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朋;朱跃峰;张振发
目的:探讨创伤性脊柱损伤患者的急诊护理措施及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4月~2016年8月在我院急诊科接受抢救的56例创伤性脊柱损伤患者随机平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分别给予常规急诊护理和针对性急诊护理,并对比分析2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抢救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比较存在显著性(P<0.05).结论:在创伤性脊柱损伤的抢救过程中给予针对性急诊护理干预,可促进抢救效果得到显著提高.
作者:彭晓华 刊期: 2018年第10期
目的:每一台手术的成功都是团队合作的成果,如何让术者、助手在术中完美配合,除了长期工作中培养的默契感外,重要的是针对每次手术制定严密的术前计划并严格进行.方法:2017年6月~2018年1月,我院使用Mimics软件系统结合3D打印模型,对人工关节置换、肱骨髁间粉碎性骨折手术进行术前模型演练,对演练结果进行总结分析,制定严密的手术操作计划,同时培养了团队配合效率.结果:各类手术平均用时减少,术中出血量减少(P<0.05),而各类手术疗效评价与常规手术比较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Mimics结合3D打印技术在骨科术前演练应用,没有对手术疗效产生负面影响,反而提高了手术效率,减少了手术用时,降低手术出血量,值得推广.
作者:黄昆;唐箫;张淼 刊期: 2018年第10期
目的:分析老年退行性骨关节炎治疗中人工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筛选2013年5月~2017年9月本院收治的60例老年退行性骨关节炎患者,以不同手术疗法为依据分组:观察组(30例施以人工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疗法),对照组(30例施以常规保守疗法),同时观察、对照2组临床效果.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治疗优良率93.33%(28/30),明显比对照组73.33%(22/30)高,(P<0.05);膝关节HSS评分(功能、疼痛、肌力、屈曲畸形、活动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组骨性关节炎指数评分(WOMAC)、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比对,有差异性(P<0.05).结论:临床以人工全膝关节表面置换术疗法治疗老年退行性骨关节炎,应用效果比常规保守疗法更显著,可明显提升患者治疗优良率,改善关节疼痛症状,临床操作起来安全性也较高.
作者:王用通 刊期: 2018年第10期
目的:探究股骨近端髓内钉固定(PFNA)和动力髋螺钉(DHS)内固定治疗老年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于2014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84例老年粗隆间骨折患者,回顾性分析患者相关的临床资料,将采用PFNA治疗的44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将采用DHS治疗的4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对2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并发症及髋关节Harris评分进行观察并比较.结果:术后随访半年,观察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下地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髋关节Harris评分相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采用PFNA治疗的手术时间短,创伤较小,有利于患者的术后恢复,适合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孔庆鹏;李清峰;张健 刊期: 2018年第10期
目的:探讨核磁共振成像对膝关节隐性骨折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6月本院收治的126例膝关节隐性骨折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患者的骨折部位、骨折类型、半月板及韧带损伤的MRI表现.结果:126例患者中共有237处隐性骨折,其中Ⅰ型骨折(隐性骨皮质下骨折)87例,Ⅱ型骨折(隐性骨皮质骨折)30例,Ⅲ型骨折(隐性骨软骨骨折)9例.MRI表现:Ⅰ型骨折表现为骨皮质下骨松质内较大范围的线状、网格状、地图样异常信号区;Ⅱ型骨折表现为关节软骨下皮质低信号带中断,平行或垂直于软骨,与骨髓高信号形成显著对比;Ⅲ型骨折表现为关节软骨连续性中断或层次不清,伴有软骨下骨性关节面下陷.结论:核磁共振成像对膝关节隐性骨折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可作为影像学检查的首选方法.
作者:于宏亮 刊期: 2018年第10期
目的:探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应用到股骨颈骨折伴骨质疏松老年患者治疗中的效果.方法:抽取2014年1月~2016年12月到我院诊治的股骨颈骨折伴骨质疏松老年患者80例,分为2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40例观察组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进行治疗,并比较分析2组患者的治疗成效.结果:对比发现,观察组经治疗后的治疗成效、手术出血总量、手术时长、住院时长都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应用到股骨颈骨折伴骨质疏松老年患者治疗中有显著效果,值得推广与运用.
