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脑室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护理分析

唐兰英

关键词:脑室引流术, 高血压脑出血, 护理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脑室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护理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7月~2012年8月收治高血压脑出血患者31例为研究对象,对患者行脑室引流术,治疗过程中进行全面的护理。结果:通过对患者实施手术及全面护理后,痊愈14例(45.16%),好转15例(48.39%),死亡2例(6.45%)。结论: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行脑室引流术治疗过程中采取正确有效的护理措施,能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中国伤残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浅谈骨科80后护士的性格特点与管理体会

    80后是指国家依法执行计划生育后所出生的一代人,中国有史以来第1次用法治限制人类生育,后来被广泛作为1980年1月1日~1989年12月31日出生人群的代名词。因此,80后护士性格特点具有鲜明的群体性。

    作者:郑路敏;乔志刚;马春杰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早期肠内营养在ICU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在ICU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10年1月~2013年1月我院ICU重型颅脑损伤患者90例,均不能经口正常进食。随机分为对照组(50例,应用传统的胃肠营养)和实验组(40例,早期应用肠内营养支持),比较2组治疗前后血清白蛋白、血浆总蛋白、血糖值及胃肠道并发症。结果:2组患者在治疗后血清白蛋白、血浆总蛋白指标明显高于治疗前,实验组患者在治疗后血清白蛋白、血浆总蛋白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2组之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糖值2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胃肠道并发症发生情况明显低于对照组,2组之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肠内营养对ICU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胃肠道起到保护的作用,促时患者内环境的稳定的及早恢复,减少胃肠道并发症。

    作者:肖美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分析

    不稳定型心绞痛( UA)是指除稳定型劳力性心绞痛以外的缺血性胸痛,它是介于稳定型劳力性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之间的一组临床心绞痛综合征,临床上有各种不同的表现类型,以往分别称为初发型劳力性心绞痛、恶化型心绞痛、卧位型心绞痛、变异型心绞痛、梗死后心绞痛、混合型心绞痛等,目前趋向于统一称之为不稳定型心绞痛(变异型心绞痛的称谓在临床上仍保留)。

    作者:贾洪君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50例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病人围手术期临床护理

    目的:总结腹腔镜胆囊切除病人围手术期的临床护理方法。方法:对50例急慢性胆囊结石病人采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总结其术前护理及术后护理要点、护理措施。结果:经过手术治疗和精心护理,50例中成功50例,无1例失败。结论:术前心理护理,术后临床护理,出院后健康指导三者有机结合是腹腔镜手术围手术期护理的佳方法。

    作者:樊晓平;李瑞红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臭氧治疗霉菌性阴道炎的观察与护理体会

    目的:以探讨臭氧治疗霉菌性阴道炎(vulvovaginal candidiasis,VVC)的疗效为目的。方法:将105例确诊为VVC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5例和对照组50例,观察组使用臭氧治疗,对照组进行传统冲洗放药,2组均给予健康宣教。结果:观察组疗效快、时间短、复发机率小,2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臭氧具有强烈而持久的杀菌作用,在治疗VVC中疗效确切,复发率明显降低。

    作者:朱继清;周凤莲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硫酸镁用于妊高征治疗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硫酸镁用于妊高征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2013年间于我院接受治疗的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137例为研究对象,以硫酸镁为主要治疗药物进行综合治疗,观察患者的症状改善以及妊娠结局,评价硫酸镁用于妊高征治疗的临床效果。结果:所有患者均平安生产,未出现死亡病例,但轻中度患者在症状改善以及新生儿足月比例方面明显优于重度患者。结论:硫酸镁用于妊高征患者的治疗,效果安全可靠。

    作者:依合力木沙·木沙;古力夏热甫·亚生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分析慢性支气管炎患者采用盐酸氨溴索口服液治疗的效果

    目的:分析慢性支气管炎患者采用盐酸氨溴索口服液治疗的效果。方法:将66例慢性支气管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3例,采能常规治疗;治疗组33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再采用盐酸氨溴索口服液。结果:对照组痊愈8例(24.24%),显效2例(6.06),有效12例(36.36%),无效11例(33.33%),总有效率为66.67%;治疗组痊愈13例(39.39),显效8例(24.24),有效7例(21.21),无效5例(15.15%),总有效率达84.84%。2组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时,采用盐酸氨溴索口服液的效果明显,值得推广使用。

