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结合硫酸钙人工颗粒骨椎体成形术治疗新鲜胸腰椎骨折

王洪伟;阮美树;乔巨峰;高峰;杨海宝;陈广辉;孙连星;苏训同;汤奇

关键词:胸腰椎骨折, 椎体成形术, 内固定, 人工骨
摘要:目的 探讨短节段椎弓根钉复位固定结合硫酸钙人工颗粒骨椎体成形术治疗新鲜胸腰椎骨折的方法和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后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撑开复位后经单侧或双侧伤椎椎弓根向复位的椎体内植入硫酸钙人工颗粒骨35例,术后观察骨折椎体前后缘及椎体中央高度压缩率变化,Cobb角改善情况及并发症.结果 术后末次随访测得椎体前、后缘及中央高度压缩率及Cobb角,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术后即刻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5例脊髓神经不完全损伤患者,按美国脊髓损伤协会标准评定,术后神经功能均有1级或1级以上的恢复,骨折椎体高度恢复并维持良好,无植骨操作引起的神经血管并发症.结论 后路短节段椎弓根钉复位内固定结合硫酸钙人工颗粒骨椎体成形术能恢复椎体高度及强度,改善椎体经终板塌陷的复位效果,且更安全,不会渗漏至椎管内造成严重并发症.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相关文献
  • 有限切开内固定结合组合式外固定器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

    目的 探讨有限切开内固定结合组合式外固定器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疗效.方法 复杂胫骨平台骨折33例,采用Sehatzker分型Ⅳ型12例,V型13例,Ⅵ型8例.有限切开复位HYBRID外固定支架系统固定.结果 平均随访22个月,Rasmussen评分优良率为90.9%.结论 有限切开内固定结合组合式外固定器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疗效确切,对膝关节创伤小,可恢复患肢的正常力线及膝关节的稳定性,术后早期功能锻炼有助于膝关节功能的恢复.

    作者:费俊梁;王黎明;桂鉴超;蒋纯志;梁斌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带蒂脂肪片加几丁糖预防腰椎间盘突出术后硬膜外瘢痕形成

    目的 探讨带蒂脂肪片加几丁糖预防腰椎间盘突出术后硬膜外瘢痕形成的临床效果.方法 腰椎间盘突出症68例,随机分成两组:带蒂脂肪片加几丁糖组38例,对照组30例.其中带蒂脂肪片加几丁糖组以L3动脉为蒂的脂肪片覆盖于椎板开窗外,术后负压引流管拨出后,将4ml几丁糖从硬膜外导管注入椎板开窗外硬膜及神经根周围。结果 按陆裕朴等疗评定标准:带蒂脂肪片加几丁糖组优良率为92.10%、对照组为70.00%(P<0.05).结论 带蒂脂肪片加入几丁糖能有效减少腰椎间盘突出术后硬膜及神经根周围的纤维化与粘连.

    作者:王春祯;李春梅;牟世祥;侯岩珂;李登录;霍学军;李梅永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经舟状骨-月骨周围脱位诊治探讨

    笔者自1999年9月~2006年12月共收治8例,均为经舟状骨—月骨周围脱位(背侧型).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8例中男7例,女1例;年龄18~38岁,平均29岁.其中左侧3例,右侧5例,合并桡骨茎突骨折1例.致伤原因:坠落伤4例,车祸伤3例,摔伤1例.

    作者:谢勇;詹友达;李懿;李洪兵;卢刚;陶金国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椎间盘镜下颈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治疗急性颈椎间盘突出症

    目的 探讨椎间盘镜下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急性颈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 急性颈椎间盘突出症19例,术前JOA评分为0~13分,平均8.1分.在全身麻醉下取颈前偏右侧横切口,通过枢法模METRX椎间盘镜,行椎间盘切除减压,植入自体髂骨、同种异体骨或异种骨,同时行颈前路钛钢板固定.结果 切口均一期愈合,无一例发生植骨块滑动和内固定松动,椎问植骨全部融合,无并发症发生.术后1年时JOA评分0~17分,平均14.9分,改善率为76.4%.结论 椎间盘镜下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是一种创伤小、安全有效的技术,疗效满意.

    作者:康两期;董国顺;陈卫;丁真奇;练克俭;郭林新;洪加源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全髋置换术与静脉空气栓塞

    全髋置换术(THR)中,患者发生严重低血压、心跳骤停,甚至突然死亡的情况时常有报道.其发生的机理通常被认为是甲基丙烯酸甲酯单体(MMM)的过敏和毒性反应、脂肪和骨髓碎片栓塞、组织凝血原激酶的活性增加以及神经刺激性反应增加等.

