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不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

邱利杰

关键词:人工关节置换术, 动力髋螺钉系统内固定, 老年, 不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
摘要:目的:分析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不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选择本院在2012年1月~2014年1月间收治的68例老年不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作为研究主体,依入院时间将其分为A组与B组.A组36例,B组32例.A组以人工关节置换术为治疗方法,B组以动力髋螺钉系统内固定为治疗方法.对比2组的手术平均时间、术中出血量等手术情况,对比治疗总有效率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A组的手术平均时间为62.1±2.6分钟,B组的手术平均时间为131.2±3.4分钟,对比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术中出血量为147±8.3ml,B组的术中出血量为451±11.9ml,差异较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A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7.22%,B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4.38%,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1.11%,B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0.63%.对比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不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而且术中安全性高,术后并发症少,利于患肢的功能恢复,可以在临床中普遍应用.
中国伤残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下肢被动关节活动器在80例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的应用及康复护理

    目的:探讨在人工膝关节置换术(TKA)后对患者应用下肢被动关节活动器(CPM)及实施康复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7月~2016年1月在笔者所在医院进行该项手术的患者80例为主要样本.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均40例.观察组使用CPM进行辅助治疗,同时进行对应的康复护理.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护理方式.对比2组患者治疗结束后的恢复情况和住院的总时间.并进行半年的随访,对比2组患者的关节活动情况以及HSS评分.结果:采用康复护理以及CPM辅助治疗方案,观察组患者的治愈率为93.33%,明显高于对照组.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同时治疗后的半年时间里,观察组患者关节活动度明显高于对照组,HSS评分也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TKA手术后的患者,采用康复护理以及CPM辅助治疗的方式,能有效提升患者的康复速度,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迟迅;郭林;崔大平;边红利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中西医结合在创伤骨科患者临床治疗上的应用效果

    目的:分析探讨中西医结合在创伤骨科患者临床治疗上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6年3月期间来我院接受治疗的创伤骨科患者84例,按照双盲法随机分成2组,对照组42例,患者术后接受常规西药治疗,研究组42例,患者术后予以中药联合骨创治疗仪综合治疗,对比治疗后2组患者的消肿止痛情况,软组织修复情况以及骨折愈合时间,以分析2组治疗方法的疗效.结果:研究组消肿止痛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软组织修复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骨折愈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创伤骨科患者临床治疗上,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式不仅能够有效止痛消肿,还能够有效促进患处软组织的修复和骨折的愈合,具有非常良好的临床实用价值.

    作者:刘海涛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胸腰椎多节段脊柱骨折手术治疗的疗效分析

    目的:对胸腰椎多节段脊柱骨折患者施行手术治疗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展开观察与分析.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6年5月来我院接受治疗的94例胸腰椎多节段脊柱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的先后顺序,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2组,每组47例.给予对照组患者临床常规手术治疗,观察组患者则以骨折类型为依据,采取个性化的后路固定手术治疗,对2组患者的手术治疗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对比与评价.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的椎体高度、后凸Cobb角及VAS评分均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且观察组患者的改善程度要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此外,在手术相关指标方面,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差异不明显(P>0.05),但观察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及住院天数显著低于对照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在对胸腰椎多节段脊柱骨折患者展开治疗时,应对其个体情况及骨折类型进行分析,并采取相应的手术治疗.其中,经后路手术治疗后,患者的病情得到显著改善,胸腰椎功能恢复快,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曹李华;廖红波;段波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针对性护理对骨伤患者术后疼痛的护理效果评价

    目的:分析探讨针对性护理对骨伤患者术后疼痛的临床护理效果.方法:2014年3月~2015年1月期间,本院共收治了70例骨伤患者,将所有患者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其中男性39人,女性31人;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的基础上实施针对性护理,对2组患者的护理效果进行评估.结果:观察组35例患者护理后,优良率达到97.14%,明显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分别为94.29%、74.29%,对2组数据进行对比,差异明显(P<0.05).结论:对骨伤患者术后实施针对性疼痛护理,能够有效减轻患者疼痛,促进患者痊愈,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及生活质量,值得医护人员在临床工作中大力实践和应用.

