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综合康复护理干预在促进颅脑外伤患者功能恢复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亓跃

关键词:综合康复护理干预, 促进, 颅脑外伤, 功能恢复, 应用效果
摘要:目的:探讨综合康复护理干预在促进颅脑外伤患者功能恢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接收在我院患有颅脑外伤病人10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之上给予综合康复护理干预,对比2组病人的护理效果.结果:护理前,2组病人的NFD、FMA以及MBI评分之间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病人的NDF明显低于对照组,FMA和MBI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颅脑外伤患者采取综合康复护理干预,能够对其患者功能恢复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使患者预后良好,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中国伤残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综合康复护理干预在促进颅脑外伤患者功能恢复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目的:探讨综合康复护理干预在促进颅脑外伤患者功能恢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接收在我院患有颅脑外伤病人10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之上给予综合康复护理干预,对比2组病人的护理效果.结果:护理前,2组病人的NFD、FMA以及MBI评分之间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病人的NDF明显低于对照组,FMA和MBI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颅脑外伤患者采取综合康复护理干预,能够对其患者功能恢复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使患者预后良好,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亓跃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胸部护板治疗肋骨骨折后疼痛护理方法及效果评价

    目的:胸部护板治疗肋骨骨折后的患者进行疼痛护理,探究护理方法并对其护理效果进行评价.方法:选取我院纳入的60例肋骨骨折患者进行研究,所有患者进行胸部护板治疗.随机选取30例患者进行疼痛护理作为观察组,剩下的30例患者进行常规护理治疗作为对照组.观察2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经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在护理前后对2组患者进行疼痛评分,2组患者的评分均降低,观察组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胸部护板治疗肋骨骨折的患者进行疼痛护理,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也有了提高.

    作者:贾丽燕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36例急性颅脑损伤的急救护理

    目的:探讨急性颅脑损伤的急救护理效果.方法:接收在我院患有急性颅脑损伤的病人36例,对36例病人采取临床急救护理,对临床护理效果给予分析研究.结果:在36例病人当中,痊愈35例,死亡1例.结论:对急性颅脑损伤病人采取临床急救护理的效果显著,使并发症明显减少,使死亡率明显降低,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闫宝芹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延续性护理干预对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患者术后康复效果的研究

    目的:探讨延续性护理干预对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患者术后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7月~2016年12月收治的104例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原则将104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52例)和对照组(n=52例),对照组出院后无特殊处理,观察组研究对象出院后采用护理门诊、电话随访、家庭访视等方式进行延续性护理干预,采用功能独立性量表(FIM量表)评价护理干预前后2组研究对象的生活自理能力,采用脊髓损伤神经学分类国际标准(ASIA量表)评价护理干预前后2组研究对象的神经功能情况,并比较2组研究对象的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护理干预前,观察组及对照组研究对象的FIM量表评分、ASIA量表评分比较,统计结果均显示P>0.05,无统计学差异.护理干预后,观察组研究对象的FIM量表评分、ASIA量表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有P<0.05.观察组研究对象肌肉萎缩、压疮、肺部感染、尿路感染、便秘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有P<0.05.结论:在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患者中施以延续性护理干预,可有效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的康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赵坤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对下肢多发性骨折合并休克患者进行急诊护理的效果

    目的:对发生下肢多发性骨折以及合并有休克的患者展开急诊护理措施,对其护理所起到的效果展开探讨.方法:研究主要是从2015年2月~2017年2月在我院展开多发性骨折并合并有休克治疗的患者中抽取64例来作为探讨对象,以随机平均的方式将这些病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对照组32例患者应用常规护理,而观察组32例患者则采取急诊护理措施,以2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程度、护理总效果和患者出现并发症的情况为观察指标.结果:观察组出现并发症的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的,观察组护理总好转率高于对照组,且经调查观察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以上2组比较均存在明显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出现下肢多发性骨折并且合并有休克的患者治疗时可以进行急诊护理措施,其对于患者疾病的康复具有促进作用,并且可以减少患者并发症的发生,可以在临床中推广使用.

    作者:张政红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探讨不同手术方法治疗老年桡骨头骨折的临床疗效

    目的:探讨老年桡骨头骨折分别采取切开复位内固定与桡骨头切除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6年7月恩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老年桡骨头骨折患者59例,其中按不同手术方式分为观察组(n=29)和对照组(n=30);观察组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对照组行桡骨头切除治疗.对患者进行6个月以上随访,记录患者患肢术后关节活动弧度、前臂的旋转活动度,并分析和评价各手术方法的临床治疗优良率.结果:观察组屈伸弧、前臂旋前、前臂旋后活动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患者运动功能显著改善.观察组恢复优良率为82.8%,而对照组则为50.0%,2组临床疗效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x2=7.062,P<0.01).结论:在老年患者桡骨头骨折治疗中,应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可获得更佳的临床效果,显著优于桡骨头切除手术.

