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源军
目的:探讨踝关节骨折伴下胫腓联合分离患者利用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7年1月期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踝关节骨折伴下胫腓联合分离患者42例,根据不同的手术将其分成2组,对照组采用短肌健移位术,观察组患者接受骨膜转位术治疗,对比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92.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8.8%,P<0.05;2组的手术用时分别为66.8±3.4分钟,69.2±3.1分钟,组间无统计意义,P>0.05.结论:对踝关节骨折伴下胫腓联合分离患者实施腓骨骨膜转位手术治疗的效果较优,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袁善有 刊期: 2018年第10期
目的:分析研究多发性肋骨骨折的临床护理方法.方法:随机将100例多发性肋骨骨折患者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均为50例,对照组患者选择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则选择综合护理,对患者的护理效果进行观察分析.结果:在住院时间、肺部感染发生率、护理总满意度方面,观察组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为多发性肋骨骨折患者提供科学的护理干预,能将肺部感染发生率显著降低,让患者的住院时间缩短,让其护理满意度显著提高,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宫美娟 刊期: 2018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微创关节镜下医用钢丝与Orthocord缝线内固定治疗Meyers-MckeeverⅢ-Ⅳ型胫骨髁间棘骨折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差异.方法:研究对象选取胫骨髁间棘骨折患者共36例,采用随机抽签法分为对照组(医用钢丝关节镜下内固定)19例,观察组(Orthocord缝线关节镜下内固定)17例;比较2组患者围手术期临床指标、术后膝关节功能评分、屈伸活动度,Lachman试验阳性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结果:对照组手术时间64.70±13.92分钟、止血带应用时间118.28±11.56分钟、骨性愈合时间7.35±1.09周、术后3个月膝关节屈伸活动度115.20° ±9.41°、术后6个月Lysholm评分90.96±3.29分、Lachman试验阳性率5.26%、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0.52%;观察组手术时间40.84±10.78分钟、止血带应用时间115.74±11.13分钟、骨性愈合时间7.20±1.04周、术后3个月膝关节屈伸活动度140.72° ±14.39°、术后6个月Lysholm评分95.91±4.03分、Lachman试验阳性率5.88%、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1.76%.手术时间,观察组明显短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止血带应用时间,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性愈合时间,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膝关节功能评分,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屈伸活动度,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achman试验阳性率,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常规医用钢丝比较,Orthocord缝线用于行微创关节镜下内固定治疗Meyers-MckeeverⅢ-Ⅳ型胫骨髁间棘骨折患者具有操作简便,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效果佳等优势,且未导致并发症发生风险上升.
作者:柯新;朱建河;古显波;吴铭涛 刊期: 2018年第10期
目的:探析预见性护理干预对老年骨质疏松患者防跌倒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4月~2017年4月我院接诊的104例老年骨质疏松患者,根据患者入院治疗时间的先后分组,52例/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接受预见性护理干预,对2组干预效果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跌倒发生率5.77%,明显低于对照组19.23%(P<0.05);观察组疾病知识知晓率、饮食依从率、用药依从率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骨密度改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老年骨质疏松患者实施预见性护理干预后,可使其掌握正确的防跌倒措施,用药方法,养成良好的饮食,生活习惯,提高骨密度,更加积极主动的配合治疗,可有效预防老年患者发生跌倒,切实提升其生活质量和身体质量,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黎国铃;郭春兰;林雯倩;姚杏娇;石碧兰 刊期: 2018年第10期
目的:探讨使用InterTan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效果以及在治疗此类骨折的手术技巧、及围手术期处理方案.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3月~2016年12月应用InterTan内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49例,对术后并发症、骨折愈合时间、负重时间、Harris髋关节评分进行记录和评估.结果:所有患者随访时间16±4个月,影像学骨折愈合时间8±3周,完全负重时间14±2周.终Harris评分86±3分,其中优17例,良25例,中5例,差2例,优良率87.5%.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应用In-terTan髓内固定系统比较适用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结合规范的手术操作和相应的手术技巧,可以获得良好的手术效果.
