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浅谈骨科80后护士的性格特点与管理体会

郑路敏;乔志刚;马春杰

关键词:骨科, 护士, 性格特点, 计划生育, 群体性, 代名词, 中国, 人群, 国家, 法治
摘要:80后是指国家依法执行计划生育后所出生的一代人,中国有史以来第1次用法治限制人类生育,后来被广泛作为1980年1月1日~1989年12月31日出生人群的代名词。因此,80后护士性格特点具有鲜明的群体性。
中国伤残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56例老年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特征与内镜特点分析

    目的:分析老年消化性溃疡( PU)的临床特征与内镜下特点。方法:将191例PU按年龄分为老年组(≥60岁)和非老年组(<60岁),老年组56例,非老年组135例,对照分析2组的临床特征和内镜特点。结果:老年组消化不良、不规律性上腹痛、无症状、以并发症为首发症状、心脑血管症状就诊及并发症的比例为42.86%、33.93%、14.29%、19.64%、30.36%和48.21%,明显高于非老年组的28.15%、9.63%、4.44%、7.41%、6.67%和19.26%(P<0.05),老年组胃溃疡及较大溃疡(直径>2cm)的比例为46.43%和30.36%,明显高于非老年组的28.89%和17.04%(P<0.05),而十二指肠溃疡的比例明显低于非老年组。结论:老年人消化性溃疡的临床表现和内镜下均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熟悉这些特征可减少误诊误治。

    作者:田巍巍;韩晓梅;王昌泉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川崎病28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川崎病的临床特点及早期诊断。方法:对收治的28例川崎病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及冠状动脉受损情况。结果:肛周脱皮及手足硬肿是川崎病特有且早期表现,急性期血沉快大于40㎜/L,CRP>30㎎/L,血清白蛋白小于30 g/L ,免疫球蛋白正常,血小板多正常,1例急性期降低到44万,10天后均升高,大于450万。心包积液和少量腹水急性期也常见。结论:川崎病诊断靠详细询问病史,仔细全面体格检查,必要的实验室及超声检查。排除感染出疹性疾病而作出临床诊断。

    作者:李永凤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腰麻硬膜外麻醉用于前列腺汽化电切术效果评价

    目的:探讨腰麻硬膜外麻醉用于前列腺汽化电切术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0年9月~2012年9月在我院行前列腺汽化电切术的96例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参考组,各为48例,给予参考组患者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观察组患者采用单纯硬膜外麻醉,比较2组麻醉前后舒张压、收缩压、动脉氧分压、心率变化及手术前、后血清钠离子、钾离子及氯离子的变化。结果:麻醉10分钟后,2组患者舒张压及收缩压均明显下降(P<0.05),观察组下降幅度小于参考组,P<0.05;观察组动脉血氧压及心率相较麻醉前无明显变化(P>0.05),参考组出现明显变化(P<0.05),2组数据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麻醉后观察组患者血清钠离子、钾离子及氯离子变化明显小于参考组, P<0.05。结论:腰麻硬膜外麻醉在前列腺汽化电切术中运用,起效快且麻醉效果好。

    作者:吕严明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ALT<2倍正常上限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肝组织病理学检查分析

    目的:探讨ALT<2倍正常上限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肝组织病理学变化情况及其与肝脏生化、纤维化指标的关系。方法:对102例ALT<2倍正常上限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行经皮肝穿刺活体组织检查,判断其肝组织炎症坏死分级和纤维化程度分期,并根据病理分级、分期分别分为G0~1、G2、G3~4组和S0~1、S2、S3~4组,比较各组之间肝脏生化及纤维化指标水平的差异。结果:102例炎症坏死分级≥G2者60例(58.82%),纤维化程度分期≥S2者55例(53.92%)。按照不同炎症坏死分级及纤维化分期,各组肝脏生化指标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纤维化指标Ⅲ型前胶原、透明质酸水平,G0~1和G2组均低于G3~4组,S0~1和S2组均低于S3~4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脏生化指标不能很好反映ALT<2倍正常上限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肝脏病变严重程度,肝纤维化指标Ⅲ型前胶原、透明质酸有重要参考价值,肝穿刺活检仍是判定肝脏炎症和纤维化程度的金标准。

    作者:吕明磊;刘琴;耿岚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脑卒中运动功能的早期康复护理

    目的:探讨脑卒中病人早期康复护理对运动功能的影响,为临床康复提供依据。方法:将发生脑卒中48小时即进行康复护理与病程在3个月以后进行康复护理的脑卒中病人对比分析。结果:前者有效率95.24%,后者有效率65.22%,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脑卒中病人的早期康复护理是促进运动功能恢复的重要环节,对减少残障的发生和提高病人的生活生命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李华;康云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纳洛酮治疗急性海洛因中毒31例分析

