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攀
目的:研究分析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在治疗四肢创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13年8月~2015年6月期间收治的四肢创伤软组织缺损病患57例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回顾性分析患者治疗状态,其中29例患者采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治疗,设置为VSD组,余下28例采用传统换药治疗方式,设置为传统组,对比2组患者疗效.结果:VSD组患者在住院时间、医疗总费用方面均明显低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SD组患者通过负压封闭引流治疗后首次植皮存活率达到86.21%(25/29),显著高于传统换药治疗的传统组患者64.29%(18/28),2组对比差异性明显(P<0.05);VSD组患者在负压封闭引流治疗期间并发症率仅为13.79%(4/29),传统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并发症率为42.86%(12/28),2组对比差异性明显(P<0.05).结论:采取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治疗四肢创伤软组织缺损疗效显著,有效缩减患者治疗周期,尤其对患者治疗过程中创口感染控制率效果明显,加速机体肉芽生长,确保后期植皮治疗基础质量稳定性.
作者:张云航;李海平;彭建 刊期: 2017年第07期
目的:分析在内侧间室膝骨关节炎患者临床治疗中,腓骨近端截骨治疗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于2014年2月~2015年2月收治的38例内侧间室膝骨关节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所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患者接受单髁关节置换治疗,观察组患者接受腓骨近端截骨治疗,对比2组患者的VAS评分及手术时长、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例数等一般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且手术时长、住院时间等短于对照组患者,并发症发生例数也明显少于对照组,2组患者相关数据经对比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内侧间室膝骨关节炎患者临床治疗中,腓骨近端截骨治疗的效果较好,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刘苑崇 刊期: 2017年第07期
目的:对腓骨钩钢板在老年骨质疏松性腓骨远端骨折患者中的治疗效果进行调查、研究.方法:抽选60例腓骨远端骨折患者,患者入院后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患者采用腓骨钩钢板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解剖钢板进行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骨折痊愈的19例,对照组患者骨折痊愈的13例,观察组患者病情改善的10例,对照组患者病情改善的7例,观察组患者治疗无效的1例,对照组患者治疗无效的10例,2组患者疗效评估有效率分别为96.7%、66.7%,比较存在明显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x2=9.01.对照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平均为58.9±11.5天,观察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平均为40.4±12.4天,比较存在明显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5.99.对照组有4例骨不连病例,2例2次骨折,有3例骨折部位坏死病例,并发症发生率为30.0%,观察组有1例骨不连病例,有1例感染病例,并发症发生率为6.7%,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x2=5.45.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平均为55.3±12.5分钟,对照组患者手术平均时间为71.6±13.5分钟;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平均为54.3±5.8ml,对照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平均为89.3±10.3ml,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值分别为4.85、16.21.结论:腓骨钩钢板在老年骨质疏松性腓骨远端骨折患者中的干预效果非常理想,患者骨折恢复更好.
作者:韩剑 刊期: 2017年第07期
目的:对强直性脊柱炎合并颈椎骨折患者的临床探讨,消除患者焦虑、恐惧心理,更好的为患者提供有效护理措施.方法:通过对强制性脊柱炎合并颈椎骨折患者的全面评估,制定有针对性的个体化的心理护理方案,加强与患者的交流、沟通,给患者以正面、积极的引导,增强了患者的自信心,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结果:8例患者临床效果均满意.结论:在患者围手术期给予有针对性的、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减少或避免了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顺利康复.
作者:郝会芬 刊期: 2017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在骨折手法复位患者中应用舒适护理的效果.方法:选取于2015年2月~2016年4月我院收治的120例骨折手法复位患者,按照住院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而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舒适护理,观察2组患者的复位情况、肿胀发生情况以及对护理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有53人复位成功,成功率为88.33%,对照组患者有44人复位成功,成功率为73.33%,观察组患者的复位成功率明显优于对照组,2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有57人对护理满意,满意度为95.0%,对照患者有49人对护理满意,满意度为81.66%,观察组患者的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2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观察组患者有27人发生肿胀,肿胀发生率为45.0%,对照组患者有34人发生肿胀,肿胀发生率为56.67%,观察组患者的肿胀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2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取舒适护理的措施,使骨折手法复位患者的临床疗效得到提高,缓解了患者的术后疼痛,也改善了患者生活质量,并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确保患者的身心全面康复,应该进行临床推广.
