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尊武;朱清;王福贵;顾国清;周超
护理纠纷是指在护理工作中,病人与家属对医院护理工作不满时产生的纠纷.随着人们法律意识的不断增强,病人考虑更多的是自己的权力和护士的义务,对医疗服务质量要求日益增加.各种原因引起的护患纠纷也随之上升,严重干扰和影响了医疗活动的正常开展.如何严格执行有关的法律法规、正确履行职责和义务、维护医患双方权力、有效避免护理纠纷、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已成为当前护理工作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护理纠纷的原因错综复杂,多发生在临床第一线,一旦发生矛盾,要及时沟通、及时处理,化解矛盾.充分发挥护理工作在医患沟通和防范医疗护理纠纷中的积极作用,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医患纠纷,达到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目的.
作者:华永萍;刘英兰;杜晓莉 刊期: 2011年第08期
目的:了解不同护龄段护士对护理安全隐患的认知情况,针对出现的问题制定有效的干预措施以保障护理安全.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150名临床护士分为5年以内;5~10年;10年以上3个护龄组,每组50例随机发放问卷进行调查.结果:不同护龄段护士对护理安全隐患的认知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10年以上护龄组认识程度高,其次是5~10年护龄组,5年以内护龄组低.结论:不同护龄段护士对护理安全隐患的认知程度不同.对不同护龄段护士存在的相应薄弱环节要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培训,以不断提高护士的整体素质,保证护理质量,确保患者安全.
作者:刘明霞 刊期: 2011年第08期
目的:通过检查病重(病危)患者(以下简称重危患者)护理记录单中存在的缺陷,探讨有效的管理措施,防范和减少护理隐患,提高护理记录书写质量.方法:对我院2009年58份死亡病案中的重危患者护理记录单进行终末质量检查并统计,分析缺陷原因,采取有针对性的管理措施,再用同样的方法对2010年58份死亡病案中重危患者护理记录单进行终末质量检查比较.结果:经过采取一系列的管理措施后,重危患者护理记录书写质量有明显提高.结论:加大重危患者护理记录的环节质控与管理力度,是保证重危患者护理记录书写质量持续提高的有效措施.
作者:姜梅 刊期: 2011年第08期
目的:探讨DDHS和PFNA治疗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对骨折愈合的影响.方法:60岁以上股骨粗隆间骨折60例平分为2组-DHS组和PFNA组,每组30例,在对症治疗基础上,2组分别采用基于DHS和PFNA的内固定方法治疗.结果:随访6个月,经过观察评分,PFNA组的优良率为90.0%,DHS组的优良率为76.7%,2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PFNA治疗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中疗效更好,可以较快恢复患肢髋关节功能,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王玉敏 刊期: 2011年第08期
治疗跟腱断裂,特别是跟腱断裂并感染,临床上经常遇到,治疗较为棘手,需创面感染控制后,2期手术,术后外固定4~6周,不但跟腱挛缩,手术困难,病程长,并发症多,而且术后再断裂发生高.笔者自1996年到今,用自配中药掺散-水蛭生肌散治愈30例跟腱断裂并感染者,取得了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黄文刚;尹品仙 刊期: 2011年第08期
增生性关节炎又名骨关节炎,是发生在骨与关节的增生性退行性病变,膝关节发病率较高,目前对该病尚无特殊的治疗手段.我院骨伤科自1986年开始试用重要外敷治疗该病,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 一般资料:(1)本组共88例,其中男性52例,女性36例,以男性居多,年龄小41岁,大66岁,平均年龄51岁.病程短2个月,长4年.(2)症状与体征:①病初无明显自觉症状,病程进展较缓慢,往往因劳累,受寒,轻微外伤才诱发疼痛.②早期症状为受累关节疼痛,活动不便,晨起或负重后起立时明显,活动片刻后痛感消失,但过度劳累则又感不适或疼痛.