    目的:探讨纳洛酮在抢救海洛因中毒中的疗效。方法:对31例急性海洛因中毒临床资料回顾分析。结果:抢救成功30例,无效1例,抢救成功率(96.8%)。结论:纳洛酮治疗急性海洛因中毒效果显著。

    作者:涂勇;刘新清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血清电解质紊乱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影响

    目的:探讨血清电解质紊乱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统计方法将焦作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二区2010年9月~2012年9月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62例)的血清钠、钾水平分为高钠/钾血症组、正常钠/钾血症组、低钠/钾血症组,分别分析不同电解质水平与病死率之间的关系。结果:高、低血钠组病死率明显高于正常血钠组(P<0.05);低血钾组病死率与正常血钾组相比无显著差异,高血钾组病死率与正常血钾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重型颅脑损伤常出现血清电解质紊乱,低钠、高钾可以作为判断重型颅脑损伤病情预后的指标之一。

    作者:赵峻波;姬馨彤;赵伟;马小二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74例急诊抢救分析

    目的:探讨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临床急诊抢救经验。方法:以我院于近年收治的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74例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取持续静脉注射胰岛素的方式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取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输注胰岛素的方式进行治疗。结果:观察组尿酮体转阴时间、胰岛素用量及低血糖发生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并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取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输注胰岛素的方式进行抢救治疗,能够加快尿酮体转阴,减少胰岛素总量及低血糖发生率。

    作者:马德有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社区应用稳心颗粒治疗心律失常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稳心颗粒治疗心律失常的疗效。方法:将84例心律失常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加用稳心颗粒9g,1天3次,口服,对照组在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加用普罗帕酮100mg/次,8小时/次,口服,根据病情调整剂量,疗程均为4周。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0.48%,明显高于对照组78.57%,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稳心颗粒治疗心律失常有明显疗效。

    作者:王莉军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PICC并发深静脉血栓的原因分析

    中心静脉置管是目前临床恶性肿瘤患者化疗首选的给药方法。而PICC留置期间,可能出现多种并发症,在PICC并发症中,尤以静脉血栓为严重。文献显示PICC置管后血栓形成的发生概率在20%左右[1]。

    作者:罗义琼;石兵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中药保留灌肠协助治疗下呼吸道感染

    下呼吸道感染(包括毛细支气管炎,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传统的治疗方法,用抗生素,口服肌注或静脉点滴控制感染,茶碱类药物解痉平喘,如还不能控制则加激素类药物缓解症状。但是病情往往控制的不是很理想,尤其是在频繁咳嗽,喘憋明显时,西药则显得更加的苍白无力。鉴于以上情况,自2006年10月以来,加用中药保留灌肠协助治疗下呼吸道感染,收到明显效果。现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赵丽芝;黎建英;曹智会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针灸疗法改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疼痛和活动功能的临床研究

    目的:为评价针灸疗法对强直性脊柱炎( AS)患者在疼痛和活动功能方面的疗效,寻找帮助急性期强直性脊柱炎患者早日康复的治疗手段。方法:于2010年1月~2012年10月,将强直性脊柱炎急性期患者1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60例,治疗组60例。在相同药物治疗基础上,治疗组加用针刺、艾灸治疗1个月。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 VAS)对疼痛强度进行量化,应用胸廓扩展度、Schorber试验、晨僵时间、ESR(血沉)、CRP(超敏C反应蛋白)等指标来评价患者的在疼痛和活动功能方面的改善程度。依据患者疼痛和活动功能改善程度及需要的时间长短,评价患者康复情况。依据患者临床表现及治疗前后血、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的检测,监测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显示治疗组患者较对照组患者疼痛明显减轻,胸廓扩展度、Schorber 试验、晨僵时间均明显改善,ESR、CRP指标显著下降,康复周期显著缩短。与治疗组比较有显著差异性(p<0.05),2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差异。结论:药物联合针灸疗法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急性期患者,不仅能明显减轻患者疼痛、改善患者肢体活动度、降低其实验室炎症指标,并且能使其康复周期明显缩短。为患者尽早摆脱病痛提了可行性方法,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作者:高焱;李飞霞;郭会卿(通讯作者);周子朋;张依山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新生儿损伤分析及防范对策

