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锁定钢板微创内固定治疗胫骨Pilon骨折

顾龙殿;姜新华;王永安;瞿卫

关键词:钢板, 微创, 内固定, 胫骨, 骨折
摘要:目的 探讨使用锁定钢板(LCP)微创内固定治疗胫骨pilon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使用LCP微创内固定治疗胫骨pilon骨折39例.按Ruedi-Allgower分型,其中I型6例;Ⅱ型14例;m型19例.结果 术后完全愈合时间平均(7.05 4±0.39)个月.按照Mazur评分标准,优良率为84.62%.结论 LCP微创接骨板固定技术大限度地保留骨折处血供,稳定性强、手术切口小,降低了切口感染的危险性,尤其适用于局部软组织损伤较重的胫骨pilon骨折.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相关文献
  • 颈椎前路融合节段相邻椎间盘压力与轴性症状关系初探

    目的 分析在生理前凸获得有效重建的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中,融合节段相邻椎间盘压力变化与颈椎术后轴性症状发生的关系.方法 行前路单椎体次全切除减压内固定手术治疗颈椎伤病42例,术中测量融合节段相邻椎间盘内压力,计算颈椎融合前后压力差.以D值法(C4椎体后下缘到齿状突后上缘与C7椎体后下缘连线的垂直距离,正值表示前凸)测量手术前后颈椎曲度变化,同时观察术后轴性症状的发生.分析颈椎曲度及相邻椎间盘压力变化与术后发生轴性症状的相关性.结果 全部病例术后D值均为正值,与术前差异有显著性(P<0.05).术后颈椎曲度变化与轴性症状发生无相关性(P>0.05),而相邻椎间盘压力变化与轴性症状发生有显著相关性(P<0.05).术后发生轴性症状组(12例)相邻椎间盘压力差与无轴性症状组(30例)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在生理前凸获得有效重建的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中,融合节段相邻椎间盘压力变化与术后轴性症状发生的关系密切.术中相邻椎间盘压力监测有助于准确掌握撑开程度,减少术后轴性症状的发生.

    作者:鲍达;马远征;刘秀珍;陈兴;李宏伟;王晓军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前后椎间隙比判断腰椎不稳的可行性分析

    目的 探讨动力位摄X线片前后椎间隙比判断腰椎不稳的可行性.方法 采用前后椎间隙比法对经传统方法诊断为腰椎不稳(18例)和无腰椎不稳患者(18例)的动力位X线片张口状改变角度进行测量.结果 腰椎不稳病例中有16例阳性,2例阴性;正常者中有3例阳性,15例阴性.结论 前后椎间隙测量比方法可用于腰椎节段不稳的判断.

    作者:谢幼专;侯筱魁;朱振安;张蒲;史定伟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带蒂脂肪片加几丁糖预防腰椎间盘突出术后硬膜外瘢痕形成

    目的 探讨带蒂脂肪片加几丁糖预防腰椎间盘突出术后硬膜外瘢痕形成的临床效果.方法 腰椎间盘突出症68例,随机分成两组:带蒂脂肪片加几丁糖组38例,对照组30例.其中带蒂脂肪片加几丁糖组以L3动脉为蒂的脂肪片覆盖于椎板开窗外,术后负压引流管拨出后,将4ml几丁糖从硬膜外导管注入椎板开窗外硬膜及神经根周围。结果 按陆裕朴等疗评定标准:带蒂脂肪片加几丁糖组优良率为92.10%、对照组为70.00%(P<0.05).结论 带蒂脂肪片加入几丁糖能有效减少腰椎间盘突出术后硬膜及神经根周围的纤维化与粘连.

    作者:王春祯;李春梅;牟世祥;侯岩珂;李登录;霍学军;李梅永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关节镜下螺钉内固定治疗胫骨髁间嵴骨折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胫骨髁间嵴骨折的手术方法.方法 胫骨髁间蝽骨折28例,在关节镜下将骨块复位,分别用2枚空心钛螺钉固定骨折块,必要时使用垫片.术后早期进行CPM训练.结果 所有骨折术后3个月内均一期愈合,Lysholm评分平均98.4分.1例有轻度伸膝受限,1例Lachraan试验I度阳性.结论 关节镜下螺钉内固定治疗胫骨髁问嵴骨折是一种安全、简便、有效的新术式,损伤小,术野广,可准确复位和固定骨折块,早期进行功能锻炼.

