眭杰
自2002年1月~2005年12月,笔者应用拇背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逆行转移修复拇指软组织缺损15例,疗效满意.
作者:李俊明;郑水长;张云飞;黄红山;李道选;胡军华 刊期: 2006年第12期
蛋白激酶,特别是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s,MAPKs)和受体酪氨酸激酶(receptor-tyrosine kinases,RTKs)通过调节细胞内信号转导通路,在哺乳动物的细胞内发挥重要的作用,涉及到细胞的增殖、分化、凋亡、细胞因子的反应、基质金属蛋白酶的表达并参与细胞内的信号转导等.在关节软骨的退变和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的病程中,蛋白激酶参与的信号转导通路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目前已经证实参与了OA发病的MAPK和RTK有c-Jun氨基末端激酶(c-Jun N-terminal kinase,JNK),p38激酶(p38 kinase)和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xtracellular sigal-regulated protein kinase,ERK).此外,JAK激酶/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子(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STAT)通路也可能参与了这一过程.MAPK可以通过自身磷酸化引起活化,而这一过程需要其上游激酶,如MKK、MKKK以及MKKKK的诱导.明确MAPK信号转导通路在关节软骨退变过程中的作用对发现OA治疗的新方法有关键的意义.
作者:杨丰建;夏军;俞永林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方法.方法 采用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不稳定骨折47例,患者年龄平均77.8岁(70~95岁).术后随访5~48个月,平均22.3个月,采用Harris髋关节功能评价法进行功能评价.结果 5例术后4周内死亡.28例术后1周下地行走.无髋关节脱位和无菌性松动发生.术后发生深静脉血栓4例.1例发生髋臼磨损,5例术后双下肢长度略有差异.术后1年采用Harris评分,优15例,良13例,优良率80.9%.结论 对于高龄股骨粗隆间不稳定性骨折选择人工股骨头置换疗效可靠,并发症少.
作者:彭国栋;林勇;历强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胸椎间盘突出症的鉴别诊断及经关节突入路的手术效果.方法 对8例胸椎间盘突出症选择经关节突入路手术干预,随访4~60个月,平均18个月.结果 参照Otani分级标准进行疗效评定,优5例,良2例,一般1例.结论 胸椎间盘突出症以下胸椎多见,因其发病率低,症状不典型,易致漏诊.临床上须提高警惕,熟悉诊断要点.有症状的胸椎问盘突出症一经确诊应早期手术.经关节突入路治疗胸椎间盘突出症,具有便于掌握、疗效满意和手术安全性高等优点.
作者:王杰;陈昌伟;王振林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人工髓核置换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近期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自2004年3月~2004年5月,笔者采用人工髓核置换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25例,23例经标准后侧入路单枚PDN植入,1例经横突间入路单枚PDN植入,1例经腹膜后入路单枚PDN植入.术后随访6~18个月.结果 1例术后1周出现剧烈腰痛,摄片示PDN位置好,给予卧床、镇痛、脱水治疗后缓解;1例术后4周出现腰腿痛,摄片示PDN部分移位于椎管,二次手术取出PDN行融合术后症状缓解;1例术后1个月PDN部分塌陷入椎体内,偶有腰痛,对症治疗,症状缓解.X线片复查手术后椎间隙高度平均增加3.34 mm.腰椎各方活动基本正常,根据Oswestry下腰痛和功能不利评分,临床成功率84%,无感染等并发症.结论 人工髓核置换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在改善症状的同时能够增加椎间高度,保留腰椎的正常运动功能,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治疗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作者:王洪伟;叶军;苏训同;宋连兴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经皮穿刺胸腰椎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的可行性及临床意义.方法 自2004年10月~2006年2月,笔者采用经皮穿刺胸腰椎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成形,治疗胸腰椎骨折16例.结果 经随访3~15个月所有病例取得成功.手术时间90~180 min,平均120 min.术中出血量150 ml左右.术后2周佩戴腰围支具下床.术后3个月即可获得骨性愈合,未发现神经功能缺失症状者.结论 经皮穿刺胸腰椎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创伤小,可以完成开放手术的所有步骤,但技术难度高、X线暴露时间长.
作者:祝海炳;龙亨国;洪文跃;刘玖行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由于带锁髓内钉具有更符合生物力学固定原则、骨折易愈合等优点,已广泛应用于下肢骨干骨折的治疗.笔者自2000年1月~2004年12月采用微创带锁髓内钉技术治疗125例下肢骨干骨折患者,取得良好效果.
