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股骨骨折术后钢板上缘骨折一例

林得志;丁真奇

关键词:股骨骨折术后, 加压钢板内固定, 开放性粉碎性骨折, 手术切开复位, 开放性骨折, 再次手术, 术后复查, 清创缝合, 破裂出血, 明确诊断, 患肢功能, 骨折愈合, 股骨下段, 病例报告, 左下肢, 自体骨, 线检查, 胫腓骨, 骨折端, 缘发
摘要:1 病例报告患者男性,17岁,车祸致左下肢皮肤破裂出血清创缝合术后6 d,经X线检查明确诊断:①左股骨下段开放性骨折;②左胫腓骨开放性粉碎性骨折.行手术切开复位后予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术后复查X线片示骨折端对位对线良好.术后50 d下地行走致左股骨钢板上缘发生骨折,再次手术取出原有钢板,以加长的接骨钢板内固定并植自体骨,1年后随访,骨折愈合,患肢功能良好.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相关文献
  • 胫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

    目的 探讨胫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胫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15例,术中使用前正中切口或前外侧切口.结果 15例均获得随访,无骨折不愈合或延迟愈合,无骨筋膜室综合征及下肢深静脉栓塞.膝关节功能使用HSS评分法术后平均90.2分.结论 胫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有固定稳定,膝关节功能满意等优点.

    作者:杨惠光;姜雪峰;张云庆;孙惠清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关节镜下异体与自体髌韧带移植重建膝前交叉韧带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自体与同种异体髌韧带移植重建膝前交叉韧带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47例外伤性膝前交叉韧带(ACL)断裂在关节镜下分别以同种异体髌韧带(异体组23例)及自体髌韧带(自体组24例)进行移植重建.结果 早期异体组肌力恢复较自体组为快,两组膝关节功能评分、稳定性等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关节镜下同种异体髌韧带移植重建膝ACL,是自体移植材料的良好替代物.

    作者:郑劲锋;陈亮清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关节镜技术在膝关节纤维性僵直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关节镜技术在膝关节纤维性僵直应用中的疗效和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关节镜技术进行关节内粘连松解,必要时结合小切口改良股四头肌成形和髌内外支持带松解,术中达到满意的被动活动度为止.结果 本组119例,术后平均随访18个月(8~42个月),平均膝关节屈曲度由术前的45°(0°~80°)增至术后的110°(90°~130°),较术前平均增加80°(60°~120°),无关节不稳,感染,皮肤坏死及神经麻痹和血管损伤等并发症.结论 关节镜技术在治疗创伤后膝关节僵直上是一种创伤小,适应证广,安全有效,与传统手术相比具有很大优越性的治疗方法.

    作者:马丽艳;陈德生;张庆恩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膝关节骨折术后注射玻璃酸钠疗效观察

    膝关节内骨折多由高能损伤和直接暴力引起.这些膝关节周围的骨折可造成关节软骨破坏、关节腔积血、膝周软组织损伤,若治疗不当极易造成膝关节粘连和僵硬,造成患者生活及工作上的极大困难.笔者自2003年8月~2006年12月,对膝关节内骨折患者,在行切开复位内固定后,用玻璃酸钠关节腔内注射,取得满意效果.现将治疗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姬勇;吕宏杰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股骨骨折术后钢板上缘骨折一例

    1 病例报告患者男性,17岁,车祸致左下肢皮肤破裂出血清创缝合术后6 d,经X线检查明确诊断:①左股骨下段开放性骨折;②左胫腓骨开放性粉碎性骨折.行手术切开复位后予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术后复查X线片示骨折端对位对线良好.术后50 d下地行走致左股骨钢板上缘发生骨折,再次手术取出原有钢板,以加长的接骨钢板内固定并植自体骨,1年后随访,骨折愈合,患肢功能良好.

    作者:林得志;丁真奇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跟腱伴皮肤缺损的一期腓肠肌肌皮瓣修复

    目的 介绍腓肠肌推进皮瓣一期修复跟腱伴腱周皮肤缺损的方法.方法 对8例跟腱伴腱周皮肤缺损,采用双蒂腓肠肌皮瓣V-Y推进下移修复.结果 随访4个月~6年.8例缺损均一期愈合.患肢均恢复行走能力.膝踝功能满意.结论 双蒂腓肠肌皮瓣V-Y推进下移可一期修复跟腱伴腱周皮肤缺损.