    作者:王青;范卫民;李翔;张宁;吴乃庆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锁定加压钢板治疗股骨髁上骨折七例分析

    股骨髁上骨折是一种严重和创伤,虽然治疗方法较多,由于术后均存在较多的发症和功能障碍,故手术方式的选择仍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自2006年1月~2006年7月,笔者应用锁定加压钢板治疗例股骨髁上骨折,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曹学伟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经伤椎一侧椎弓根通道椎体内植骨并对侧椎弓根置钉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

    目的 探讨经伤椎一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另一侧经椎弓根通道椎体内植骨结合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可行性和临床疗效.方法 对26例胸腰椎骨折应用椎弓根钉棒系统后路伤椎一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对侧经椎弓根通道采用自体髂骨或人工骨行椎体内植骨.结果 所有患者椎弓根钉棒系统无松动,无断钉、断棒.伤椎高度及外形基本恢复正常,植骨愈合良好.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根据Frankel评定标准:A级1例,B级1例,C级3例,D级5例,E级16例.结论 经一侧伤椎椎弓根螺钉固定、对侧经椎弓根通道椎体内植骨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疗效确切,是一种治疗胸腰椎骨折较为理想的方法.

    作者:周飞;周文玉;于跃芹;王继锋;苏少俊;司志强;张营;王江辉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胸腰椎骨折稳定性评分的研究

    目的 通过对胸腰椎骨折的X线片、CT、MRI表现的研究,得出判断骨折稳定性的评分标准,指导临床治疗.方法 基于三柱理论结合胸腰椎骨折分类方法,对60例胸腰椎骨折的X线、CT、MRI片分别进行评价记分,然后分别以改良的De-nis脊柱骨折稳定性判断标准结合AO骨折分类方法和McAfee胸腰椎骨折分类法及其稳定性划分为标准进行检验,并应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绘制ROC(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曲线,以评估评分方法的临床价值.结果 通过绘制ROC曲线并计算ROC曲线下面积,得出两种检验方法的结果分别是:面积(AO)=0.938、面积(McAfee)=0.927,均>0.9.表明利用本评分方法评判胸腰椎骨折稳定程度的敏感性较高.结论 本评分方法具有较高准确性,可以为胸腰椎骨折治疗的选择提供可靠依据,是一种判断胸腰椎骨折稳定性切实可行的方法.

    作者:于宏伟;王文波;王玉学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改良膝前内侧切口克氏针张力带内固定治疗胫骨髁间隆突骨折73例

    胫骨髁间隆突骨折临床常见,自2003年4月~2006年3月,笔者采用改良膝关节前内侧切口克氏针张力带内固定治疗胫骨髁间隆突骨折73例,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作者:王华丽;谭振华;韩明涛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关节镜下自体软骨镶嵌移植修复股骨髁软骨损伤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自体软骨镶嵌移植修复股骨髁软骨损伤的效果.方法 12例股骨髁软骨损伤患者,术前Brittberg-peterson功能评定标准评定,膝关节功能45~98分,平均(67±7.36)分.在关节镜下采用自体软骨镶嵌移植修复股骨髁软骨损伤.结果 术后随访10~12个月,平均11个月.术后ll例为2分,1例3分.结论 关节镜下自体软骨镶嵌移植修复股骨髁软骨损伤有确切的疗效.

    作者:张旭辉;曹飞;张福华;王世海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后路椎间盘镜下B-Twin椎间融合治疗退变性腰椎不稳

    目的 探讨椎间盘镜下B-Twin椎间融合治疗退变性腰椎不稳的手术疗效.方法 收治退变性腰椎不稳16例16间隙,其中L1、2 1例,L4、5 10例,LS1 5例.所有患者均辅以X线、CT或MRI检查,手术方式为后路椎间盘镜下B-Twin椎间融合术.结果 术前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为(50.06±14.42)分,术后第3天(17.63±6.89)分(P<0.01),术后3个月(10.75±4.68)分(P<0.01),随访期末(9.06±3.38)分(P<0.01).椎间隙高度保持良好,椎间融合器位置良好;1例融合器塌陷,15例植骨获融合,无感染、血肿、神经功能损伤及融合器脱落等其他并发症.结论 后路椎间盘镜下B-Twin椎间融合治疗退变性腰椎不稳是一种创伤小、安全性高、效果好的手术方式,值得推广.

    作者:李春海;叶伟;黄东生;苏培强;梁安靖;彭焰;刘尚礼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

    目的 探讨带锁钢板在颈前路减压植骨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中的价值.方法 42例脊髓型颈椎病,全部行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自体髂骨植骨加带锁钢板固定术.结果 植骨全部于术后12~16周骨性愈合.术后恢复之椎间高度未发生再丢失现象,颈椎生理曲度维持良好.术后JOA评分由术前平均8.5分升至14.5分.结论 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自体髂骨植骨加带锁钢板固定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具有很好的效果.

    作者:许建英;王鹏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前路减压内固定治疗颈椎骨折脱位90例

    颈椎骨折脱位及脊髓损伤的致残率、死亡率均较高.笔者自1997年6月~2006年6月,对90例颈椎骨折脱位行前路减压内固定治疗,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赵胜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椎弓根内固定脊柱融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40例

    目的 研究椎弓根内固定脊柱融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的疗效.方法 对腰椎间盘突出症40例行椎间盘髓核摘除术,椎弓根内固定、椎间融合器Cage加取髂骨、关节突植骨融合术.结果 随访6个月~3年,平均1.4年.优25例,良11例,可3例,优良率90%.结论 椎弓根内固定脊柱融合术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的有效方法,特别适合有椎管狭窄、腰椎不稳定以及术后复发的患者.

