后平均(95.98±7.2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017,P=0.001);Kujala评分平均(93.52±6.54)分,与术前的平均(62.80±7.15)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545,P<0.001).结论 带线锚钉固定下移髌腱止点是治疗高位髌骨习惯性脱位的有效方法,具有髌腱止点固定牢固、髌骨脱位无复发、并发症少等优点.

    作者:孙浩;岳勇;汤志宏;赵东风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经后外侧入路距下关节撑开植骨融合治疗陈旧性跟骨骨折畸形愈合

    目的 评价经后外侧入路行距下关节撑开植骨融合术治疗陈旧性跟骨骨折畸形愈合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研究自2009-03-2012-10收治的采用后外侧入路距下关节撑开植骨融合术治疗且获得完整随访的27例陈旧性跟骨骨折畸形愈合患者.定期随访观察术后切口愈合、骨折愈合及内固定情况,比较手术前后距骨跟骨角、距骨第1跖骨角、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与后足评分.结果 27例术后获平均20(12~36)个月随访,切口均一期愈合,无皮缘坏死、切口感染及内固定物、跟骨骨质外露发生.术后4~6个月X线片显示27例融合处均骨性愈合.距骨跟骨角由术前平均(15.8±3.0)°改善至术后平均(24.8±1.9)°,距骨第1跖骨角由术前平均(16.9±3.2)°改善至术后平均(5.6±1.9)°,AOFAS评分由术前平均(33.9±7.9)分提高至术后平均(84.9±7.5)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跟骨后外侧入路可清楚显露距下关节,能在直视下对距下关节面进行彻底清理,撑开植骨矫正跟骨内、外翻畸形,恢复足弓,矫正或减轻跟骨骨折畸形愈合的主要病理改变,有效地改善症状,减少切口并发症,临床疗效满意.

    作者:潘文杰;雷文淼;肖琳;马建兵;孙川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成人髋臼发育不良行全髋关节置换术中重建外旋肌群的作用

    目的 探讨对成人髋臼发育不良(DDH)采用髋关节后外侧切口行全髋关节置换术(THA)时重建外旋肌群对于预防后脱位的作用.方法 自2006-01-2012-06对57例(64髋)成人DDH行初次THA,术中于股骨粗隆外旋肌群附着处用克氏针钻孔,将外旋肌群用可吸收缝线缝合至股骨大粗隆(重建组).将重建组THA术后脱位率与同期成人DDH行THA但不重建外旋肌群(对照组)55例(62髋)的脱位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术后6个月内,重建组仅1髋(1.6%)发生术后早期脱位,对照组则有4髋(6.5%)发生早期脱位,2组髋关节早期脱位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个月以后,2组均未发生迟发性脱位.2组末次随访时Harri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末次随访时Harri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后外侧切口对成人DDH行THA治疗时重建外旋肌群技术能够有效预防术后早期脱位.

    作者:廖红兴;刘展亮;李晓彬;邹学农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髌骨关节面纽扣样撕脱骨折2例

    笔者于2010-06-07和2011-11-06收治髌骨关节面纽扣样撕脱骨折2例,报告如下.1 病例报告2例均为女性,年龄分别为16、19岁.均因“髌骨关节面纽扣样撕脱骨折”入院.受伤机制均为上体育课跑跳过程中摔倒、膝部着地,出现右膝部肿痛,活动受限,不能站立行走,无头、胸腹外伤.摄X线片显示膝关节内游离小骨块、胫骨髁间嵴撕脱骨折,进一步行膝关节CT检查显示关节内游离骨块源于髌骨关节面骨折.

