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三种不同尺寸不规则45S5生物玻璃颗粒修复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高鹏;王臻;张浩强;吴畅;刘云;肖鑫

关键词:生物相容性材料, 玻璃, 修复外科手术, 骨缺损
摘要:目的:评价三种不同尺寸的不规则45S5生物玻璃颗粒对骨缺损的修复效果。方法24只成年新西兰大白兔,根据植入材料的不同随机数表法分为4组,每组6只12侧。A 组植入90~300μm 的材料;B组植入300~500μm的材料;C组植入500~720μm的材料;D组为空白对照组。双侧股骨髁部制造直径0.6 cm,深1.2 cm的缺损。于术后第6周和12周取材,通过大体观察、X线片、组织病理学VG染色来评价不同尺寸不规则生物活性玻璃颗粒的骨缺损修复能力和降解性能。结果所有实验兔造模成功,24只均于手术2~4h内苏醒,活动良好;二便无异常;对外界刺激灵敏;伤口愈合情况好,均为I期愈合;无炎症反应;均未见软组织异常;膝关节腔内无明显积液,滑膜光滑平整,未发现漏出的材料颗粒;股骨髁周围未发现多余的骨破坏,未见异常炎性纤维包块。成骨能力:(1)术后6周,A、B、C组可见新骨生成且向材料内部生长,D 组基本没有新骨形成,可见肉芽组织形成;术后12周,A、B、C 组成骨量显著增多,大部分骨缺损愈合,可见成熟的骨小梁塑形。(2) Lane-Sandhu X射线评分:术后6周,A、B、C三组评分(4.827±0.277)分、(5.128±0.448)分、(7.104±0.477)分均高于D组(0.831±0.081)分( P<0.05),且C组评分高于A、B组( P<0.0001),而A组评分与B组相差不大( P=0.193);术后12周,A、B、C各组的评分(8.011±0.159)分、(8.023±0.197)分、(10.974±0.106)分均较术后6周明显增高( P<0.0001),A、B、C 三组评分仍高于 D 组(1.397±0.262)分( P<0.05),C 组高于 A、B 组( P<0.0001),A 组评分与 B 组仍相差不大( P=0.805)。(3)组织学观察成骨能力结果:术后6周,新生骨量所占切片的百分比,A、B、C 三组(10.837±0.856)%、(10.762±1.008)%、(17.399±0.515)%均大于D组(1.048±0.127)%( P<0.0001),C组大于A、B组( P<0.0001),而A组和B组相差不大( P=0.704);术后12周,A、B、C各组新生骨量所占缺损面积百分比(20.681±0.513)%、(20.426±1.675)%、(32.961±1.583)%均明显大于术后6周( P<0.001), A、B、C组仍大于D组(2.108±0.131)%( P<0.0001),C组仍大于A组和B组( P<0.0001),A组和B组仍相差不大( P=0.154)。降解性能:术后6周,残余材料量所占切片的百分比,C组(22.802±1.151)%小于A组(28.483±0.489)%和B组(29.045±0.818)%( P<0.0001),但A、B两组相差不大( P=0.154);术后12周,A、B、C 三组残余材料量所占切片的百分比均较术后6周显著减少( P<0.001),C 组(14.729±0.494)%远小于A组(21.104±0.924)%和B组(21.553±0.854)%( P<0.0001),A、B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98)。结论尺寸为90~300μm组、300~500μm以及500~720μm的不规则生物玻璃颗粒均能在体内较好地降解,并且能够随着材料的降解实现骨组织的长入;特别是直径为500~720μm 的不规则生物玻璃颗粒其成骨能力和降解性能强,能有效修复腔隙性骨缺损。
中国骨与关节杂志相关文献
  • 股前外侧肌皮瓣在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股前外侧肌皮瓣在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中的应用对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后的淋巴管瘘、切口感染及皮肤坏死等并发症的影响,为临床预防腹股沟淋巴结清扫的术后感染提供依据。方法对2005年8月至2013年7月,我科收治的下肢恶性黑色素瘤患者73例均行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其中行常规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的33例为对照组;行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联合应用股前外侧肌皮瓣移植的40例为实验组。对2组术后的淋巴管瘘、切口感染及皮肤坏死等情况进行随访和比较,并观察术后皮瓣情况。结果73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6个月至2年,中位随访时间1年。实验组中发生术后淋巴管瘘3例(7.5%)、切口感染1例(2.5%)、皮肤坏死2例(5.0%);而对照组中发生术后淋巴管瘘12例(36.4%)、切口感染10例(30.3%)、皮肤坏死11例(33.1%);且实验组淋巴管瘘、切口感染、皮肤坏死的发生率均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1个月,皮瓣色泽红润、皮温正常、质地柔软、未见红肿及流血流脓。结论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中应用股前外侧肌皮瓣能有效减轻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后的淋巴管瘘、切口感染及皮肤坏死等并发症的发生,对临床预防腹股沟淋巴结清扫的术后感染起积极作用。