    作者:岳勇;阿德力;哈巴西;孙改生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手法复位经皮椎弓根内固定术在胸腰椎骨折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应用手法复位经皮椎弓根内固定技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 胸腰椎骨折36例,使用长尾椎弓根固定系统,在骨折节段相邻椎体椎弓根电视透视定位后,皮肤处作4个长约1.5 cm纵形切口,电视透视监视下,置入椎弓根螺钉,置棒,手法复位后,锁紧螺钉.结果 平均手术时间60 min,手术出血量平均60 ml.术中未发生椎弓根钉误入椎管、脊髓或马尾神经损伤等并发症.结论 手法复位经皮椎弓根内固定技术可使不稳定胸腰椎骨折获得较满意复位及较坚强内固定,手术操作简便,创伤及痛苦小,患者康复快.

    作者:蔺福辉;易小波;任志宏;曹国庆;王洪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腓骨长肌腱移位修复陈旧性跟腱断裂16例体会

    跟腱断裂在小腿和足部肌腱损伤中较常见,陈旧性跟腱断裂手术修复较困难.笔者于2001年2月~2007年7月,利用腓骨长肌腱移位重建跟腱术治疗陈旧性跟腱断裂16例,取得满意效果.

    作者:罗石红;谭述军;李志敏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腰椎间盘摘除术后椎间盘炎的临床研究

    椎间盘炎是椎间盘摘除术后并发症之一,发生率虽低,但症状较重,且治疗周期较长,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故早期诊断及合理治疗极为重要.但由于其临床表现特殊,若认识不足,往往容易延误临床早期诊断和治疗.

    作者:蒋尧传;唐志宏;邹国耀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椎间盘镜下颈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治疗急性颈椎间盘突出症

    目的 探讨椎间盘镜下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急性颈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 急性颈椎间盘突出症19例,术前JOA评分为0~13分,平均8.1分.在全身麻醉下取颈前偏右侧横切口,通过枢法模METRX椎间盘镜,行椎间盘切除减压,植入自体髂骨、同种异体骨或异种骨,同时行颈前路钛钢板固定.结果 切口均一期愈合,无一例发生植骨块滑动和内固定松动,椎问植骨全部融合,无并发症发生.术后1年时JOA评分0~17分,平均14.9分,改善率为76.4%.结论 椎间盘镜下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是一种创伤小、安全有效的技术,疗效满意.

    作者:康两期;董国顺;陈卫;丁真奇;练克俭;郭林新;洪加源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Ⅲ型胫骨开放性粉碎性骨折的早期处理

    目的 探讨Ⅲ型胫骨开放性粉碎性骨折早期处理方法.方法 Ⅲ型胫骨开放性骨折168例177个肢体,骨折予清创、软组织修复,骨折复位及各种固定等.结果 截肢39个肢体,髓内钉内固定18个肢体,其余120个肢体均予以外固定架固定,同时对软组织予以修复.疗效满意.结论 对于Ⅲ型胫骨开放性粉碎性骨折,术前应仔细检查,严格按Gustilo分型对其进行评估,做出相应的处理,对于ⅢC型胫骨开放性粉碎性骨折应慎用保肢术.

    作者:校佰平;毛伟民;徐荣明;张经纬;李明;周龙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经舟状骨-月骨周围脱位诊治探讨

    笔者自1999年9月~2006年12月共收治8例,均为经舟状骨—月骨周围脱位(背侧型).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8例中男7例,女1例;年龄18~38岁,平均29岁.其中左侧3例,右侧5例,合并桡骨茎突骨折1例.致伤原因:坠落伤4例,车祸伤3例,摔伤1例.

    作者:谢勇;詹友达;李懿;李洪兵;卢刚;陶金国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非融合棘突间撑开器治疗腰椎早期退变性腰痛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目的 建立非融合棘突间撑开器(IPD)及腰椎L4、5节段有限元模型,对撑开器植入前后力学环境进行研究.方法 腰椎行CT扫描,根据CT生成实体模型,与撑开器模型一起导入PATRAN生成有限元模型,施加中立位及后伸负荷分析椎间盘受力.结果 中立位负荷时IPD受力小;后伸时IPD可分担椎间盘负荷,但L5椎弓根负荷增大.结论 基于CT及CAD可建立非融合棘突问撑开器及腰椎的有限元模型,棘突间撵开器可分担后伸时椎间盘的负荷,但可能会增加L5椎弓根崩裂的危险.

    作者:姚庆强;王黎明;蒋纯志;桂鉴超;徐燕;殷信道;姜闻博 刊期: 2008年第04期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主管: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