    作者:薛飞;门琦华;舒凡;常国祥;贾勇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动力外固定架结合有限切开内固定治疗Pilon骨折

    目的 观察动力外固定架结合有限切开内固定治疗Pilon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自2009-01-2012-06对24例Pilon骨折均采用T形动力外固定架跨踝关节固定,同时对胫骨远端采用有限切开、撬拨复位关节面、克氏针或螺钉内固定.术后4周开始松开外固定架的动力锁钮,活动踝关节.结果 术后24例均获得平均15(8~21)个月随访,24例术后4~6个月均获骨性愈合并拆除外固定架.3例出现创伤性关节炎症状,8例出现针道感染.术后患者踝关节功能按AO-FAS评分评定:优16例,良4例,可1例,差3例,优良率83.3%.结论 动力外固定架可以保证踝关节早期功能锻炼,从而有效避免了踝关节的僵直,而有限内固定能有效提供可靠性、准确性及精确性复位,能有效避免软组织的并发症及降低感染的发生率.

    作者:江曦;刘大雄;杨维权;孙荣华;汤朝辉;李世蒙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阻挡钉结合交锁髓内钉治疗胫骨远端骨折的生物力学研究

    目的 比较交锁髓内钉在治疗胫骨远端骨折时不使用阻挡钉、使用1枚阻挡钉、使用2枚阻挡钉3种条件下的生物力学稳定性.方法 将8具国人新鲜尸体的双侧胫骨制成胫骨远端骨折模型,每具尸体的左右侧胫骨随机分成A、B2组.其中A组截骨平面位于踝关节平面上方7 cm,用以模拟低位胫骨远端骨折,能使用2枚冠状面锁钉的骨折类型;B组截骨平面位于踝关节平面上方5 cm,用以模拟极低位胫骨远端骨折,仅能使用1枚冠状面锁钉的骨折类型.A、B2组均在不使用阻挡钉、使用1枚阻挡钉、使用2枚阻挡钉3种条件下进行生物力学稳定性测试.结果 在A组实验中,不使用阻挡钉、使用1枚阻挡钉、使用2枚阻挡钉之间位移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B组测试中,不使用阻挡钉与使用1枚阻挡钉时位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使用1枚和2枚阻挡钉时位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A组类型骨折中使用交锁髓内钉,可以结合阻挡钉以显著提高内固定的稳定性;在B组类型骨折中使用交锁髓内钉,必须使用2枚阻挡钉方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内固定的稳定性,但与A组相比,总体稳定性明显变差,如在临床中确需使用,需加用恰当的外固定或采用改良型交锁髓内钉.

    作者:方玮;马兆龙;杨文贵;何晓锋;韩雪昆;张东升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开放性胫腓骨骨折合并胫骨骨缺损的手术治疗

    目的 探讨开放性胫腓骨骨折伴有大段骨缺损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 自2003-09-2012-04对51例开放性胫腓骨骨折伴骨缺损者根据骨缺损长度进行分组,其中24例一期行外固定架结合腓骨钢板固定骨折端,二期骨缺损处行髂骨植骨;27例一期行Ilizarov骨搬移技术治疗胫骨大段骨缺损.结果 骨缺损均得以重建,患者肢体长度完全恢复,患者肢体长度与健侧之差均<2 cm,无一例出现畸形,皮肤软组织得到修复.结论 外固定架结合钢板固定是治疗合并胫骨骨缺损的开放性胫腓骨骨折的有效方法,骨缺损6 cm以内患者肢体功能及长度得以重建.Ilizarov骨搬移技术也是治疗胫骨大段骨缺损合并软组织缺损的有效方法,尤其适用于骨缺损长度大于6 cm的患者.

    作者:韩立仁;赵北;贺新兵;闫军;韩士章;杨晓飞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LISS与单切口双钢板支撑内固定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疗效比较

    目的 比较AO微创内固定系统(LISS)与单切口双钢板支撑内固定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疗效.方法 将83例SchatzkerV、Ⅵ型胫骨平台骨折随机分为2组,A组行单切口双钢板支撑内固定治疗,B组行LISS内固定治疗.比较2组骨折复位情况、骨折愈合时间及膝关节功能.结果 B组平均骨折愈合时间为(16.7±1.6)周,短于A组平均(19.6±2.0)周;B组并发症发生率11.9%,低于A组的24.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内翻角、后倾角、膝关节活动度、膝关节功能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ISS与单切口双钢板支撑内固定治疗Schatzker V、Ⅵ型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术后膝关节功能均恢复良好;但与单切口双钢板支撑术相比,LISS内固定术后骨折愈合时间短、并发症少.

