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持续性负压吸引在治疗肢体皮肤软组织缺损合并感染中的疗效观察

张允烨

关键词:持续性负压吸引, 治疗有效率, 组织感染, 软组织损伤
摘要:目的:探究持续性负压吸引在治疗肢体皮肤软组织缺损方面的临床疗效观察.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7年1月来我院接受治疗的肢体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40例,进行负压引流治疗.观察患者坏死组织及肉芽生长情况、创伤面感染情况、并发症以及治疗有效率.结果:经过6~20天治疗后,创伤面坏死组织完全清除,肉芽组织生长较新鲜.治疗前有17例患者的细菌培养为阳性,经过治疗后,细菌培养阳性患者3例.少部分患者出现正常皮肤浸渍现象,3例患者出现皮肤瘙痒等症状,2例出现渗血.另外,40例患者中,显效13例,有效24例,无效3例,治疗有效率为92.5%.结论:持续性封闭负压引流术能够有效控制创伤面感染和肉芽组织生长,治疗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中国伤残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分析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对于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

    目的:分析对接受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的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7月~2017年7月本院接受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的患者80例,依据护理方式分为观察组、对照组,每组各有患者40例,前者接受综合护理干预,后者接受基础护理干预,比较2组效果.结果:观察组护理后膝关节功能评分80.65±6.69分,对照组72.52±5.49分;观察组术后7天及14天的疼痛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护理后1个月、3个月6分钟步行距离均长于对照组.结论:对接受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的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能够提升患者膝关节功能,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可广泛进行推广.

    作者:张春雷 刊期: 2018年第10期

  • 闭合复位微创PFNA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分析研讨闭合复位微创PFNA(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用1:1随机数字法分2组讨论我院2015年8月~2017年4月期间收治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80例,对照组接受股骨近端重建钉(PFN)治疗,观察组接受PFNA闭合复位内固定治疗,观察2组治疗状况,如出血量、手术时间、并发症、术后负重时间等,并比较.结果: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5%,低于对照组15%,且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完全负重时间均低于对照组,且P<0.05;术前血红蛋白P值>0.05,术后血红蛋白,观察组高于对照组,且P<0.05.结论:分析后建议临床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可考虑给予闭合复位微创PFNA内固定方式,和PFN方式对比,其出血量低,操作简单,并发症低,对术后骨折愈合存在有利作用,值得应用.

    作者:曹源军 刊期: 2018年第10期

  • 绝经期女性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危险因素及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的治疗效果研究

    目的:探究绝经期女性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危险因素及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52例绝经期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女性患者(观察组)与同期入院接受体检的64例非骨质疏松绝经期女性(对照组)临床资料,分析2组女性年龄、体重、身高、体质量指数(BMI)、产次、母乳喂养时间、家族骨质疏松症病史、规律性运动情况、饮酒情况、乳制品摄入量、失眠情况、饮用浓茶习惯、糖尿病患病情况差异,对单因素分析后存在显著性差异的指标行非条件Logistic多元逐步回归分析.52例观察组患者中接受PFNA治疗者共40例(PFNA组),比较其治疗前及治疗后6个月时髋关节功能(Harris髋关节评分量表)、生存质量[欧洲五维健康量表(EQ-5D)]变化,观察治疗后6个月内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女性年龄、身高、母乳喂养时间、饮酒习惯、失眠情况、糖尿病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低BMI、高产次、有家族骨质疏松症病史、运动无规律、低乳制品摄入量均是导致绝经期女性发生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治疗后6个月时,PFNA组患者Hariss髋关节功能各项评分及总分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提升(P均<0.05),而EQ-5D评分较治疗前有显著下降(P<0.05).治疗后6个月内,PFNA组患者中螺旋刀头部分脱出、切口感染、异位骨化均出现1例(2.5%),且经过对应处理后均愈合良好.结论:绝经期女性发生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风险与BMI、产次、家族骨质疏松症病史、规律性运动情况、乳制品摄入量关系较为密切,且PFNA对其治疗效果较为理想,有利于髋关节功能转归.

