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传统气管切开与经皮气管切开在神经外科危重症病人中的应用价值

王广益;高科;张辉;李军

关键词:经皮气管切开术, 传统气管切开术, 神经外科, 应用价值
摘要:目的:探讨传统气管切开与经皮气管切开在神经外科危重症病人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气管切开手术的病人42例,随机分为试验组20例(经皮气管切开手术PT)和对照组22例(传统气管切开手术ST),通过对手术操作时间、并发症、拔管后切口愈合时间、颈部疤痕大小等方面分析比较。结果:经皮气管切开术比常规气管切开术手术时间显著缩短、手术出血量显著降低、切口愈合显著缩短、颈部疤痕明显小,PT组明显高于ST组(P<0.01)。且在并发症方面,PT组明显低于ST组(P<0.01)。结论:经皮气管切开手术对需行气管切开术的神经外科危重症病人特别适用,且医生熟练掌握操作方法后,会使PT法的成功率和安全性大大地提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中国伤残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微创碎吸引流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100例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使用微创碎吸引流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00例患者随机地分为2个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予以内科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内科治疗的基础上予以微创微创碎吸引流术。结果: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明显改善,优于对照组,病死率、再出血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内科治疗的基础上予以微创微创碎吸引流术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有效方法。

    作者:曹建玺;梁俊红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20例产后大出血临床观察及护理对策

    目的:探讨分析产妇产后大出血的临床观察及护理对策。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7月~2012年8月收治的20例产后大出血产妇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0例产后大出血产妇经过积极治疗与优质护理,均康复出院,未出现死亡病例。患者出血量均在500ml以上,出血时间为1~12小时,平均出血时间为6.5±1.4小时。结论:对于临床上产后大出血症状,主要以预防为主,一旦出现应采取措施及时止血,查找出血原因及时诊断,根据患者实际病情制定相应的护理方案。

    作者:孔丽敏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老年前列腺增生并膀胱癌手术治疗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老年前列腺增生并膀胱癌手术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2年2月于我院进行的103例老年前列腺增生并膀胱癌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均同期施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和前列腺电切术,术后8个月对患者进行复查,分析评价该手术治疗效果。结果:术后8个月,7例发生膀胱肿瘤复发,平均复发时间4~8个月,复发部位均不在原手术部位,对复发者全部再次手术,随访至今无复发。结论:老年前列腺增生并膀胱癌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和前列腺电切术,治疗效果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及应用。

    作者:牛志宏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盐酸氨溴索在临床上与常见抗生素连用之间的配伍禁忌

    盐酸氨溴索具有促进粘液排除及溶解分泌物的特性,可显著促进排痰,改善呼吸功能。又因其在与抗生素协同治疗时可升高抗生素在肺组织中的浓度。因而在实际临床上常将盐酸氨溴索与各种抗生素联合使用,治疗各种呼吸系统疾病及继发呼吸道感染的病人,均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治疗效果,然而在大量应用过程中,发现盐酸氨溴索与一些抗生素存在配伍禁忌,现实验报告如下。

    作者:武卫华;储燕;阎丽霞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内窥镜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微创治疗研究进展

    应用内窥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Microendoscopic Discectomy,MED)经由Fole和Smith于1997年首次报道以来[1],它是利用一套特殊设计的设备,通过椎间孔“安全三角区”(即神经根、上关节突及椎体上缘之间的区域),摘除突出的椎间盘组织,以达到马尾神经和神经松解、减压的方法,为微创可视化手术。我国自1999年引进该技术后,已有数百家医院开展这一技术,其创伤小、出血少以及术后恢复快等优点,尤其是其满意的疗效已为广大脊柱外科医师所认同。

    作者:兰家平;汤逊(通讯作者)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问题-讨论-指导(PDG)教学方法在皮肤科见习教学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问题-讨论-指导( PDG)教学方法在皮肤科见习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在我院皮肤科进行临床实习的2008级临床医学专业学生100名,按照随机数字法随机分为2组,每组50例:1组为对照组( C组),采用传统单纯理论授课的教学法;另1组采用PDG教学法( P组)。2组学生在1个月见习结束时进行出科考试(包括操作和理论考)进行对比,通过教学效果评价表评价2组的教学效果。结果:P组的操作、理论考试成绩均显著高于传统授课教学法组,学生反映的教学效果评价表优良率明显好于传统授课教学法组。结论:PDG教学方法在皮肤科教学中优于传统授课教学法,值得大力推广。

