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福庆;邹瑞;郭玉祥;蔡小林;应晓峰;项春林;温传阳;赵清华;林禄攀
目的 探讨PFNA、Gamma 3钉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时钉道偏外的矫正方法和临床可行性.方法 对15例扩髓时出现钉道外偏的股骨粗隆间骨折及时用止血钳环向内推压导针以及阻挡钢板等方法矫正外偏的钉道.结果 15例均获得随访6~24个月,平均10个月.骨折均愈合,未发生髋内翻畸形及股骨头切割.疗效按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标准评定:优9例,良5例,差1例.结论 止血钳环向内推压导针以及使用阻挡钢板等小技巧的应用,明显改善PFNA、Gamma3钉内固定股骨粗隆骨折扩髓时钉道外偏现象,主钉顺利置入,骨折获得良好复位,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李康国;张志明;蒋定华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脑出血和脑梗死患者后遗偏瘫侧股骨颈骨折行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 对21例偏瘫(其中脑出血13例,脑梗死8例,髋关节外展肌肌力为0~3级)股骨颈骨折行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结果 21例均获得1~6年随访,再次跌倒导致人工股骨头脱出和假体柄周围骨折(Ⅲ型)各1例.所有患者基本恢复到伤前跛行状态.结论 保留髋关节全部关节囊并行原位修复,同时将外旋短肌群缝合到粗隆间嵴上,并牢固缝合臀大肌筋膜和髂胫束,用以加强髋关节周围软组织的“支撑力量”和增加关节稳定性等多重措施对防止髋关节周围肌力≤3级患者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人工股骨头脱位有重要作用,尤其是关节囊的原位修复具有把人工股骨头限制在髋臼内的作用.
作者:冉学军;覃勇志;蒲川成;周勇;苏琴;吴贵亮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分析钽棒置入治疗股骨头坏死术后的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3例钽棒置入治疗股骨头坏死术后出现的并发症情况,并及时治疗.结果 1例钽棒周围骨拆行股骨近端锁定板内固定术后9个月骨折愈合;1例右髋关节严重化脓性感染经敏感抗生素应用,隔日1次关节腔穿刺冲洗、并注射臭氧20 ml,2个月后感染控制,复查1年无复发;1例取出钽棒病理检查提示鳞状上皮癌骨转移,系误诊.结论 虽然钽棒置入治疗股骨头坏死术后出现钽棒周围骨折、感染、误诊误治的概率不高,但是也应该警惕.
作者:艾进伟;韩叶萍;杨豪;曹玉净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笔者于2010-12收治慢性单间室骨筋膜室综合征1例,报告如下.1 病例报告患者,男,40岁.车祸致右膝部肿痛、活动障碍6h入院.查体:右膝部中度肿胀,膝内外侧深部有压痛,右膝关节主动活动障碍,被动活动疼痛,右下肢纵向叩击痛(+),右足各趾活动良好,感觉及血运正常.正、侧位X线片提示右胫骨平台SchatzkerⅤ型骨折,膝关节CT显示外侧平台塌陷明显.既往糖尿病史3年,入院后即应用胰岛素泵控制血糖,第2天在硬膜外麻醉下行胫骨平台骨折切开复位植骨双钢板内固定术.
作者:郑继会;苑娜;胡思斌;孙宏辉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负压封闭引流(VSD)联合骨移植替代材料植入治疗跟骨慢性骨髓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应用VSD联合骨移植替代材料植入治疗跟骨慢性骨髓炎12例,经VSD负压封闭引流7~10 d后,行清创、载抗生素骨移植替代材料植入术.结果 12例术后均获平均8.9(6~12)个月随访,ESR、CRP、WBC于术后平均15.2(11~24)d恢复正常.12例全部治愈,随访期内无复发.结论 VSD联合骨移植替代材料植入是治疗跟骨慢性骨髓炎的一种有效方法.
作者:易远历;杨茂伟;王凯;孟洪正;刘霏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研究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HA)髋臼假体安装固定角度与术后髋关节脱位的关系.方法 在X线片测量236例(248髋)THA术后的髋臼外展角和前倾角,将外展角设定为<30°、30~50°、>50°3组,前倾角设定为<0°、0~25°、>25°3组.分析以上2个因素与术后髋关节脱位的关系.结果 脱位组外展角平均(39±11.88)°,非脱位组为(38.98±8.65)°,两组之间外展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449);脱位组前倾角平均(12.33±14.89)°,非脱位组为(13.21±11.52)°,两组之间前倾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31).外展角在<30°、30~50°、>50°不同范围的脱位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倾角在<0°、0~25°、>25°不同范围内的脱位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髋臼假体外展角在14~58°范围内、前倾角在-15~35°范围内与THA术后脱位之间不存在相关性.