作者:钱峰 刊期: 2011年第08期
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 axonal injury DAI)是以脑深部神经轴索肿胀、断裂为特征的闭合性脑损伤类型.作为一个独立的疾病类型,该病是在1982年由Adams等正式命名,现已被医学界所广泛认识[1.3].它是日前重要的脑创伤类型之一,也是日前临床上引起死亡、严重致残、患者植物生存的主要原因[4,5].局灶性脑损伤一般较易诊断,但弥漫性脑损伤的类型诊断目前临床上仍较困难,标准也尚未统一.充分认识有关弥漫性轴索损伤的病理改变与临床的关系,不仅可以了解和掌握部分脑创伤患者的病程、症状及体征,而且对提高颅脑损伤的诊治水平及愈后均具有积极的意义[6,7].
作者:刘旭;李红梅 刊期: 2011年第08期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其中一少部分合并有马尾神经的损伤,即较大的中央型突出间盘使相应阶段的神经根及马尾同时受压,出现鞍区麻木、小腿肌肉瘫痪和括约肌功能障碍等临床表现.伴有马尾神经损伤是腰椎间盘突出症中较为严重的类型,也是一经确诊,就应尽早手术治疗的一种特殊类型.因此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正确及时的诊治,尽可能防止或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在临床医疗中是至关重要的.我院自2001年1月-2009年10月收治本病25例.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现将对该病的诊断和治疗体会总结分析如下.
作者:刘东 刊期: 2011年第08期
目的:目的在于探讨CNS感染患儿CSF中IGF-I变化的相关性.方法:2010年11月~2011年4月我科住院的60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急性病毒性脑炎组(病脑组)30例,化脓性脑膜炎组(化脑组)30例,采用FJ-2008 PS y免疫计数器检测CSF中IGF-I含量.结果:观察组中凡是Glasgow-Pittsburgh评分值越低(分值越高,CNS损害越轻,反之越重),CSF中IGF-I值越高.结论:CNS感染时,CSF中IGF-I明显增高,较重患儿的CSF中IGF-I增高明显.
作者:曲美玲;于淑杰;王春雨 刊期: 2011年第08期
护理质量管理是护理工作的核心,而持续质量改进是护理管理的灵魂,是组织的一个永恒的目标[1].良好的护理管理可以使护理系统得到优的运转.妇产科遵循护理质量改进原则,坚持持续质量改进,自2007年4月起,建立了由质控员-质控组长-护士长组成的三级质控体系,每月完成对全科各项护理指标的检查,评价,反馈,整改,对本科护理质量进行全面监控,收到了良好效果,现介绍如下.
作者:黄泽云 刊期: 2011年第08期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hronic myelocytic leukemia CML)是一种常见的造血系统恶性肿瘤,也是我国青少年中常见肿瘤之一,其高度增生和恶性侵袭的生物学特性使其临床防治一直是一个难点.下面我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hronic myelocytic leukemia CML)的发病机制及研究进展等方面进行综述: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hronic myelocytic leukemia CML)是一种发生在多能干细胞上的恶性骨髓增生性疾病(获得性造血干细胞恶性克隆性疾病).病程发展缓慢,主要涉及髓系,外周血粒细胞显著增多并有不成熟性,脾大.在受累的细胞中,可找到pH染色体或BCR-ABL融合基因.
作者:张艳君;陆承荣 刊期: 2011年第08期
银屑病俗称“牛皮癣”,是一种较常见的具有特征性皮损的慢性易于复发的皮肤病,除遗传因素外,精神、外伤、代谢障碍、免疫功能障碍、感染因素等等,药物在银屑病的发生、复发或加重也起到主要作用.心理学研究表明焦虑、精神紧张、过度烦恼,使大脑和内分泌就会产生紊乱,刺激角质生成和细胞增殖可诱发加重银屑病的发生.我科自2004年1月~2010年6月应用高压氧(HBO)治疗寻常型银屑病46例取得较满意疗效,探讨如下.
作者:齐莫寒;崔红艳 刊期: 2011年第08期
目的:探讨肛肠患者的术后护理对策.方法:对我院2009年~2011年收治的338例患者进行治疗和护理进行分析.结果:经过合理的治疗和护理,全部治愈出院.结论:肛肠患者的术后护理是肛肠病转归预后的关键.
