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每一台手术的成功都是团队合作的成果,如何让术者、助手在术中完美配合,除了长期工作中培养的默契感外,重要的是针对每次手术制定严密的术前计划并严格进行.方法:2017年6月~2018年1月,我院使用Mimics软件系统结合3D打印模型,对人工关节置换、肱骨髁间粉碎性骨折手术进行术前模型演练,对演练结果进行总结分析,制定严密的手术操作计划,同时培养了团队配合效率.结果:各类手术平均用时减少,术中出血量减少(P<0.05),而各类手术疗效评价与常规手术比较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Mimics结合3D打印技术在骨科术前演练应用,没有对手术疗效产生负面影响,反而提高了手术效率,减少了手术用时,降低手术出血量,值得推广.
作者:黄昆;唐箫;张淼 刊期: 2018年第10期
目的:探析Pilon骨折采取胫骨远端锁定钢板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将2013年8月~2017年8月期间我院通过诊断后确诊为Pilon骨折患者60例纳为参研的样本,遵循双盲法分组标准均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前者实施常规钢板固定术;后者实施胫骨远端锁定钢板治疗.经统计学分析比较2组手术情况、疗效以及生活质量改善的优劣.结果:观察组手术多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踝关节功能优良率96.7%,大于对照组73.3%,生活质量改善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存在显著的统计学意义.结论:Pilon骨折临床治疗中采取胫骨远端锁定钢板治疗效果确切,不仅能优化手术指标,快速恢复患者踝关节功能,还可提升生活质量,值得临床大力推广.
作者:刘晓帆 刊期: 2018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在Denis B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中应用单侧椎弓根入路减压椎间融合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86例Denis B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按照入选顺序进行编号并利用随机数表分组.观察组实施单侧椎弓根入路减压+椎间融合内固定手术,对照组实施单侧椎弓根入路减压+跨伤椎融合内固定手术.对比手术所用时间、出血量、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测量并对比术前与术后即刻Cobb角、伤椎及其上位椎间隙高度变化,并对比随访期间(6个月)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手术所用时间和术后下床活动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且前者出血量明显少于后者(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术后即刻Cobb角均较术前远远减小(P<0.05),且2组术后即刻伤椎及其上位椎间隙高度均较术前远远升高(P<0.05),且术后即刻研究组Cobb角远小于对照组(P<0.05),而伤椎及其上位椎间隙高度远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随访期间总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Denis B型熊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实施单侧椎弓根入路减压椎间融合手术能够减轻创伤,还可减小Cobb角,促进伤椎及其上位椎间隙高度的恢复,安全性高.
作者:沈壮迎 刊期: 2018年第10期
目的:探究绝经期女性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危险因素及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52例绝经期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女性患者(观察组)与同期入院接受体检的64例非骨质疏松绝经期女性(对照组)临床资料,分析2组女性年龄、体重、身高、体质量指数(BMI)、产次、母乳喂养时间、家族骨质疏松症病史、规律性运动情况、饮酒情况、乳制品摄入量、失眠情况、饮用浓茶习惯、糖尿病患病情况差异,对单因素分析后存在显著性差异的指标行非条件Logistic多元逐步回归分析.52例观察组患者中接受PFNA治疗者共40例(PFNA组),比较其治疗前及治疗后6个月时髋关节功能(Harris髋关节评分量表)、生存质量[欧洲五维健康量表(EQ-5D)]变化,观察治疗后6个月内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女性年龄、身高、母乳喂养时间、饮酒习惯、失眠情况、糖尿病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低BMI、高产次、有家族骨质疏松症病史、运动无规律、低乳制品摄入量均是导致绝经期女性发生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治疗后6个月时,PFNA组患者Hariss髋关节功能各项评分及总分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提升(P均<0.05),而EQ-5D评分较治疗前有显著下降(P<0.05).治疗后6个月内,PFNA组患者中螺旋刀头部分脱出、切口感染、异位骨化均出现1例(2.5%),且经过对应处理后均愈合良好.结论:绝经期女性发生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风险与BMI、产次、家族骨质疏松症病史、规律性运动情况、乳制品摄入量关系较为密切,且PFNA对其治疗效果较为理想,有利于髋关节功能转归.