    作者:谭莉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湿润烧伤膏联合包埋皮瓣修复治疗手指末节毁损性离断的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湿润烧伤膏联合包埋皮瓣修复治疗手指末节毁损性离断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8月~2015年8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手指末节毁损性离断治疗的100例(118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根据治疗方式分为研究组和常规组,每组各59指.2组患者在入院后均采取创口清洁、剪除严重受损皮肤等基本治疗,在此基础上常规组采用常规包埋皮瓣修复手术方式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湿润烧伤膏治疗.观察比较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恢复情况.结果:在术后4周,2组患者的离断指皮瓣优良率均为100%,研究组总优秀率为66.1%,常规组优秀率为52.5%,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研究组患者手指功能及指甲再生能力明显优于常规组,且研究组患者的钩甲畸形率及感染率明显低于常规组,所有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湿润烧伤膏联合包埋皮瓣修复治疗手指末节毁损性离断临床效果明显,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作者:郑倍奋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胸腔镜下脊柱侧弯前路松解矫形内固定术的护理

    目的:研究探讨胸腔镜下脊柱侧弯前路松解矫形内固定术的护理方法 .方法:选取2014年7月~2015年7月收治的脊柱侧弯患者32例.所有患者均在胸腔镜下前路松解矫形内固定手术,同时给予患者相应的护理方法.结果:手术结束后,并未有1例患者发生并发症,且治疗效果满意,患者进行内固定术后半个月均出院.结论:脊柱侧弯患者在胸腔镜下实行前路松解矫形内固定术治疗的同时,给予其相应的护理方法,疗效满意,促进患者康复,可推广应用.

    作者:姜伟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关节后方复合松解对术中关节间隙变化及术后活动度的影响

    目的: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关节后方复合松解对术中关节间隙变化及术后活动度的影响及运用价值.方法:抽取2014年3月~2016年2月在我院接受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的112例膝骨关节炎患者,根据术中处理方式的不同分为2组,各56例.术中截骨完成后,对照组进行后髁增生骨常规清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行关节后方复合松解.对比观察2组患者手术前后膝关节功能、术中间隙及术后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术中屈膝间隙、伸膝间隙、术后恢复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2组患者膝关节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观察组膝关节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关节后方复合松懈可有效增加患者伸屈膝间隙,有利于术后功能康复训练的开展,促进患者膝关节功能改善与提高,具有一定临床价值,值得推广运用.

    作者:李学涛;刘明成;宋宏阁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咪达唑仑联合瑞芬太尼在脊椎骨折手术麻醉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分析咪达唑仑联合瑞芬太尼在脊椎骨折手术麻醉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70例脊椎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5)与观察组(35),对照组麻醉应用咪达唑仑,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瑞芬太尼,对比2组麻醉效果、麻醉苏醒时间、生命体征有关指标.结果:给药后观察组呼吸、心率分别为12.76±1.97次/min、71.06±8.65次/min,对照组分别为14.69±2.77次/min、76.98±9.73次/min,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定向力恢复时间、拔管时间、睁眼时间、呼吸恢复时间分别为12.23±1.67分钟、13.55±4.47分钟、8.27±3.78分钟、4.28±1.68分钟,对照组分别为20.57±2.37分钟、18.36±7.17分钟、13.55±5.27分钟、8.46±2.67分钟,观察组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优良率为97.14%,对照组为82.86%,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脊椎骨折手术麻醉中应用咪达唑仑联合瑞芬太尼,麻醉效果理想,术后患者苏醒快,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杨媛;刘丽君;张春慧;刘天丽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异型锁定钢板治疗跟骨移位关节内骨折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临床上对跟骨移位关节内骨折患者采用异型锁定钢板和锁定钢板治疗的方法 与成效.方法:以86例2013年1月1日~2016年1月1日之间在我院救治的跟骨移位关节内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治疗手段差异将其分为2组,即异型锁定钢板组和异型钢板组,各组43例,对比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跟骨宽度、跟骨高度、Cissane角、Bohler角及其术后并发症与临床治疗成效.结果: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在跟骨宽度、跟骨高度、Cissane角、Bohler角上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2组均显著高出许多,且异型锁定钢板组明显优于锁定钢板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在临床治疗有效率上异型锁定钢板组和异型钢板组分别为81.40%(35/43)、86.05%(37/43),在并发症几率上依次为11.63%(5/43)、13.95%(6/43),差异均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跟骨移位关节内骨折患者采用异型锁定钢板和异型钢板治疗效果均较好.

