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玲玲;张会云
目的:对学龄前Little区出血儿童采用不同局部治疗方法,并对治疗效果进行随访观察。方法:将Little区出血学龄前儿童512例分成4组,分别给予硝酸银、微波、麻黄素进行局部治疗,并设组对照,对各组有效率进行组间比较。结果:麻黄素治疗组有效率高于硝酸银组、微波组及对照组,差异均具有显著性。结论:麻黄素局部治疗可作为学龄前儿童Little区出血首选治疗方法。
作者:窦晓宁;任雪莲;杨燕燕;王华;秦胜民;徐荣华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通过运用定位抢救模式实施儿科急救,提高急诊护士儿科急救抢救能力。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2年12月以来急诊科收治儿科抢救病人60例,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患儿实施定位抢救模式,对照组进行常规救护。结果:运用定位抢救模式实施救护后,急诊护士的急救技术操作、急救仪器的使用情况、沟通能力、应急能力、同事间的配合、患儿家属对护理的满意度都有所上升。结论:通过运用定位抢救模式实施儿科急救能有效提高急诊护士儿科急救能力,值得推广。
作者:冯小华;姬宇;马晓敏;高琼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健康教育路径在全脑血管造影术患者的设计及应用效果。方法:将112例全脑血管造影术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方式进行健康宣教,观察组运用健康教育路径进行健康宣教,对2组的护理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健康教育知识问卷得分及对护理满意度各问题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各并发症发生例数均低于对照组,其中局部淤血、尿潴留及腰背痛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健康教育路径对全脑血管造影术患者进行宣教,可以提高患者健康教育效果,减少并发症发生率,提高对护理满意度。
作者:宋玉琼;洪锦治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康复护理对脑梗死恢复期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以我院康复医学科康复病房接受治疗的脑梗死恢复期患者52例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并总结其临床资料。52例患者均进行了系统的康复护理干预。对比52例患者干预前后的如下指标: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生活能力变化。结果:经护理干预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下降。Barthel指数上升。护理前后对比,p<0.05。结论:康复护理对脑梗死恢复期患者效果显著,改善了患者神经功能、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黄芸;郭文淑;贾文玲 刊期: 2014年第02期
产妇在胎儿娩出后24小时内出血量超过500 ml,称为产后出血( PPH)。产后出血是分娩期常见和严重的并发症,发病率为2%~3%,它不仅影响产妇的健康,而且至今仍为我国孕产妇死亡的首位原因。产后出血分为3个时间段:胎儿娩出至胎盘娩出前、胎盘娩出至产后2小时、产后2小时至产后24小时3个时期,其中绝大部分发生在产后2小时以内。其预后与产妇失血量、失血速度、产妇的体质有关。失血过快者可迅速发生失血性休克危及生命,休克时间长,即使获救,也有可能引起垂体缺血坏死,继发垂体功能低下的严重后遗症。
作者:魏威 刊期: 2014年第02期
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增加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atherosclerotic herat disease, CAHD简称冠心病)以成为临床常见的心脏病,其发病率和病死率均呈逐年上升及年轻化趋势[1]。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技术,对冠状动脉疾病诊断具有非常高的敏感性及特异性普遍应用于临床。双源CT的出现使得冠状动脉成像质量大为提高。但图像质量仍然受多种因素影响,如呼吸、吞咽、心律、对比剂流速及剂量等[2]。因此对病人在冠脉造影检查前、中、后进行耐心、细致、科学、有效的护理可使部分影响因素减低甚至得到控制[3],从而提高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的成功率。本文对我院就诊行双源CT冠脉造影检查患者500例护理干预报告如下。
作者:李中华;陈震(通讯作者);张晓华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α-HBDH酶活性变化和临床意义。方法:对40例脑梗死急性期、恢复期血清α-HBDH酶检测,同时设立38例正常对照组。结果:(1)40例肌钙蛋白T( cTnT)正常的脑梗死患者平均血清α-HBDH值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2)大面积脑梗死组α-HBDH值明显高于腔隙性脑梗死组(P<0.01);(3)脑梗死恢复期血清α-HBDH值明显低于急性期(P<0.05)。结论:α-HBDH可用来判断脑梗死后是否有新的梗死或梗死面积是否扩大及病情好转与否的一个有效参考指标。