    作者:王爱忠;江伟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结合硫酸钙人工颗粒骨椎体成形术治疗新鲜胸腰椎骨折

    目的 探讨短节段椎弓根钉复位固定结合硫酸钙人工颗粒骨椎体成形术治疗新鲜胸腰椎骨折的方法和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后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撑开复位后经单侧或双侧伤椎椎弓根向复位的椎体内植入硫酸钙人工颗粒骨35例,术后观察骨折椎体前后缘及椎体中央高度压缩率变化,Cobb角改善情况及并发症.结果 术后末次随访测得椎体前、后缘及中央高度压缩率及Cobb角,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术后即刻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5例脊髓神经不完全损伤患者,按美国脊髓损伤协会标准评定,术后神经功能均有1级或1级以上的恢复,骨折椎体高度恢复并维持良好,无植骨操作引起的神经血管并发症.结论 后路短节段椎弓根钉复位内固定结合硫酸钙人工颗粒骨椎体成形术能恢复椎体高度及强度,改善椎体经终板塌陷的复位效果,且更安全,不会渗漏至椎管内造成严重并发症.

    作者:王洪伟;阮美树;乔巨峰;高峰;杨海宝;陈广辉;孙连星;苏训同;汤奇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锁定加压钢板治疗股骨髁上骨折七例分析

    股骨髁上骨折是一种严重和创伤,虽然治疗方法较多,由于术后均存在较多的发症和功能障碍,故手术方式的选择仍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自2006年1月~2006年7月,笔者应用锁定加压钢板治疗例股骨髁上骨折,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曹学伟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手术治疗Pilon骨折27例

    Pilon骨折是指由于轴向应力造成的胫骨远端不同程度经关节面的爆裂性骨折,往往合并有腓骨骨折.同时由于内外踝和软组织的严重损伤,治疗较为困难.笔者自2004年1月~2006年12月,采用手术治疗Pilon骨折27例,全部获随访,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作者:徐应林;张贤锋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前后椎间隙比判断腰椎不稳的可行性分析

    目的 探讨动力位摄X线片前后椎间隙比判断腰椎不稳的可行性.方法 采用前后椎间隙比法对经传统方法诊断为腰椎不稳(18例)和无腰椎不稳患者(18例)的动力位X线片张口状改变角度进行测量.结果 腰椎不稳病例中有16例阳性,2例阴性;正常者中有3例阳性,15例阴性.结论 前后椎间隙测量比方法可用于腰椎节段不稳的判断.

    作者:谢幼专;侯筱魁;朱振安;张蒲;史定伟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前路减压内固定治疗颈椎骨折脱位90例

    颈椎骨折脱位及脊髓损伤的致残率、死亡率均较高.笔者自1997年6月~2006年6月,对90例颈椎骨折脱位行前路减压内固定治疗,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赵胜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Halo-vest外固定架治疗上颈椎骨折脱位

    自1959年Perry和Nickel首先报道Hal0-vest外固定架(头环背心)装置的临床应用以来,该装置已成为固定不稳定颈椎的常用的手段.自1997年lO月-2006年12月,笔者采用该项技术治疗23例上颈椎骨折脱位.报告如下.

    作者:李海义;刘志功;邓树才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骨内高压症的研究现状和进展

    白骨内压的概念被提出以来,对骨内压的研究一直是骨科学基础与临床研究的一个重要部分.目前已经证实,许多骨科疾病的发生、发展与转归,都与骨内压的改变关系密切.现就骨内压的研究现状综述如下.

    作者:刘炯;安洪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多系统指标评估腰椎管狭窄手术疗效

    目的 通过多系统指标评估了解腰椎管减压对腰椎管狭窄的疗效.方法 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68例,用Roland-Mor-ris评分评估术后生活质量,Prolo评分系统评估术后劳动力状况,White评分系统评分评估术后腰椎稳定性.结果 与术前相比,术后下腰痛明显降低,劳动力得到恢复,优良率85%;术后腰椎不稳5%.结论 腰椎管狭窄行手术减压是安全有效的,保留上下关节突和峡部以保证腰椎后部结构的稳定性至关重要.术前X线检查无腰椎不稳者,不需要融合固定.

    作者:谢威;江淮;黄俊;左传宏;邵松;吕建军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腰椎间盘切除术后腰椎稳定性影响的临床研究——204例中、长期随访分析

    目的 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传统髓核切除术式对腰椎稳定性的影响.方法 204例腰椎间盘突出症,采用椎板开窗,半椎板、全椎板减压行髓核摘除,分析中、长期腰椎的稳定性.结果 中、长期随访,发生腰椎不稳14例.其中采用全椎板切除术式24例,有10例发生腰椎不稳,占全部腰椎不稳的71.4%.单一节段一侧椎板开窗术式119例,无腰椎不稳发生,椎间隙狭窄发生率为21.0%.结论 单纯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前无动力性不稳者,仅行开窗髓核切除即可获得满意疗效,不必使用内固定融合以预防远期腰椎运动节段的不稳.

