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分析急性脊柱胸腰段爆裂性骨折经侧前方入路及后方入路的切开复位内固定临床效果

陆永春

关键词:急性脊柱胸腰段爆裂性骨折, 侧前方入路, 后方入路, 切开复位内固定
摘要:目的:分析急性脊柱胸腰段爆裂性骨折经侧前方入路及后方入路的切开复位内固定临床效果.方法:收集我院2007年1月~2016年3月期间诊治的90例急性脊柱胸腰段爆裂性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针对患者诊断情况实施切开减压复位内固定治疗,依据患者手术入路方式差异性分组观察,其中侧前方入路组45例,后方入路组45例,观察2组相关手术指标,包括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和切口愈合率;追踪随访记录患者术后3个月、1年椎节后突角度(Cobb's角)改善情况.结果:全部患者均开展针对性切开减压内固定处理后,患者症状明显改善,侧前方入路组患者手术耗时、术中出血均显著高于后方入路组,2组对比统计差异明显(P<0.05),有统计学意义;侧前方入路组患者切口愈合率显著优于后方入路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2组患者在手术治疗后,Cobb's角均得到明显改善,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性明显;2组患者在手术治疗3个月,Cobb's角恢复改善情况无明显差异性,无统计学意义,但是当患者持续1年观察发现,后方入路组患者Cobb's角出现一定程度的丢失,矫正Cobb's角与侧前方入路组有着明显差异性(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急性脊柱胸腰段爆裂性骨折的治疗中,无论是侧前方入路或后方入路的切开复位内固定,在短期预后效果确切,其中后方入路操作简便,耗时短、出血量低,适合简单骨折患者,但远期疗效方面侧前方入路方式更具优势,改善患者手术脊柱矫正角度.
中国伤残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踝关节骨折的临床分析

    目的:研究踝关节骨折治疗中实施切开复位内固定方法的优点.方法:此次从2014年1月~2017年4月间进入本院的踝关节骨折患者中,随机抽选出50例进行随机分组研究,其中24例对照组采用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方案,而26例观察组则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方案,对2组骨折患者疗效及并发症进行评估,并进行相互对比.结果:对2组实施不同固定方案后,24例对照组内有效率62.50%(15/24),而观察组26例是92.31%(24/26),P<0.05;对照组内共有8例(33.33%)出现并发症,然而观察组内仅有2例(7.69%),P<0.05.结论:当踝关节骨折患者接受骨科治疗时,对于有骨折移位的,选择切开复位内固定方案有效性突出,不仅能对患者骨折组织治疗效果有效提升,而且还能防治并发症,所以可推广.

    作者:李益军 刊期: 2017年第20期

  • 骨折卧床患者便秘的护理干预及疗效

    目的:研究骨折卧床患者发生便秘的护理干预及疗效.方法:以2015年5月~2016年5月收治骨折患者中100例卧床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2组患者均接受骨科常规治疗和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干预性护理措施.结果:骨折卧床患者给予干预性护理措施的观察组显效率60%和有效率94%,明显高于对照组显效率12%和有效率64%.观察组和对照组中均有患者发生便秘,但便秘患者中观察组6%,明显少于对照组36%.结论:针对骨折卧床患者采取的干预性护理,可以减少便秘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促进骨折愈合,减轻患者的不适.

    作者:田茹;王照林;田利军 刊期: 2017年第20期

  • PVP治疗OVCF高粘度与普通骨水泥的疗效对比研究

    目的:对比研究经皮椎体成形术(PVP)在治疗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中应用高粘度骨水泥与普通骨水泥的临床效果及并发症.方法:选取2014年8月~2016年4月入院行经皮椎体成形术手术治疗的80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按照治疗方法将其分为高粘度骨水泥组与普通骨水泥组,各40例.比较2组术前术后VAS疼痛评分,SF-36生活质量评分,椎体高度恢复情况,手术并发症评估.结果:2组患者术后VAS评分、SF-36生活质量评分明显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VAS评分、SF-36生活质量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高粘度骨水泥组患者治疗后Cobb角恢复显著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粘度骨水泥组患者骨水泥渗漏发生率显著低于普通骨水泥组患者(8.00%vs 4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粘度骨水泥可显著改善Cobb角,减少VAS评分,提高SF-36生活质量,并降低骨水泥渗漏发生率.