作者:李忠华 刊期: 2011年第08期
目的:探讨应用复合组织皮瓣修复四肢严重创伤后皮肤缺损的意义.方法:根据肢体皮肤缺损情况设计、切取复合组织皮瓣,移植(同侧供区血管吻合或桥式血管吻合)于组织缺损部.结果:全部病例随访8~60个月,平均15个月,组织瓣全部成活,患肢功能及外形恢复良好.结论:组织瓣移植是修复四肢组织缺损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范洪源 刊期: 2011年第08期
目的:探讨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后肢体运动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2008年12月-2010年7月在我院进行康复治疗的脑卒中患者共122例,在入院和出院时均对其进行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评价,运动功能评价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价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评价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随机分成2组,每组61人,其中A组进行系统康复护理,B组为对照组.2组均持续康复,并于1个月后再次进行评价,比较2组运动功能及生活自理能力水平.结果:2组患者在运动功能及生活活动能力方面均有提高,但是A组改善情况更明显.结论:康复护理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霍尔红;郭宇 刊期: 2011年第08期
目的:观察硬膜外阻滞麻醉镇痛分娩的效果,探讨其护理体会.方法:将40例要求分娩镇痛的初产妇作为观察组,行硬膜外阻滞麻醉镇痛;无要求分娩镇痛的孕妇40例作为对照组,不用任何镇痛药.结果:2组产妇镇痛效果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 05);治疗组分娩活跃期时间较对照组短,助产发生率也降低(P<0 05).结论:硬膜外阻滞麻醉镇痛分娩效果明显,积极的护理则有助于缩短产程、降低痛苦,确保分娩质量的提高.
作者:杨丽萍;徐阳 刊期: 2011年第08期
胰腺癌为发病隐匿,进展迅速,预后极差的肿瘤.目前认为手术切除是胰腺癌唯一的可治愈性手段,然而,85%的胰腺癌患者就诊时已属晚期或发生远处转移,手术切除率仅10%~15%[1],故胰腺癌的早期诊断具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随着分子生物学、基因组学、蛋白组学和生物信息学的发展,为新的胰腺癌标记物的发现提供了新方法、新手段,提高了胰腺癌早期诊断的可能性.近年,有关胰腺癌标记物的文献报道较多,在胰腺癌早期诊断、疗效观察以及随访监测、预后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主要包括血清学肿瘤标记物、基因肿瘤标记物、肿瘤组织标记物、胰液肿瘤标记物和采用全基因组和蛋白质组学手段分析、探索肿瘤标记物等.胰腺癌患者血清中可含有较多的肿瘤标记物,同时临床采血方便安全可靠,临床应用较多的是血清学肿瘤标记物如CA19-9和CA242,以及癌胚抗原(CEA)等.然而,现阶段血清学肿瘤标记物由于灵敏度及特异性尚未尽如人意,故临床急需有效的联合检测以提高胰腺癌早期诊断率,改善整体治疗效果.胰腺癌基因肿瘤标记物可作为血清学肿瘤标记物的有效补充,本文就现阶段胰腺癌基因肿瘤标记物的新发展给予简要综述.
作者:王勇;翟云起;陈飞 刊期: 2011年第08期
目的:回顾性分析64例新生儿窒息的病例资料,总结复苏要点,提高新生儿窒息复苏成功率.方法:按ABCDE程序进行复苏.结果:经复苏64例窒息新生儿除1例放弃,1例抢救失败外均复苏成功,成功率96.9%.结论:及时抢救,有效的复苏及复苏后正确的护理和治疗,能够提高新生儿窒息抢救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董李玲 刊期: 2011年第08期
目的:探讨应用护理路径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病人佳护理模式.方法:2008年10月~2010年10月施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42例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接受传统护理模式,试验组接受临床护理路径指导的护理模式,对2组患者在出院时进行满意度调查,健康知识测评以及住院天数的比较,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试验组实施临床路径前后护士综合能力、健康知识掌握情况、及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试验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患者的住院天数少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护理路径指导的护理模式可以提高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对医护人员的满意度以及对健康知识的知晓率,提高护士综合能力,同时可以缩短住院日、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优于传统的护理模式.
作者:石孟莹;李楚英 刊期: 2011年第08期
目的:探讨老年人股骨颈骨折牵引治疗的护理.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60岁以上老年人股骨颈骨折牵引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38例病人中发生肺部感染1例,由于治疗及时,正确护理,完全治愈.结论:通过对本组老年人股骨颈骨折牵引治疗的护理,有效预防了并发症和院内感染的发生.
作者:王春明 刊期: 2011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