    作者:黄伟涛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依托ICU,强化院内护士培训

    为了适应现代医学科学的不断发展以及医院职能的不断扩大,各大医院加紧实施院内护士轮转培训,培养护理复合型人才。目前医院内ICU的规模、监测仪器设备及医护人员的临床实践能力已成为医院医疗护理水平的标志。我院是一所二级甲等综合医院,为了提高我院普通病房护士的护理技能、培养护理骨干,自2008年10月开始,我院依托ICU,强化院内护士培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彭桂花;房俊娜;崔桂玲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雾化吸入布地奈德治疗儿童急性哮喘发作效果的观察

    目的:探讨布地奈德雾化吸入治疗儿童哮喘急性发作疗效。方法:实验组40例,哮喘急性发作儿童采用吸入布地奈德混悬液加喘乐宁和受喘乐。对照组40例静滴地塞米松,雾化吸入喘乐宁和受喘乐,其它治疗相同,比较2组效果。结果:实验组平均疗程4天,优于对照组平均疗程6天,改善情况经配对T检验,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2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布地奈德雾化吸入治疗儿童哮喘急性发作疗效满意。

    作者:刘颖丽;陈延春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髋关节撞击综合征的CT诊断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在髋关节撞击综合征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9例临床诊断髋关节撞击综合征( FAI)的患者进行16排螺旋CT扫描及三维重建。所有患者都有髋关节活动受限,腹股沟深部疼痛,撞击试验阳性。结果:股骨头颈连接处异常骨赘突出15例,股骨头颈连接处皮质下囊变9例,髋臼前上缘软骨下囊变19例,髋臼过深11例,髋臼唇缘骨化变性19例,关节边缘骨赘形成23例。根据股骨近端及髋臼形态可将FAI分为凸轮撞击、钳夹撞击及凸轮钳夹撞击3型。结论:16排螺旋CT及三维重建技术可在任意平面对髋关节进行观察,可发现股骨近端及髋臼的解剖异常,有利于对FAI的早期诊断、分型,从而为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

    作者:徐海如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血清NT-ProBNP检测在心力衰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目的:测定心衰患者的血清氮末端脑钠素前体(NT-ProBNP)水平,探讨血清NT-ProBNP水平与心衰患者的相关性及对心衰的诊断、心功能评估等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本院住院患者524例分心衰组和健康对照组,分别测定血清NT-ProBNP浓度及心脏彩超左室射血分数测值( LVEF)%,并分组比较分析。结果:心衰组患者血浆NT-ProBNP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2组比较有显著差异性(P<0.01);血浆NT-ProBNP水平随心衰程度的加重而逐渐增高,血清BNP水平与NYHA分级之间呈正相关,左室射血分数水平随心衰程度的加重而逐渐降低,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NT-ProB-NP测定对心力衰竭的诊断、鉴别诊断及预后判断都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作者:陈萍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患者的院前急救

    一氧化碳( CO)俗称煤气,是一种无色、无味、无刺激性的窒息性气体。急性CO中毒是因短时间内吸入过多的CO而引起的全身性中毒性疾病,是较为常见的生活性中毒,秋冬季易发生,多为生活中因煤气灶、煤气淋浴器等CO意外泄漏或煤炉燃烧不全、通气不良所致。如治疗不及时或不合理,将给患者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甚至死亡。我院急诊科于2009~2012年经院前急救成功抢救了106例急性CO中毒患者。现将院前急救护理体会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郝鑫娅;李燕芳;马俊枝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参附注射液治疗急性左心衰竭的临床体会

    目的:观察参附注射液结合西医治疗急性左心衰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1年~2012年我科50例心衰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和观察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5例,对照组单纯给予西医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使用参附针静滴,连用10天,观察心率、血压、肺部啰音等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6.00%,对照组总有效率80.00%,2组观察结果比较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参附注射液对治疗急性左心衰收到很好的疗效,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作者:彭春鸽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优质护理在胃癌患者手术后的护理研究

    目的:探讨优质护理对胃癌患者的临床效果,为临床护理提供理论及实践依据。方法:选自我们胃癌手术后患者58例,随机分为优质护理组及对照组,每组29例,对照组给予一般护理,优质护理组在一般护理的基础上实施优质护理,经4周的护理,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观察患者的满意度情况。结果:经过4周的护理,优质护理组的患者满意度优于对照组(P〈0.05),具有可比性。结论:优质护理能显著提高胃癌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程度,明显降低疼痛程度,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作者:高友玲;李英霞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不同方法吸入布地奈德治疗毛细支气管炎疗效观察与护理体会