作者:张文标 刊期: 2018年第10期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tessys治疗老年人腰椎后纵韧带钙化伴椎管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了入住本院骨外科的50例老年腰椎后纵韧带钙化伴椎管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经皮椎间孔镜tessys治疗.比较本组患者手术前后VAS及JOA评分、治疗临床优良率.结果:(1)本组患者经随访,术后3个月及术后12个月VAS均显著低于术前(P<0.01),术后3个月及术后12个月JOA评分均显著高于术前(P<0.05~0.01);(2)经MacNab评判标准,末次随访后,优、良、可以及差的患者数分别为12例、31例、5例以及2例,临床优良率为86.00%(43/50).结论:经皮椎间孔镜tessys治疗老年人腰椎后纵韧带钙化伴椎管狭窄的临床疗效显著,对患者机体损伤小,术后恢复速度快,应加以推广.
作者:胡日鹤;唐勇;李笔锋 刊期: 2018年第10期
目的:探究持续性负压吸引在治疗肢体皮肤软组织缺损方面的临床疗效观察.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7年1月来我院接受治疗的肢体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40例,进行负压引流治疗.观察患者坏死组织及肉芽生长情况、创伤面感染情况、并发症以及治疗有效率.结果:经过6~20天治疗后,创伤面坏死组织完全清除,肉芽组织生长较新鲜.治疗前有17例患者的细菌培养为阳性,经过治疗后,细菌培养阳性患者3例.少部分患者出现正常皮肤浸渍现象,3例患者出现皮肤瘙痒等症状,2例出现渗血.另外,40例患者中,显效13例,有效24例,无效3例,治疗有效率为92.5%.结论:持续性封闭负压引流术能够有效控制创伤面感染和肉芽组织生长,治疗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作者:张允烨 刊期: 2018年第10期
目的:探究综合性预防护理在压疮、心理状况方面给老年股骨粗隆骨折患者带来的影响.方法:择取2013年2月~2017年2月期间于笔者医院治疗股骨粗隆骨折的80例老年患者,以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2组,并采取不同护理方案,即:采取综合性预防护理的40例观察组患者和采取常规护理的相同例数的对照组患者.对比2组患者的压疮发生率、焦虑评分、抑郁评分.结果:观察组的压疮发生率为7.5%,对照组的压疮发生率为27.5%,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观察组的焦虑评分与抑郁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性预防护理在老年股骨粗隆骨折患者中的应用可以降低其压疮发生率,消除其负性情绪,其影响非常积极.
作者:王新 刊期: 2018年第10期
目的:探讨足踝关节不稳定治疗采用带线锚钉修复的临床效果.方法:选2015年11月~2017年6月在我院进行救治的足踝关节不稳定患者30例作为研究的对象,对3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足踝关节稳定性情况,并对患者的术后病情进行评估.结果:患者足踝关节稳定性评分为92.6±4.2分,和治疗前相比,治疗后患者的踝关节稳定性强于治疗前,2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距骨倾斜、移位与手术后进行对比,差异较明显(P<0.05).结论:在足踝关节不稳的治疗当中实施带线锚钉修复术进行治疗,可以有效稳定踝关节,提高患者踝关节功能,提升稳定性.