作者:王俊 刊期: 2018年第10期
目的:探究股骨近端髓内钉固定(PFNA)和动力髋螺钉(DHS)内固定治疗老年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于2014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84例老年粗隆间骨折患者,回顾性分析患者相关的临床资料,将采用PFNA治疗的44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将采用DHS治疗的4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对2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并发症及髋关节Harris评分进行观察并比较.结果:术后随访半年,观察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下地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髋关节Harris评分相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采用PFNA治疗的手术时间短,创伤较小,有利于患者的术后恢复,适合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孔庆鹏;李清峰;张健 刊期: 2018年第10期
目的:研究分析X线踝关节骨折和MRI诊断下胫腓联合损伤诊断的作用,为临床诊断提供可靠的参考.方法:根据2013年11月~2015年11月我院的Lauge-Hansen分型及Denis-Weber分型的踝关节骨折患者56例开展研究分析,为患者提供X线诊断,并以MRI作为参照,评估下胫腓联合损伤完整性,对踝关节骨折X线和MRI的敏感度、特异性和相关性进行探讨研究.结果:全部患者的Weber分型为,16例A型,28例B型,12例C型,LH分型为10例II级,7例III级,9例IV级.此次的研究结果显示,X线与Weber分型结合显示的患者前后韧带的损伤敏感度为49%,而LH分型则为93%,前者的特异性是100%,后者的特异性是94%.X线对于韧带损伤情况无法获得可靠信息,只能判断是否存在损伤,LH分型和MRI检查存在共性.结论:急性下胫腓联合损伤患者早期确诊后积极治疗能够获得较好的恢复,可以选择LH分型和线对踝关节骨折的胫腓联合韧带损伤情况进行分析,使用MRI分析损伤程度.
作者:单芝梅;夏军;郑刚;王新波;杨长春;张鸿 刊期: 2018年第10期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tessys治疗老年人腰椎后纵韧带钙化伴椎管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了入住本院骨外科的50例老年腰椎后纵韧带钙化伴椎管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经皮椎间孔镜tessys治疗.比较本组患者手术前后VAS及JOA评分、治疗临床优良率.结果:(1)本组患者经随访,术后3个月及术后12个月VAS均显著低于术前(P<0.01),术后3个月及术后12个月JOA评分均显著高于术前(P<0.05~0.01);(2)经MacNab评判标准,末次随访后,优、良、可以及差的患者数分别为12例、31例、5例以及2例,临床优良率为86.00%(43/50).结论:经皮椎间孔镜tessys治疗老年人腰椎后纵韧带钙化伴椎管狭窄的临床疗效显著,对患者机体损伤小,术后恢复速度快,应加以推广.
作者:胡日鹤;唐勇;李笔锋 刊期: 2018年第10期
目的:分析研讨闭合复位微创PFNA(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用1:1随机数字法分2组讨论我院2015年8月~2017年4月期间收治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80例,对照组接受股骨近端重建钉(PFN)治疗,观察组接受PFNA闭合复位内固定治疗,观察2组治疗状况,如出血量、手术时间、并发症、术后负重时间等,并比较.结果: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5%,低于对照组15%,且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完全负重时间均低于对照组,且P<0.05;术前血红蛋白P值>0.05,术后血红蛋白,观察组高于对照组,且P<0.05.结论:分析后建议临床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可考虑给予闭合复位微创PFNA内固定方式,和PFN方式对比,其出血量低,操作简单,并发症低,对术后骨折愈合存在有利作用,值得应用.
作者:曹源军 刊期: 2018年第10期
目的:对多发性四肢骨折致失血休克患者接受临床急救的措施以及价值进行分析.方法:选取多发性四肢骨折患者50例,这50例患者均出现失血性休克的情况,时间为2015年1月~2016年8月,这50例多发性四肢骨折患者均接受临床急救治疗,对其治疗的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多发性四肢骨折致失血休克患者抗休克的成功率为98.00%;其中,58%的患者20分钟抗休克成功,30.00%的患者40分钟抗休克成功,10.00%的患者60分钟抗休克成功.结论:为多发性四肢骨折致失血性休克患者实施临床急救治疗的过程中,应加强患者疾病的分析,对抢救的计划进行制定,按照计划为患者实施生命体征监测、止血、伤情判断、补血、输液、简单患肢外固定、重要脏器损伤处理等措施,从而将患者休克抢救的成功率提高,减少死亡率,从而改善多发性四肢骨折致失血休克患者的预后.
作者:杨建华;纪军;陈经城 刊期: 2018年第10期
目的:探讨使用InterTan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效果以及在治疗此类骨折的手术技巧、及围手术期处理方案.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3月~2016年12月应用InterTan内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49例,对术后并发症、骨折愈合时间、负重时间、Harris髋关节评分进行记录和评估.结果:所有患者随访时间16±4个月,影像学骨折愈合时间8±3周,完全负重时间14±2周.终Harris评分86±3分,其中优17例,良25例,中5例,差2例,优良率87.5%.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应用In-terTan髓内固定系统比较适用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结合规范的手术操作和相应的手术技巧,可以获得良好的手术效果.