作者:苏建华;林伟;唐金荣 刊期: 2014年第02期
化疗是癌症患者常规的治疗方式之一,在化疗过程中,患者虽然使用不断更新的止呕药,但还是会出现不同程度恶心、呕吐反应,导致患者进食减少,体重减轻,机体抵抗力下降,增加了患者再次化疗的恐惧感,影响了治疗的顺利进行。我院于2010年来对癌症化疗患者进行精心细致的饮食护理,减轻了恶心、呕吐的症状,改善了体重减轻和营养不良的现象,提高了患者的治疗耐受性。现将护理体会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赖晓明 刊期: 2014年第02期
临床上治疗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首选洋地黄制剂。但扩张型心肌病病人特别是特大心脏者,易发生洋地黄中毒,且长期应用使心肌β受体密度下降,心肌储备能力下降。为了提高心肌β受体密度,恢复心肌储备力,试用依那普利加美托洛尔口服治疗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的病人。现将我院2010年1月~2011年10月住院的扩张型心肌病患者临床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谢光洪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密切观察普外科患者的康复过程,分析以心理护理为基础的呼吸道中西医结合护理在患者的呼吸道感染控制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机抽取2009年10月~2012年10月来我院普外科就诊并接受相关手术的患者112名进行围手术期对呼吸道管理,其中对照组56名采取常规护理方式,观察组56名采取以心理护理为基础综合护理,统计2组患者的呼吸道感染控制情况以及其他相关临床指标的改善情况。结果:对照组的呼吸道总感染率达28.57%,而观察组的呼吸道总感染率仅为7.14%,且后者咳嗽、发热、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前者,患者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心理护理为基础的呼吸道中西医结合综合护理在普外科病人围术期呼吸道感染控制方面,比传统的常规护理方式更具有特异性,可以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肖花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金属烤瓷冠桥修复方法在牙齿美容和修复方面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2010年1月~2011年6月采用此方法为63例患者进行牙齿修复,共制作105个冠桥,对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制作的修复体105个冠桥,98个获得成功,效果满意,成功率达到93.33%,有7个冠桥出现崩瓷、脱落、食物嵌塞。修复体颜色、外形不满意,重新制作。结论:金属烤瓷冠桥修复时严格考虑适应证,规范各项操作,注意各个细节,保证修复体的完美,提高患者舒适度和使用性能的同时,还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杨秋野;魏丽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观察重组促红素治疗慢性肾衰竭-肾性贫血的疗效。方法:常规造血原料补充的前提下,应用重组促红素3000 IU每周3次皮下注射的方法。结果:经过4个月治疗,108例肾性贫血患者,贫血得到纠正,总要效率100﹪。血红蛋白达11~12.3g/dl 62例占57.4﹪,血红蛋白10.3~10.9g/dl 44例占42.6﹪。血红蛋白9.6~9.8g/dl 2例占1.9﹪。结论:重组促红素治疗肾性贫血疗效确切,可以安全有效地提高Hb至靶目标,从而提高生活质量。
作者:朱红鹤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2种不同通气模式在ARDS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2例行机械通气治疗的ARDS患者随机分为A组(SIMV(VC)+PSV+高PEEP 模式组)和B组(BIPAP组)。将2组患者的治疗前及治疗后24小时的呼吸,心率,PaO2, PaCO2,PaO2/FiO2进行统计比较。结果:治疗后24小时的PaO2,PaCO2,PaO2/FiO2,心率,呼吸改善幅度均大于B组, P<0.05,有显著差异。结论:SIMV( VC)+PSV+高PEEP模式在ARDS机械通气中的治疗效果更好,临床综合优势明显。
作者:张军武;陈世超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观察奥美拉唑联合莫沙必利治疗反流性食管炎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收治的反流性食管炎患者9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6例,观察组给予奥美拉唑20 mg,早晚餐前30分钟口服,莫沙必利5 mg,3次/d口服。对照组单用奥美拉唑20 mg,2次/d,早、晚餐前30分钟口服。结果:经过4周治疗,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都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奥美拉唑联合莫沙必利治疗反流性食管炎临床疗效明显,值得基层医院临床应用。