作者:贾文杰 刊期: 2018年第10期
目的:探究股骨近端髓内钉固定(PFNA)和动力髋螺钉(DHS)内固定治疗老年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于2014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84例老年粗隆间骨折患者,回顾性分析患者相关的临床资料,将采用PFNA治疗的44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将采用DHS治疗的4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对2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并发症及髋关节Harris评分进行观察并比较.结果:术后随访半年,观察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下地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髋关节Harris评分相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采用PFNA治疗的手术时间短,创伤较小,有利于患者的术后恢复,适合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孔庆鹏;李清峰;张健 刊期: 2018年第10期
目的:分析老年退行性骨关节炎治疗中人工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筛选2013年5月~2017年9月本院收治的60例老年退行性骨关节炎患者,以不同手术疗法为依据分组:观察组(30例施以人工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疗法),对照组(30例施以常规保守疗法),同时观察、对照2组临床效果.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治疗优良率93.33%(28/30),明显比对照组73.33%(22/30)高,(P<0.05);膝关节HSS评分(功能、疼痛、肌力、屈曲畸形、活动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组骨性关节炎指数评分(WOMAC)、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比对,有差异性(P<0.05).结论:临床以人工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疗法治疗老年退行性骨关节炎,应用效果比常规保守疗法更显著,可明显提升患者治疗优良率,改善关节疼痛症状,临床操作起来安全性也较高.
作者:王用通 刊期: 2018年第10期
目的:分析研讨闭合复位微创PFNA(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用1:1随机数字法分2组讨论我院2015年8月~2017年4月期间收治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80例,对照组接受股骨近端重建钉(PFN)治疗,观察组接受PFNA闭合复位内固定治疗,观察2组治疗状况,如出血量、手术时间、并发症、术后负重时间等,并比较.结果: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5%,低于对照组15%,且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完全负重时间均低于对照组,且P<0.05;术前血红蛋白P值>0.05,术后血红蛋白,观察组高于对照组,且P<0.05.结论:分析后建议临床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可考虑给予闭合复位微创PFNA内固定方式,和PFN方式对比,其出血量低,操作简单,并发症低,对术后骨折愈合存在有利作用,值得应用.
作者:曹源军 刊期: 2018年第10期
目的:探讨术后综合护理对脊柱骨折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效果.方法:选取47例我院在2016~2017年收治的脊柱骨折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护理对照组23例和术后综合护理的观察组24例.比较2组脊柱骨折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以及患者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和护理满意度较对照组改善,比较2组差异上P<0. 05.结论:术后综合护理改善患者治疗效果,在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中效果显著,临床价值重大.
作者:于先会 刊期: 2018年第10期
目的:探讨胫骨远端内侧解剖钢板固定(使用MIPPO技术)治疗胫骨中下段骨折的疗效.方法:对我院于2013年7月~2015年7月收治的84例胫骨中下段骨折患者行胫骨远端内侧解剖钢板内固定和外侧解剖钢板内固定进行回顾性分析,主要观察了2组患者的手术指标,术后并发症及根据Kofeod评分标准对2组患者术后踝关节功能恢复评估.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内固定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完全负重时间均小于对照组患者的时间,数据差异明显(P<0.05).对照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病率明显高于观察组,数据差异明显(P<0.05).根据Kofeod评分标准对2组患者术后踝关节评分,观察组的优良率高于对照组的优良率,2组数据差异明显(P<0.05).结论:胫骨远端内侧解剖钢板固定治疗胫骨中下段骨折,能够明显提高骨折愈合的速度,加强恢复踝关节活动功能,是比较理想的治疗方式.
作者:吴良丰;林楚标;钟镇彬 刊期: 2018年第10期
目的:每一台手术的成功都是团队合作的成果,如何让术者、助手在术中完美配合,除了长期工作中培养的默契感外,重要的是针对每次手术制定严密的术前计划并严格进行.方法:2017年6月~2018年1月,我院使用Mimics软件系统结合3D打印模型,对人工关节置换、肱骨髁间粉碎性骨折手术进行术前模型演练,对演练结果进行总结分析,制定严密的手术操作计划,同时培养了团队配合效率.结果:各类手术平均用时减少,术中出血量减少(P<0.05),而各类手术疗效评价与常规手术比较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Mimics结合3D打印技术在骨科术前演练应用,没有对手术疗效产生负面影响,反而提高了手术效率,减少了手术用时,降低手术出血量,值得推广.
