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城;任先军;梅芳瑞
目的讨论分析肱骨髁间骨折AO双钢板内固定的手术疗效.方法收治肱骨髁间骨折24例,均行切开复位双钢板螺钉内固定.结果本组随访时间4个月~3年7个月,骨折愈合时间均在8~12周,18例术后功能恢复优良,优良率75%.结论肱骨远端形态构造特殊,双钢板及螺钉能有效固定骨折端,并早期功能锻炼,大限度地恢复肘关节功能,在临床上取得满意疗效.
作者:曾青东;方国华;陈雪荣;李志龙;孙新 刊期: 2004年第01期
我科自2001年2月~2003年3月,应用膝关节镜技术行自体B-T-B移植重建交叉韧带损伤12例,取得良好效果.
作者:李荣文;徐东谭;李庆涛;臧洪敏 刊期: 2004年第01期
自1996年3月~2001年3月,对32例胸腰椎骨折合并骨性椎管狭窄的病人进行AF系统内固定,同时行椎板切开回植椎管成形术,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作者:李爱民;封波;秦海军 刊期: 2004年第01期
1病例报告男,9岁,因右下肢外伤截肢后髋关节外旋畸形、活动受限1.5年入院.1年半前因车祸致右小腿毁损伤、髋关节脱位、髋臼骨折,行膝下截肢及髋关节脱位手法复位术,术后1年发现髋关节严重外旋、活动受限无法安装假肢.查体:一般情况可,脊柱、双上肢及左下肢正常,骨盆倾斜,右下肢膝下截肢术后,切口愈合佳,髋关节外旋约80°畸形,活动度:外展10°,内收0°,前屈10°,后伸0°,内外旋障碍,右膝固定于90°位.辅助检查:X线示右髋臼骨折愈合,右股骨外旋约90°,骨质疏松(图1).
作者:斯清庆;侯春林;陈爱民 刊期: 2004年第01期
跟骨是人体中大的跗骨,在人体负重和行走中起重要的作用,而跟骨骨折临床上多见,约占全身骨折的2%,其中大部分骨折涉及跟距关节面,预后较差,即使精心治疗也总有部分患者遗留创伤性关节炎和严重功能障碍,致残率高达30%[1],其原因在于跟骨骨折后复位、固定难度大,骨折畸形愈合[2].
作者:祝海炳;李展振;龙亨国;危立军;刘志安;洪文跃 刊期: 2004年第01期
膝关节后外侧角(PLC)具有多变的静态和动态稳定结构的解剖特性,是膝关节晚被认识的区域和重要的稳定结构,曾一度被视为膝关节的盲区(Dark side)[1].由于①PLC损伤容易漏诊,致使合并的前或后交叉韧带损伤后的重建归于失败;②所造成的关节不稳定极易累及软骨、半月板,造成创伤性关节炎乃至关节的病废.因此,近年通过大量的解剖学、生物力学等的研究,目前对PLC复杂的解剖、功能力学和诊治手段有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
作者:孙康;徐强;王光达 刊期: 2004年第01期
腰椎损伤是脊柱创伤中的多发疾病,常合并多系统、多器官损伤,危害十分严重.我院从1991年1月~2002年12月共收治脊柱损伤病人1153例,其中腰椎损伤764例(72.9%),分析如下.
作者:贾涛;张雅丽;罗学华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一种能提高椎间融合率的腰椎滑脱症的治疗方法.方法采用前路腰椎间自锁式植骨术治疗腰椎滑脱症5例.结果5例病人随访1年~4年9个月,术后腰腿痛及马尾压迫症状均缓解,滑脱腰椎复位满意,椎间融合良好,无复位丢失现象.结论前路腰椎间自锁式植骨术植骨块嵌合牢固,椎间融合率高,疗效确切,是治疗腰椎滑脱症的良好方法.
作者:岑海洋;林锎;岑健波 刊期: 2004年第01期
腰椎滑脱症是指腰椎前滑后形成的椎管狭窄,神经孔狭窄等病理变化,而引起的神经系统症状,分为真性滑脱和假性滑脱.自2001年12月~2002年6月,作者采用椎体间植骨结合RF系统治疗腰椎滑脱症30例,疗效满意,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黄长安;姚树俊;周立;樊书新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研制一种新型股骨颈骨折内固定器械-中空滑动母子钉,介绍其在临床上的应用.方法应用中空滑动母子钉治疗股骨颈骨折共53例,平均随访2.7年.结果非移位型股骨颈骨折全部愈合,移位型股骨颈骨折有2例未愈合(3.8%),5例股骨头缺血坏死(9.43%).结论中空滑动母子钉在治疗股骨颈骨折中固定可靠,手术创伤小,尤其适用于骨折不稳定的股骨颈骨折.
作者:王庆;龚遂良;许立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观察人工髋关节假体周围界膜的超微结构,了解磨损微粒的形态及其在人工髋关节假体周围迁移聚积的特征.方法临床选取4例人工全髋关节术后发生无菌性松动病例,于翻修术中按照Delee-Charnley髋臼分区法和Grucn-Amnstutz股骨分区法采取假体周围界膜组织,以透射电镜进行观察,统计各区磨损微粒数目.结果界膜组织标本含有大量胶原纤维,其间可见大量黑色磨损微粒.其中髋臼分区三区磨损微粒聚积数明显高于一区和二区(P<0.05),股骨分区中一区、七区中磨损微粒明显高于其余各区(P<0.05).结论磨损微粒的产生、迁移和局部聚积具有一定特征和规律性.