作者:贾文杰 刊期: 2018年第10期
目的:探讨核磁共振成像对膝关节隐性骨折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6月本院收治的126例膝关节隐性骨折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患者的骨折部位、骨折类型、半月板及韧带损伤的MRI表现.结果:126例患者中共有237处隐性骨折,其中Ⅰ型骨折(隐性骨皮质下骨折)87例,Ⅱ型骨折(隐性骨皮质骨折)30例,Ⅲ型骨折(隐性骨软骨骨折)9例.MRI表现:Ⅰ型骨折表现为骨皮质下骨松质内较大范围的线状、网格状、地图样异常信号区;Ⅱ型骨折表现为关节软骨下皮质低信号带中断,平行或垂直于软骨,与骨髓高信号形成显著对比;Ⅲ型骨折表现为关节软骨连续性中断或层次不清,伴有软骨下骨性关节面下陷.结论:核磁共振成像对膝关节隐性骨折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可作为影像学检查的首选方法.
作者:于宏亮 刊期: 2018年第10期
目的:分析解剖钢板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3月~2017年3月接诊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15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将其按照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分别75例患者.观察组患者使用解剖钢板固定术治疗,对照组患者使用抗旋股骨近端髓内钉(PFAN)治疗,对比2组患者的手术情况和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70.21±9.14分钟、术中出血量151.21±15.21ml、住院时间15.11±2.12天,对照组患者上述指标分别为89.69±10.12分钟、249.23±20.13ml、8.89±2.45ml、19.88±3.45天,对比均存在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的髋关节恢复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PFAN和解剖钢板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效果均可,但解剖钢板固定治疗效果更明确,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良好,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作者:何学 刊期: 2018年第10期
目的:探析在膝关节骨创伤治疗过程中使用关节镜微创技术的临床效果.方法:本文的观察对象选取我院2015年2月~2017年2月所收治的膝关节骨创伤患者中的94例,并将其分为2组,对照组、观察组.对照组:有47例患者,实施传统的治疗方式;观察组:有47例患者,实施关节镜微创技术方式,对比其治疗后的效果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手术一般情况、平均住院时间、平均下地时间的效果相比于对照组的较优,P<0.05,具有显著的差异.结论:实施关节镜微创技术在膝关节骨创伤的治疗上的效果显著,可以在治疗效果提高的同时改善手术预后效果,将平均住院时间、下地时间有效缩短,在临床上具有重要价值、作用.
作者:张小礼;李光涛 刊期: 2018年第10期
目的:探究持续性负压吸引在治疗肢体皮肤软组织缺损方面的临床疗效观察.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7年1月来我院接受治疗的肢体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40例,进行负压引流治疗.观察患者坏死组织及肉芽生长情况、创伤面感染情况、并发症以及治疗有效率.结果:经过6~20天治疗后,创伤面坏死组织完全清除,肉芽组织生长较新鲜.治疗前有17例患者的细菌培养为阳性,经过治疗后,细菌培养阳性患者3例.少部分患者出现正常皮肤浸渍现象,3例患者出现皮肤瘙痒等症状,2例出现渗血.另外,40例患者中,显效13例,有效24例,无效3例,治疗有效率为92.5%.结论:持续性封闭负压引流术能够有效控制创伤面感染和肉芽组织生长,治疗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作者:张允烨 刊期: 2018年第10期
目的:探讨踝关节骨折伴下胫腓联合分离患者利用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7年1月期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踝关节骨折伴下胫腓联合分离患者42例,根据不同的手术将其分成2组,对照组采用短肌健移位术,观察组患者接受骨膜转位术治疗,对比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92.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8.8%,P<0.05;2组的手术用时分别为66.8±3.4分钟,69.2±3.1分钟,组间无统计意义,P>0.05.结论:对踝关节骨折伴下胫腓联合分离患者实施腓骨骨膜转位手术治疗的效果较优,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袁善有 刊期: 2018年第10期
目的:分析老年退行性骨关节炎治疗中人工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筛选2013年5月~2017年9月本院收治的60例老年退行性骨关节炎患者,以不同手术疗法为依据分组:观察组(30例施以人工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疗法),对照组(30例施以常规保守疗法),同时观察、对照2组临床效果.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治疗优良率93.33%(28/30),明显比对照组73.33%(22/30)高,(P<0.05);膝关节HSS评分(功能、疼痛、肌力、屈曲畸形、活动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组骨性关节炎指数评分(WOMAC)、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比对,有差异性(P<0.05).结论:临床以人工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疗法治疗老年退行性骨关节炎,应用效果比常规保守疗法更显著,可明显提升患者治疗优良率,改善关节疼痛症状,临床操作起来安全性也较高.