    作者:李先安;刘剑帆;徐学政;欧阳正晓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肢体隔离热灌注化疗术辅助治疗软组织肉瘤的12例报告

    目的:探讨术前肢体隔离热灌注化疗术辅助治疗局部晚期肢体软组织肉瘤(softtissue sarcoma,STS)的疗效。方法对2002年1月至2013年6月,我科收治的12例IIB期的肢体STS患者行肢体隔离热灌注化疗术。化疗后14~21天行原发病灶切除术,并行病理学检查。术后11例行6周期表柔比星+异环磷酰胺( epirubicin+ifosfamide,AI )方案的辅助化疗,1例行局部放射治疗。观察并记录肢体隔离热灌注化疗后肢体疼痛、肿胀程度、原发肿瘤的变化情况;术后随访观察术后疗效、局部复发、转移、并发症及化疗毒性反应等情况。肿瘤坏死情况评价肢体隔离热灌注化疗破坏肿瘤的情况;生化检查观察治疗后患者肝肾功能的变化;毒性反应评价采用Wieberdink分级标准。结果本组12例肢体隔离热灌注化疗后2天均出现患肢肿胀、皮温升高,化疗后7~10天达到高峰,化疗后10天肿胀逐渐消退、皮温逐渐下降,化疗后2周原发病灶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肿瘤缩小、皮肤移动性增大、患肢周径缩小。化疗后3天,患者转氨酶有不同程度的升高,但均未超过正常值上限的4倍,未见肾功能异常变化。肿瘤坏死率≤60%者2例(16.66%),~90%者5例(41.67%),~100%者5例(41.67%)。12例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27.25±37.71)个月。1例达完全缓解( complete response,CR ),5例达部分缓解( partial response ,PR ),总缓解[ overall response,OR ( CR+PR )]率为50%。5例转移,2例局部复发并截肢,总局部复发率( local recurrence,LR )16.66%,总保肢率( limb salvage,LS )83.34%。1例跟腱挛缩者行跟腱延长术,恢复良好。1例肌间静脉血栓,给予溶栓治疗后治愈。Wieberdink毒性反应分级为I、II、III级,未见IV、V级毒性反应发生。结论术前肢体隔离热灌注化疗术辅助治疗肢体 STS 疗效满意,能明显杀灭肿瘤组织、降低术后局部复发率、改善患者的预后、副反应较小、安全性较高,对局部晚期软组织肿瘤的保肢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朱小军;宋建民;李晶;付来华;胡青烽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与穿膜蛋白在骨肉瘤中的表达及相关性研究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VEGF)与穿膜蛋白(delta like 1 homolog,DLK1)在骨肉瘤中的表达,并探讨二者的表达与骨肉瘤分级、转移和预后的关系及其二者的相关性,为骨肉瘤侵袭和转移调控机制的研究打基础。方法应用微波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连结( streptavidin perosidase,SP )免疫组化法检测42例骨肉瘤患者(实验组)组织中的VEGF和DLK1的表达水平,同时设30例良性的骨软骨瘤作为阴性对照组。结合骨肉瘤的生物学行为及临床随访资料对 VEGF 和DLK1的表达与骨肉瘤分级、转移和预后的相关性及骨肉瘤细胞中 VEGF 和 DLK1表达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骨肉瘤中VEGF和DLK1的阳性表达率分别是76.2%和66.7%,骨软骨瘤中VEGF和DLK1的阳性表达率都为0,且骨肉瘤中VEGF和DLK1的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VEGF在不同病理分级(高、中、低分化)及Enneking分期( I~II A期、II B~III期)骨肉瘤组织中的阳性表达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且随着病理分级和Enneking外科分期的升高,VEGF的阳性表达率也呈增强趋势;DLK1在不同病理分级的骨肉瘤组织中的阳性表达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且随着病理分级的升高,DLK1阳性表达强度也随之增强。VEGF与DLK1有相关性,二者呈正相关( r=0.8957,P<0.05)。VEGF、DLK1的表达与骨肉瘤转移均呈显著正相关性( r=0.6782、r=0.7643,P<0.05)。VEGF、DLK1的表达与骨肉瘤预后呈显著正相关性(r=0.8462、r=0.8758,P<0.05)。结论 VEGF与DLK1在骨肉瘤细胞中均高度表达;VEGF和DLK1表达阳性者骨肉瘤患者的肿瘤恶性程度高、转移率高、预后差;VEGF和DLK1表达阳性是骨肉瘤的分级、转移和预后不良的重要生物学指标,二者在骨肉瘤的发生和转移上可能具有相互协同作用。