    作者:刘文华;胡永生;王璞;段清萍;周小英;叶彩霞;邓少杰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局封结合针刀松解治疗拇指狭窄性腱鞘炎的临床效果研究

    目的:探讨拇指狭窄性腱鞘炎患者采取局封结合针刀松解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按照随机抽样的方式选择我院2013年1月~2016年1月接诊的拇指狭窄性腱鞘炎患者90例进行研究,纳入研究对象临床资料完整,签署知情同意书愿意配合本次研究,根据纳入奇偶顺序分为2组,每组45例,其中奇数为对照组,单纯采取针刀松解术治疗,偶数为研究组,采取局封结合针刀松解术治疗.2组患者均予以半年以上随访,观察记录2组患者临床效果、并发症发生率、随访半年复发率,以及术前、术后疼痛VAS评分,并采取统计学分析.结果:研究组临床总有效率97.78%,显著高于对照组84.44%(P<0.05);2组术前VAS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均有下降(P<0.05),但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无并发症与复发,对照组有1例血管损伤、1例感染及1例复发,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拇指狭窄性腱鞘炎患者采取局封结合针刀松解术治疗,可以提高临床效果,缓解术后疼痛症状,且安全性高,值得借鉴.

    作者:薛小杰;刘立峰;李春江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微创内固定用于新鲜无移位舟骨骨折治疗48例分析

    目的:研究分析微创内固定用于新鲜无移位舟骨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在我院进行舟骨骨折治疗的4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照组:采用石膏外固定;实验组:采用微创内固定,期间密切观察患者的身体状况并做好记录,根据患者的治疗状况及满意程度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的骨折愈合率,患者满意程度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微创内固定技术在治疗新鲜无移位舟骨骨折时效果较为明显,且创伤小,骨折愈合率高,安全性高,值得推广.

    作者:李兵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累及跟距关节及跟骰关节损伤的跟骨骨折手术治疗体会

    目的:探讨分析跟骨骨折累及跟距关节和跟骰关节损伤患者采用外科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总结临床治疗体会.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50例跟骨骨折累及跟距关节和跟骰关节损伤患者,所有患者采用跟骨解剖钢板内固定治疗,分析所有患者治疗效果.结果:本次50例患者术后46例患者切口I期愈合,术后3例患者并发切口感染(6%).所有患者经过1年~2年时间随访,经过X线片检查显示骨折在8~12周左右完全愈合,平均愈合时间10.3±2.1周.同时患者关节面复位相对较为理想,跟骨高度也基本恢复,无1例患者出现创伤性关节炎或者固定物折断.跟骨钢板术治疗优良率为90%.结论:跟骨外侧U形切口可以完全暴露出来,而且也可以促进跟骨骨折复位,使跟骨解剖形态恢复正常,跟骨解剖钢板固定术后配合早期功能锻炼是治疗跟骰关节及跟距关节损伤的有效方案.

    作者:奚胜华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PFLCP与PFNA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比较

    目的:探索PFLCP与PFNA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100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并对此次研究患者进行动态随机化分为2组,每组50例患者,对照组采用PFLCP治疗,观察组采用PFNA治疗,分析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和对照组患者对比治疗后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各时间段疼痛评分存在差异性(P<0.05),而肢体功能恢复时间、术后不良事件发生率、住院总耗时不存在差异性(P>0.05).结论:PFLCP和PFNA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均可达到一定效果,但PFNA可降低患者疼痛感,缩短患者手术时间,降低手术风险性.

    作者:阳立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经皮椎体成形术联合体位复位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分析经皮椎体成形术联合体位复位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临床疗效.方法:采用抽签法将鹤壁市鹤煤集团总医院骨科2013年1月~2015年2月期间121例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进行分组,对照组60例给予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观察组61例给予经皮椎体成形术联合体位复位治疗,观察2组患者术后临床疗效及VAS评分、Cobb角术前术后的对比.结果:观察组术后总有效率90.16%,高于对照组75.00%,P<0.05;观察组术后VAS评分1.52±0.73分、Cobb角8.31±3.42°,均低于对照组术后VAS评分1.91±1.21分、Cobb角10.63±2.13°,P<0.05.结论:经皮椎体成形术联合体位复位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临床效果确切,安全可靠,花费低,值得临床对其进一步的推广及应用.

    作者:章鼎;易普钧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踝关节骨折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的临床有效性初评

    目的:对踝关节骨折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方法:我院于2010年2月~2015年1月收治的60例踝关节骨折患者采取回顾性分析,其中行复位石膏固定术的30例患者作为A组,行切开复位内固定的30例患者作为B组,并观察2组踝关节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B组踝关节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其并发症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给予踝关节骨折患者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的效果较石膏固定术显著,其整体效果更佳,并发症较少,为临床中踝关节骨折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案.

