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仕雄;姚国荣;袁九安;杨永太
目的探讨二期假体再置换术治疗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部感染的效果.方法3例TKR术后深部感染,为急性和亚急性感染,平均为5个月.采取清创、二期假体再置换术并结合抗感染治疗.结果经治疗后随访,3例患者膝部肿、痛消失,感染无复发.HSS评分平均为68分,膝关节活动平均为75°.结论二期假体再置换术是在目前众多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部感染治疗方法中成功率较高,有较高临床价值的治疗措施.
作者:董彦;刘英杰 刊期: 2004年第01期
自1996年3月~2001年3月,对32例胸腰椎骨折合并骨性椎管狭窄的病人进行AF系统内固定,同时行椎板切开回植椎管成形术,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作者:李爱民;封波;秦海军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明确正常腕关节桡腕关节面的应力分布特点及其与腕关节位置的关系.方法5侧标本通过克氏针固定前臂于中立位,调整加载支架,使腕关节分别处于中立、掌屈30°、背伸30°、尺偏30°及桡偏10°,通过桡侧、尺侧屈腕肌腱、桡侧、尺侧伸腕肌腱,垂直加载12kg固定负荷,富士压敏薄膜通过腕关节背侧切口置入,应用颜色密度测量仪FPD-305E及密度压力转换器FPD-306E分别测量舟骨窝、月骨窝的应力.结果舟骨窝及月骨窝内应力分布不同,且随腕关节位置的改变而变化.结论正常腕关节桡腕关节面存在两个相对独立的应力分布区;桡舟关节并非紧密嵌合,舟骨窝内应力分布不均匀;桡月关节在腕关节中立、掌屈、尺偏位时嵌合不紧密,月骨窝内应力分布不均;而在腕关节背伸、桡偏时嵌合紧密,应力均匀分布;腕关节背伸位时,舟骨窝及月骨窝的应力大.
作者:宫旭;路来金 刊期: 2004年第01期
距下关节脱位(Subtalarjoint dislocation,STJD)于1811年,首先由Judcy和Dufaurets报告,主要由高能量的创伤所致,国内外文献报告其发生率约占全身关节脱位的1%,手法复位是其主要的治疗方法,但文献报告手法复位失败率高达20%.自1985~2000年我院收治距下关节脱位53例.其中11例手法复位失败或存在开放复位困难,现就其原因和处理方法报告如下.
作者:李强;王众;申屠刚;苏加向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急性不稳定肩关节前脱位的诊断和手术治疗.方法自1998年7月~2001年4月共收治急性不稳定肩关节前脱位患者24例,均行骨折内固定和损伤结构修补手术.结果24例手术患者复位佳,骨折愈合,无明显疼痛,功能恢复良好,无一例发生复发性再脱位.结论对急性不稳定肩关节前脱位及时手术修复骨和韧带等限制性结构是防止复发性再脱位的一种可靠方法.
作者:张家红;陈晓东;戴力扬 刊期: 2004年第01期
自2001年12月~2003年1月采用前路减压,取髂骨植骨,K-plate内固定治疗下腰椎爆裂骨折伴椎管狭窄8例.报告如下.
作者:侯平;冯应树;陈立强;胡云洲 刊期: 2004年第01期
自1999年7月~2002年5月对47例移位髋臼骨折AO重建钢板及螺钉固定术,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应丽水;林久灶;陈光平 刊期: 2004年第01期
跟骨骨折是足部的常见骨折,尤其是涉及跟距关节的移位骨折,目前仍是创伤骨科的一个棘手问题,若治疗不当,常遗留足的畸形和距下关节炎等严重后遗症,而影响正常的行走.近年来,对移位的跟骨关节内骨折采取手术治疗已达成共识[1],我们自1998年3月~2002年1月采取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有移位的跟骨关节内骨折26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陈红卫;赵钢生;鲍丰;陈洵其;张永民;赵品益;吴英勇;楼舒畅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对62例共70个跟骨骨折治疗做回顾性分析,将手术治疗与非手术治疗组进行疗效比较.方法手术包括撬拔法、单纯切开复位骨胶填充和外固定、切开复位跟骨钢板和双端螺纹松质骨螺丝钉(Modified Herbert screw)内固定.11例复位后植骨.平均随访时间3年(24~60个月)*结果按Maryland Foot Score跟骨骨折评分系统进行评价,手术组优良率为86.1%,疗效明显优于非手术组70%(P<0.05).结论对跟骨骨折Essex-LoprestiⅡ型和Ⅲ型,应积极采用开放复位和内固定治疗.双端螺纹松质骨螺丝钉多用于Ⅱ型,而跟骨钢板多用于Ⅲ型.骨折治疗的关键是尽可能恢复跟距关节面的相适应性和跟骨的正常解剖形态.植骨则有利于防止术后关节面再塌陷.
作者:邓磊;肖京;刘沂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观察人工髋关节假体周围界膜的超微结构,了解磨损微粒的形态及其在人工髋关节假体周围迁移聚积的特征.方法临床选取4例人工全髋关节术后发生无菌性松动病例,于翻修术中按照Delee-Charnley髋臼分区法和Grucn-Amnstutz股骨分区法采取假体周围界膜组织,以透射电镜进行观察,统计各区磨损微粒数目.结果界膜组织标本含有大量胶原纤维,其间可见大量黑色磨损微粒.其中髋臼分区三区磨损微粒聚积数明显高于一区和二区(P<0.05),股骨分区中一区、七区中磨损微粒明显高于其余各区(P<0.05).结论磨损微粒的产生、迁移和局部聚积具有一定特征和规律性.