    作者:朱跃良;徐永清;兰秀夫;杨军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投影法植入椎弓根螺钉的可行性

    目的 探讨通过椎弓根的投影法植入椎弓根螺钉的可行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通过对椎弓根的解剖及椎弓根投影的影像解剖研究,探讨通过椎弓根投影植入椎弓根螺钉的可行性,临床上前瞻性地利用该法植入胸椎椎弓根螺钉50枚,腰椎椎弓根86枚,术后CT复查.胸椎植入的成功率与经典Margel法对比,腰椎植入的成功率与经典的AO法对比,利用SPSS 13.0的Pearson Chi-Square test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分析该法与AO及Margel法的成功率是否存在显著差异.结果 椎弓根的投影就是椎弓根行径在X线片及CT片上的投影,临床利用椎弓根的投影法植入胸椎螺钉16例50枚,Margel法31例 74枚,投影法植入腰椎螺钉23例86枚,AO法32例142枚,投影法胸椎的成功率明显高于Margel法,腰椎的成功率与AO法没有明显的显著性差异.结论 椎弓根投影法植入螺钉的方法是可靠、可行的.

    作者:方国芳;靳安民;张辉;闵少雄;朱立新;赵勇;阮雄星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复杂Pilon骨折17例内固定治疗分析

    目的 探讨复杂Pilon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ORIF)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17例复杂型Pilon骨折,按AO分型,C1型10例,C2型5例,C3型2例,采用急诊ORIF或者延期ORIF的方法进行治疗.结果 随访9~28个月(平均16.4个月),按Mazur评分法:优8例,良6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为82.3%(14/17例),切口表浅感染和坏死各1例,1例踝内翻.结论 根据骨折类型和软组织条件,采用急诊或延期ORIF,能有效地减少局部并发症并获得较好的踝关节功能.

    作者:蒋建农;郝思春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

    目的 总结股骨近端髓内钉(PFN)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经验.方法 对37例股骨转子间骨折应用PFN治疗,AO分类A1型 10例,A2 型14例,A3型13例.结果 37例随访6~24个月,平均12个月,36例平均3个月获得骨性愈合,1例随访8个月骨折未愈合并出现髋内翻畸形,1例骨折愈合,但出现髋外旋畸形,未出现股骨近端再骨折、股骨头缺血坏死、断钉等并发症.按黄公怡标准评定:优31例,良4例,差2例,优良率94.6%. 结论:PFN是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理想方法之一,具有操作简便,并发症少,固定牢固,可早期功能锻炼等优点.

    作者:彭海洲;李冬梅;罗睿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螺孔型股骨近端解剖钢板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

    股骨粗隆间骨折多由直接或间接外力所致,目前多主张手术治疗[1].螺孔型股骨近端解剖钢板是根据局部解剖特点和生物力学特性设计的一种特殊钢板,自2005年11月~2007年1月,笔者采用该钢板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34例,疗效满意.

    作者:谭家昌;徐鸿育;杨有猛;黄成建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关节镜下应用钬激光行腘窝囊肿摘除术

    关节镜下应用钬激光行腘窝囊肿摘除术是一种新而有效的治疗方法[1].笔者于2004年1月~2006年1月在关节镜下应用钬激光摘除术治疗腘窝囊肿10例,取得了满意的疗效.报告如下.

    作者:吕兵;宋长福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加长柄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

    目的 探讨加长柄人工双极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 用标准人工骨水泥、加长柄人工双极股骨头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病人41例.结果 41例平均手术时间65 min,平均输血600 ml.术后3 d下地12例,7 d下地21例,14 d下地8例.术后并发肺部感染、菌群失调2例,电解质代谢紊乱6例,低蛋白血症9例.随访3~41个月,按Harris评分标准:优良率达85.4%.无人工关节脱位、松动及假体下沉,无晚期感染病例.结论 用加长柄人工双极股骨头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是一种较好的治疗方法,可早期下地锻炼,减少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王向利;董启榕;郑祖根;徐又佳;陈海南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鹿瓜多肽治疗四肢骨折延迟愈合36例疗效观察

    笔者自1997~2005年,应用鹿瓜多肽治疗四肢骨折延迟愈合36例,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

    作者:周军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临近足趾修复前足复合组织缺损一例

    1 病例报告患儿男,8岁,右足外伤术后,皮瓣坏死1周.1周前因外伤至右足第一、二跖骨及其覆盖软组织缺损就诊.急诊行足背随意皮瓣转移及克氏针固定.术后1周,转移皮瓣覆盖跖骨缺损处坏死.专科查体:第一、二跖骨基底部至第一、二趾骨间皮瓣坏死,大小约5 cm×6 cm(图1).