作者:王用通 刊期: 2018年第10期
目的:探讨足踝关节不稳定治疗采用带线锚钉修复的临床效果.方法:选2015年11月~2017年6月在我院进行救治的足踝关节不稳定患者30例作为研究的对象,对3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足踝关节稳定性情况,并对患者的术后病情进行评估.结果:患者足踝关节稳定性评分为92.6±4.2分,和治疗前相比,治疗后患者的踝关节稳定性强于治疗前,2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距骨倾斜、移位与手术后进行对比,差异较明显(P<0.05).结论:在足踝关节不稳的治疗当中实施带线锚钉修复术进行治疗,可以有效稳定踝关节,提高患者踝关节功能,提升稳定性.
作者:袁钢 刊期: 2018年第10期
目的:探讨颅脑外伤患者的急救对策及优质护理的效果.方法:本次研究对象为2017年1月~2017年9月到我院接受治疗的56例颅脑外伤患者.将56例患者随机分成2组,其中对照组(28例)给予临床传统护理,观察组(28例)则采用临床优质护理进行干预.对2种不同的护理方法进行观察,并对比2组取得的护理满意度情况、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情况和生活能力量表(BI)指数变化情况.结果:对比2组患者取得的护理满意度情况,观察组护理满意度96.4%,明显优于对照组78.5%,数据比较符合统计学原理(p<0.05);2组患者接受不同护理前的NIHSS评分和BI指数比较无明显差异性(p>0.05).而在接受不同护理措施干预后,观察组在NIHSS评分和BI指数取得的结果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数据比较具有显著差异性,符合统计学原理(p<0.05).结论:对颅脑外伤患者采用的优质护理措施进行干预,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同时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临床效果理想,是一种值得临床大力推广使用的护理方法.
作者:雷菊蕊;黎艳媚;陈丽婵;赖惠芳;杨珺 刊期: 2018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创伤性脊柱损伤患者的急诊护理措施及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4月~2016年8月在我院急诊科接受抢救的56例创伤性脊柱损伤患者随机平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分别给予常规急诊护理和针对性急诊护理,并对比分析2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抢救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比较存在显著性(P<0.05).结论:在创伤性脊柱损伤的抢救过程中给予针对性急诊护理干预,可促进抢救效果得到显著提高.
作者:彭晓华 刊期: 2018年第10期
目的:研究颈椎前路减压植骨钢板内固定手术治疗颈椎骨折患者的围术期护理.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17年3月之间收治的颈椎骨折行颈椎前路手术治疗的患者20例作为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患者围手术期间的全方位护理措施及术后康复指导对患者的影响.结果:患者住院期间无并发症发生,术后恢复较好.结论:全方位的围手术期护理及有效的康复指导,有效促进了颈椎前路手术治疗颈椎骨折患者的康复.
作者:杨柳 刊期: 2018年第10期
目的:分析研究多发性肋骨骨折的临床护理方法.方法:随机将100例多发性肋骨骨折患者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均为50例,对照组患者选择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则选择综合护理,对患者的护理效果进行观察分析.结果:在住院时间、肺部感染发生率、护理总满意度方面,观察组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为多发性肋骨骨折患者提供科学的护理干预,能将肺部感染发生率显著降低,让患者的住院时间缩短,让其护理满意度显著提高,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宫美娟 刊期: 2018年第10期
目的:探索分析针对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高龄患者实施针对性护理配合的方案及效果.方法:将我院2015年1月~2017年10月期间收治的接受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高龄患者160例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组,对照组80例均接受常规方式手术配合护理,观察组80例均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予以针对性手术室护理配合方案.将临床效果进行对比.结果:2组研究对象术中输液量均相对接近(P>0.05),观察组患者术中输血量以及手术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术前的血压、呼吸及心率等相关指标均无明显性差异(P>0.05),在完成手术后,上述指标均明显性变化(P<0.05),观察组患者的变化幅度明显性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显著性低于对照组(P<0.05),其术后疼痛程度评分显著性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高龄患者积极实施针对性手术室护理配合方案,可以保障手术的顺利实施,有助于促进患者预后,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黄纯丽 刊期: 2018年第10期
目的:研究观察围术期整体护理对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效果.方法:择期2015年6月~2017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84例,将之以数字法随机分为对照组42例和观察组42例,所有患者均接受内固定术,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整体护理,比较观察2组干预效果.结果:2组比较治疗后的优良率,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组比较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及护理满意度,观察组比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更低,住院时间更短,护理满意度更高(p<0.05).结论:临床应用整体护理对围术期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进行干预,能够有效提高治疗效果,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促进患者恢复效率的提高,同时患者对护理更为满意,值得推广.