作者:袁钢 刊期: 2018年第10期
目的:观察1例2岁儿童经手掌部5指完全离断1期离断食指足背寄养2期再造拇指的效果,希望为手掌部5指完全离断儿童的临床治疗将依据提供.方法:2016年10月1例收治左手5指完全离断并手掌部分毁损的2岁儿童,入院后继续左手残端包扎止血,完善术前检查,患者家属强烈要求再植手术修复,急入手术室在全身麻醉下行左手清创探查左手中环小指再植、食指右足部异位寄养术,急诊术后6周行左足背寄养指回植再造左手拇指、右足游离植皮术,观察此例左手5指完全离断并手掌部分毁损儿童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此例左手5指完全离断并手掌部分毁损儿童术后回植左手再造拇指顺利成活,左手恢复部分功能.结论:左手5指完全离断并手掌部分毁损儿童采取1期离断食指足背寄养2期再造拇指的效果较好,儿童的回植再造拇指可以顺利成活,并将相关功能恢复,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张德洪;陈祥春 刊期: 2018年第10期
目的:研究分析X线踝关节骨折和MRI诊断下胫腓联合损伤诊断的作用,为临床诊断提供可靠的参考.方法:根据2013年11月~2015年11月我院的Lauge-Hansen分型及Denis-Weber分型的踝关节骨折患者56例开展研究分析,为患者提供X线诊断,并以MRI作为参照,评估下胫腓联合损伤完整性,对踝关节骨折X线和MRI的敏感度、特异性和相关性进行探讨研究.结果:全部患者的Weber分型为,16例A型,28例B型,12例C型,LH分型为10例II级,7例III级,9例IV级.此次的研究结果显示,X线与Weber分型结合显示的患者前后韧带的损伤敏感度为49%,而LH分型则为93%,前者的特异性是100%,后者的特异性是94%.X线对于韧带损伤情况无法获得可靠信息,只能判断是否存在损伤,LH分型和MRI检查存在共性.结论:急性下胫腓联合损伤患者早期确诊后积极治疗能够获得较好的恢复,可以选择LH分型和线对踝关节骨折的胫腓联合韧带损伤情况进行分析,使用MRI分析损伤程度.
作者:单芝梅;夏军;郑刚;王新波;杨长春;张鸿 刊期: 2018年第10期
目的:探讨术后综合护理对脊柱骨折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效果.方法:选取47例我院在2016~2017年收治的脊柱骨折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护理对照组23例和术后综合护理的观察组24例.比较2组脊柱骨折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以及患者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和护理满意度较对照组改善,比较2组差异上P<0. 05.结论:术后综合护理改善患者治疗效果,在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中效果显著,临床价值重大.
作者:于先会 刊期: 2018年第10期
目的:研究观察围术期整体护理对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效果.方法:择期2015年6月~2017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84例,将之以数字法随机分为对照组42例和观察组42例,所有患者均接受内固定术,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整体护理,比较观察2组干预效果.结果:2组比较治疗后的优良率,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组比较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及护理满意度,观察组比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更低,住院时间更短,护理满意度更高(p<0.05).结论:临床应用整体护理对围术期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进行干预,能够有效提高治疗效果,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促进患者恢复效率的提高,同时患者对护理更为满意,值得推广.
作者:许晓霞;林晓青;张彩虹;谢洁 刊期: 2018年第10期
目的:探讨使用InterTan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效果以及在治疗此类骨折的手术技巧、及围手术期处理方案.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3月~2016年12月应用InterTan内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49例,对术后并发症、骨折愈合时间、负重时间、Harris髋关节评分进行记录和评估.结果:所有患者随访时间16±4个月,影像学骨折愈合时间8±3周,完全负重时间14±2周.终Harris评分86±3分,其中优17例,良25例,中5例,差2例,优良率87.5%.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应用In-terTan髓内固定系统比较适用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结合规范的手术操作和相应的手术技巧,可以获得良好的手术效果.
作者:贾文杰 刊期: 2018年第10期
目的:探讨VSD技术联合游离植皮I期修复体表感染创面的临床应用研究.方法:选自我院于2013年1月~2016年12月期间收治的体表感染创面患者41例(n=43处),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21例(23处)和对照组20例(20处).观察组采用VSD技术联合游离植皮I期修复治疗,对照组采用植皮加加压包扎治疗.比较2组皮片成活情况、2次感染情况、创面愈合时间及住院时间.结果:2组皮片成活率比较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2组2次感染率比较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创面愈合时间快于对照组,且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VSD技术联合游离植皮I期修复体表感染创面的临床效果显著,可加快创面愈合时间及缩短住院时间,具有重要研究意义.