    作者:王俊 刊期: 2018年第10期

  • 解剖钢板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方法及疗效分析

    目的:分析解剖钢板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3月~2017年3月接诊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15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将其按照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分别75例患者.观察组患者使用解剖钢板固定术治疗,对照组患者使用抗旋股骨近端髓内钉(PFAN)治疗,对比2组患者的手术情况和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70.21±9.14分钟、术中出血量151.21±15.21ml、住院时间15.11±2.12天,对照组患者上述指标分别为89.69±10.12分钟、249.23±20.13ml、8.89±2.45ml、19.88±3.45天,对比均存在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的髋关节恢复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PFAN和解剖钢板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效果均可,但解剖钢板固定治疗效果更明确,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良好,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作者:何学 刊期: 2018年第10期

  • 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骨质疏松症合并股骨颈骨折的分析

    目的:探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应用到股骨颈骨折伴骨质疏松老年患者治疗中的效果.方法:抽取2014年1月~2016年12月到我院诊治的股骨颈骨折伴骨质疏松老年患者80例,分为2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40例观察组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进行治疗,并比较分析2组患者的治疗成效.结果:对比发现,观察组经治疗后的治疗成效、手术出血总量、手术时长、住院时长都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应用到股骨颈骨折伴骨质疏松老年患者治疗中有显著效果,值得推广与运用.

    作者:张文标 刊期: 2018年第10期

  • 人工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应用在老年退行性骨关节炎治疗中的临床效果

    目的:分析老年退行性骨关节炎治疗中人工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筛选2013年5月~2017年9月本院收治的60例老年退行性骨关节炎患者,以不同手术疗法为依据分组:观察组(30例施以人工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疗法),对照组(30例施以常规保守疗法),同时观察、对照2组临床效果.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治疗优良率93.33%(28/30),明显比对照组73.33%(22/30)高,(P<0.05);膝关节HSS评分(功能、疼痛、肌力、屈曲畸形、活动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组骨性关节炎指数评分(WOMAC)、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比对,有差异性(P<0.05).结论:临床以人工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疗法治疗老年退行性骨关节炎,应用效果比常规保守疗法更显著,可明显提升患者治疗优良率,改善关节疼痛症状,临床操作起来安全性也较高.

    作者:王用通 刊期: 2018年第10期

  • 颈椎前路减压植骨钢板内固定手术治疗颈椎骨折患者的围术期护理

    目的:研究颈椎前路减压植骨钢板内固定手术治疗颈椎骨折患者的围术期护理.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17年3月之间收治的颈椎骨折行颈椎前路手术治疗的患者20例作为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患者围手术期间的全方位护理措施及术后康复指导对患者的影响.结果:患者住院期间无并发症发生,术后恢复较好.结论:全方位的围手术期护理及有效的康复指导,有效促进了颈椎前路手术治疗颈椎骨折患者的康复.

    作者:杨柳 刊期: 2018年第10期

  • 髓芯减压+磷酸三钙多孔陶瓷治疗股骨头坏死的研究进展

    髓芯减压属于股骨头坏死保髋手术经常使用的手段之一,在临床中的运用十分广泛,取得的效果也比较理想.本文详细阐述了股骨头坏死的原因、病理机制以及医治方式,并着重围绕髓芯减压+磷酸三钙多孔陶瓷医治股骨头坏死的手术材料、技术以及临床治疗效果等方面的有关研究展开综合阐述.

    作者:彭阳;刘毅 刊期: 2018年第10期

  • 带线锚钉修复在恢复足踝关节稳定性中的效果分析

    目的:探讨足踝关节不稳定治疗采用带线锚钉修复的临床效果.方法:选2015年11月~2017年6月在我院进行救治的足踝关节不稳定患者30例作为研究的对象,对3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足踝关节稳定性情况,并对患者的术后病情进行评估.结果:患者足踝关节稳定性评分为92.6±4.2分,和治疗前相比,治疗后患者的踝关节稳定性强于治疗前,2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距骨倾斜、移位与手术后进行对比,差异较明显(P<0.05).结论:在足踝关节不稳的治疗当中实施带线锚钉修复术进行治疗,可以有效稳定踝关节,提高患者踝关节功能,提升稳定性.