作者:许晓霞;林晓青;张彩虹;谢洁 刊期: 2018年第10期
目的:分析对接受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的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7月~2017年7月本院接受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的患者80例,依据护理方式分为观察组、对照组,每组各有患者40例,前者接受综合护理干预,后者接受基础护理干预,比较2组效果.结果:观察组护理后膝关节功能评分80.65±6.69分,对照组72.52±5.49分;观察组术后7天及14天的疼痛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护理后1个月、3个月6分钟步行距离均长于对照组.结论:对接受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的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能够提升患者膝关节功能,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可广泛进行推广.
作者:张春雷 刊期: 2018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分析复杂性视网膜脱离患者的术后康复护理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5年2月~2017年5月期间在我院接受诊治的复杂性视网膜脱离患者共70例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按照护理方案的异同将以上研究对象进行分组,分别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5例,其中观察组复杂性视网膜脱离患者给予术后康复护理,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对2组患者的康复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护理后,观察组SDS(抑郁)评分、SAS(焦虑)评分、术后第3天、5天VAS疼痛评分、生存质量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2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临床上,复杂性视网膜脱落患者经手术治疗后,再给予其实施术后康复护理,不仅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的心理不良情绪(SDS、SAS),使其维持较好的心理状态进行术后康复,同时也可以有效提高其生存质量,缓解术后疼痛,临床上应用此方式,可以推广应用.
作者:林琳;迟丽丽;李宝妤 刊期: 2018年第10期
目的:分析脑梗死护理中偏瘫肢体康复训练护理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84例脑梗死偏瘫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42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入肢体康复训练,对比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肌力变化优于对照组,生活质量评分及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脑梗死偏瘫患者实施肢体康复训练能改善肌力情况,提高生活质量及护理满意度,可推广应用.
作者:傅巧 刊期: 2018年第10期
目的:探究综合性预防护理在压疮、心理状况方面给老年股骨粗隆骨折患者带来的影响.方法:择取2013年2月~2017年2月期间于笔者医院治疗股骨粗隆骨折的80例老年患者,以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2组,并采取不同护理方案,即:采取综合性预防护理的40例观察组患者和采取常规护理的相同例数的对照组患者.对比2组患者的压疮发生率、焦虑评分、抑郁评分.结果:观察组的压疮发生率为7.5%,对照组的压疮发生率为27.5%,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观察组的焦虑评分与抑郁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性预防护理在老年股骨粗隆骨折患者中的应用可以降低其压疮发生率,消除其负性情绪,其影响非常积极.
作者:王新 刊期: 2018年第10期
目的:探析预见性护理干预对老年骨质疏松患者防跌倒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4月~2017年4月我院接诊的104例老年骨质疏松患者,根据患者入院治疗时间的先后分组,52例/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接受预见性护理干预,对2组干预效果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跌倒发生率5.77%,明显低于对照组19.23%(P<0.05);观察组疾病知识知晓率、饮食依从率、用药依从率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骨密度改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老年骨质疏松患者实施预见性护理干预后,可使其掌握正确的防跌倒措施,用药方法,养成良好的饮食,生活习惯,提高骨密度,更加积极主动的配合治疗,可有效预防老年患者发生跌倒,切实提升其生活质量和身体质量,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黎国铃;郭春兰;林雯倩;姚杏娇;石碧兰 刊期: 2018年第10期
目的:研究骨科大手术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急性压疮等并发症的循证护理干预分析.方法:抽选2014年5月~2017年5月就诊于我院的骨科大手术患者58例,随机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9例,对照组患者术后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给予循证护理干预.比较2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生活质量、焦虑情绪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下肢深静脉血栓、急性褥疮、切口感染发生率依次为3.45%、6.90%、3.45%,与对照组17.24%、41.38%、13.79%比较显著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住院期间生活质量、SAS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率为86.21%,与对照组62.07%比较显著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骨科大手术患者给予循证护理能有效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急性压疮等并发症发生,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增加护理满意度.
作者:吕丽梅;梁建玲;杜敏蓝 刊期: 2018年第10期
目的:探讨术后综合护理对脊柱骨折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效果.方法:选取47例我院在2016~2017年收治的脊柱骨折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护理对照组23例和术后综合护理的观察组24例.比较2组脊柱骨折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以及患者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和护理满意度较对照组改善,比较2组差异上P<0. 05.结论:术后综合护理改善患者治疗效果,在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中效果显著,临床价值重大.