作者:王勇;司刚;蒋建农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股骨干骨折合并同侧股骨颈或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合理手术治疗方法.方法 52例股骨干骨折合并股骨颈骨折32例,合并股骨粗隆间骨折20例.股骨近段与股骨干分别内固定11例,整体内固定41例.结果 52例术后均获随访4~25个月,平均9.3个月.骨折均愈合.分别固定手术复位较好但是功能差、愈合时间长,整体固定复位效果理想并且功能较好.结论 股骨干骨折合并同侧股骨近段骨折采用整体固定优于分别固定,且髓内固定优于髓外固定.
作者:关宏业;赵新建;廖绪强;曾明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评价改良Stoppa入路在骨盆、髋臼骨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35例骨盆、髋臼骨折经改良Stoppa入路行切开复位内固定,对术后影像学表现、功能评分和并发症等进行评价.结果 35例均获得随访9~36个月,平均15个月.骨折临床愈合时间平均32(28~34)周.根据Matta标准:31例影像学复位满意,4例良好,满意率88.6%;根据Majeed标准:随访至术后1年时29例中优26例、良3例.所有患者均未发生神经损伤、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腹股沟疝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改良Stoppa入路手术操作较为简单,创伤较小,联合其他入路可应用于绝大多数骨盆、髋臼骨折的治疗.
作者:叶阳春;熊志刚 刊期: 2013年第12期
MoM全髋关节置换术(THA)疗效满意且应用广泛[1],然而由钴铬(CoCr)合金组成的承重表面会引起磨损,并且释放钴铬纳米颗粒.这些纳米颗粒会降低细胞活力,诱导DNA损伤,引起染色体畸变,可能引起金属超敏反应的增加.本综述旨在探讨钴铬纳米颗粒特征、免疫学毒性及基因毒性.1 假体更新THA常用的假体是MoP.尽管THA术后能很好地维持正常,但是有一个年龄效应,即首次进行THA的年龄越低,THA的维持越不理想,主要是因为无菌性松动.
作者:陈锋均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一期缩短二期Ilizarov延长技术治疗小腿GustiloⅢC型高能量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15例小腿Gustilo Ⅲ C型极高能量损伤应用一期缩短二期Ilizarov肢体延长技术治疗.结果 术后14例获平均36.5(27~72)个月随访,随访患者均骨性愈合且已去除延长外固定架,恢复了行走功能,外形满意.有1例因糖尿病合并静脉回流危象,早期行截肢术.本组术后无感染,延长过程中无血管、神经损伤.结论 一期缩短二期Ilizarov延长技术是小腿Gustilo Ⅲ C型高能量损伤的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其操作方便;但术前应精心设计,选择恰当的适应证,并且治疗时间相对较长.
作者:韦旭明;孙振中;芮永军;宋骁军;王建兵;马运宏;宋升;刘军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笔者于2012-01收治1例股骨头、颈骨巨细胞瘤术后局部复发并自体髂骨取骨部位医源性种植转移,临床极为少见,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患者,男,29岁.5年前因持续性右髋关节隐约疼痛不适在当地医院就诊,X线片提示右侧股骨头、颈部有一溶骨性病灶(图1),诊断为右侧股骨颈病变.
作者:甄平;李旭升;周胜虎;高明暄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采用空心钉内固定治疗距骨体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共收治距骨体骨折26例,均采用空心钉内固定治疗.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平均15(12~24)个月随访,切口均一期愈合、无感染,骨折均顺利愈合,平均愈合时间16周.疗效采用Hawkins评分标准评定:优15例,良6例,可4例,差1例,优良率80.8%.结论 采用空心钉内固定治疗距骨体骨折手术操作简单、时间短、固定牢靠,可获得满意临床效果.
作者:蒋志康;黎观保;黎品泉;陈秋安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钢板螺钉骨水泥强化结合VSD技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踝关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1/3管型钢板螺钉固定并用骨水泥强化、切口VSD持续负压引流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踝关节骨折35例.结果 35例均获12~24个月随访,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6~12周.疗效评估根据AOFAS评分标准评定,本组疼痛症状(42.0±1.2)分,踝关节功能(47.0±2.7)分,总评(90.0±2.3)分.结论 钢板螺钉骨水泥强化和VSD技术二者有机结合为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踝关节骨折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作者:陈石玉;罗建光;汪玮;罗坚;智云龙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三维外固定架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采用闭合复位、三维外固定架治疗16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结果 16例获得3~36个月随访,平均14个月.所有患者骨折均愈合,疗效根据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标准评定:优4例,良10例,可2例,优良87.5%.结论 闭合复位、三维外固定架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固定牢靠等优点,该方法较实用.