    作者:赵丹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重型颅脑外伤侧裂区损伤经标准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的疗效分析

    目的:分析标准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重型颅脑外伤侧裂区损伤的效果.方法:随机选择2015年1月~2017年1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重型颅脑外伤侧裂区损伤患者40例参与研究,根据患者接受手术治疗的方式分为2组,对照组20例利用常规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对患者实施治疗,观察组20例选择标准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对患者实施治疗,比较2组格拉斯哥评分、颅内压、脑水肿、中线移位以及预后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ICP、脑水肿体积、中线移位距离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术后总存活率为85%,对照组术后总存活率65%;观察组术后GCS评分为10.58±2.19分,对照组术后7.30±1.55分;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0%,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35%.结论:重型颅脑外伤侧裂区损伤经标准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能够更明显缓解症状,帮助患者预后得到更有效改善,值得广泛应用.

    作者:谷晓辉;李景东;黄威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中医康复联合康复训练对下肢骨折患者术后关节功能康复的影响

    目的:对中医康复联合康复训练在下肢骨折患者术后关节功能恢复中的作用效果进行分析研究.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120例下肢骨折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2个组别,其中对照组患采用康复训练,观察组患者在康复训练基础上,给予中医康复治疗,观察对比2组患者术后关节功能恢复效果.结果:康复训练1个月后,观察组患者膝关节功能评分为76.8±11.2分,对照组患者膝关节功能评分为68.4±9.8分,且观察组患者生活能力恢复效果好于对照组,2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康复联合康复训练在下肢骨折患者术后关节功能恢复中具有非常突出的积极作用和意义,能够帮助患者快速恢复下肢关节功能,值得临床参考和应用.

    作者:苏洲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股骨颈骨折疗效观察

    目的:探索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股骨颈骨折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4月22日~2017年4月22日期间我院收治的100例股骨颈骨折患者,将其抽签化分组,2组各有50例,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268.42±11.98ml、住院时间21.39±3.46天,、术后引流量326.38±13.14ml、手术时间82.49±5.37分钟、Harris评分89.36±5.34分、物质生活为95.82±2.14分、躯体功能为96.71±1.36分、心理功能为94.18±2.53分、社会功能为95.36±2.33分、并发症发生率4.00%,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颈骨折患者效果显著.

    作者:范存龙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三踝骨折中后踝的固定方法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比较三踝骨折中后踝骨折钢板固定或螺钉固定的治疗效果.方法:收集2015年4月~2016年8月间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三踝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符合研究标准的患者40例,随机分为A、B2组各20例,A组患者后踝骨折块由后向前置入空心螺钉内固定,B组患者后踝骨折块支撑钢板内固定.统计分析2组的各种差异.结果:A组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与B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末次随访SMFA评分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踝骨折块行支撑钢板固定,不延长手术时间、不增加出血量、不延长住院时间,但能显著改善患者远期预后.

    作者:杨智洋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早期康复护理对老年股骨颈骨折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影响分析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护理对老年股骨颈骨折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6年12月本院收治的116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58例)和观察组(n=58例),所有患者均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对照组施以常规护理,观察组施以早期康复护理,比较2组患者的髋关节Harris评分及Bar-thel指数.结果:对照组及观察组的Harris总评分分别为65.86±3.32分、82.29±4.06分;Barthel指数分别为76.68±4.42分、92.28±3.95分;经t检验,观察组的髋关节Harris评分及Barthel指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有P<0.05.结论:在老年股骨颈骨折全髋关节置换术中施以早期康复护理,可有效改善患者的髋关节功能,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

    作者:崔巍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微创通道下与椎间盘镜下联合经皮椎弓根钉TLIF治疗多节段腰椎狭窄症临床比较

    目的:针对多节段腰椎狭窄患者按照微创通道下与椎间盘镜下、经皮椎弓根钉TLIF展开治疗的实际效果加以摸索.方法:本次研究共计纳入病例86例(均随机选自本院在2016年1月~2017年7月所接诊病例),任选组内43例患者,单方面按照微创通道经皮椎弓根钉TLIF展开治疗为对照组,余下43例患者则需要辅助椎间盘镜下开展治疗为观察组.针对疗效间差异加以分析.结果:结合统计可以发现,在手术用时、术中出血量2组均存在有明显差异,P<0.05;术后M-JOA评分连同椎间盘高度变化等方面,与治疗前对比均存在有明显优势,P<0.05,而组间对比发现,2种治疗方式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针对多节段腰椎狭窄患者按照微创通道下与椎间盘镜下实施经皮椎弓根钉TLIF治疗,能有效保障临床对该部分患者诊治效率进行保障,在实际选用上,还需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决定.