    作者:蔡弢艺;丁真奇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复合自动加压式外固定架的研制及其在跟骨粉碎性骨折中的应用

    目的 研制一种自动加压式外固定装置,用于治疗跟骨的粉碎性骨折,为临床处理这类骨折,提供一种安全、简单、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 此装置用医用不锈钢材料,配合克氏针(斯氏针),通过稳定前足和胫骨使复位的跟骨得以固定牢固.结果 5例跟骨粉碎性骨折用此架治疗,术后依据Maryland 足部评分系统,优4例,良1例,无针道感染、踝关节功能障碍、跟骨痛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复合自动加压式外固定架治疗跟骨骨折,方法操作简单,跟骨塑性好,关节面复位满意,成本低.其器械原理、结构设计和治疗方法可行,值得普及和推广.

    作者:李振清;张咏梅;邢国宽;陈文学;刘新阁;张华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胫骨平台骨折手术治疗效果不佳原因分析

    目的 探讨胫骨平台骨折手术复位不佳的原因.方法 分析1997年6月~2005年7月29例胫骨平台骨折术后效果不佳原因.结果 有4种复位不佳的原因,①移位的骨折块被压缩,复位时撬起不足;②植骨不实,术后再次移位;③固定螺钉拧得过紧造成关节面再次移位;④内固定钢板位置放置不当或预弯不够.结论 术前膝关节CT和对侧膝关节X线片的详细检查,术中针对外伤的机制以及移位的情况,撬起复位,并植骨填实,达到较满意的复位程度,可提高胫骨平台骨折术后疗效.

    作者:汤发强;胡世平;陈祖星;吴宏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胸椎骨折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的临床研究

    目的 总结分析胸椎骨折椎弓根螺钉入点和角度.方法 对16例胸椎骨折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后经CT或MRI复查,总结分析T1~T10共108枚椎弓根螺钉位置.结果 34枚螺钉穿出椎弓根或椎体,穿出率31.48%.74枚螺钉未穿出椎弓根及椎体,其中71枚矢状夹角在10°~20°之间,入钉点均在关节突关节外缘.结论 胸椎椎弓根狭窄,经椎弓根螺钉容易穿出,选择关节突关节的外缘与横突基底的上缘交点,10°~20°矢状夹角进钉,必要时可运用椎弓根外螺钉置钉是安全牢靠的方法.

    作者:潘俊晖;张建光;吴建斌;孙梓祥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颈椎前路钢板位置与术后颈肩痛的相关性影响

    目的 观察颈椎前路钢板内固定术后颈肩痛与钢板位置之间的关系.方法 回顾分析1999年8月~2006年7月间实施的219例颈椎前路钢板内固定手术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分别观察颈椎侧位X线片上钢板在上下位椎体的覆盖率,正位X线片评估其侧方移位和成角,应用视觉模拟评分(VAS)、颈椎活动障碍指数(NDI)评价手术前、后颈肩痛.应用Pearsons相关系数、线性回归分析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平均随访16.8个月(6~42个月),钢板侧方偏移和成角与术后颈肩痛高度相关(相关系数P=0.417,P<0.001,n=87),线性回归分析显示钢板偏移和成角与术后VAS评分高度正相关(相关系数P=0.314,P<0.001,n=82),与术后NDI成正相关(相关系数P=0.379,P<0.001,n=66).结论 颈椎前路钢板侧方偏移和成角是术后颈肩痛的原因之一,术中应注意调整钢板位置,尽量避免侧方偏移和成角.

    作者:龙厚清;刘少喻;李佛保;黄阳亮;李浩淼;万勇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自制复位器械在创伤性脊柱椎管前方占位手术中的应用

    目的 介绍复位器械的设计原理、手术方法,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39例42个椎体骨折椎管前方占位采用半椎板减压,GSS系统撑开伤椎相邻上下椎体,用自制复位器将占位骨块复位并作后路融合.结果 术后随访1~3年,平均1.5年,用ASIA分级由术前平均50分,升至手术1年后的80分.结论 使用自制复位器械及相应的手术方法,能使手术时间缩短、出血量减少、融合简单、伤椎愈后稳定性好,适用于胸腰段及腰椎Gertzbein分类的A型骨折的治疗.

    作者:李般若;旦明清;陈建华;张志忠;林磊;王盛海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原因分析与防治

    目的 探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 分析128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12例并发深静血栓形成的资料.结果 12例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主要原因有血栓史、心肺血管疾病、下肢静脉曲张6例,长期卧床或下肢长时间制动3例,手术时间过长及创伤过大3例.本组采用肝素为主的综合治疗措施后,治疗效果明显.结论 及时手术、减少卧床及术中创伤、肝素的应用等是防治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关键.

    作者:颜斌;李明全;梁家龙;闫飞;吴锦隆;施向春 刊期: 2007年第09期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主管: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