作者:于先会 刊期: 2018年第10期
目的: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后早期脱位原因及应对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1月~2015年6月诊治的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脱位病例,探讨总结其脱位原因、治疗及相关预防措施.结果:本组共8例患者,男性3例,女性5例,年龄52~80岁,平均年龄72.6岁.所有患者均具有明确的不稳定因素和潜在的不稳定因素.1期切开翻修处理不稳定因素,结合个性化处理潜在的不稳定因素,治疗后均获得稳定,术后随访6个月~5年,未再出现脱位.结论:导致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脱位的原因错综复杂,既有明确的不稳定因素,也有潜在的不稳定因素,需要个性化处理,才能取得满意效果.
作者:邵勇军;胡争波;李文虎;蓝文兴 刊期: 2018年第10期
目的:对踝关节骨折采取手术和手法保守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对比研究.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1月~2017年1月我院骨外科收治的83例踝关节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成观察组(45例)和对照组(38例),对照组采取手法保守治疗,观察组采取经皮内固定术治疗,对比2组住院时间、骨愈合时间及医疗费用,术后根据踝关节功能恢复和X线复查情况评测2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住院时间、医疗费用相对高于对照组,但骨愈合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均存在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优良率为93.3%,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4.4%,分别与对照组的77.5%、15.0%相比,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相比手法保守治疗,手术治疗踝关节骨折效果更确切,骨愈合时间更短,并发症少,但住院时间和医疗费用较高,应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用合适疗法.
作者:朱明;孟华 刊期: 2018年第10期
目的:探讨VSD技术联合游离植皮I期修复体表感染创面的临床应用研究.方法:选自我院于2013年1月~2016年12月期间收治的体表感染创面患者41例(n=43处),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21例(23处)和对照组20例(20处).观察组采用VSD技术联合游离植皮I期修复治疗,对照组采用植皮加加压包扎治疗.比较2组皮片成活情况、2次感染情况、创面愈合时间及住院时间.结果:2组皮片成活率比较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2组2次感染率比较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创面愈合时间快于对照组,且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VSD技术联合游离植皮I期修复体表感染创面的临床效果显著,可加快创面愈合时间及缩短住院时间,具有重要研究意义.
作者:吴起;靳高峰;严梅栩;梁建康;何国彬;梁冠球 刊期: 2018年第10期
目的:探讨老年性骨质疏松症(OP)患者脂代谢水平及与OP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本院收治OP老年患者55例,选择同期在本院体检健康者5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2组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高密度脂蛋白(HDL-C)、骨密度(BMD)及血清骨钙素(BGP)水平.分析OP患者TG、TC、LDL-C、HDL-C与其BMD、BGP的相关性.结果:OP组老年患者的TG、TC、LDL-C明显高于对照组,HDL-C、BMD、BGP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OP骨折组老年患者TG、TC、LDL-C明显高于OP无骨折组,HDL-C、BMD、BGP明显低于OP无骨折组(P<0.01).经Spearman相关性分析,OP老年患者血清中TG、TC、LDL-C与BMD、BGP呈负相关,HDL-C与BMD、BGP呈正相关(P<0.01).结论:OP患者脂代谢异常可能影响骨代谢,对OP的发生发展有一定促进作用.
作者:彭巧贝 刊期: 2018年第10期
目的:观察医用臭氧联合康复技术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5例178条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按WOMAC(the westernOntario and McMaMaster)评分标准依据评分匹配分组的方法分为臭氧联合康复技术观察组和对照组(玻璃酸钠组).观察组膝关节腔注射20ml浓度为20ug/ml的O3,隔日行针灸、推拿及运动康复技术,对照组注射玻璃酸钠20mg,治疗1个疗程(每周1次共5次),治疗过程中及第5次治疗完成后,随访3个月应用VAS(疼痛视觉模拟评分)、WOMAC评分标准,分析疗效.结果:治疗前后及组间VAS、WOMAC评分值明显降低(P<0.05).结论: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疗效方面,医用臭氧联合康复技术治疗优于玻璃酸钠注射.
