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手法复位经皮椎弓根内固定术在胸腰椎骨折中的应用

蔺福辉;易小波;任志宏;曹国庆;王洪

关键词:经皮, 内固定器, 手法复位, 脊柱, 骨折
摘要:目的 探讨应用手法复位经皮椎弓根内固定技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 胸腰椎骨折36例,使用长尾椎弓根固定系统,在骨折节段相邻椎体椎弓根电视透视定位后,皮肤处作4个长约1.5 cm纵形切口,电视透视监视下,置入椎弓根螺钉,置棒,手法复位后,锁紧螺钉.结果 平均手术时间60 min,手术出血量平均60 ml.术中未发生椎弓根钉误入椎管、脊髓或马尾神经损伤等并发症.结论 手法复位经皮椎弓根内固定技术可使不稳定胸腰椎骨折获得较满意复位及较坚强内固定,手术操作简便,创伤及痛苦小,患者康复快.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相关文献
  • 骶骨螺钉四种固定方式生物力学特性的有限元分析

    目的 研究骶骨螺钉四种不同固定技术的生物力学性能并进行有限元分析.方法 取6具完整10%甲醛液浸泡固定的湿润成人脊柱标本(Ls S1),两侧分别采用螺钉经椎弓根椎体间内固定(PTSF)法、前内骶岬法和经前内单、双边皮质固定四种骶骨固定技术.通过模拟生理应力进行疲劳试验,测定固定刚度变化和抗拔出力.根据骶骨的CT片采用计算机辅助技术建立骶骨的三维有限元模型.结果 PTSF法固定组螺钉大扭矩为(3.32±0.63)Nm,且抗拔出力大,大可达(1623±327)N.在循环负载过程中,PTSF法固定组的后刚度高于其他三组(P<0.05).四组中螺钉的大扭矩与抗拔出力均有显著相关性.试件的结构刚度、剪切模量及骨小梁组织的弹性模量等材料性质越高,骶骨螺钉抗拔出力越大.结论 PTSF法骶骨螺钉的旋入扭矩和抗拔出力大,固定坚强,前内骶岬法次之,经前内单侧皮质固定组差.

    作者:郑良孝;聂林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骨内高压症的研究现状和进展

    白骨内压的概念被提出以来,对骨内压的研究一直是骨科学基础与临床研究的一个重要部分.目前已经证实,许多骨科疾病的发生、发展与转归,都与骨内压的改变关系密切.现就骨内压的研究现状综述如下.

    作者:刘炯;安洪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前路锁定钛板结合自体植骨在不稳定型颈椎骨折治疗中的应用

    颈椎骨折脱位是脊柱外科常见的一种创伤类型,除了损伤本身造成的肢体瘫痪甚至呼吸抑制死亡外,相关并发症包括尿路感染、肺炎、褥疮等也给治疗带来了极大的困难.2002年6月-2006年12月,笔者采用前路手术切开复位词压、自体髂骨植骨加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颈椎骨折38例,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作者:滕云升;郭永明;张朝;赵玲珑;吴勐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腰椎间盘切除术后腰椎稳定性影响的临床研究——204例中、长期随访分析

    目的 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传统髓核切除术式对腰椎稳定性的影响.方法 204例腰椎间盘突出症,采用椎板开窗,半椎板、全椎板减压行髓核摘除,分析中、长期腰椎的稳定性.结果 中、长期随访,发生腰椎不稳14例.其中采用全椎板切除术式24例,有10例发生腰椎不稳,占全部腰椎不稳的71.4%.单一节段一侧椎板开窗术式119例,无腰椎不稳发生,椎间隙狭窄发生率为21.0%.结论 单纯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前无动力性不稳者,仅行开窗髓核切除即可获得满意疗效,不必使用内固定融合以预防远期腰椎运动节段的不稳.

    作者:王子平;陆耀刚;王秀会;夏胜利;吴佩蓉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腓骨长肌腱移位修复陈旧性跟腱断裂16例体会

    跟腱断裂在小腿和足部肌腱损伤中较常见,陈旧性跟腱断裂手术修复较困难.笔者于2001年2月~2007年7月,利用腓骨长肌腱移位重建跟腱术治疗陈旧性跟腱断裂16例,取得满意效果.

    作者:罗石红;谭述军;李志敏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多系统指标评估腰椎管狭窄手术疗效

    目的 通过多系统指标评估了解腰椎管减压对腰椎管狭窄的疗效.方法 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68例,用Roland-Mor-ris评分评估术后生活质量,Prolo评分系统评估术后劳动力状况,White评分系统评分评估术后腰椎稳定性.结果 与术前相比,术后下腰痛明显降低,劳动力得到恢复,优良率85%;术后腰椎不稳5%.结论 腰椎管狭窄行手术减压是安全有效的,保留上下关节突和峡部以保证腰椎后部结构的稳定性至关重要.术前X线检查无腰椎不稳者,不需要融合固定.

