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会芬
目的:评价后路减压钉棒系统固定治疗老年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9月~2013年10月期间采用后路减压、钉棒系统固定治疗MCSM患者18例,并对临床疗效进行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末次随访时JOA及VAS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脊髓神经功能平均改善率为74.3%.末次随访时见融合节段已骨性融合,无断钉、断棒及螺钉松动.15例患者仅行单纯后路减压固定融合术,JOA评分明显改善,临床疗效满意.3例患者症状部分得到改善,JOA评分有所提高.结论:对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采用单纯后路减压、钉棒系统固定能达到脊髓前后方减压、矫正后凸畸形、重建稳定性的目的,疗效满意.
作者:朱庭标;张勇;赵爱彬;张金鹏;刘峰;范永红;王叶武 刊期: 2017年第07期
目的:探讨下肢多发骨折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5年3月~2016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下肢多发骨折患者260例,其中28例(10.77%)患者并发DVT.分析本组下肢多发患者并发DVT的相关因素.结果:年龄在60岁及以上、体重指数在25 kg/m2及以上、合并糖尿病或高血压、存在粉碎性骨折与有吸烟史是本组下肢多发骨折患者并发DVT的相关因素(P<0.05).本组不同性别下肢多发骨折患者并发DVT形成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组下肢多发骨折并DVT形成患者经过7~14天的规范治疗,患肢疼痛、肿胀症状均得以消失,皮肤末端感觉恢复、颜色正常,经多普勒彩色超声检查发现溶栓成功.结论:年龄在60岁及以上、体重指数在25kg/m2及以上、合并糖尿病或高血压、存在粉碎性骨折与有吸烟史是下肢多发骨折并发DVT的危险因素,临床应重视DVT形成,积极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以此保证下肢多发骨折患者的就医质量.
作者:邓邦瑾;张军波;文政;谢军辉 刊期: 2017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复位肘关节骨折脱位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6月~2016年2月我院收治的复杂肘关节脱位患者36例作为此次研究对象,针对不同损伤类型患者采用不同手术方法治疗,回顾性分析全部患者手术治疗后肘关节的疼痛情况、活动情况以及稳定性,采用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评估全部患者肘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36例患者肘关节骨折3个月后愈合,肘关节活动稳定性良好;无疼痛症状30例,偶感疼痛2例,活动后明显疼痛4例;肘关节活动伸直平均角度29.7±12.5°,旋前平均角度72.1±10.3°,旋后平均角度56.9±8.5°,达到日常生活功能标准;MEPS平均评分是83.5±5.5分,治疗优良率是83.33%.结论:临床治疗复杂肘关节骨折脱位患者时要按照患者骨折类型拟定针对性的手术治疗方案,通过术后结合早期功能训练治疗,能够恢复良好的肘关节功能.
作者:李振;郭新 刊期: 2017年第07期
目的:研究并探讨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应用手术方法 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5年4月在我院进行手术治疗的76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取回顾性研究的方法,对这76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所有患者均根据自身具体情况选择目前基本达成共识且受临床认可的手术方式进行治疗,其中颈前路椎间盘摘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27例,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14例,后路单开门减压钢板固定术35例,并对患者的手术情况、术后随访情况进行观察.结果:颈前路椎间盘摘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后路单开门减压钢板固定术的手术平均耗时分别为58.15±6.97分钟、95.08±5.42分钟、125.48±9.35分钟,平均出血量为45.27±3.58 ml、115.13±9.54ml、354.89±25.11ml.手术后,共有2例患者出现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2.63%;1例患者因术后突发心脏病而死亡,死亡率为1.32%.76例患者的术后随访时间为3~12个月,平均随访时间为6.81±3.54个月.与手术前相比,术后3个月、6个月患者的脊髓功能JOA评分、颈椎活动度C值明显改善(P<0.05).结论:在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治疗中,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手术方式进行治疗,能够有效改善脊髓功能和颈椎稳定性,疗效显著.