作者:岑文广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闭式植骨自锁髓内钉治疗肱骨干骨折的疗效.方法 肱骨干骨折12例采用闭式植骨自锁髓内钉治疗并进行随访.结果 全部病例获随访,随访时间3~38个月,平均16.8个月.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3~6个月,无医源性血管神经损伤.顺行置钉:优5例,良2例,可1例.逆行置钉:优3例,良1例.结论 闭式植骨自锁髓内钉治疗肱骨干骨折具有手术创伤小、方法简便、固定可靠、患者可早期功能锻炼,以及并发症少等优点.
作者:杨太明;朱裕成;杨伟民;杨春;高先亭;孔祥如;许兴柏;马军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比较PFN和DCS固定股骨转子下骨折的生物力学性能.方法 成年男性新鲜尸体股骨6对,每对标本随机分成PFN和DCS固定组,先后模拟Seinsheimer Ⅰ型骨折、ⅢA型骨折恢复内侧皮质完整、ⅢA型骨折移除内侧皮质.在生物力学实验机上予垂直载荷,测定抗压载荷及股骨近端应变分布情况.结果 PFN对股骨的正常生理应力分布的干扰较DCS明显.两组刚度差异不明显,仅在ⅢA型骨折移除内侧皮质标本PFN的刚度明显高于DCS(P<0.05).两者均能提供较强的极限载荷,PFN组高于DCS组(P<0.05).结论 对于Seinsheimer Ⅰ型骨折,PFN与DCS均可作为较好的内固定物选择.在ⅢA型骨折,PFN生物力学特性要明显优于DCS,尤其是内侧皮质复位不佳者.术后功能锻炼时,两者均要采取保护性的功能锻炼方法.
作者:刘振宇;刘长贵;李强 刊期: 2006年第12期
对于肩锁关节脱位合并喙突骨折,笔者检索了多个中文数据库,均未见报道.英文文献中也大多为个案报道,较大宗的是Eyres等[1]报道了一组12例喙突骨折,其中肩锁关节脱位合并喙突骨折3例.2005年12月,笔者收治肩锁关节脱位合并喙突骨折1例,报告如下.
作者:马江涛;俞敏;张孟超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研究动态监测血浆前降钙素原(proprocalcitonin,PCT)对多发骨折感染并发症的预测价值.方法 多发骨折患者79例分感染、非感染两组于入院后的第1,3,5,7,10,14,21天收集血标本;对照组30例于入院后第1天收集血标本.应用Lumitest PCT-Q试剂盒测定血浆PCT水平,ELISA法测定血浆C反应蛋白(CRP)水平.结果 多发骨折患者非感染组与对照组相比血浆PCT水平轻度升高,CRP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感染组患者所有指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感染组与非感染组相比,血浆PCT明显升高(P<0.05),而血浆CRP无显著差异(P>0.05).分别以2.0 μg/L、250 mg/L为PCT、CRP的临界值预测感染,PCT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均明显高于CRP.结论 血浆PCT是多发骨折患者并发感染敏感的预测指标,进行常规PCT检测有助于早期发现创伤后感染并发症,预测创伤的转归和预后.
作者:梁届东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观察骨片钉治疗MasonⅡ型桡骨头骨折的疗效.方法 采用骨片钉治疗MasonⅡ型桡骨头骨折18例.结果 术后平均随访1年(10~15个月),所有骨折均愈合.术后根据Broberg和Morrey系统功能评分,优6例,良9例,可2例,差1例.结论 采用骨片钉治疗MasonⅡ型桡骨头骨折,手术方法简单,固定牢固,术后功能好,是一种较理想的治疗方法.
作者:王军;董有海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髋关节发育不良的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手术要点和术后疗效.方法 25例(28髋)根据Crowe X线分型,Ⅰ型14例,Ⅱ型7例,Ⅲ型和Ⅳ型各2例.髋臼旋转中心的重建方法包括标准的全髋关节置换术、结构性自体植骨和髋臼旋转中心内移.恢复下肢长度的方法包括术中彻底切除挛缩的关节囊和纤维瘢痕组织并酌情进行软组织松解.随访内容包括:①Harris评分;②X线测量双下肢长度差和髋臼旋转中心位置.结果 所有病例平均随访28.5个月,Harris评分由术前的平均43分(18~72分)升高至91分(79~100分).所有病例髋臼旋转中心都恢复正常.术前双下肢长度差为0.5~5.5 cm,术后双下肢长度差为-0.4~0.9 cm.结论 髋关节发育不良的全髋关节置换术中,除了标准的髋臼重建方法之外,结构性植骨和髋臼旋转中心内移可有效恢复髋臼旋转中心的高度.术前详细的计划,术中彻底切除挛缩的关节囊和纤维瘢痕组织并酌情进行软组织松解有助于恢复下肢长度.