作者:吴起;靳高峰;严梅栩;梁建康;何国彬;梁冠球 刊期: 2018年第10期
目的:探究绝经期女性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危险因素及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52例绝经期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女性患者(观察组)与同期入院接受体检的64例非骨质疏松绝经期女性(对照组)临床资料,分析2组女性年龄、体重、身高、体质量指数(BMI)、产次、母乳喂养时间、家族骨质疏松症病史、规律性运动情况、饮酒情况、乳制品摄入量、失眠情况、饮用浓茶习惯、糖尿病患病情况差异,对单因素分析后存在显著性差异的指标行非条件Logistic多元逐步回归分析.52例观察组患者中接受PFNA治疗者共40例(PFNA组),比较其治疗前及治疗后6个月时髋关节功能(Harris髋关节评分量表)、生存质量[欧洲五维健康量表(EQ-5D)]变化,观察治疗后6个月内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女性年龄、身高、母乳喂养时间、饮酒习惯、失眠情况、糖尿病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低BMI、高产次、有家族骨质疏松症病史、运动无规律、低乳制品摄入量均是导致绝经期女性发生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治疗后6个月时,PFNA组患者Hariss髋关节功能各项评分及总分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提升(P均<0.05),而EQ-5D评分较治疗前有显著下降(P<0.05).治疗后6个月内,PFNA组患者中螺旋刀头部分脱出、切口感染、异位骨化均出现1例(2.5%),且经过对应处理后均愈合良好.结论:绝经期女性发生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风险与BMI、产次、家族骨质疏松症病史、规律性运动情况、乳制品摄入量关系较为密切,且PFNA对其治疗效果较为理想,有利于髋关节功能转归.
作者:王俊 刊期: 2018年第10期
目的:分析解剖钢板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3月~2017年3月接诊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15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将其按照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分别75例患者.观察组患者使用解剖钢板固定术治疗,对照组患者使用抗旋股骨近端髓内钉(PFAN)治疗,对比2组患者的手术情况和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70.21±9.14分钟、术中出血量151.21±15.21ml、住院时间15.11±2.12天,对照组患者上述指标分别为89.69±10.12分钟、249.23±20.13ml、8.89±2.45ml、19.88±3.45天,对比均存在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的髋关节恢复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PFAN和解剖钢板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效果均可,但解剖钢板固定治疗效果更明确,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良好,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作者:何学 刊期: 2018年第10期
目的:探讨胫腓骨骨折在临床上应用外固定支架方式的治疗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2月~2016年2月收治的108例胫腓骨骨折患者,按照数字随机方法和知情同意原则,将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54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钢板内固定方式,观察组采用外固定支架方式.观察记录患者的临床效果,坚持术后对其半年~1年的随访,比较2组不同治疗方式的骨折复原情况、复原时间以及是否存在并发症等情况.结果:经过不同的方式治疗,观察组的患者恢复情况为85%,对照组为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的随访数据显示,观察组患者骨折愈合率为85.1%,对照组为59.2%,平均复原时间分别为8.9±1.1个月和13.8±1.6个月,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5.5% 和14.8%,可见,观察组治疗效果无论是在愈合时间,还是并发症发生情况,都优于对照组.结论:对于胫腓骨骨折的患者,实施外固定支架方法治疗,不仅手术操作简便,而且能缩短愈合时间,减少并发症,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李振 刊期: 2018年第10期
目的:探析Pilon骨折采取胫骨远端锁定钢板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将2013年8月~2017年8月期间我院通过诊断后确诊为Pilon骨折患者60例纳为参研的样本,遵循双盲法分组标准均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前者实施常规钢板固定术;后者实施胫骨远端锁定钢板治疗.经统计学分析比较2组手术情况、疗效以及生活质量改善的优劣.结果:观察组手术多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踝关节功能优良率96.7%,大于对照组73.3%,生活质量改善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存在显著的统计学意义.结论:Pilon骨折临床治疗中采取胫骨远端锁定钢板治疗效果确切,不仅能优化手术指标,快速恢复患者踝关节功能,还可提升生活质量,值得临床大力推广.
作者:刘晓帆 刊期: 2018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