作者:李尊吉;李旭;张红 刊期: 2017年第07期
目的:探讨服务模式护理干预对骨折患者骨折愈合及功能恢复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150例骨折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2组,对照组75例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75例采取优质服务模式进行护理,比较2组患者的骨折愈合及功能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骨折愈合情况及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骨折病人中采取优质服务模式护理干预,能有效促进患者骨折部位的愈合,促进患者关节功能的恢复.
作者:于倩 刊期: 2017年第07期
目的:分析经皮椎体成形术联合体位复位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临床疗效.方法:采用抽签法将鹤壁市鹤煤集团总医院骨科2013年1月~2015年2月期间121例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进行分组,对照组60例给予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观察组61例给予经皮椎体成形术联合体位复位治疗,观察2组患者术后临床疗效及VAS评分、Cobb角术前术后的对比.结果:观察组术后总有效率90.16%,高于对照组75.00%,P<0.05;观察组术后VAS评分1.52±0.73分、Cobb角8.31±3.42°,均低于对照组术后VAS评分1.91±1.21分、Cobb角10.63±2.13°,P<0.05.结论:经皮椎体成形术联合体位复位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临床效果确切,安全可靠,花费低,值得临床对其进一步的推广及应用.
作者:章鼎;易普钧 刊期: 2017年第07期
目的:探讨新洁尔灭溶液水治疗对足踝部术后伤口愈合的影响.方法:收集2013年3月~2015年12月在我科接受足踝部手术治疗的患者105例,根据治疗方法分为新洁尔灭溶液水治疗组(A组)和普通换药治疗组(B组).A组59例,采用新洁尔灭溶液水治疗,B组46例,采用常规换药法.比较2组患者创口愈合时间.结果:A组引流不畅或不愈合患者、骨髓炎创面患者的创口愈合时间分别为8.2±2.5天、18.7±3.6天,明显短于B组的11.6±3.7天、22.6±4.5天(P<0.05),2组张力性水泡结痂患者的创口愈合时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创口平均愈合时间为9.7±2.8天,明显短于B组12.6±3.6天(P<0.05).结论:新洁尔灭液水疗法治疗足踝部术后伤口,可通过局部热疗改善足踝部末梢血循环,促进毛细血管内皮和血管的再生,具有较好抑菌和杀菌作用,预防和控制局部创面感染.
作者:苏攀 刊期: 2017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在骨折手法复位患者中应用舒适护理的效果.方法:选取于2015年2月~2016年4月我院收治的120例骨折手法复位患者,按照住院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而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舒适护理,观察2组患者的复位情况、肿胀发生情况以及对护理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有53人复位成功,成功率为88.33%,对照组患者有44人复位成功,成功率为73.33%,观察组患者的复位成功率明显优于对照组,2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有57人对护理满意,满意度为95.0%,对照患者有49人对护理满意,满意度为81.66%,观察组患者的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2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观察组患者有27人发生肿胀,肿胀发生率为45.0%,对照组患者有34人发生肿胀,肿胀发生率为56.67%,观察组患者的肿胀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2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取舒适护理的措施,使骨折手法复位患者的临床疗效得到提高,缓解了患者的术后疼痛,也改善了患者生活质量,并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确保患者的身心全面康复,应该进行临床推广.
作者:李冬梅 刊期: 2017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在人工膝关节置换术(TKA)后对患者应用下肢被动关节活动器(CPM)及实施康复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7月~2016年1月在笔者所在医院进行该项手术的患者80例为主要样本.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均40例.观察组使用CPM进行辅助治疗,同时进行对应的康复护理.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护理方式.对比2组患者治疗结束后的恢复情况和住院的总时间.并进行半年的随访,对比2组患者的关节活动情况以及HSS评分.结果:采用康复护理以及CPM辅助治疗方案,观察组患者的治愈率为93.33%,明显高于对照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同时治疗后的半年时间里,观察组患者关节活动度明显高于对照组,HSS评分也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TKA手术后的患者,采用康复护理以及CPM辅助治疗的方式,能有效提升患者的康复速度,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迟迅;郭林;崔大平;边红利 刊期: 2017年第07期
目的:研究探讨胸腔镜下脊柱侧弯前路松解矫形内固定术的护理方法 .方法:选取2014年7月~2015年7月收治的脊柱侧弯患者32例.所有患者均在胸腔镜下前路松解矫形内固定手术,同时给予患者相应的护理方法.结果:手术结束后,并未有1例患者发生并发症,且治疗效果满意,患者进行内固定术后半个月均出院.结论:脊柱侧弯患者在胸腔镜下实行前路松解矫形内固定术治疗的同时,给予其相应的护理方法,疗效满意,促进患者康复,可推广应用.