    作者:谢威;江淮;黄俊;左传宏;邵松;吕建军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非融合棘突间撑开器治疗腰椎早期退变性腰痛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目的 建立非融合棘突间撑开器(IPD)及腰椎L4、5节段有限元模型,对撑开器植入前后力学环境进行研究.方法 腰椎行CT扫描,根据CT生成实体模型,与撑开器模型一起导入PATRAN生成有限元模型,施加中立位及后伸负荷分析椎间盘受力.结果 中立位负荷时IPD受力小;后伸时IPD可分担椎间盘负荷,但L5椎弓根负荷增大.结论 基于CT及CAD可建立非融合棘突问撑开器及腰椎的有限元模型,棘突间撵开器可分担后伸时椎间盘的负荷,但可能会增加L5椎弓根崩裂的危险.

    作者:姚庆强;王黎明;蒋纯志;桂鉴超;徐燕;殷信道;姜闻博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颈椎前路融合节段相邻椎间盘压力与轴性症状关系初探

    目的 分析在生理前凸获得有效重建的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中,融合节段相邻椎间盘压力变化与颈椎术后轴性症状发生的关系.方法 行前路单椎体次全切除减压内固定手术治疗颈椎伤病42例,术中测量融合节段相邻椎间盘内压力,计算颈椎融合前后压力差.以D值法(C4椎体后下缘到齿状突后上缘与C7椎体后下缘连线的垂直距离,正值表示前凸)测量手术前后颈椎曲度变化,同时观察术后轴性症状的发生.分析颈椎曲度及相邻椎间盘压力变化与术后发生轴性症状的相关性.结果 全部病例术后D值均为正值,与术前差异有显著性(P<0.05).术后颈椎曲度变化与轴性症状发生无相关性(P>0.05),而相邻椎间盘压力变化与轴性症状发生有显著相关性(P<0.05).术后发生轴性症状组(12例)相邻椎间盘压力差与无轴性症状组(30例)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在生理前凸获得有效重建的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中,融合节段相邻椎间盘压力变化与术后轴性症状发生的关系密切.术中相邻椎间盘压力监测有助于准确掌握撑开程度,减少术后轴性症状的发生.

    作者:鲍达;马远征;刘秀珍;陈兴;李宏伟;王晓军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关节镜引导联合小切口逆行全长交锁髓内钉治疗股骨干合并股骨髁上骨折

    笔者从2003年6月~2007年3月,在关节镜引导下联合小切口应用股骨全长逆行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股骨干合并股骨髁上骨折6例,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作者:程国林;李继春;谢华;汤立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Halo-vest外固定架治疗上颈椎骨折脱位

    自1959年Perry和Nickel首先报道Hal0-vest外固定架(头环背心)装置的临床应用以来,该装置已成为固定不稳定颈椎的常用的手段.自1997年lO月-2006年12月,笔者采用该项技术治疗23例上颈椎骨折脱位.报告如下.

    作者:李海义;刘志功;邓树才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影像无法显影的肱骨髁骨软骨瘤病一例

    1 病例报告患者女性,46岁.入院前5个月无显原因出现右上臂活动时酸胀不适,上臂后侧有一大小为2cmX3cm的骨性包块,边界清楚,表面光滑,不可推动,轻度压痛,局部皮温不高,右上肢感觉正常,肌张力正常,肌力V级,右肩、肘关节活动自如,手指活动好,血管动脉捕动良好.患者主诉及查体排除其他病变.

    作者:洪志群;郭文荣;薛青贵;李秋举;林国兵;陈雄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前路减压内固定治疗颈椎骨折脱位90例

    颈椎骨折脱位及脊髓损伤的致残率、死亡率均较高.笔者自1997年6月~2006年6月,对90例颈椎骨折脱位行前路减压内固定治疗,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赵胜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前后椎间隙比判断腰椎不稳的可行性分析

    目的 探讨动力位摄X线片前后椎间隙比判断腰椎不稳的可行性.方法 采用前后椎间隙比法对经传统方法诊断为腰椎不稳(18例)和无腰椎不稳患者(18例)的动力位X线片张口状改变角度进行测量.结果 腰椎不稳病例中有16例阳性,2例阴性;正常者中有3例阳性,15例阴性.结论 前后椎间隙测量比方法可用于腰椎节段不稳的判断.

    作者:谢幼专;侯筱魁;朱振安;张蒲;史定伟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后路椎间盘镜下B-Twin椎间融合治疗退变性腰椎不稳

    目的 探讨椎间盘镜下B-Twin椎间融合治疗退变性腰椎不稳的手术疗效.方法 收治退变性腰椎不稳16例16间隙,其中L1、2 1例,L4、5 10例,LS1 5例.所有患者均辅以X线、CT或MRI检查,手术方式为后路椎间盘镜下B-Twin椎间融合术.结果 术前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为(50.06±14.42)分,术后第3天(17.63±6.89)分(P<0.01),术后3个月(10.75±4.68)分(P<0.01),随访期末(9.06±3.38)分(P<0.01).椎间隙高度保持良好,椎间融合器位置良好;1例融合器塌陷,15例植骨获融合,无感染、血肿、神经功能损伤及融合器脱落等其他并发症.结论 后路椎间盘镜下B-Twin椎间融合治疗退变性腰椎不稳是一种创伤小、安全性高、效果好的手术方式,值得推广.