    作者:杜盛阳;曹雷 刊期: 2017年第20期

  • 优质护理干预对股骨粗隆骨折患者术后便秘及生存质量影响

    目的:探讨优质护理干预对股骨粗隆骨折患者术后便秘及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8月~2017年1月于我院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的76例股骨粗隆骨折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及对照组各有患者38例,对照组实施责任制整体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优质护理干预,比较2组患者术后便秘与生存质量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腹胀程度、每分钟肠鸣音、首次排便时间以及生存质量评分均要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为股骨粗隆骨折手术患者实施优质护理干预,对患者术后便秘与生存质量有积极影响,可显著减少术后便秘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沙文瑞;田茹 刊期: 2017年第20期

  • 益肾壮骨方对治疗骨折延迟愈合的临床效果分析

    目的:探讨益肾壮骨方治疗骨折延迟愈合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本院收治的90例骨折延迟愈合患者随机分至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予以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以益肾壮骨方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对照组无效10例,有效8例,显效8例,临床愈合19例,总有效率为77.78%;观察组无效2例,有效9例,显效10例,临床愈合24例,总有效率为95.56%;经x2检验,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显著提高,P<0.05.结论:采用益肾壮骨方治疗骨折延迟愈合患者,能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临床疗效.

    作者:王晓峰 刊期: 2017年第20期

  • 12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CT与MRI影像对比研究

    目的:探讨CT与MRI影像学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价值.方法:将我院收治的经术后病理证实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120例进行研究,入选对象有完整临床资料,均接受CT与MRI诊断,回顾性分析他们的资料,比较2种诊断结果.结果:MRI诊断以髓核异位与病变髓核低信号为主,符合率高达96.67%,CT诊断以髓核异位、边缘模糊、突出等为主,符合率为90.00%,二者比较并无差异(P>0.05).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采取CT与MRI诊断均有不错的符合率,但MRI符合率更高,若有效结合二者诊断可提高符合率.

    作者:王玉丽 刊期: 2017年第20期

  • 中医护理干预在预防股骨颈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效果分析

    目的:探讨中医护理干预在预防股骨颈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效果.方法:将本院收治的80例股骨颈骨折患者随机分至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护理基础上加以中医护理干预,比较2组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及骨折愈合时间.结果:观察组的骨折愈合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DVT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股骨颈骨折术后患者中施以中医护理干预,能有效预防DVT的发生,并能有效促进骨折的愈合.

    作者:林琳 刊期: 2017年第20期

  • 弹性髓内钉治疗小儿长骨骨干骨折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AO弹性髓内钉治疗小儿长骨骨干骨折的注意事项及疗效.方法:收集从2006年10月~2016年10月采用AO弹性髓内钉治疗小儿骨干骨折249例,其中男198例,女51例;年龄3~14岁,平均8.4岁.对204例采用闭合复位,45例术中做小切口复位.167例术后未行石膏固定,82例术后行石膏固定,术后摄片随访骨折愈合情况.结果:本组病例全部随访,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8.8个月.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为6~18周,平均7周,术后9例皮肤激惹症状,5例下肢较健侧短缩约1cm,2例患者下肢轻度外旋畸形<10°,4例前臂旋转功能轻度受限<10°,4例弹性髓内钉取出较困难.结论:AO弹性髓内钉是治疗小儿长骨骨折的有效方法,注意操作方法,微创、恢复快、可以早期恢复不负重功能锻炼,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汤志辉;欧阳国新;许景红;毛成鹏;李铭 刊期: 2017年第20期