作者:姜伟 刊期: 2017年第07期
目的:分析微创钢板内固定术治疗上肢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3年9月~2015年8月之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64名上肢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的实际手术治疗方式进行分析.其中30例患者接受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纳入对照组范畴;另外34例患者接受微创钢板内固定术治疗,纳入观察组范畴.对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骨折愈合情况以及治疗期间并发症发生率等结果 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等手术指征优于对照组,差异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NEER对患者的骨折愈合结果进行分析,观察组患者的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差异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结果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钢板内固定术治疗上肢骨折的疗效好、患者的恢复结果更高、且并发症发生率低,具有很高的应用优势.
作者:封胜杰 刊期: 2017年第07期
目的:分析颈脊髓损伤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对我院脊柱外科2010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颈脊髓损伤212例患者进行回顾分析.统计下呼吸道感染率,对发生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212例颈脊髓损伤患者中发生下呼吸道感染54例,感染率为25.47%.下呼吸道感染的发生与患者的年龄、损伤程度、损伤节段、有无吸烟史、慢性基础疾病等因素有关(P<0.01),而与患者性别无关(P>0.05).结论:颈脊髓损伤患者下呼吸道感染发病率高,应早期介入提前做好预防和控制工作,改善患者的呼吸功能,降低下呼吸道感染的发病率.
作者:高毅丽;赵庆伟;司瑞超 刊期: 2017年第07期
目的:研究分析护理干预在预防下肢骨折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我院2014年9月~2015年9月收治的下肢骨折患者84例作为此次研究活动的对象.根据随机数表法原理将所有患者分为例数均等的对照组和观察组.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化护理模式,观察组患者实行护理干预方法.对比2组患者临床护理效果.结果:护理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要高于对照组,数据符合统计学差异(P<0.05);且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数据符合统计学差异(P<0.05);同时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要短于对照组,数据符合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在下肢骨折患者手术后予以护理干预模式,可缩短患者住院时间,提高临床护理满意度,同时还能够降低深静脉血栓的形成,促进患者康复.
作者:李彬 刊期: 2017年第07期
目的:观察优化护理对预防脊柱外伤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2016年5月我院收治的98例脊柱外伤手术患者临床资料,按护理方案不同分为2组,对照组(44例)行常规护理,观察组(54例)在其基础上行优化护理,比较2组护理后血栓情况及生化指标.结果:护理后,观察组下肢静脉血栓率1.85%、疼痛肿胀率3.70%、肺栓塞率0.00%,均比对照组18.18%、20.45%、2.27%低,比较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PT7.13±1.03秒、APPT24.13±2.20秒,时间均比对照组短,FIB(5.20±0.81)g/L水平少于对照组(6.93±1.56)g/L,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脊柱外伤患者经优化护理后,可有效防止术后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改善凝血状态,加快预后,值得推广.
作者:孙秀云;曲晓静 刊期: 2017年第07期
目的:对踝关节骨折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方法:我院于2010年2月~2015年1月收治的60例踝关节骨折患者采取回顾性分析,其中行复位石膏固定术的30例患者作为A组,行切开复位内固定的30例患者作为B组,并观察2组踝关节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B组踝关节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其并发症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给予踝关节骨折患者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的效果较石膏固定术显著,其整体效果更佳,并发症较少,为临床中踝关节骨折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案.