    作者:王子平;陆耀刚;王秀会;夏胜利;吴佩蓉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一种新型枕颈内固定技术在创伤性枕颈区失稳手术中的应用

    目的 初步评价颅骨板障螺钉联合颈椎椎弓根螺钉技术在创伤性枕颈区失稳手术中的应用价值及安全性.方法 对5例枕寰枢骨折脱位采用颅骨板障螺钉联合颈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实施枕颈融合.结果 所有病例均未出现脊髓及颅脑、椎动脉损伤,平均手术时间128 min,术中平均失血360 ml;随访6~24个月,全部达到骨性融合,无内置物松动、脱落或断裂.2例颅神经损伤3个月后均恢复了发声和吞咽功能;6个月后所有患者恢复工作.结论 应用颅骨板障螺钉联合颈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实施枕颈融合能够提供坚强的即刻稳定,是治疗创伤性枕颈区失稳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刘晓岚;胡文军;谭震;彭振宇;童杰;周若舟;熊波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Ⅲ型胫骨开放性粉碎性骨折的早期处理

    目的 探讨Ⅲ型胫骨开放性粉碎性骨折早期处理方法.方法 Ⅲ型胫骨开放性骨折168例177个肢体,骨折予清创、软组织修复,骨折复位及各种固定等.结果 截肢39个肢体,髓内钉内固定18个肢体,其余120个肢体均予以外固定架固定,同时对软组织予以修复.疗效满意.结论 对于Ⅲ型胫骨开放性粉碎性骨折,术前应仔细检查,严格按Gustilo分型对其进行评估,做出相应的处理,对于ⅢC型胫骨开放性粉碎性骨折应慎用保肢术.

    作者:校佰平;毛伟民;徐荣明;张经纬;李明;周龙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后路椎间盘镜下B-Twin椎间融合治疗退变性腰椎不稳

    目的 探讨椎间盘镜下B-Twin椎间融合治疗退变性腰椎不稳的手术疗效.方法 收治退变性腰椎不稳16例16间隙,其中L1、2 1例,L4、5 10例,LS1 5例.所有患者均辅以X线、CT或MRI检查,手术方式为后路椎间盘镜下B-Twin椎间融合术.结果 术前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为(50.06±14.42)分,术后第3天(17.63±6.89)分(P<0.01),术后3个月(10.75±4.68)分(P<0.01),随访期末(9.06±3.38)分(P<0.01).椎间隙高度保持良好,椎间融合器位置良好;1例融合器塌陷,15例植骨获融合,无感染、血肿、神经功能损伤及融合器脱落等其他并发症.结论 后路椎间盘镜下B-Twin椎间融合治疗退变性腰椎不稳是一种创伤小、安全性高、效果好的手术方式,值得推广.

    作者:李春海;叶伟;黄东生;苏培强;梁安靖;彭焰;刘尚礼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腰椎间盘摘除术后椎间盘炎的临床研究

    椎间盘炎是椎间盘摘除术后并发症之一,发生率虽低,但症状较重,且治疗周期较长,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故早期诊断及合理治疗极为重要.但由于其临床表现特殊,若认识不足,往往容易延误临床早期诊断和治疗.

    作者:蒋尧传;唐志宏;邹国耀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可吸收张力带加环扎治疗髌骨骨折的临床应用

    髌骨骨折是一种常见的关节内骨折,治疗方法较多.笔者在保留髌骨的前提下,尽力恢复及维持骨折的解剖关系,以能早期功能练习、减少手术创伤为治疗原则,于2005年4月~2006年12月采用可吸收张力带加环扎治疗髌骨骨折30例,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宋烜;顾漪;施志琴;刘昌海 刊期: 2008年第04期

  • 经伤椎一侧椎弓根通道椎体内植骨并对侧椎弓根置钉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

    目的 探讨经伤椎一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另一侧经椎弓根通道椎体内植骨结合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可行性和临床疗效.方法 对26例胸腰椎骨折应用椎弓根钉棒系统后路伤椎一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对侧经椎弓根通道采用自体髂骨或人工骨行椎体内植骨.结果 所有患者椎弓根钉棒系统无松动,无断钉、断棒.伤椎高度及外形基本恢复正常,植骨愈合良好.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根据Frankel评定标准:A级1例,B级1例,C级3例,D级5例,E级16例.结论 经一侧伤椎椎弓根螺钉固定、对侧经椎弓根通道椎体内植骨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疗效确切,是一种治疗胸腰椎骨折较为理想的方法.

    作者:周飞;周文玉;于跃芹;王继锋;苏少俊;司志强;张营;王江辉 刊期: 2008年第04期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主管: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