    作者:陈仁春;毛兴敏;缪标烈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后路减压钉棒系统固定治疗老年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

    目的:评价后路减压钉棒系统固定治疗老年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9月~2013年10月期间采用后路减压、钉棒系统固定治疗MCSM患者18例,并对临床疗效进行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末次随访时JOA及VAS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脊髓神经功能平均改善率为74.3%.末次随访时见融合节段已骨性融合,无断钉、断棒及螺钉松动.15例患者仅行单纯后路减压固定融合术,JOA评分明显改善,临床疗效满意.3例患者症状部分得到改善,JOA评分有所提高.结论:对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采用单纯后路减压、钉棒系统固定能达到脊髓前后方减压、矫正后凸畸形、重建稳定性的目的,疗效满意.

    作者:朱庭标;张勇;赵爱彬;张金鹏;刘峰;范永红;王叶武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锁定加压接骨板内固定在治疗小腿下端骨折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目的:以72例小腿下端骨折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探究锁定加压接骨板内固定治疗方法 对小腿下端骨折的临床治疗效果,旨在为其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选取72例2013年6月1日~2015年12月31日期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小腿下端骨折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所有受试患者均给予锁定加压接骨板内固定治疗方法.结束后,以追踪随访的形式对患者的并发症情况、Johner-Wruhs评分以及伤口愈合情况等相关指标进行临床评价,以判断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参与本次研究的所有患者均已骨性愈合,患者的平均愈合时间为12.5周.Johner-Wruhs评分结果显示:72例患者中49例患者评分为优,18例患者评分为良,4例患者评分为中,仅1例患者评分为差,综合优良率高达93.05%.在术后并发症方面,除2例患者出现感染症状外,其他患者均无相关并发症发生.另70例患者的伤口愈合程度达到甲级,剩余2例为乙级.结论:对小腿下端骨折患者采用锁定加压接骨板内固定治疗方法进行治疗效果显著,不仅具有临床治疗操作简单的优点,而且其对患者造成的创伤也较小,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相对较低,值得在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作者:刘雪松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中药治疗骨折迟缓愈合30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中药治疗骨折迟缓愈合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于2012年5月~2015年5月收治的骨折迟缓愈合患者60例作为临床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式对患者进行分组:对照组30例,采用常规治疗方式;观察组30例,采用中药治疗法.比较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后第1、2、3、4、5、6周以及治疗后第60天骨痂平均光密度值增高速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结果比较具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中药治疗骨折迟缓愈合的临床效果良好,值得推广使用.

    作者:邓书军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手术和非手术治疗老年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分析

    目的:本次主要对手术和非手术治疗老年桡骨远端骨折的治疗效果进行临床分析,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依据,确保患者能够早日康复.方法:选取于2014年1月~2016年3月在我院收治的老年桡骨远端骨折患者60例,其中有36例患者39侧采用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进行治疗,将其设为非手术组,27例患者28侧(其中包括手法复位再移位患者3例3侧)采取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将其设为手术组,对比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非手术组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84.46%,手术组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6.29%,其中在非手术组当中,有3例患者因为手法复位之后再转移,进行手术治疗3例3侧,手术组患者未出现伤口感染、内固定断裂等并发症.结论:对于老年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的患者,同临床医生还需要充分结合患者的自身情况,考虑到患者的经济水平,患者对恢复时间的要求等,而在临床治疗上对于老年桡骨远端骨折治疗,临床医生应当首选非手术治疗的方法,但是对于老年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的患者,应该尽早的采取手术治疗方法,再对患者进行功能训练,唯有如此才能够确保患者早日康复,回归家庭和社会.

    作者:覃海容;祝最成 刊期: 2017年第07期

  • 改良后入路治疗3踝骨折的疗效分析

    目的:分析改良后入路治疗3踝骨折的临床优势.方法:选择2012年2月~2015年12月于我院行手术治疗的3踝骨折患者82例.按照其选择术式分为2组.其中采用改良后入路法治疗者42例纳入观察组,采用传统后入路法治疗者40例纳入对照组.分析和比较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伤口愈合情况及术后半年临床疗效.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手术时间短(t=8.4817,P<0.001),术中出血量小(t=2.5814,P=0.006),临床效果好(x2=7.9272,P=0.01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切口愈合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isher检验P=0.259).结论:改良后入路法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小手术创伤,更加契合手术骨折复位的视野及操作要求,术后临床效果好,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周继承;倪梦迪;高煜;顾少兰;王丽娟 刊期: 2017年第07期

中国伤残医学杂志

中国伤残医学杂志

主管:伤残医学杂志;中国伤残医学杂志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