作者:陈仁春;毛兴敏;缪标烈 刊期: 2017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关节后方复合松解对术中关节间隙变化及术后活动度的影响及运用价值.方法:抽取2014年3月~2016年2月在我院接受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的112例膝骨关节炎患者,根据术中处理方式的不同分为2组,各56例.术中截骨完成后,对照组进行后髁增生骨常规清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行关节后方复合松解.对比观察2组患者手术前后膝关节功能、术中间隙及术后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术中屈膝间隙、伸膝间隙、术后恢复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2组患者膝关节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观察组膝关节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关节后方复合松懈可有效增加患者伸屈膝间隙,有利于术后功能康复训练的开展,促进患者膝关节功能改善与提高,具有一定临床价值,值得推广运用.
作者:李学涛;刘明成;宋宏阁 刊期: 2017年第07期
目的:对腓骨钩钢板在老年骨质疏松性腓骨远端骨折患者中的治疗效果进行调查、研究.方法:抽选60例腓骨远端骨折患者,患者入院后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患者采用腓骨钩钢板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解剖钢板进行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骨折痊愈的19例,对照组患者骨折痊愈的13例,观察组患者病情改善的10例,对照组患者病情改善的7例,观察组患者治疗无效的1例,对照组患者治疗无效的10例,2组患者疗效评估有效率分别为96.7%、66.7%,比较存在明显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x2=9.01.对照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平均为58.9±11.5天,观察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平均为40.4±12.4天,比较存在明显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5.99.对照组有4例骨不连病例,2例2次骨折,有3例骨折部位坏死病例,并发症发生率为30.0%,观察组有1例骨不连病例,有1例感染病例,并发症发生率为6.7%,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x2=5.45.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平均为55.3±12.5分钟,对照组患者手术平均时间为71.6±13.5分钟;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平均为54.3±5.8ml,对照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平均为89.3±10.3ml,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值分别为4.85、16.21.结论:腓骨钩钢板在老年骨质疏松性腓骨远端骨折患者中的干预效果非常理想,患者骨折恢复更好.
作者:韩剑 刊期: 2017年第07期
目的:探讨C型Pilon骨折采用双钢板置入延期治疗的临床效果,寻找C型Pilon骨折的有效固定方法 .方法:随机抽取2014年12月~2015年12月本院收治的124例C型Pilon骨折患者,所有患者均经临床检查,确诊为C型Pilon骨折,并知情同意.将124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双钢板置入延期治疗)与对照组(单钢板内固定治疗).对比2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临床治疗优良率为96.8%(60/6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4.2%(46/62),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踝关节僵硬发生率、创伤性关节炎发生率分别为11.3%(7/62)、12.9%(8/62),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1.9%(26/62)、40.3%(25/62),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满意度为96.8%(60/6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8%(47/62),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C型Pilon骨折采用双钢板置入延期治疗,能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且并发症少,安全可靠,值得进行深入研究和推广.
作者:刘贵军 刊期: 2017年第07期
目的:探讨中药治疗骨折迟缓愈合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于2012年5月~2015年5月收治的骨折迟缓愈合患者60例作为临床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式对患者进行分组:对照组30例,采用常规治疗方式;观察组30例,采用中药治疗法.比较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后第1、2、3、4、5、6周以及治疗后第60天骨痂平均光密度值增高速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结果比较具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中药治疗骨折迟缓愈合的临床效果良好,值得推广使用.
作者:邓书军 刊期: 2017年第07期
目的:研究并探讨对手外伤软组织缺损患者进行穿支皮瓣修复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于2012年1月~2015年12月,选取该阶段内我院收治的100例手外伤软组织缺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取数字随机表法将这10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观察组均有50例患者.对照组实施胸腹带蒂皮瓣修复术治疗,观察组实施穿支皮瓣修复术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组织病理学评分、疼痛评分以及瘙痒评分.结果:观察组、对照组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94%、80%,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患者的组织病理学评分、疼痛评分以及瘙痒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组织病理学评分、疼痛评分以及瘙痒评分均明显改善(P<0.05),而2组之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穿支皮瓣修复术治疗手外伤软组织缺损具有显著的效果,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创面组织病理状态,促进创面愈合,减轻创面疼痛和瘙痒.
作者:李洪英 刊期: 2017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