作者:赵建宁;王骏骅;王与荣;吴苏稼;周利武;曾晓峰;郭亭;包倪荣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研究椎间盘退变过程中,椎间盘退变的放射影像学与病理学改变.方法选用40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切除兔腰椎间棘间、棘上韧带及棘突、关节突,造成力学失稳状态诱导形成椎间盘退变模型.术后一周、3个月、8个月时摄腰椎正、侧位X线片,观察腰椎影像学变化.第3个月、8个月时取腰椎间盘,进行组织检查,评定椎间盘退变的病理改变情况.结果模型建立后,3个月、8个月的X线片显现对照组无明显改变,实验组腰椎后突畸形,椎间隙狭窄,随着时间延长椎体软骨终板钙化更加明显.组织学观察发现,实验组随术后时间延长,髓核由椎间盘内脱出,并伴有椎间盘两侧软骨终板的纤维化即软骨终板发生退变.结论椎体软骨终板的退变是椎间退变早期的主要表现方式.
作者:彭城;任先军;梅芳瑞 刊期: 2004年第01期
我科自2001年2月~2003年3月,应用膝关节镜技术行自体B-T-B移植重建交叉韧带损伤12例,取得良好效果.
作者:李荣文;徐东谭;李庆涛;臧洪敏 刊期: 2004年第01期
腰椎管狭窄症既往手术治疗主要是椎管减压术式,我们在椎管彻底减压的基础上行病变脊柱内固定及植骨融合术,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姚树俊;周立;李林军;黄长安;樊书新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为了提高临床治疗下腰椎疾病的效果,我们把下腰椎不稳综合征用生物力学的观点作为一个疾病名称提出.方法对30例下腰椎不稳综合征进行了手术前后临床体征、X线、CT或MRI的对比分析.结果发现二个以上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继发性腰椎管狭窄症、腰椎滑脱、腰骶部隐性裂等下腰椎疾病均与下腰椎不稳综合征之间有着生物力学的内在密切关系.结论对于下腰椎不稳综合征的患者手术过程中除了解除病因外,更重要的必须行生物力学稳定的下腰椎内固定术.
作者:韩德韬;吴宏;汤发强;张昌茂 刊期: 2004年第01期
腰椎损伤是脊柱创伤中的多发疾病,常合并多系统、多器官损伤,危害十分严重.我院从1991年1月~2002年12月共收治脊柱损伤病人1153例,其中腰椎损伤764例(72.9%),分析如下.
作者:贾涛;张雅丽;罗学华 刊期: 2004年第01期
关节部位骨折临床常见,常规处理并发症多,采用可吸收螺钉内固定治疗,对关节周围组织及关节本身损伤小,免除了再次手术损伤,并发症少,疗效可靠.自2∞0年3月采用可吸收螺钉治疗全身关节部位骨折65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卫国;蔡锦方;曹学成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对腰椎滑脱合并单侧肢体神经症状患者的佳手术方式.方法自1995年1月~2001年12月,共收治腰椎滑脱伴有单侧肢体神经症状的患者67例,分别行症状侧半椎板减压(n=33)和广泛全椎板减压(n=34).两组均同时经椎弓根内固定系统复位、固定加植骨融合.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失血量、住院时间、植骨融合率、临床疗效满意率及并发症的发生率.并行样本t检验或x2检验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两组在临床满意率、术中失血量和并发症的发生率方面,没有统计学显著性差异,但是,手术时间、住院天数和植骨融合率方面却有显著性差异.行半椎板减压术式组明显优于全椎板减压术式组.结论对于合并有单侧肢体神经症状的腰椎滑脱患者,行症状侧半椎板减压、经椎弓根内固定系统固定及植骨融合术,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式,并能缩短患者的手术时间和住院天数,增加患者的植骨融合率.
作者:梅荣成;杨述华 刊期: 2004年第01期
1病例报告男,9岁,因右下肢外伤截肢后髋关节外旋畸形、活动受限1.5年入院.1年半前因车祸致右小腿毁损伤、髋关节脱位、髋臼骨折,行膝下截肢及髋关节脱位手法复位术,术后1年发现髋关节严重外旋、活动受限无法安装假肢.查体:一般情况可,脊柱、双上肢及左下肢正常,骨盆倾斜,右下肢膝下截肢术后,切口愈合佳,髋关节外旋约80°畸形,活动度:外展10°,内收0°,前屈10°,后伸0°,内外旋障碍,右膝固定于90°位.辅助检查:X线示右髋臼骨折愈合,右股骨外旋约90°,骨质疏松(图1).
作者:斯清庆;侯春林;陈爱民 刊期: 2004年第01期
对于多节段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治疗,目前国内大多数倾向于后路颈椎板成形术[1,2].而对于全椎板切除减压术,因其破坏性较大、并发症多等原因,已很少有人问津.但全椎板切除减压术术式简单、减压充分,加上Cervifix钉棒内固定系统的应用则明显减少了全椎板切除减压术的诸多弊端,提高了手术疗效.自1998年6月~2002年6月,采用颈后路全椎板切除减压加Cervifix钉棒系统内固定术治疗多节段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10例,下面就这一术式的手术方法及疗效作一探讨.
作者:程玉庆;倪斌 刊期: 2004年第01期
跟骨是人体中大的跗骨,在人体负重和行走中起重要的作用,而跟骨骨折临床上多见,约占全身骨折的2%,其中大部分骨折涉及跟距关节面,预后较差,即使精心治疗也总有部分患者遗留创伤性关节炎和严重功能障碍,致残率高达30%[1],其原因在于跟骨骨折后复位、固定难度大,骨折畸形愈合[2].
作者:祝海炳;李展振;龙亨国;危立军;刘志安;洪文跃 刊期: 2004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