    目的:探究布地奈德氧气驱动雾化吸入与超声雾化吸入2种气道给药治疗方法的疗效差异及护理体会。方法:选择2008年11月~2009年3月在本科住院的符合毛细支气管炎诊断标准的1~12个月患儿,采用布地奈德氧气驱动雾化吸入与超声雾化吸入2种气道给药治疗方法。结果:2组的咳、喘及啰音消失时间,呼吸、心率恢复正常时间比较,P<0.05,治疗组短于对照组。2组疗效比较有统计学意义(x2=6.06,P<0.05),有效率治疗组97.8%优于对照组88.4%。治疗组住院天数少于对照组,t=2.20, P<0.05。结论:氧气驱动雾化吸入布地奈德治疗毛细支气管炎优于超声雾化吸入治疗。

    作者:任玮;王春花;高淑贞;杜镇镇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社区应用稳心颗粒治疗心律失常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稳心颗粒治疗心律失常的疗效。方法:将84例心律失常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加用稳心颗粒9g,1天3次,口服,对照组在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加用普罗帕酮100mg/次,8小时/次,口服,根据病情调整剂量,疗程均为4周。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0.48%,明显高于对照组78.57%,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稳心颗粒治疗心律失常有明显疗效。

    作者:王莉军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舒利迭联合孟鲁斯特治疗哮喘急性发作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舒利迭联合孟鲁司特治疗哮喘急性发作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于2011年4月~至2013年6月收治哮喘急性发作患者86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2例患者接受舒利迭治疗,观察组44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孟鲁司特治疗,对比2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两种治疗方法均有显著疗效,观察组各项体征消失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肺功能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 P <0.05)。2组患者在治疗中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在对哮喘急性发作展开治疗时,舒利迭联合孟鲁司特治疗可快速缓解患者临床症状,大幅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临床疗效显著,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作者:赵艳琳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手术治疗Hoffa骨折的康复护理

    Hoffa是指股骨髁的冠状面骨折,目前把股骨远端单髁及双髁的冠状面骨折均称为Hoffa骨折[3]。由于此种骨折为高能量损伤引起的严重的关节内骨折,损伤部位涉及到股骨髁关节的主要负重区域。在临床上较为少见。2006年2月~2010年4月,我们对收治的11例Hoffa骨折给予手术治疗,术后给予及时有效的康复护理,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金霞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冠心病血清脂蛋白相关磷脂酶和白介素-18的改变及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清脂蛋白相关磷脂酶和白介素18的改变在临床上的意义。方法:对80例冠心病患者与80例非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与白介素-1(IL-18)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且2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伴随着病情的持续发展,观察组患者的LP-PLA2、IL-18水平逐渐呈上升的趋势,且在不同的病症类型中LP-PLA2与IL-18的表达水平也不相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LP-PLA2与IL-18是患者形成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可以通过对LP-PLA2与IL-18的临床改变来了解冠脉病变的活动情况,对冠心病的病情判断具有一定的价值。

    作者:李华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42例精神发育迟滞脑电图分析

    目的:了解精神发育迟滞(mental retardation,MR)脑电图(EEG)的特点。方法:主要以我院的脑电图结果、部分门诊和住院病历资料为线索,回顾性统计分析精神发育迟滞患者的脑电图异常表现。结果:精神发育迟滞脑电图有散在性5~20μV的多形性慢波活动、散在性或爆发性4~7Hz的70~250μV的θ波及发作性尖样放电、棘慢波2.5~5Hz的90~250μV多棘慢综合波、2~3.5 Hz的150~300μV弥漫性或爆发性出现的δ波,异常率高达90.4%,存在高度弥漫性异常。由于致病因素不详,很难确定智力低下程度特征性的脑电图表现。结论:精神发育迟滞患者异常脑电图表现可客观反映脑细胞生物电活动及脑功能的情况,精神发育迟滞程度越重,EEG表现越异常,对临床具有一定的诊断和参考价值。

    作者:董捍东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沙利度胺联合VAD方案治疗多发性骨髓瘤临床疗效研究

    目的:对应用沙利度胺联合VAD方案治疗多发性骨髓瘤( MM)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进行评价。方法:将42例初诊为MM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行对比治疗,其中,对照组采用VAD方案,治疗组在对照组VAD化疗方案的基础上联合沙利度胺,沙利度胺起始剂量100mg.d-1,分早晚口服,每周递增50mg,大剂量300mg.d-1。2组均治疗3个疗程。结果:经过3个疗程的治疗后,治疗组22例患者,部分缓解12例,总有效率77.3%;对照组20例,部分缓解4例,总有效率55.0%,2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0.05);在M-蛋白、骨髓浆细胞数及β2-微球蛋白等各项指标方面,2组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明显下降,而血红蛋白有显著上升,治疗组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各项指标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较单用VAD方案,沙利度胺联合VAD方案在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疗效上更为显著,且具有副作用少、耐受性好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潘亚宁;吴旭强 刊期: 2013年第09期

中国伤残医学杂志

中国伤残医学杂志

主管:伤残医学杂志;中国伤残医学杂志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