作者:贾淑珍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患者术后在恢复室内使用麻醉气体吸附器对苏醒情况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不同科室在2010年1月~2012年12月行择期手术的患者100例,所有患者均为ASAⅠ~Ⅱ级,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应用麻醉吸附器,对照组不应用麻醉吸附器,对2组患者异氟醚达标时间以及苏醒情况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的异氟醚达标时间和苏醒时间均明显小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术后恢复室患者使用麻醉气体吸附器可明显缩短患者的苏醒时间,且可减少对室内空气的污染,值得临床应用。
作者:赵连臣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观察咪唑斯汀口服联合窄谱中波紫外线( NB-UVB)照射治疗玫瑰糠疹的疗效。方法:治疗组45例采用咪唑斯汀缓释片口服联合NB~UVB照射;对照组45例口服咪唑斯汀缓释片,2组均外用曲咪新乳膏、炉甘石洗剂,观察2组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结果:治疗组45例,痊愈率71.11%,有效率91.11%;对照组痊愈率51.16%,有效率69.77%,2组痊愈率相比x2=3.69,p>0.05,治疗组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有效率相比x2=6.43,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咪唑斯汀口服联合NB-UVB照射治疗玫瑰糠疹有效,值得临床应用。
作者:马锡俊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分析导致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法)检测乙肝病毒血清抗-HBe与抗-HBc出现假阳性的原因,并找出解决方法。方法:对应用ELISA法2次检出的156例抗-HBc阳性血清标本和144例抗-HBe阳性血清标本,用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 TRFIA法)复检,ELISA法初检呈阳性,而TRFIA法复检呈阴性,则判断为假阳性。结果:对应用ELISA法2次检出的156例抗-HBc阳性血清标本和144例抗-HBe阳性血清标本,TRFIA复检检出抗-HBc阳性142例,抗-HBe阳性126例,以此判断,ELISA法检出假阳性率抗-HBc为8.97%,抗-HBe为12.50%。 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影响ELISA检测抗-HBc和抗-HBe出现假阳性的因素有多种,对怀疑其为假阳性的血清标本应该采用 TRFIA法等检测方法重检。
作者:蒿会玲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经皮经肝胆囊穿刺置管引流(PTGBD)治疗老年急性胆囊炎的护理方法。方法:回顾分析我院自2012年1月~2013年6月36例彩超引导下经皮经肝胆囊穿刺置管引流术辅助治疗老年急性胆囊炎临床护理资料。结果:36例患者均1次穿剌置管成功,首次引流液30~500ml,引流后1~2天患者全身症状和体征迅速好转,7~10天后症状基本消失,白细胞计数恢复正常。住院7~14天带PTGBD外引流管出院,平均住院10.5天,置管1个月后肝胆外科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术后发生并发症5例,未出现死亡。结论:经皮经肝胆囊穿刺置管引流术对不能耐受手术的老年急性胆囊患者是一种安全、微创和有效的方法,全面严密细致的护理,有助于提高疗效和及时发现及减少并发症。
作者:段琦 刊期: 2014年第02期
颅内血管破裂后,血液流入蛛网膜下隙时,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和脑出血的分类相似,临床上通常将蛛网膜下腔出血分为损伤性与非损伤性2大类。颅脑受伤常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1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通过回顾性分析我院从2011年6月~12月期间收治的65例该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分析。本组患者的年龄在17~83岁之间,平均年龄52.6岁,60岁以上患者42例,有吸烟史38例,起病前均无发热史。(2)临床表现。80%的发病年龄在30~69岁之间,但任何年龄均可发病。起病很急,常骤然发病,并无先兆。追问患者起病前的症状常只有头痛、头昏,这可能是脑部原发病变的固有症状,不足以预告出血的发生。调查出血时患者的活动情况,发现只有1/3是正在从事某一特殊活动时发病的,如举重、弯腰、运动、发脾气、解大小便、咳嗽等。
作者:赵黎明 刊期: 2014年第02期
肠结核是结核分枝杆菌侵犯肠道引起的慢性特异性感染,绝大多数继发于肺结核,特别是开放性肺结核。近年,西方国家由于 HIV 感染率增高,这类人群免疫力低下使本病有所增加,我国也有这种趋势。发病年龄多为青壮年,40岁以下占91.7%,女性多于男性,约为1.85∶1。
作者:程春艳 刊期: 2014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