    作者:李纯刚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克氏针张力带与髌骨固定针联合张力带钢丝治疗髌骨骨折的临床疗效对比分析

    目的:对比分析克氏针张力带与髌骨固定针联合张力带钢丝治疗髌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6年12月本院收治的180例髌骨骨折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研究对象,根据随机原则及随机数字表法将180例患者随机分至对照组(n=90例)和观察组(n=90例),对照组克氏针张力带固定术治疗,观察组予以髌骨固定针联合张力带钢丝内固定术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及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的骨折愈合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临床疗效优良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髌骨骨折患者中施以髌骨固定针联合张力带钢丝内固定术治疗,可有效促进骨折的愈合,提高临床疗效,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韩毅;郑炜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孕产妇耻骨联合分离70例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孕产妇耻骨联合分离的临床治疗方法与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5月~2017年5月接诊的孕产妇耻骨联合分离患者7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2组,每组患者35例,对照组患者按照常规弹力束带束缚骨盆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采取利多卡因、糜蛋白酶、地塞米松等西药混合注射治疗.对2组患者临床效果与治疗满意率进行评价,实施统计学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治疗满意率依次为94.29%、94.29%,对照组则依次为77.14%、80.00%,观察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孕产妇耻骨联合分离患者在常规弹力束带束缚骨盆治疗基础上联合西药注射治疗,可以提高疗效与治疗满意率,值得借鉴.

    作者:刘喜葵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舒适护理在手足显微外科断指再植术患者围手术期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研究舒适护理渗透到手足显微外科断指再植术围术期的价值.方法:在2014年2月~2016年12月来我院手足显微外科接受断指再植术治疗的患者中选出85例随机分组,对照组患者围手术期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围手术期给予舒适护理,对比2组患者的围手术期舒适护理、血管危象发生率、护理满意度等.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10天的GCQ舒适度评分高于对照组患者,且术后血管危象发生率4.76%,低于对照组患者的18.60%(P<0.05);观察组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比对照组高(P<0.05).结论:对手足显微外科断指再植术患者围手术期护理服务中应用舒适护理效果确切,能有效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减少术后血管危象意外的发生,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罗秀艳;曾涛;毛娟子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下肢骨折并发肺栓塞行介入治疗后的护理

    目的:探讨下肢骨折并发肺栓塞行介入治疗后的护理方法.方法:选取80例下肢骨折并发肺栓塞患者,均行肺动脉溶栓术.回顾性分析本组患者行肺动脉溶栓术后的护理方法.结果:介入治疗后,临床症状显著缓解,动脉血氧分压升高,肺动脉内充盈缺损好转.痊愈出院73例,症状好转出院7例,3例再次发生肺栓塞,再次介入治疗后好转.结论:下肢骨折并发肺栓塞患者行介入治疗后,做好病情监测、并发症预防、心理护理、功能锻炼等临床护理工作,有助于加快患者康复进程.

    作者:阎丽英;许志英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护理干预在改善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心理状态及降低术后并发症中的作用

    目的:研究护理干预在改善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心理状态及降低术后并发症中的作用.方法:将2014年8月~2016年4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0例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按照随机数字法平均分为2组,40位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对照组),40位给予护理干预(观察组),对比2组患者睡眠状态、髋关节功能评分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干预前2组患者AIS评分比较无显著差异,干预后观察组患者AIS评分较对照组显著要低(P<0.05).术后观察组患者Harris各维度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2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显著要低,2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护理干预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护理中应用可显著改善患者睡眠状态以及关节功能,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对病人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作者:陈楚红;肖翠梅;吴庆梅;曹涧敏;许素芃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外伤性鼻骨骨折鼻内镜下复位的护理研究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外伤性鼻骨骨折复位中实施人性化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我院收治的鼻内镜下外伤性鼻骨骨折复位患者60例随机分组,每组30例,对照组按照常规护理模式干预,观察组按照人性化护理模式干预,比较2组患者临床效果与护理满意率.结果:观察组患者鼻部通气量良好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同时护理满意率也显著高于对照组,2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鼻内镜下外伤性鼻骨骨折复位中实施人性化护理干预,可提高疗效与护理满意率,值得借鉴.

    作者:赵月萍;于新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尺桡骨双骨折患者前臂功能恢复应用早期康复训练护理的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尺桡骨双骨折患者前臂功能恢复应用早期康复训练护理的效果.方法:筛选出本院的100例尺桡骨双骨折患者,根据不同护理模式将其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应用早期康复训练护理,对比2组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前臂旋后、腕背伸、腕掌曲功能恢复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对照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是26.0%,观察组是12.0%,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尺桡骨双骨折患者前臂功能恢复应用早期康复训练护理的效果满意,且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值得推行.

    作者:周依仪;林琼 刊期: 2018年第03期

  • 40例颅底骨折患者的临床护理分析

    目的:分析颅底骨折患者的临床护理方法.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40例颅底骨折患者,患者入院后,对其实施综合性护理干预,观察患者护理前后的临床症状变化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本组患者共有3例发生并发症,其中鼻漏1例、耳漏1例、颅内积气1例,并发症总发生率为7.50%.患者护理后的临床体征、主观症状、日常活动受限度评分均较护理前明显提高(P<0.05).结论:颅底骨折患者实施综合性护理干预,能够有效减轻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李爱红 刊期: 2018年第03期

中国伤残医学杂志

中国伤残医学杂志

主管:伤残医学杂志;中国伤残医学杂志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