作者:李冬梅 刊期: 2017年第07期
目的:探讨椎间植骨椎弓根内固定cage植入治疗腰椎退行性病变的临床效果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3月~2016年3月收治的腰椎退行性病变患者42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多种影像学手段检查并确诊,同时采用椎间植骨椎弓根内固定cage植入的方式进行治疗,通过X线摄片分别对患者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的腰椎前凸角和椎间隙高度进行测定,观察患者的改善程度,同时采用改良Macnab法对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价.结果:42例患者椎弓根钉cage植入后均有较强的稳定性,术后及随访期间均未见螺钉cage松动、断裂等并发症的发生.术后腰椎X线复查发现所有患者的椎间植骨融合,且融合率达到100%.患者术前、术后、末次随访时的腰椎前凸角分别为(5.5±0.9)°、(12.5±1.5)°、(12.0±1.4)°,椎间隙高度分别为6.4±1.2mm、11.0±1.8mm、10.4±1.5mm,术后及末次随访的测定结果均显著优于术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治疗效果评价为优、良、中、差的患者分别有29例(69.0%)、12例(28.5%)、1例(2.3%)、0例(0),优良率为97.6%.结论:椎间植骨椎弓根内固定cage植入治疗腰椎退行性病变,有利于促进脊柱生理弧度和椎间隙高度的恢复,提高腰椎的稳定性,椎间植骨融合率可以达到100.0%,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张志敏;毕兴华;宁涛 刊期: 2017年第07期
目的:研究骨折治疗仪辅助外固定支架治疗开放性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在2012年1月~2014年6月间收治的90例开放性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数字随机分组法为依据,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5例病例.对照组为常规治疗,观察组采用骨折治疗仪辅助外固定支架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骨折部位愈合情况、临床治愈时间、骨折牢固愈合时间.结果:(1)观察组骨折愈合优良率为93.33%,对照组骨折愈合优良率为80.00%,前者愈合效果优于后者,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2)观察组的临床愈合时间、骨折牢固愈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折治疗仪辅助外固定支架在开放性骨折治疗中应用效果较好,可缩短骨折部位的愈合时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高昂;王晓滨 刊期: 2017年第07期
目的:探索PFLCP与PFNA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100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并对此次研究患者进行动态随机化分为2组,每组50例患者,对照组采用PFLCP治疗,观察组采用PFNA治疗,分析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和对照组患者对比治疗后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各时间段疼痛评分存在差异性(P<0.05),而肢体功能恢复时间、术后不良事件发生率、住院总耗时不存在差异性(P>0.05).结论:PFLCP和PFNA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均可达到一定效果,但PFNA可降低患者疼痛感,缩短患者手术时间,降低手术风险性.
作者:阳立 刊期: 2017年第07期
目的:针对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的危险性因素及其预后康复护理效果进行探讨.方法:抽取我院于2014年7月~2015年7月收治的112例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患者询问、检查的形式来充分了解患者的发病原因,并采取Logistic回归分析法对骨折组患者的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出具体发病的危险影响因素,并对其实施康复护理,观察康复护理的效果.结果:经过调查询问发现,影响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因素有很多,其中具体包含了性别因素、年龄因素、跌倒因素以及其他多种因素等.且对患者采取康复护理后,所有患者均可痊愈出院,未产生骨折不愈合及畸形痊愈的情况,且患者痊愈后未再次出现骨折.结论:通过对老年骨折疏松性骨折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得出具体的患者发病因素,以此提出相应的康复护理对策,极大的提升了痊愈速度,有效降低并发症状的发生.
作者:赵希转;安红军 刊期: 2017年第07期
目的:探讨服务模式护理干预对骨折患者骨折愈合及功能恢复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150例骨折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2组,对照组75例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75例采取优质服务模式进行护理,比较2组患者的骨折愈合及功能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骨折愈合情况及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骨折病人中采取优质服务模式护理干预,能有效促进患者骨折部位的愈合,促进患者关节功能的恢复.