    作者:陈霞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单纯子宫腺肌病病灶切除术后联合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治疗子宫腺肌病的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子宫腺肌病应用单纯子宫腺肌病病灶切除术后联合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我院于2010年10月~2012年10月收治的60例子宫腺肌病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患者单纯进行子宫腺肌病病灶切除术,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进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治疗,观察并比较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结束后,2组患者的痛经视觉模拟评分都有明显降低,观察组患者评分下降较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患者的复发率为10%,较对照组36.7%的复发率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子宫腺肌病应用单纯子宫腺肌病病灶切除术后联合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治疗有着良好的临床效果,且复发率低,可以在临床上广泛推广。

    作者:田士芳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纳洛酮治疗肺性脑病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纳洛酮治疗肺性脑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80例肺性脑病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患者,对照组患者采用尼可刹米治疗,治疗组患者采用纳洛酮治疗,观察治疗后3天内患者的意识状况及血气分析结果。结果:治疗组3天内患者意识障碍获得了显著改善,血气指标多数转为正常,其有效率(92.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有效率(7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未见纳洛酮有明显不良反应。结论:纳洛酮可有效改善通气功能,加速患者苏醒,治疗肺性脑病安全有效。

    作者:吴绍尉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即刻床旁血气分析仪与实验室血气分析仪测定结果对比分析

    目的:探讨即刻床旁血气分析仪与实验室血气分析仪在测定结果方面是否存在巨大差异。方法:对1周内需要进行血气分析的患者送检标本分为4份,2份送实验室血气分析仪分析,2份送即刻床旁血气分析仪分析,主要比较pH、PO2、PCO2结果。结果:所选的472例患者的血气分析结果中,pH出现巨大差异7例(1.48%),PO2出现巨大差异4例(0.85%),PCO2出现巨大差异4例(0.85%),均处于极低的水平。 pH、PO2、PCO2的统计结果差异不明显,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即刻床旁血气分析仪检验的临床结果,与传统的实验室检验结果差异不大,只有极少数出现巨大差异,临床检验结果可靠。由于标本的暴露时间短,对结果的影响更小,因此在血气分析方面,拥有更大的实验前途。

    作者:沈文斌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剖宫产术中行子宫肌瘤剔除术36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对妊娠合并子宫肌瘤患李妙洪者在剖宫产术中同时行子宫肌瘤剔除术的可行性和安全性,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将我院2010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妊娠合并子宫肌瘤患者36例为观察组进行回顾分析,正常剖宫产患者40例为对照组,观察对比2组患者手术操作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24小时出血量、手术前后HGB差值、住院时间、抗生素使用时间及子宫复旧等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操作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出血量、手术前后HGB差值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0.05);2组患者术后抗生素使用时间、住院天数及子宫复旧等情况比较,无显著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进行剖宫产同时行肌瘤剔除术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治疗方式。

    作者:李妙洪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实施家庭医生服务对老年人健康管理效果的影响

    目的:探讨实施家庭医生服务对老年人健康管理效果的影响。方法:慢性心力衰竭的老年患者共120例,根据服务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服务方法,观察组实施家庭医生服务方式。结果:2组服务前身体领域生存质量得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服务实施6个月后,2组得分都明显降低(P<0.05),同时组间对比差异明显(P<0.05)。2组服务前6分钟步行试验距离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服务实施6个月后,2组步行距离都明显提高(P<0.05),同时组间对比差异明显(P<0.05)。结论:运用家庭医生服务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进行管理可有效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从而改善患者的运动耐力,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杨兴平;申美霞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腰椎PLIF术后锻炼时间的选择对预后的影响

    目的:观察早期功能锻炼对腰椎后路椎间植骨融合术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入选病例符合纳入标准病人61例,随机分组进行功能锻炼,早期锻炼组麻醉过后直腿抬高锻炼;第1天在床上作双腿屈膝屈髋练习;术后2天腰背肌锻炼;术后3天下地活动。对照锻炼组术后1天直腿抬高锻炼;术后7天腰背肌锻炼;术后14天下地活动。术后6周、4个月、1年行ODI评分、M-JOA评分、VAS评分等观察。结果:早期锻炼组大部分评分优于对照组。结论:早期功能锻炼对腰椎后路椎间植骨融合术患者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作者:冯桂莲;邓德礼;何少云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脑电图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目的:探讨脑电图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09年10月至2012~10月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共100例,上述缺血缺氧性脑病患儿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分为轻度患儿共30例,中度患儿共55例,重度患儿共15例。本组患者均实施脑电图检查,均在患儿自然睡眠下呼吸均匀情况下进行描记。把脑电图监测结果和临床确诊的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患儿诊断情况进行对比。观察组脑电图的诊断情况。结果:本组100例患儿中,脑电图显示异常患者共81例,正常脑电图为19例,脑电图异常率为81%;其中30例轻度患儿中,脑电图异常共16例;55例中度患儿中,脑电图异常50例;15例重度异常患儿中,均为脑电图异常。结论:脑电图检查有助于不但能较好的评价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和脑损伤程度,有助于早期诊断和早期损伤程度评估,且具无创、重复性好等优点,值得借鉴。