作者:王哲;曹义锋;刘锋;吴疆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股骨头脱位的发生原因,为提高疗效、减少并发症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05-01-2011-12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216例老年股骨颈骨折的资料.其中33例伴神经系统疾病,包括脑卒中后偏瘫29例、帕金森病4例.术后随访时观察股骨头脱位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术后均获随访12~72个月,平均35个月.216例中共有9例(4.2%)发生股骨头脱位,其中4例术前伴有神经系统疾病,2例存在假体安装不匹配的问题.伴神经系统疾病患者术后脱位发生率为12.1%(4/33),其他患者术后脱位5例,占2.7%(5/183),两组脱位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老年人合并的神经系统疾病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股骨头脱位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在治疗时要加以重视及预防.假体安装匹配不良也是术后发生脱位的重要原因.
作者:吴伟;沈波;黄笑鹏;刘中远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分析应用带线锚钉重建跟腱止点的临床效果,并探讨跟腱近止点断裂的原因及治疗方法.方法 应用带线锚钉结合Krackow缝合技术治疗18例跟腱近止点病变,随访采用Arner-Lindholm标准评价临床效果,记录并发症、患者恢复工作的时间、跖屈肌力、踝关节活动度、疼痛视觉评分.结果 18例均获得随访平均13(8~17)个月,切口均一期愈合,无锚钉松动、移位及跟腱再次断裂.末次随访时按Arner-Lindholm标准评价临床效果:优13例,良4例,差1例;视觉疼痛评分平均2.54(0 ~4)分;踝关节活动度跖屈曲平均20°(10~35°),背屈平均5°(-5~15°);跖屈肌力较对侧减少平均15%(8%~20%).结论 采用带线锚钉结合Krackow缝合技术重建跟腱止点治疗跟腱止点病变可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作者:王虎;梁晓军;李毅;潘文杰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手术治疗累及股骨大粗隆外侧壁粉碎的股骨近端骨折的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获得随访的累及股骨大粗隆外侧壁粉碎的股骨近端骨折49例,均采用切开复位股骨近端多钉锁定板内固定治疗,定期复查,见骨痂形成时逐步负重正常活动.结果 49例均获得平均15.4(12~24)个月随访,X线片显示骨折均达骨性愈合,Harris评分优44例,良3例,可2例,优良率95.9%.结论 股骨近端多钉锁定板可为累及股骨大粗隆外侧壁的股骨近端多种类型骨折提供良好的内固定,内固定并发症少,有利于早期康复.
作者:张庆林;冯彩燕;李江;袁正兵;尚建伟;袁志鹏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应用跟骨外侧改良L形和U形切口入路治疗跟骨粉碎性骨折的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 对119例(141足)跟骨粉碎骨折采用外侧改良L形切口或U形切口显露,复位后采用钢板内固定.术后对跟骨进行放射学评估.结果 119例平均随访15.4个月.切口并发症发生率为9.22%.术后Bohler角和Gissane角均恢复至正常范围.疗效根据AOFAS踝与后足功能评分标准评定:优58足,良71足,可10足,差2足,优良率91.5%.结论 应用跟骨外侧改良L形和U形切口入路均可以充分显露术野,保证骨折的良好复位和固定,减少切口并发症.
作者:陈杰;曹立海;李绍光;梁卫东;马海东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儿童创伤性髋关节脱位(TDHC)的诊断及治疗结果,提高对TDHC的认识.方法 对4例TDHC病例及随访资料进行分析总结.4例均一期行闭合复位、皮牵引固定治疗.结果 4例获随访1.5~7.0年,平均3.6年.患儿髋关节活动正常,无疼痛,X线片未见股骨头坏死征象.结论 儿童创伤性髋关节脱位发生率较低,造成创伤所需的能量较小.早期诊断并及时行关节复位,治疗效果满意.
作者:刘之群;岳库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分析股骨粗隆间骨折PFN内固定术后失效的原因并探讨采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对其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对15例股骨粗隆间骨折PFN内固定术后失效者进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价治疗效果.结果 15例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获随访6~24个月,其中12例术后顺利恢复,3例因所合并的内科疾病加重,经积极治疗后好转;髋关节功能恢复较满意,Harris评分:优9例,良4例,可1例,差1例,优良率86.7%.结论 股骨粗隆间骨折PFN内固定术后失效患者采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是一种良好的选择.
作者:习勇;张小军;王海贤;李军 刊期: 2013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