    作者:袁钢 刊期: 2018年第10期

  • 关节镜微创技术对膝关节骨创伤患者的临床疗效

    目的:观察关节镜微创技术对膝关节骨创伤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我院2016年3月~2017年3月收治的74例膝关节骨创伤患者为本次实验研究对象,按照手术质量方案不同将所有患者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37例患者给予常规开放手术治疗,观察组37例患者给予关节镜微创手术治疗,观察比较2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创口长度、平均手术时间、平均术中出血量、平均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术前、术后3天视觉疼痛评分(VAS)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术后1个月随访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94.6%VS81.0%),2组患者各项数据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O5).结论:对于膝关节骨创伤患者给予关节镜微创治疗,可有效缩小手术创口,减少患者术后平均手术时间、平均术中出血量、平均住院时间,促进患者膝关节功能的恢复.

    作者:徐长德 刊期: 2018年第10期

  • 老年股骨粗隆骨折患者综合性预防护理对压疮及心理状况的影响

    目的:探究综合性预防护理在压疮、心理状况方面给老年股骨粗隆骨折患者带来的影响.方法:择取2013年2月~2017年2月期间于笔者医院治疗股骨粗隆骨折的80例老年患者,以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2组,并采取不同护理方案,即:采取综合性预防护理的40例观察组患者和采取常规护理的相同例数的对照组患者.对比2组患者的压疮发生率、焦虑评分、抑郁评分.结果:观察组的压疮发生率为7.5%,对照组的压疮发生率为27.5%,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观察组的焦虑评分与抑郁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性预防护理在老年股骨粗隆骨折患者中的应用可以降低其压疮发生率,消除其负性情绪,其影响非常积极.

    作者:王新 刊期: 2018年第10期

  • 术后综合护理对脊柱骨折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效果

    目的:探讨术后综合护理对脊柱骨折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效果.方法:选取47例我院在2016~2017年收治的脊柱骨折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护理对照组23例和术后综合护理的观察组24例.比较2组脊柱骨折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以及患者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和护理满意度较对照组改善,比较2组差异上P<0. 05.结论:术后综合护理改善患者治疗效果,在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中效果显著,临床价值重大.

    作者:于先会 刊期: 2018年第10期

  • 医用臭氧联合康复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医用臭氧联合康复技术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5例178条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按WOMAC(the westernOntario and McMaMaster)评分标准依据评分匹配分组的方法分为臭氧联合康复技术观察组和对照组(玻璃酸钠组).观察组膝关节腔注射20ml浓度为20ug/ml的O3,隔日行针灸、推拿及运动康复技术,对照组注射玻璃酸钠20mg,治疗1个疗程(每周1次共5次),治疗过程中及第5次治疗完成后,随访3个月应用VAS(疼痛视觉模拟评分)、WOMAC评分标准,分析疗效.结果:治疗前后及组间VAS、WOMAC评分值明显降低(P<0.05).结论: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疗效方面,医用臭氧联合康复技术治疗优于玻璃酸钠注射.

    作者:邵鸿生;陈涛;柴文晓;王斌雄 刊期: 2018年第10期

  • 骨缺损移植材料的研究进展

    骨缺损是临床上的常见病,治疗起来相当复杂,造成骨缺损的原因也多种多样,我们需要在掌握骨移植的适应证的前提下,选用合适的移植材料来治疗骨缺损.本文将主要介绍骨缺损移植材料的种类、特点并分析各自的优点、缺点.

    作者:蔡沅锜;陈延龄;齐欣;蔡芝军;汤逊 刊期: 2018年第10期

  • 围术期整体护理对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效果分析

    目的:研究观察围术期整体护理对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效果.方法:择期2015年6月~2017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84例,将之以数字法随机分为对照组42例和观察组42例,所有患者均接受内固定术,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整体护理,比较观察2组干预效果.结果:2组比较治疗后的优良率,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组比较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及护理满意度,观察组比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更低,住院时间更短,护理满意度更高(p<0.05).结论:临床应用整体护理对围术期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进行干预,能够有效提高治疗效果,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促进患者恢复效率的提高,同时患者对护理更为满意,值得推广.

    作者:许晓霞;林晓青;张彩虹;谢洁 刊期: 2018年第10期

  • 骨科大手术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急性压疮等并发症的循证护理干预分析

    目的:研究骨科大手术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急性压疮等并发症的循证护理干预分析.方法:抽选2014年5月~2017年5月就诊于我院的骨科大手术患者58例,随机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9例,对照组患者术后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给予循证护理干预.比较2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生活质量、焦虑情绪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下肢深静脉血栓、急性褥疮、切口感染发生率依次为3.45%、6.90%、3.45%,与对照组17.24%、41.38%、13.79%比较显著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住院期间生活质量、SAS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率为86.21%,与对照组62.07%比较显著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骨科大手术患者给予循证护理能有效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急性压疮等并发症发生,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增加护理满意度.