  • 关节镜下微创治疗老年SchatzkerⅠ-Ⅳ型胫骨平台骨折的效果评价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微创治疗老年SchatzkerⅠ-Ⅳ型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4年2月~2016年12月在我院治疗的60例SchatzkerⅠ-Ⅳ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按照随机数字法平均分为2组,30例予以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对照组),30例予以关节镜下微创治疗(观察组).比较2组患者临床疗效、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手术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完全负重下地时间、骨折愈合时间、膝关节功能评分(HSS)、视觉模拟评分(vas)、膝关节屈伸活动度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优良率90.00%,显著高于对照组66.66%(P<0.05).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显著少于对照组,手术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完全负重下地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HS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屈伸活动度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6.66%,显著低于对照组20.00%(P<0.05).结论:在SchatzkerⅠ-Ⅳ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治疗中选择关节镜下微创治疗具有很好的临床疗效,对患者损伤较小,可缩短患者康复时间,降低患者疼痛感,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作者:张颂阳;杨中萌;叶永恒;陈少明 刊期: 2017年第20期

  • 膝关节置换术后综合镇痛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对比膝关节置换术后综合镇痛与连续股神经阻滞镇痛临床疗效.方法:收集临沂市中医院2013年1月~2017年2月期间,由于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而采用TKA手术者63例,其中男24例,女39例.年龄50~70岁,平均60岁.通过观察术后1,2,3,4天膝关节活动度、术后4天内早8:00、中午12:00、下午16:00、晚20:00的vas评分[1]、镇痛药物追加,开始下床活动时间,镇静程度,肌力分级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2组在开始下床活动时间,镇静程度,肌力分级和并发症发生率方面无统计学意义(p>0.05),综合镇痛组比连续股神经阻滞镇痛在术后4天关节活动度上高,vas评分低.结论:多模式综合镇痛较连续股神经阻滞镇痛TKA术后镇痛效果更为显著,不良反应率更低,且有较高的患者满意度,并且能促进功能康复,改善膝关节功能,且安全性好,是TKA术后较为理想的镇痛方法.

    作者:高芹 刊期: 2017年第20期

  • 骨水泥椎体成形术联合唑来膦酸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

    目的:通过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综合治疗与单纯骨水泥成形术的对比研究,探讨骨水泥椎体成形术与唑来膦酸联合应用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效果及价值.方法:将2015年2月~2016年2月我院收治且符合纳入标准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共43例)作为受试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给予单纯骨水泥椎体成形术和骨水泥椎体成形术+唑来膦酸处理.随访时间为术后1周、1、6个月,根据疼痛评分(VAS)及骨密度变化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价,并且观察手术并发症及药物的不良反应,以评价治疗的安全性.结果:2组术后1周、1、6个月VAS评分与术前相比明显降低(P<0.05);术前及术后1周对照组VAS评分分别为8.00±1.00分、3.76±0.89分,观察组分别为8.18±1.01分、3.68±0.95分,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6个月观察组VAS评分分别为2.09±0.75分、1.23±0.43分,与对照组的3.14±0.79分、2.81±0.68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骨密度比较,对照组术后6个月BMD为(0.739±0.058)g/cm2,术前为(0.728±0.56)g/cm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6个月BMD为(0.810±0.030)g/cm2,与术前(0.716±0.061)g/cm2比较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个月观察组骨密度明显比对照组高(P<0.05).结论: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中实施骨水泥成形术联合唑来膦酸治疗效果良好,能迅速缓解疼痛,有效提高骨密度,降低椎体再骨折风险.