    目的:对新生儿的损伤高发因素和防范措施进行统计和分析。方法:选取2007年10月~2012年10月我院收治的新生儿损伤62例,对发生损伤因素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发生臂丛神经损伤10例;寒冷损伤综合征14例;锁骨骨折患者16例;四肢骨折22例。结论:导致新生儿损伤因素主要为巨大儿或是低体重、产钳助产、肩部难产、早产儿、持续性枕后位或枕横位,急产等;针对导致新生儿损伤的高危因素进行预防和及时的治疗措施,可有效的降低新生儿损伤的发生几率,显著提高新生儿的生活质量,可大限度的避免新生儿损伤的发生。

    作者:陈琦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康复专科医院对不良事件防范的思考

    随着医院建设规模扩大,各项制度的进一步完善,防止各种医疗纠纷及不良事件的发生,很有必要。早期康复的介入,也增加了作为康复专科医院的风险系数。我院建院12年来,医疗不良事件也是逐年增加趋势,2012年1月~2013年2月我院发生不良医疗事件14人15起,经查,大部分与我院康复治疗有关,报告如下。

    作者:李建新;王芳;刘忠义;邓建林;申美平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肺功能操作在职业病体检中质量控制体会

    1一般资料:选择年龄<60岁门诊职业病体检者650例,一般身体状况尚好。2检测仪器:采用意大利科时迈公司便携式肺测试仪,产品型号PONY FX。测试方法较简单,可用肺量计直接测定。

    作者:史惠霞;刘冬梅;祁君文;赵晨妍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平衡仪平衡训练对改善偏瘫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平衡训练对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作用。方法:2011年1月~2012年9月在我院康复医学科住院治疗的脑卒中患者,共4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进行常规偏瘫康复综合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增加平衡仪平衡训练,采用Berg平衡量表和Pro-Kin平衡测试仪评定2组患者的平衡功能,用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2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结果:Berg评分:2组患者治疗前的Berg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Berg评分均有显著提高,但治疗组的提高更为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运动轨迹长度:2组患者治疗前运动轨迹长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运动轨迹长度均有显著减少,但治疗组减少更为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Barthel指数:2组患者治疗前改良Barthel指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改良Barthel指数均有显著提高,但治疗组提高更为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平衡训练训练结合常规康复综合治疗可有效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平衡功能,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

    作者:丁珊珊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现代化手术室的建设与护理管理浅析

    目的:探讨现代化手术室的建设与护理管理方法。方法:对近年来我院现代化手术室的建设情况进行总结,并分析手术室护理管理方法。结果:2011年~2012年期间,我院现代化手术室共开展手术2万余例,其中Ⅰ类切口手术5047例,有5034例(占99.74%)患者伤口为甲级愈合,无1例患者因手术造成切口感染。结论:现代化手术室的建设能够保证手术环境处于洁净状态,避免手术操作感染发生;加强现代化手术室日常管理与维护,是保证系统运行于正常状态的基础。

    作者:尼玛永措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利普刀治疗慢性宫颈炎临床分析

    目的:对利普刀治疗慢性宫颈炎临床疗效进行分析.方法:选取2011年10月~2012年10月我院收治慢性宫颈炎患者201例,随即分为2组,甲组患者100例,采用微波进行治疗;乙组患者101例,采用利普刀进行治疗;对比2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乙组患者阴道出血时间、痊愈时间、有效率均显著优于甲组患者,差异性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均未发生因治疗导致严重不良后果发生。结论:采用利普刀治疗慢性宫颈炎临床疗效好、术后恢复时间短,可有效的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可依据患者的情况进行应用和治疗。

    作者:陈忠平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48例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围手术期护理

    目的:探讨脑出血患者围手术期的临床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总结48例脑出血患者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围手术期的护理措施,进行综合分析。结果:临床治愈28例(58.33%),部分恢复17例(35.21%),死亡3例(6.25%)。结论:对脑出血患者进行科学有效的护理,可提高治疗效果,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和生活质量。

    作者:肖霞;亓红娟 刊期: 2013年第09期

  • 后路椎体间融合术联合后外侧融合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后路椎体间融合术联合后外侧融合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06年3月~2012年7月我科收治的82例腰椎退行性病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施行单纯后路椎体间融合术,观察组给后路椎体间融合术联合后外侧融合术,记录并作回顾性分析。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术后12周、16周及24周的ODI评分及ODI改善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后路椎体融合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确切,联合或不联合后外侧融合术对其无显著性影响。

    作者:李桂忠 刊期: 2013年第09期

中国伤残医学杂志

中国伤残医学杂志

主管:伤残医学杂志;中国伤残医学杂志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