作者:于倩 刊期: 2017年第07期
目的:探讨C型Pilon骨折采用双钢板置入延期治疗的临床效果,寻找C型Pilon骨折的有效固定方法 .方法:随机抽取2014年12月~2015年12月本院收治的124例C型Pilon骨折患者,所有患者均经临床检查,确诊为C型Pilon骨折,并知情同意.将124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双钢板置入延期治疗)与对照组(单钢板内固定治疗).对比2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临床治疗优良率为96.8%(60/6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4.2%(46/62),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踝关节僵硬发生率、创伤性关节炎发生率分别为11.3%(7/62)、12.9%(8/62),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1.9%(26/62)、40.3%(25/62),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满意度为96.8%(60/6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8%(47/62),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C型Pilon骨折采用双钢板置入延期治疗,能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且并发症少,安全可靠,值得进行深入研究和推广.
作者:刘贵军 刊期: 2017年第07期
目的:对比分析石膏小夹板混合外固定与传统外固定在Colles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09年6月~2014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80例Colles骨折伴关节不稳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应用石膏小夹板混合外固定方法,对照组患者应用传统外固定方法,观察腕关节功能恢复和常见并发症发生的情况,对其疗效进行评估.结果:观察组患者肿胀消退时间9.8±2.5天、骨折愈合时间4.1±0.5周,明显短于对照组,且Cooney评分优良率92.50%,明显高于对照组72.50%,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20.00%,明显低于对照组30.00%,但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石膏小夹板混合外固定是Colles骨折治疗中佳、有效的保守治疗方法,应该被推广使用.
作者:蔡志翔;康兆恒;黄汝笑 刊期: 2017年第07期
目的:分析研究比较依托咪酯和丙泊酚用于骨盆骨折全麻的临床效果,为临床应用提供佐证.方法:将60例ASA分级1~2级骨盆骨折患者随机分为2组,A组为依托咪酯组,麻醉诱导:咪达唑仑0.1~0.15mg/kg,依托咪酯0.15~0.3mg/kg,苯磺酸顺阿曲库铵0.15~0.2 mg/kg,枸橼酸舒芬太尼0.3~0.5ug/kg,持续泵注依托咪酯0.6~0.8mg/kg/h,持续泵注瑞芬太尼0.1~0.5ug/kg/min.B组为丙泊酚组,麻醉诱导:咪达唑仑0.1~0.15mg/kg,丙泊酚1.5~2.5mg/kg,苯磺酸顺阿曲库铵0.15~0.2 mg/kg,枸橼酸舒芬太尼0.3~0.5ug/kg,持续泵注丙泊酚4~6mg/kg/h,持续泵注瑞芬太尼0.1~0.5ug/kg/min.观察比较2组患者的血压,心率,氧饱和度,术后苏醒时间及是否发生术中知晓,并于插管后和术后24小时,抽取患者静脉血,测量比较患者血清皮质醇水平.结果:A组各时间段血压,脉搏有下降,但波动较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各时间段血压,脉搏下降幅度较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血氧饱和度变化幅度,术中知晓发生率无显著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后苏醒时间A组显著短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血糖升高影响小于B组血糖升高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插管后都有应激性血浆皮质醇增高,但A组增高幅度明显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4小时时2组数据血浆皮质醇水平皆趋于正常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托咪酯在骨盆骨折全麻过程中血流动力学稳定性优于丙泊酚,术后苏醒时间优于丙泊酚,有一定的皮质醇抑制作用,但24小时后基本恢复正常,对患者血糖影响小.可安全应用于骨盆骨折全麻诱导及维持,有一定的临床优势.
作者:徐聪杰 刊期: 2017年第07期
目的:分析微创钢板内固定术治疗上肢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3年9月~2015年8月之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64名上肢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的实际手术治疗方式进行分析.其中30例患者接受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纳入对照组范畴;另外34例患者接受微创钢板内固定术治疗,纳入观察组范畴.对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骨折愈合情况以及治疗期间并发症发生率等结果 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等手术指征优于对照组,差异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NEER对患者的骨折愈合结果进行分析,观察组患者的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差异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结果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钢板内固定术治疗上肢骨折的疗效好、患者的恢复结果更高、且并发症发生率低,具有很高的应用优势.
作者:封胜杰 刊期: 2017年第07期
目的:对踝关节骨折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方法:我院于2010年2月~2015年1月收治的60例踝关节骨折患者采取回顾性分析,其中行复位石膏固定术的30例患者作为A组,行切开复位内固定的30例患者作为B组,并观察2组踝关节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B组踝关节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其并发症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给予踝关节骨折患者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的效果较石膏固定术显著,其整体效果更佳,并发症较少,为临床中踝关节骨折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案.