作者:黄昆;唐箫;张淼 刊期: 2018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分析复杂性视网膜脱离患者的术后康复护理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5年2月~2017年5月期间在我院接受诊治的复杂性视网膜脱离患者共70例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按照护理方案的异同将以上研究对象进行分组,分别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5例,其中观察组复杂性视网膜脱离患者给予术后康复护理,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对2组患者的康复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护理后,观察组SDS(抑郁)评分、SAS(焦虑)评分、术后第3天、5天VAS疼痛评分、生存质量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2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临床上,复杂性视网膜脱落患者经手术治疗后,再给予其实施术后康复护理,不仅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的心理不良情绪(SDS、SAS),使其维持较好的心理状态进行术后康复,同时也可以有效提高其生存质量,缓解术后疼痛,临床上应用此方式,可以推广应用.
作者:林琳;迟丽丽;李宝妤 刊期: 2018年第10期
目的:探析在膝关节骨创伤治疗过程中使用关节镜微创技术的临床效果.方法:本文的观察对象选取我院2015年2月~2017年2月所收治的膝关节骨创伤患者中的94例,并将其分为2组,对照组、观察组.对照组:有47例患者,实施传统的治疗方式;观察组:有47例患者,实施关节镜微创技术方式,对比其治疗后的效果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手术一般情况、平均住院时间、平均下地时间的效果相比于对照组的较优,P<0.05,具有显著的差异.结论:实施关节镜微创技术在膝关节骨创伤的治疗上的效果显著,可以在治疗效果提高的同时改善手术预后效果,将平均住院时间、下地时间有效缩短,在临床上具有重要价值、作用.
作者:张小礼;李光涛 刊期: 2018年第10期
目的:探究综合性预防护理在压疮、心理状况方面给老年股骨粗隆骨折患者带来的影响.方法:择取2013年2月~2017年2月期间于笔者医院治疗股骨粗隆骨折的80例老年患者,以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2组,并采取不同护理方案,即:采取综合性预防护理的40例观察组患者和采取常规护理的相同例数的对照组患者.对比2组患者的压疮发生率、焦虑评分、抑郁评分.结果:观察组的压疮发生率为7.5%,对照组的压疮发生率为27.5%,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观察组的焦虑评分与抑郁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性预防护理在老年股骨粗隆骨折患者中的应用可以降低其压疮发生率,消除其负性情绪,其影响非常积极.
作者:王新 刊期: 2018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在Denis B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中应用单侧椎弓根入路减压椎间融合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86例Denis B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按照入选顺序进行编号并利用随机数表分组.观察组实施单侧椎弓根入路减压+椎间融合内固定手术,对照组实施单侧椎弓根入路减压+跨伤椎融合内固定手术.对比手术所用时间、出血量、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测量并对比术前与术后即刻Cobb角、伤椎及其上位椎间隙高度变化,并对比随访期间(6个月)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手术所用时间和术后下床活动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且前者出血量明显少于后者(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术后即刻Cobb角均较术前远远减小(P<0.05),且2组术后即刻伤椎及其上位椎间隙高度均较术前远远升高(P<0.05),且术后即刻研究组Cobb角远小于对照组(P<0.05),而伤椎及其上位椎间隙高度远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随访期间总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Denis B型熊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实施单侧椎弓根入路减压椎间融合手术能够减轻创伤,还可减小Cobb角,促进伤椎及其上位椎间隙高度的恢复,安全性高.
作者:沈壮迎 刊期: 2018年第10期
目的:探讨核磁共振成像对膝关节隐性骨折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6月本院收治的126例膝关节隐性骨折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患者的骨折部位、骨折类型、半月板及韧带损伤的MRI表现.结果:126例患者中共有237处隐性骨折,其中Ⅰ型骨折(隐性骨皮质下骨折)87例,Ⅱ型骨折(隐性骨皮质骨折)30例,Ⅲ型骨折(隐性骨软骨骨折)9例.MRI表现:Ⅰ型骨折表现为骨皮质下骨松质内较大范围的线状、网格状、地图样异常信号区;Ⅱ型骨折表现为关节软骨下皮质低信号带中断,平行或垂直于软骨,与骨髓高信号形成显著对比;Ⅲ型骨折表现为关节软骨连续性中断或层次不清,伴有软骨下骨性关节面下陷.结论:核磁共振成像对膝关节隐性骨折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可作为影像学检查的首选方法.