    作者:游玉红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氧气驱动雾化吸入盐酸氨溴索用于小儿肺炎治疗观察

    目的:探讨观察采取氧气驱动雾化吸入盐酸氨溴索治疗小儿肺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小儿肺炎112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取氧气驱动雾化吸入盐酸氨溴索治疗,比较2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83.93%,对照组总有效率64.29%,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取氧气驱动雾化吸入盐酸氨溴索治疗小儿肺炎,有效提高总有效率,治疗效果显著,有效减少患儿的痛苦。

    作者:张志明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浅谈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临床护理

    目的:总结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临床护理。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近年收治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5例,对其进行对症治疗及精心护理。结果:5例患者病情均好转出院。结论:对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进行有效的护理措施,对患者康复起到重要作用。

    作者:殷红玉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产前超声在胎儿Dandy-Walker综合征中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产前超声在胎儿Dandy-Walker综合征中的重要诊断价值。方法:通过对11例胎儿Dandy-Walker综合征的超声声像图的分析。结果:11例胎儿Dandy-Walker综合征中3例为典型的Dandy-Walker综合征,超声声像图表现为两侧小脑半球分开,蚓部缺失,颅后窝池明显增大,第4脑室增大,两者相互连通,5例为变异型,超声表现为颅后窝池增大,且与第4脑室之间可见小管状连通,3例为单纯颅后窝池增大。结论:由于胎儿Dandy-Walker综合征在超声声像图上具有比较特异的超声表现,因而产前超声在Dandy-Walker综合征上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作者:赵玉玲;王姝怡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浅析中西药的合理配伍

    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在医学上中西药的配伍使用也不再是什么罕见的事情,临床中,中西药配伍往往效果更加显著,让患者的治疗效果更好,因为中西药的治疗原理针对的病症都不相同,那么只要是合理的配伍就能够发挥出两者各自的优势,促进相互的治疗效果,抵消负面影响。一些比较难治疗的疑难杂症起到的效果更加明显,对于患者来说在经济上和身体上的负担都减轻了。中西药配伍要深入的研究两者的文献资料,为配伍提供基础。

    作者:郭枫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问题-讨论-指导(PDG)教学方法在皮肤科见习教学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问题-讨论-指导( PDG)教学方法在皮肤科见习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在我院皮肤科进行临床实习的2008级临床医学专业学生100名,按照随机数字法随机分为2组,每组50例:1组为对照组( C组),采用传统单纯理论授课的教学法;另1组采用PDG教学法( P组)。2组学生在1个月见习结束时进行出科考试(包括操作和理论考)进行对比,通过教学效果评价表评价2组的教学效果。结果:P组的操作、理论考试成绩均显著高于传统授课教学法组,学生反映的教学效果评价表优良率明显好于传统授课教学法组。结论:PDG教学方法在皮肤科教学中优于传统授课教学法,值得大力推广。

    作者:黄伟涛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交锁髓内钉治疗48例股骨干骨折的效果探讨

    目的:探讨交锁髓内钉治疗股骨干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整理我科48例股骨干骨折行交锁髓内钉治疗患者的临床病历,对手术效果进行分析。结果:48例股骨干骨折患肢术后随访6~19个月,骨折对位理想;骨折平均愈合18.6±4.3周;骨性愈合45例,延迟愈合2例,骨不连1例;1例锁钉断裂,1例主钉断裂合并感染;Hohl膝关节功能评定优良率89.58%。结论:交锁髓内钉治疗股骨干骨折效果确切,具有内固定稳定、固定牢固、小切口和骨折愈合快等优点,若术中注重远端锁钉的固定,能够成为治疗股骨干骨折的首选术式。

    作者:宋善新;牛东田;周果 刊期: 2013年第09期

中国伤残医学杂志

中国伤残医学杂志

主管:伤残医学杂志;中国伤残医学杂志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