作者:陈仁春;毛兴敏;缪标烈 刊期: 2017年第07期
目的:本次主要对手术和非手术治疗老年桡骨远端骨折的治疗效果进行临床分析,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依据,确保患者能够早日康复.方法:选取于2014年1月~2016年3月在我院收治的老年桡骨远端骨折患者60例,其中有36例患者39侧采用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进行治疗,将其设为非手术组,27例患者28侧(其中包括手法复位再移位患者3例3侧)采取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将其设为手术组,对比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非手术组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84.46%,手术组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6.29%,其中在非手术组当中,有3例患者因为手法复位之后再转移,进行手术治疗3例3侧,手术组患者未出现伤口感染、内固定断裂等并发症.结论:对于老年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的患者,同临床医生还需要充分结合患者的自身情况,考虑到患者的经济水平,患者对恢复时间的要求等,而在临床治疗上对于老年桡骨远端骨折治疗,临床医生应当首选非手术治疗的方法,但是对于老年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的患者,应该尽早的采取手术治疗方法,再对患者进行功能训练,唯有如此才能够确保患者早日康复,回归家庭和社会.
作者:覃海容;祝最成 刊期: 2017年第07期
目的:评价后路减压钉棒系统固定治疗老年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9月~2013年10月期间采用后路减压、钉棒系统固定治疗MCSM患者18例,并对临床疗效进行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末次随访时JOA及VAS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脊髓神经功能平均改善率为74.3%.末次随访时见融合节段已骨性融合,无断钉、断棒及螺钉松动.15例患者仅行单纯后路减压固定融合术,JOA评分明显改善,临床疗效满意.3例患者症状部分得到改善,JOA评分有所提高.结论:对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采用单纯后路减压、钉棒系统固定能达到脊髓前后方减压、矫正后凸畸形、重建稳定性的目的,疗效满意.
作者:朱庭标;张勇;赵爱彬;张金鹏;刘峰;范永红;王叶武 刊期: 2017年第07期
目的:研究对比锁定钢板与交锁髓内钉治疗股骨干粉碎性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2月~2015年5月收治的股骨干粉碎性骨折患者94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2组,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7例.观察组患者采用锁定钢板进行固定,对照组患者则使用交锁髓内钉进行治疗.对比2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在观察2组患者手术各项指标的时候,观察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在手术时间与术中出血量方面,并未显示出明显的差异,数据不符合统计学差异(P>0.05);但观察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与延迟愈合率均要低于对照组,数据符合统计学差异(P<0.05).对比2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的时候发现,观察组患者骨折功能恢复优良率为93.6%,对照组患者骨折功能恢复优良率为78.7%,数据符合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治疗股骨干粉碎性骨折的时候,交锁髓内钉与锁定钢板固定治疗均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但是相对比还是会发现锁定钢板治疗效果更确切,且还可促进骨折愈合,促进患者康复,可推广应用.
作者:宋健强 刊期: 2017年第07期
目的:探讨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术治疗四肢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5月~2016年5月我院接诊的60例四肢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0例.其中,对照组治疗方法为传统解剖钢板内固定术,观察组治疗方法为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术.观察对比2组的临床治疗总优良率、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发生率.结果:(1)总优良率:观察组为93.33%,对照组为63.33%,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手术指标:观察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为6.66%,对照组为46.67%,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VAS评分:治疗后,2组VAS评分均显著降低,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VAS评分下降更为明显,与对照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术治疗四肢骨折具有疗效好,修复快,并发症少的优点,值得推广.
作者:宋坤鹏 刊期: 2017年第07期
目的:分析颈脊髓损伤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对我院脊柱外科2010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颈脊髓损伤212例患者进行回顾分析.统计下呼吸道感染率,对发生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212例颈脊髓损伤患者中发生下呼吸道感染54例,感染率为25.47%.下呼吸道感染的发生与患者的年龄、损伤程度、损伤节段、有无吸烟史、慢性基础疾病等因素有关(P<0.01),而与患者性别无关(P>0.05).结论:颈脊髓损伤患者下呼吸道感染发病率高,应早期介入提前做好预防和控制工作,改善患者的呼吸功能,降低下呼吸道感染的发病率.
作者:高毅丽;赵庆伟;司瑞超 刊期: 2017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