    作者:李春海;叶伟;黄东生;苏培强;梁安靖;彭焰;刘尚礼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多功能持骨器的研制与初步应用

    笔者根据骨科微创理念,结合临床上遇到的难题而设计的多功能持骨器,主要用于骨折内固定时骨折复位后的固定和难取螺钉的取出.取难取螺钉时安装接骨钉取出器,经临床初步应用,效果良好.

    作者:倪彦君;吴同军;杨柏;魏朋健;赵东风;刘庆余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单节段黄韧带骨化引起腰椎管狭窄的手术治疗

    目的 探讨保留腰椎板上1/3椎管减压术对黄韧带骨化性病变引起腰椎管狭窄症的手术疗效.方法 对68例黄韧带骨化性病变引起的腰椎管狭窄并进行了保留腰椎板上1/3椎管减压术,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术前JOA评分平均(10.3±4.1)分,恢复到术后平均(22.3±5.8)分,恢复率为(63.8±22.4)%,未见神经功能恶化及腰椎不稳发生,临床疗效满意.结论 保留腰椎板上1/3椎管减压术是一种治疗黄韧带骨化性病变引起的腰椎管狭窄症合理的术式.

    作者:唐礼明;芦健民;王本杰;赵德伟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CT引导下选择性脊神经根周围注射得宝松复合液治疗颈腰根性神经痛

    目的 探讨CT引导下选择性脊神经根周围注射得宝松复合液治疗颈腰根性痛的临床疗效及镇痛效果.方法 选择不伴肌力下降的颈腰根性痛患者进行临床注射研究,其中49例颈椎根性痛和156例腰椎根性痛均采用选择性脊神经根周围注射得宝松复合液治疗术,术前术后采用简化McGill疼痛询问表进行综合评定.结果 采用选择性脊神经周围注射得宝松复合液治疗颈腰根性痛具有明显的镇痛效果,6个月内患者的疼痛无复发,总有效率为96.6%.结论 该方法治疗颈腰根性痛疗效显著,深受患者接受.

    作者:梁必如;肖格林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结合硫酸钙人工颗粒骨椎体成形术治疗新鲜胸腰椎骨折

    目的 探讨短节段椎弓根钉复位固定结合硫酸钙人工颗粒骨椎体成形术治疗新鲜胸腰椎骨折的方法和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后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撑开复位后经单侧或双侧伤椎椎弓根向复位的椎体内植入硫酸钙人工颗粒骨35例,术后观察骨折椎体前后缘及椎体中央高度压缩率变化,Cobb角改善情况及并发症.结果 术后末次随访测得椎体前、后缘及中央高度压缩率及Cobb角,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术后即刻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5例脊髓神经不完全损伤患者,按美国脊髓损伤协会标准评定,术后神经功能均有1级或1级以上的恢复,骨折椎体高度恢复并维持良好,无植骨操作引起的神经血管并发症.结论 后路短节段椎弓根钉复位内固定结合硫酸钙人工颗粒骨椎体成形术能恢复椎体高度及强度,改善椎体经终板塌陷的复位效果,且更安全,不会渗漏至椎管内造成严重并发症.

    作者:王洪伟;阮美树;乔巨峰;高峰;杨海宝;陈广辉;孙连星;苏训同;汤奇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椎弓根内固定脊柱融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40例

    目的 研究椎弓根内固定脊柱融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的疗效.方法 对腰椎间盘突出症40例行椎间盘髓核摘除术,椎弓根内固定、椎间融合器Cage加取髂骨、关节突植骨融合术.结果 随访6个月~3年,平均1.4年.优25例,良11例,可3例,优良率90%.结论 椎弓根内固定脊柱融合术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的有效方法,特别适合有椎管狭窄、腰椎不稳定以及术后复发的患者.

    作者:岳勇;阿德力;哈巴西;孙改生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胸腰椎骨折稳定性评分的研究

    目的 通过对胸腰椎骨折的X线片、CT、MRI表现的研究,得出判断骨折稳定性的评分标准,指导临床治疗.方法 基于三柱理论结合胸腰椎骨折分类方法,对60例胸腰椎骨折的X线、CT、MRI片分别进行评价记分,然后分别以改良的De-nis脊柱骨折稳定性判断标准结合AO骨折分类方法和McAfee胸腰椎骨折分类法及其稳定性划分为标准进行检验,并应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绘制ROC(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曲线,以评估评分方法的临床价值.结果 通过绘制ROC曲线并计算ROC曲线下面积,得出两种检验方法的结果分别是:面积(AO)=0.938、面积(McAfee)=0.927,均>0.9.表明利用本评分方法评判胸腰椎骨折稳定程度的敏感性较高.结论 本评分方法具有较高准确性,可以为胸腰椎骨折治疗的选择提供可靠依据,是一种判断胸腰椎骨折稳定性切实可行的方法.

    作者:于宏伟;王文波;王玉学 刊期: 2008年第04期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主管: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