    作者:王海泉;叶正云;师克宁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闭合复位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治疗中老年移位股骨颈骨折

    目的 总结闭合复位动力髋螺钉(DHS)结合防旋螺钉内固定治疗中老年移位股骨颈骨折的疗效.方法 闭合复位DHS结合防旋螺钉内固定治疗中老年移位股骨颈骨折42例,完成DHS固定后,在其近侧置入1枚与拉力螺钉平行的空心钉或松质骨螺钉加压固定.结果 42例获平均随访28(12~60)个月,39例骨折愈合,愈合时间平均5.2(4~6)个月.7例发生严重并发症.术后1年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优24例,良10例,可5例,差3例,优良率80.95%.结论 闭合复位DHS结合防旋螺钉内固定治疗中老年移位股骨颈骨折疗效满意,具有固定可靠、内固定失败率低的优点.

    作者:王拓;汪金平;廖瑛;唐正午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后内侧斜形小切口治疗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

    目的 探讨后内侧斜形小切口锚钉或空心钉内固定治疗后交叉韧带(P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自2009-02-2012-12对21例P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采用经后内侧小切口锚钉或空心钉内固定治疗.结果 21例均得到平均(11.7±2.4)个月随访,术后所有患者均获得满意复位,3~6个月复查骨折均愈合.依据Lysholm膝关节评分评估膝关节功能:优20例,可1例.结论 后内侧斜形小切口治疗P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组织损伤小,直视下显露清晰,内固定置入方便,缩短手术时间及降低神经血管损伤风险,可以替代关节镜难以完成的复位及内固定;同时费用较关节镜低廉,操作更简单,是一种较理想、简单实用的好方法.

    作者:周海东;徐宏宇;王刚祥;赵勇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闭合复位3枚空心钉内固定治疗股骨颈骨折的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闭合复位空心钉内固定治疗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情况.方法 自2007-01-2010-12,对80例股骨颈骨折行闭合复位3枚空心钉内固定手术,80例获得至少24个月随访,平均47.8个月.采用X线摄片评估骨折愈合及并发症情况,采用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对术后临床功能疗效进行评估.结果 80例股骨颈骨折中69例获得完全愈合,3例发生骨不连,8例出现股骨头缺血性坏死.3例骨不连发生在GardenⅣ型中,均接受二次手术,1例行带血管蒂腓骨移植,2例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8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在GardenⅢ型中发生3例,在GardenⅣ型中发生5例,因患者自己感觉功能尚能接受,暂未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结果显示55例为优,15例为良,6例为可,4例为差,优良率达87.5%.结论 闭合复位空心钉内固定是治疗股骨颈骨折的有效手段,良好的复位和坚强内固定可使手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夏胜利;王秀会;付备刚;王明辉 刊期: 2014年第04期

  •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不同给药途径镇痛方式对比研究

    目的 对比研究2种不同给药途径镇痛方式在全膝关节置换(TKA)术后的镇痛效果.方法 由同组医师完成的治疗骨性关节炎的TKA40例(40膝),采用随机的方法分为术后静脉镇痛泵给药镇痛组(A组)和术后持续切口镇痛装置给药镇痛组(B组),每组各20例.A组采用的药物为曲马多注射液和生理盐水混合,B组采用的药物为盐酸丁哌卡因注射液和生理盐水混合.比较2组在术后围手术期不同时间点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辅助口服镇痛药物塞来昔布使用量及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 2组术后围手术期VAS评分不同时间点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辅助口服镇痛药物塞来昔布使用量及不良事件发生率方面B组明显优于A组(P<0.05).结论 TKA术后采用术后持续切口镇痛装置给药镇痛明显优于传统静脉泵给药途径,可以明显降低辅助口服镇痛药物用量和不良事件发生率,获得了良好的镇痛疗效,镇痛的靶向性更强、使用更安全.

    作者:徐海栋;赵建宁;郭亭 刊期: 2014年第04期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主管: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