    作者:伍鹏欢;李文虎;袁艾东;何正言 刊期: 2017年第20期

  • 内固定手术治疗严重踝关节骨折脱位的体位、手术入路及临床疗效

    目的:探讨内固定手术治疗严重踝关节骨折脱位的体位、手术入路及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61例严重踝关节骨折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采用外侧联合内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进行治疗.对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等信息进行记录,术后观察患者骨性愈合时间与并发症发生情况;手术前和手术后分别对61例患者进行踝关节功能Baird-Jackson评分,对比踝关节功能改善情况;术后对所有患者均进行6个月的随访,分析远期治疗效果.结果:本组患者平均手术为97±15分钟,平均出血量为149±34mL,平均愈合时间为11.2±1.1周,术后有3例患者出现内踝切口部分皮肤坏死现象,经处理均痊愈,手术后本组患者的踝关节功能Baird-Jackson评分明显高于手术前(P<0.05),本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6.72%.结论:严重踝关节骨折脱位患者采用外侧联合内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进行治疗,临床效果显著,术后并发症较少,总有效率较高,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作者:齐兵;刘桂凌;郭跃生 刊期: 2017年第20期

  • 非手术治疗中老年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186例体会

    目的:探讨非手术治疗中老年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0年5月~2015年5月本院收治的肱骨近端闭合性粉碎性骨折中老年患者186例,均采用非手术疗法,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观察临床疗效.结果:随访2年,肩关节功能优良率为35.5%,大部分患者骨折对位情况良好.结论:对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采用非手术疗法效果显著,并能避免手术引起的并发症,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杨善杰 刊期: 2017年第20期

  • 个性化手术治疗大龄先天性髋关节脱位

    目的:探讨采用个性化手术治疗大龄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的疗效.方法:根据术前X片及术中情况采用个性化手术方法治疗58例大龄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患者,随访、分析影像学及功能结果.结果:58例(74髋)经6~12个月随访,除2髋有股骨头半脱位外其余所有髋关节复位满意、髋臼指数、股骨头发育较前明显好转;无下肢血管、神经损伤危象及股骨头坏死发生.结论:根据患者情况选择个性化手术治疗大龄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患者疗效满意、可获得较好功能结果.

    作者:李智;张勇;赵爱彬;朱庭标;刘峰;张金鹏 刊期: 2017年第20期

  • 闭合复位PFNA治疗老年不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分析老年不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采用闭合复位股骨近端旋髓内钉(PFNA)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58例老年不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按照不同的手术治疗方法随机分为观察组(29例,采用PFNA治疗)和对照组(29例,采用股骨近段锁定板治疗),通过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评价患者髋关节恢复情况,对比2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以及Harris评分.结果:2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并没有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负重时间以及住院时间等相关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术后3个月、6个月、9个月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并不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老年不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采用闭合复位PFNA治疗的效果较为理想,具有创伤小、切口小、出血少、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等诸多优点,可广泛推广应用.

    作者:梁爱军 刊期: 2017年第20期

  • 断指再植术后患者血管危象的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影响断指再植术后发生血管危象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4年2月~2016年8月前来我院接受断指再植术的患者59例,断指83指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发生血管危象与为发生血管危象的患者信息,并进行比较.结果:2组患者的断指损伤原因、就医时间、吸烟史与焦虑情况单因素分析,P值分别为0.000、0.011、0.016、0.024;Logistic多因素分析,P值均低于0.05;统计学有差异.结论:受伤原因、就医时间过长、吸烟史与患者的焦虑情绪均是增加术后血管危象发生率的危险因素,应积极注意预防并及时给予适当处理,有效降低发生血管危象的可能性.

    作者:王伟 刊期: 2017年第20期

  • 骨水泥联合锁定钢板治疗26例老年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应用骨水泥联合肱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2014年4月~2016年4月,采用骨水泥联合肱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患者26例,男12例,女14例.年龄62~86岁,经肩关节前入路进入,复位后,将锁定钢板置于肱骨外侧面,用细克氏针临时固定,钻孔,拧入合适的螺钉,对明显骨质疏松或内侧骨皮质缺损者,通过螺钉孔或皮质缺损处注入骨水泥,然后快速拧入螺钉.结果:26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2年,肩关节可外展至90°~180°,能提物,X线平片无肱骨头缺血坏死,骨折对位对线好.结论:对于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合并明显骨质疏松或内侧骨缺损单纯内固定不稳定的老年患者,可采用骨水泥加强技术联合内固定的手术方法,术后骨折端稳定,可避免早期松动导致内固定失败,并大限度恢复肩关节功能.