作者:于宏亮 刊期: 2018年第10期
目的:探析Pilon骨折采取胫骨远端锁定钢板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将2013年8月~2017年8月期间我院通过诊断后确诊为Pilon骨折患者60例纳为参研的样本,遵循双盲法分组标准均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前者实施常规钢板固定术;后者实施胫骨远端锁定钢板治疗.经统计学分析比较2组手术情况、疗效以及生活质量改善的优劣.结果:观察组手术多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踝关节功能优良率96.7%,大于对照组73.3%,生活质量改善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存在显著的统计学意义.结论:Pilon骨折临床治疗中采取胫骨远端锁定钢板治疗效果确切,不仅能优化手术指标,快速恢复患者踝关节功能,还可提升生活质量,值得临床大力推广.
作者:刘晓帆 刊期: 2018年第10期
目的:探讨老年性骨质疏松症(OP)患者脂代谢水平及与OP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本院收治OP老年患者55例,选择同期在本院体检健康者5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2组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高密度脂蛋白(HDL-C)、骨密度(BMD)及血清骨钙素(BGP)水平.分析OP患者TG、TC、LDL-C、HDL-C与其BMD、BGP的相关性.结果:OP组老年患者的TG、TC、LDL-C明显高于对照组,HDL-C、BMD、BGP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OP骨折组老年患者TG、TC、LDL-C明显高于OP无骨折组,HDL-C、BMD、BGP明显低于OP无骨折组(P<0.01).经Spearman相关性分析,OP老年患者血清中TG、TC、LDL-C与BMD、BGP呈负相关,HDL-C与BMD、BGP呈正相关(P<0.01).结论:OP患者脂代谢异常可能影响骨代谢,对OP的发生发展有一定促进作用.
作者:彭巧贝 刊期: 2018年第10期
目的:研究分析X线踝关节骨折和MRI诊断下胫腓联合损伤诊断的作用,为临床诊断提供可靠的参考.方法:根据2013年11月~2015年11月我院的Lauge-Hansen分型及Denis-Weber分型的踝关节骨折患者56例开展研究分析,为患者提供X线诊断,并以MRI作为参照,评估下胫腓联合损伤完整性,对踝关节骨折X线和MRI的敏感度、特异性和相关性进行探讨研究.结果:全部患者的Weber分型为,16例A型,28例B型,12例C型,LH分型为10例II级,7例III级,9例IV级.此次的研究结果显示,X线与Weber分型结合显示的患者前后韧带的损伤敏感度为49%,而LH分型则为93%,前者的特异性是100%,后者的特异性是94%.X线对于韧带损伤情况无法获得可靠信息,只能判断是否存在损伤,LH分型和MRI检查存在共性.结论:急性下胫腓联合损伤患者早期确诊后积极治疗能够获得较好的恢复,可以选择LH分型和线对踝关节骨折的胫腓联合韧带损伤情况进行分析,使用MRI分析损伤程度.
作者:单芝梅;夏军;郑刚;王新波;杨长春;张鸿 刊期: 2018年第10期
目的:探究绝经期女性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危险因素及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52例绝经期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女性患者(观察组)与同期入院接受体检的64例非骨质疏松绝经期女性(对照组)临床资料,分析2组女性年龄、体重、身高、体质量指数(BMI)、产次、母乳喂养时间、家族骨质疏松症病史、规律性运动情况、饮酒情况、乳制品摄入量、失眠情况、饮用浓茶习惯、糖尿病患病情况差异,对单因素分析后存在显著性差异的指标行非条件Logistic多元逐步回归分析.52例观察组患者中接受PFNA治疗者共40例(PFNA组),比较其治疗前及治疗后6个月时髋关节功能(Harris髋关节评分量表)、生存质量[欧洲五维健康量表(EQ-5D)]变化,观察治疗后6个月内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女性年龄、身高、母乳喂养时间、饮酒习惯、失眠情况、糖尿病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低BMI、高产次、有家族骨质疏松症病史、运动无规律、低乳制品摄入量均是导致绝经期女性发生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治疗后6个月时,PFNA组患者Hariss髋关节功能各项评分及总分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提升(P均<0.05),而EQ-5D评分较治疗前有显著下降(P<0.05).治疗后6个月内,PFNA组患者中螺旋刀头部分脱出、切口感染、异位骨化均出现1例(2.5%),且经过对应处理后均愈合良好.结论:绝经期女性发生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风险与BMI、产次、家族骨质疏松症病史、规律性运动情况、乳制品摄入量关系较为密切,且PFNA对其治疗效果较为理想,有利于髋关节功能转归.
作者:王俊 刊期: 2018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