作者:冯建翔;章军辉;狄正林;何志勇;徐荣明 刊期: 2006年第12期
肩锁关节脱位及锁骨远端骨折临床较为多见,肩锁关节脱位多由暴力自上而下作用于肩峰引起,锁骨远端骨折一般为直接暴力所致.自2003年1月~2004年12月,笔者采用锁骨钩钢板治疗肩锁关节脱位及锁骨远端骨折36例,经随访功能恢复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朱荣 刊期: 2006年第12期
股骨远端及胫骨近端骨折的外科治疗手段很多,术后并发症发生概率也较大,诸如膝关节内外翻、感染、骨不连等并发症已早为人们所熟知[1,2].随着外科技术的发展,微创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微创技术的使用明显提高了上述创伤的治愈时间、骨折愈合率,并大大减少了并发症发生率.笔者自2000年3月~2005年12月采用微创固定系统LISS钢板治疗股骨远端及胫骨近端骨折共11例,疗效满意,现总结如下.
作者:徐南伟;周栋;黄勇;翁益平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Sky骨扩张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应用Sky骨扩张器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8例.随访观察患者手术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测量手术前后病椎前缘及后缘高度,并进行比较和统计学分析.结果 8例均经椎弓根途径完成手术,手术时间40~70 min,骨水泥注入量每个椎体2.5~4.2 ml,分布均超过中线.所有患者疼痛缓解,VAS术前为(8.7±1.1)分,术后第3天为(3.5±2.0)分;椎体高度明显恢复,术前骨折椎体前缘平均高度为17.51 mm,术后为20.60 mm.8例均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应用Sky骨扩张器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创伤小,初步观察安全有效.
作者:方洪松;明江华 刊期: 2006年第12期
交通事故伤和建筑意外伤的增多使四肢骨折的发生率也逐年增加,各种内固定的应用已成为当今骨折手术治疗的主要手段.由于各种内固定手术都存在着骨折固定的松动、骨折对合不佳、感染及手术的副损伤等并发症可能,对于这类并发症的发生,医患双方在术前和术后都比较重视,关于这方面的病例报道也较多.而内固定操作过程中造成的骨折,以及内固定术中和内固定取出术时造成的骨损伤,术后骨损伤处再骨折的病例报道却不多.自1998年9月~2004年10月,笔者共发现了此种情况骨折9例,并进行了手术治疗.
作者:端木群力;黄东辉;赵琦辉;刘新功;武垚森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评价锁定加压接骨板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方法 对23例Melone分型ⅡA以上的老年骨质疏松性桡骨远端骨折采用掌侧入路,锁定加压接骨板内固定联合植骨进行手术治疗.通过对患者术后X线片观察、腕关节功能随访等分析,评价该方法的疗效.结果 经术后平均1.7年随访,18例术后没有腕关节疼痛,能满足日常生活要求;2例术后仍存在腕关节疼痛;3例存在手指活动受限.术后X线片显示桡骨远端关节面平均掌倾9.8°,尺偏19.5°;桡骨茎突较尺骨茎突平均长1.1 cm;1例桡骨远端较术后早期X线片缩短0.2 cm.结论 老年骨质疏松性桡骨远端骨折(Melone分型ⅡA以上),采用掌侧入路锁定加压接骨板内固定配合服用中药骨康方煎剂,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魏合伟;乔荣勤;柴生镲;黄宏兴;刘庆思 刊期: 2006年第12期
自1993年7月~2002年7月,笔者治疗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柄周围骨折16例,5例为应用行走支具非手术治疗病例,11例为同期手术治疗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对照研究,以探讨行走支具在假体柄周围骨折治疗中的应用前景.
作者:陈刚;刘建国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跟骨骨折的手术治疗方法及跟骨解剖钢板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分析自2002年1月~2005年1月共手术治疗的跟骨骨折24例,按Paley提出的跟骨骨折分型,A型2例,B型8例,C型12例,D型2例.结果 本组均获随访,参照张铁良跟骨关节内骨折评分标准,优12例,良9例,可2例,差1例.结论 跟骨解剖钢板能有效提供固定的稳定性,外侧L形切口解剖清楚,操作难度不大,为临床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治疗跟骨骨折的方法.
作者:陈义泉;袁太珍;杨安群;龚国龄;王进东;陈志林 刊期: 2006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