作者:邵鸿生;陈涛;柴文晓;王斌雄 刊期: 2018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吻合小隐静脉及腓肠神经重建皮瓣生理性回流及感觉的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足跟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2011年12月~2015年12月我科收治13例足跟部不同程度的软组织缺损患者,创面大面积4×7cm,小2×3cm,采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所携带的小隐静脉、腓肠神经皮支于显微镜下与足底受区大隐静脉或局部静脉及胫神经或腓浅神经作端端或端侧缝合,重建皮瓣的生理性回流及感觉功能,皮瓣切取面积2×4cm~5×8cm,观察皮瓣成活及功能情况.结果:本组患者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12~30个月(平均15个月),13例皮瓣全部成活,未出现静脉瘀血、肿胀、张力性水疱及溃疡.术后皮瓣质地良好,外观恢复满意,足感觉及运动功能良好.按照美国足踝外科协会评分系统踝一后足评分系统(总分100分)进行评分,高得分94分,低80分,平均90分.按照Glickman-Mackinnon方法评定的皮瓣感觉恢复情况,皮瓣两点辨别觉4~8mm,其中S1级皮瓣9块,S2级皮瓣4块.结论:吻合小隐静脉及重建腓肠感觉神经的逆行腓肠神经营养血管岛状皮瓣修复足部软组织缺损,可明显改善皮瓣回流及保护性感觉功能,减少相关并发症,提高皮瓣成活率及成活质量,临床效果佳.
作者:陈添;李兰泉;黄少辉;谢章家 刊期: 2018年第10期
目的:观察1例2岁儿童经手掌部5指完全离断1期离断食指足背寄养2期再造拇指的效果,希望为手掌部5指完全离断儿童的临床治疗将依据提供.方法:2016年10月1例收治左手5指完全离断并手掌部分毁损的2岁儿童,入院后继续左手残端包扎止血,完善术前检查,患者家属强烈要求再植手术修复,急入手术室在全身麻醉下行左手清创探查左手中环小指再植、食指右足部异位寄养术,急诊术后6周行左足背寄养指回植再造左手拇指、右足游离植皮术,观察此例左手5指完全离断并手掌部分毁损儿童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此例左手5指完全离断并手掌部分毁损儿童术后回植左手再造拇指顺利成活,左手恢复部分功能.结论:左手5指完全离断并手掌部分毁损儿童采取1期离断食指足背寄养2期再造拇指的效果较好,儿童的回植再造拇指可以顺利成活,并将相关功能恢复,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张德洪;陈祥春 刊期: 2018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微创关节镜下医用钢丝与Orthocord缝线内固定治疗Meyers-MckeeverⅢ-Ⅳ型胫骨髁间棘骨折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差异.方法:研究对象选取胫骨髁间棘骨折患者共36例,采用随机抽签法分为对照组(医用钢丝关节镜下内固定)19例,观察组(Orthocord缝线关节镜下内固定)17例;比较2组患者围手术期临床指标、术后膝关节功能评分、屈伸活动度,Lachman试验阳性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结果:对照组手术时间64.70±13.92分钟、止血带应用时间118.28±11.56分钟、骨性愈合时间7.35±1.09周、术后3个月膝关节屈伸活动度115.20° ±9.41°、术后6个月Lysholm评分90.96±3.29分、Lachman试验阳性率5.26%、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0.52%;观察组手术时间40.84±10.78分钟、止血带应用时间115.74±11.13分钟、骨性愈合时间7.20±1.04周、术后3个月膝关节屈伸活动度140.72° ±14.39°、术后6个月Lysholm评分95.91±4.03分、Lachman试验阳性率5.88%、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1.76%.手术时间,观察组明显短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止血带应用时间,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性愈合时间,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膝关节功能评分,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屈伸活动度,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achman试验阳性率,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常规医用钢丝比较,Orthocord缝线用于行微创关节镜下内固定治疗Meyers-MckeeverⅢ-Ⅳ型胫骨髁间棘骨折患者具有操作简便,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效果佳等优势,且未导致并发症发生风险上升.
作者:柯新;朱建河;古显波;吴铭涛 刊期: 2018年第10期
目的:探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应用到股骨颈骨折伴骨质疏松老年患者治疗中的效果.方法:抽取2014年1月~2016年12月到我院诊治的股骨颈骨折伴骨质疏松老年患者80例,分为2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40例观察组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进行治疗,并比较分析2组患者的治疗成效.结果:对比发现,观察组经治疗后的治疗成效、手术出血总量、手术时长、住院时长都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应用到股骨颈骨折伴骨质疏松老年患者治疗中有显著效果,值得推广与运用.