    作者:吕丽梅;梁建玲;杜敏蓝 刊期: 2018年第10期

  • 探讨踝关节骨折X线与MRI诊断下胫腓联合损伤的临床研究

    目的:研究分析X线踝关节骨折和MRI诊断下胫腓联合损伤诊断的作用,为临床诊断提供可靠的参考.方法:根据2013年11月~2015年11月我院的Lauge-Hansen分型及Denis-Weber分型的踝关节骨折患者56例开展研究分析,为患者提供X线诊断,并以MRI作为参照,评估下胫腓联合损伤完整性,对踝关节骨折X线和MRI的敏感度、特异性和相关性进行探讨研究.结果:全部患者的Weber分型为,16例A型,28例B型,12例C型,LH分型为10例II级,7例III级,9例IV级.此次的研究结果显示,X线与Weber分型结合显示的患者前后韧带的损伤敏感度为49%,而LH分型则为93%,前者的特异性是100%,后者的特异性是94%.X线对于韧带损伤情况无法获得可靠信息,只能判断是否存在损伤,LH分型和MRI检查存在共性.结论:急性下胫腓联合损伤患者早期确诊后积极治疗能够获得较好的恢复,可以选择LH分型和线对踝关节骨折的胫腓联合韧带损伤情况进行分析,使用MRI分析损伤程度.

    作者:单芝梅;夏军;郑刚;王新波;杨长春;张鸿 刊期: 2018年第10期

  • THA术后早期脱位原因分析及处理策略

    目的: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后早期脱位原因及应对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1月~2015年6月诊治的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脱位病例,探讨总结其脱位原因、治疗及相关预防措施.结果:本组共8例患者,男性3例,女性5例,年龄52~80岁,平均年龄72.6岁.所有患者均具有明确的不稳定因素和潜在的不稳定因素.1期切开翻修处理不稳定因素,结合个性化处理潜在的不稳定因素,治疗后均获得稳定,术后随访6个月~5年,未再出现脱位.结论:导致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脱位的原因错综复杂,既有明确的不稳定因素,也有潜在的不稳定因素,需要个性化处理,才能取得满意效果.

    作者:邵勇军;胡争波;李文虎;蓝文兴 刊期: 2018年第10期

  • 持续性负压吸引在治疗肢体皮肤软组织缺损合并感染中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究持续性负压吸引在治疗肢体皮肤软组织缺损方面的临床疗效观察.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7年1月来我院接受治疗的肢体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40例,进行负压引流治疗.观察患者坏死组织及肉芽生长情况、创伤面感染情况、并发症以及治疗有效率.结果:经过6~20天治疗后,创伤面坏死组织完全清除,肉芽组织生长较新鲜.治疗前有17例患者的细菌培养为阳性,经过治疗后,细菌培养阳性患者3例.少部分患者出现正常皮肤浸渍现象,3例患者出现皮肤瘙痒等症状,2例出现渗血.另外,40例患者中,显效13例,有效24例,无效3例,治疗有效率为92.5%.结论:持续性封闭负压引流术能够有效控制创伤面感染和肉芽组织生长,治疗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作者:张允烨 刊期: 2018年第10期

  • 股骨近端髓内钉固定(PFNA)和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治疗老年粗隆间骨折的疗效对比

    目的:探究股骨近端髓内钉固定(PFNA)和动力髋螺钉(DHS)内固定治疗老年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于2014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84例老年粗隆间骨折患者,回顾性分析患者相关的临床资料,将采用PFNA治疗的44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将采用DHS治疗的4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对2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并发症及髋关节Harris评分进行观察并比较.结果:术后随访半年,观察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下地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髋关节Harris评分相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采用PFNA治疗的手术时间短,创伤较小,有利于患者的术后恢复,适合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孔庆鹏;李清峰;张健 刊期: 2018年第10期

中国伤残医学杂志

中国伤残医学杂志

主管:伤残医学杂志;中国伤残医学杂志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