    作者:冯云升;李万强;陈鹏 刊期: 2017年第20期

  • 对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中轻量型补片的应用效果进行探讨

    目的:分析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中轻量型补片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2月~2017年2月期间接收开展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中行轻量型补片80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设为观察组,并将同时期接收,开展传统补片治疗的90例腹股沟疝患者作为对照组,对比2种的治疗效果.结果:经不同治疗发现,观察组手术时间为38.4±10.4分钟,与对照组40.2±11.3分钟相比较,2组患者手术时间无明显差异,P>0.05;但观察组7.02±1.67天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15.5±2.34天,P<0.05;而观察组皮肤感觉异常并发症发生率为15%,与对照组皮肤感觉异常并发症发生率16.7%比较,无统计学方面的意义,P>0.05;但观察组18.8%局部疼痛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的61.1%的局部疼痛发生率,P<0.05.结论:在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中采取轻量型补片可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有助于患者恢复健康.

    作者:曾少华 刊期: 2017年第20期

  • 早期显微外科修复联合延期骨延长技术在GustiloⅢc型开放性骨折中的治疗体会

    目的:探讨早期应用显微外科技术修复联合延期骨延长技术重建肢体长度在GustiloⅢc型开放性骨折中的疗效,为提高该类创伤救治的成功率提供依据.方法:回顾分析我科2013年9月~2015年8月收治获得随访的GustiloⅢc型开放性骨折患者9例.患者入院后,全身情况稳定后,行彻底清创,对有条件保肢患者,1期均进行骨折端缩短以缩小创面及降低骨感染的发生率,用简单外固定支架妥善固定骨折,1期修复合并的主干血管损伤,并在条件许可下尽可能修复肌腱及神经的损伤.结果:本组9例患者,7例保全肢体,终创面及骨折愈合,保肢外形和功能患者基本满意;2例延期截肢,其中1例胫骨骨折患者中途中止治疗,到外院行截肢手术.结论:早期显微外科修复联合延期骨延长技术在GustiloⅢc型开放性骨折的治疗中显著的疗效,不仅可挽救肢体,保留长度,大限度保留肢体的功能,而且可以降低骨髓炎的发生.

    作者:梁波;陈劲;陈广谋;钟华;肖刚;阮国强;马肃霜 刊期: 2017年第20期

  • 经皮椎体成形术在老年性腰椎压缩性骨折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探究经皮椎体成形术在治疗老年性腰椎压缩性骨折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7月~2017年2月期间收治的122例老年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进行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1例.对照组采取手法复位高分子石膏固定保守治疗,观察组采取经皮椎体成形术进行治疗.观察分析2组患者的疗效.结果:观察组所有患者都能够佩带腰围离床进行简单活动,其自身椎体功能得到显著改善.在半年~1年随访期内,患者没有出现不适症状,没有发生不良反应,并且经X射线检查患者病椎恢复的高度没有出现明显变化.在治疗后,观察组在疼痛程度、疼痛改善及功能改善方面对比对照组均具有显著优势,各项指标结果对比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椎体成形术应用于治疗老年性腰椎压缩性骨折,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疼痛症状,进一步稳定患者椎体,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患者发生并发症的可能性,因此建议推广至临床.

    作者:钱栋;朱红胜;胡红心;屈睿 刊期: 2017年第20期

中国伤残医学杂志

中国伤残医学杂志

主管:伤残医学杂志;中国伤残医学杂志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