作者:张文标 刊期: 2018年第10期
目的:探讨胫骨远端内侧解剖钢板固定(使用MIPPO技术)治疗胫骨中下段骨折的疗效.方法:对我院于2013年7月~2015年7月收治的84例胫骨中下段骨折患者行胫骨远端内侧解剖钢板内固定和外侧解剖钢板内固定进行回顾性分析,主要观察了2组患者的手术指标,术后并发症及根据Kofeod评分标准对2组患者术后踝关节功能恢复评估.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内固定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完全负重时间均小于对照组患者的时间,数据差异明显(P<0.05).对照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病率明显高于观察组,数据差异明显(P<0.05).根据Kofeod评分标准对2组患者术后踝关节评分,观察组的优良率高于对照组的优良率,2组数据差异明显(P<0.05).结论:胫骨远端内侧解剖钢板固定治疗胫骨中下段骨折,能够明显提高骨折愈合的速度,加强恢复踝关节活动功能,是比较理想的治疗方式.
作者:吴良丰;林楚标;钟镇彬 刊期: 2018年第10期
目的:探讨胫腓骨骨折在临床上应用外固定支架方式的治疗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2月~2016年2月收治的108例胫腓骨骨折患者,按照数字随机方法和知情同意原则,将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54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钢板内固定方式,观察组采用外固定支架方式.观察记录患者的临床效果,坚持术后对其半年~1年的随访,比较2组不同治疗方式的骨折复原情况、复原时间以及是否存在并发症等情况.结果:经过不同的方式治疗,观察组的患者恢复情况为85%,对照组为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的随访数据显示,观察组患者骨折愈合率为85.1%,对照组为59.2%,平均复原时间分别为8.9±1.1个月和13.8±1.6个月,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5.5% 和14.8%,可见,观察组治疗效果无论是在愈合时间,还是并发症发生情况,都优于对照组.结论:对于胫腓骨骨折的患者,实施外固定支架方法治疗,不仅手术操作简便,而且能缩短愈合时间,减少并发症,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李振 刊期: 2018年第10期
目的:观察关节镜微创技术对膝关节骨创伤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我院2016年3月~2017年3月收治的74例膝关节骨创伤患者为本次实验研究对象,按照手术质量方案不同将所有患者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37例患者给予常规开放手术治疗,观察组37例患者给予关节镜微创手术治疗,观察比较2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创口长度、平均手术时间、平均术中出血量、平均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术前、术后3天视觉疼痛评分(VAS)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术后1个月随访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94.6%VS81.0%),2组患者各项数据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O5).结论:对于膝关节骨创伤患者给予关节镜微创治疗,可有效缩小手术创口,减少患者术后平均手术时间、平均术中出血量、平均住院时间,促进患者膝关节功能的恢复.
作者:徐长德 刊期: 2018年第10期
骨缺损是临床上的常见病,治疗起来相当复杂,造成骨缺损的原因也多种多样,我们需要在掌握骨移植的适应证的前提下,选用合适的移植材料来治疗骨缺损.本文将主要介绍骨缺损移植材料的种类、特点并分析各自的优点、缺点.
作者:蔡沅锜;陈延龄;齐欣;蔡芝军;汤逊 刊期: 2018年第10期
全球每年每100 万人次中有10 ~80 人发生脊髓损伤( spinal cord injury,SCI) [1] ,而遭受这种损伤的病人平均年龄在33岁,其中约有1/3的脊髓损伤患者属于四肢瘫[2]. 对于四肢瘫病人来说,手功能对其日常生活活动的独立及生活质量的提高是非常重要的[3]. 相对于膀胱、肠道、甚至性功能的恢复来说,大多数四肢瘫患者更倾向于手功能的恢复[4]. 手臂和手功能的损害可以巨大地降低患者自我照顾的能力,这使得他们不得不依赖照顾者来维持日常的生活需要[5]. 四肢瘫患者的治疗分为3个阶段:急性期阶段,亚急性期阶段和功能重建阶段[6]. 当四肢瘫患者没有更进一步的神经损伤方面的恢复或功能方面的改善,代偿性功能重建的干预方法可考虑适用于符合重建条件的患者来改善他们的上肢功能和技巧[7].代偿性功能重建主要以手术等有创干预手段为主,包括:肌腱转位、神经移植以及功能性电刺激( functional electri-cal stimulation,FES)等[8].
作者:蔡朋;朱跃峰;张振发 刊期: 2018年第10期
髓芯减压属于股骨头坏死保髋手术经常使用的手段之一,在临床中的运用十分广泛,取得的效果也比较理想.本文详细阐述了股骨头坏死的原因、病理机制以及医治方式,并着重围绕髓芯减压+磷酸三钙多孔陶瓷医治股骨头坏死的手术材料、技术以及临床治疗效果等方面的有关研究展开综合阐述.
作者:彭阳;刘毅 刊期: 2018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