作者:赵建宁;王骏骅;王与荣;吴苏稼;周利武;曾晓峰;郭亭;包倪荣 刊期: 2004年第01期
关节部位骨折临床常见,常规处理并发症多,采用可吸收螺钉内固定治疗,对关节周围组织及关节本身损伤小,免除了再次手术损伤,并发症少,疗效可靠.自2∞0年3月采用可吸收螺钉治疗全身关节部位骨折65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卫国;蔡锦方;曹学成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研究椎间盘退变过程中,椎间盘退变的放射影像学与病理学改变.方法选用40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切除兔腰椎间棘间、棘上韧带及棘突、关节突,造成力学失稳状态诱导形成椎间盘退变模型.术后一周、3个月、8个月时摄腰椎正、侧位X线片,观察腰椎影像学变化.第3个月、8个月时取腰椎间盘,进行组织检查,评定椎间盘退变的病理改变情况.结果模型建立后,3个月、8个月的X线片显现对照组无明显改变,实验组腰椎后突畸形,椎间隙狭窄,随着时间延长椎体软骨终板钙化更加明显.组织学观察发现,实验组随术后时间延长,髓核由椎间盘内脱出,并伴有椎间盘两侧软骨终板的纤维化即软骨终板发生退变.结论椎体软骨终板的退变是椎间退变早期的主要表现方式.
作者:彭城;任先军;梅芳瑞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急性不稳定肩关节前脱位的诊断和手术治疗.方法自1998年7月~2001年4月共收治急性不稳定肩关节前脱位患者24例,均行骨折内固定和损伤结构修补手术.结果24例手术患者复位佳,骨折愈合,无明显疼痛,功能恢复良好,无一例发生复发性再脱位.结论对急性不稳定肩关节前脱位及时手术修复骨和韧带等限制性结构是防止复发性再脱位的一种可靠方法.
作者:张家红;陈晓东;戴力扬 刊期: 2004年第01期
跟骨骨折是足部的常见骨折,尤其是涉及跟距关节的移位骨折,目前仍是创伤骨科的一个棘手问题,若治疗不当,常遗留足的畸形和距下关节炎等严重后遗症,而影响正常的行走.近年来,对移位的跟骨关节内骨折采取手术治疗已达成共识[1],我们自1998年3月~2002年1月采取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有移位的跟骨关节内骨折26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陈红卫;赵钢生;鲍丰;陈洵其;张永民;赵品益;吴英勇;楼舒畅 刊期: 2004年第01期
股骨髁上骨折是临床上多见的骨折,其多为高能损伤,在治疗上有效果较好的传统方法.但临床上仍有较多的并发症发生,如:畸形愈合、假关节形成、内固定失败、感染、膝关节活动受限等[1,2].本文通过对一例多次手术失败病例的分析和讨论,对其治疗的原则和国际上的发展现状进行介绍.
作者:王春生;王坤正;柏传毅;党晓谦;时志斌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为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提供一种新的显微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在解剖学研究的基础上,设计旋股外侧血管升支的臀中肌支大转子骨瓣转移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结果临床应用17例,经过1.5~3.5年,平均2.6年随诊,疗效满意.结论该方法损伤小,简便易行,可以为股骨头提供丰富的血运及诱导成骨因素,是一种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有效方法.
作者:赵德伟;崔旭;李成秀;范治伟;孙强;廉皓屹;于小光;刘宇鹏;荆拓 刊期: 2004年第01期
自2001年12月~2003年1月采用前路减压,取髂骨植骨,K-plate内固定治疗下腰椎爆裂骨折伴椎管狭窄8例.报告如下.
作者:侯平;冯应树;陈立强;胡云洲 刊期: 2004年第01期
目的探讨椎间盘镜手术(Microendoscopic Disectomy,M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难点及改良方法,以更好的发挥该系统的优势,进一步扩大手术适应证,提高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针对MED术中出现的问题,自制了拉钩式辅助通道及L型打入器等器械,对处理突出纤维环、钙化、中央型突出等方法进行了相应的改良,使绝大多数适合手术治疗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能在镜下完成手术治疗.结果本组115例患者,近期疗效判定参考MacNab标准;优良112例、可2例、差1例,未出现硬脊膜破裂、神经损伤及椎间隙感染.结论运用MED手术系统,配合采用拉钩式辅助通道及L型打入器等自制器械及相应方法,能进一步扩大手术适应证范围,提高疗效及安全性.
作者:廖中东;万里;汪冬生 刊期: 2004年第01期
距下关节脱位(Subtalarjoint dislocation,STJD)于1811年,首先由Judcy和Dufaurets报告,主要由高能量的创伤所致,国内外文献报告其发生率约占全身关节脱位的1%,手法复位是其主要的治疗方法,但文献报告手法复位失败率高达20%.自1985~2000年我院收治距下关节脱位53例.其中11例手法复位失败或存在开放复位困难,现就其原因和处理方法报告如下.
作者:李强;王众;申屠刚;苏加向 刊期: 2004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