    作者:张峻;李建军;杨军;杨勇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关于投稿请提供伦理委员会批准文件及受试对象知情同意书

    本刊要求,当论文的主体是以人为研究对象的试验时,作者应该说明其遵循的程序是否符合负责人体试验的委员会(单位性的、地区性的或国家性的)所制订的伦理学标准,并提供该委员会的批准文件,及受试对象的知情同意书。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三种不同尺寸不规则45S5生物玻璃颗粒修复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目的:评价三种不同尺寸的不规则45S5生物玻璃颗粒对骨缺损的修复效果。方法24只成年新西兰大白兔,根据植入材料的不同随机数表法分为4组,每组6只12侧。A 组植入90~300μm 的材料;B组植入300~500μm的材料;C组植入500~720μm的材料;D组为空白对照组。双侧股骨髁部制造直径0.6 cm,深1.2 cm的缺损。于术后第6周和12周取材,通过大体观察、X线片、组织病理学VG染色来评价不同尺寸不规则生物活性玻璃颗粒的骨缺损修复能力和降解性能。结果所有实验兔造模成功,24只均于手术2~4h内苏醒,活动良好;二便无异常;对外界刺激灵敏;伤口愈合情况好,均为I期愈合;无炎症反应;均未见软组织异常;膝关节腔内无明显积液,滑膜光滑平整,未发现漏出的材料颗粒;股骨髁周围未发现多余的骨破坏,未见异常炎性纤维包块。成骨能力:(1)术后6周,A、B、C组可见新骨生成且向材料内部生长,D 组基本没有新骨形成,可见肉芽组织形成;术后12周,A、B、C 组成骨量显著增多,大部分骨缺损愈合,可见成熟的骨小梁塑形。(2) Lane-Sandhu X射线评分:术后6周,A、B、C三组评分(4.827±0.277)分、(5.128±0.448)分、(7.104±0.477)分均高于D组(0.831±0.081)分( P<0.05),且C组评分高于A、B组( P<0.0001),而A组评分与B组相差不大( P=0.193);术后12周,A、B、C各组的评分(8.011±0.159)分、(8.023±0.197)分、(10.974±0.106)分均较术后6周明显增高( P<0.0001),A、B、C 三组评分仍高于 D 组(1.397±0.262)分( P<0.05),C 组高于 A、B 组( P<0.0001),A 组评分与 B 组仍相差不大( P=0.805)。(3)组织学观察成骨能力结果:术后6周,新生骨量所占切片的百分比,A、B、C 三组(10.837±0.856)%、(10.762±1.008)%、(17.399±0.515)%均大于D组(1.048±0.127)%( P<0.0001),C组大于A、B组( P<0.0001),而A组和B组相差不大( P=0.704);术后12周,A、B、C各组新生骨量所占缺损面积百分比(20.681±0.513)%、(20.426±1.675)%、(32.961±1.583)%均明显大于术后6周( P<0.001), A、B、C组仍大于D组(2.108±0.131)%( P<0.0001),C组仍大于A组和B组( P<0.0001),A组和B组仍相差不大( P=0.154)。降解性能:术后6周,残余材料量所占切片的百分比,C组(22.802±1.151)%小于A组(28.483±0.489)%和B组(29.045±0.818)%( P<0.0001),但A、B两组相差不大( P=0.154);术后12周,A、B、C 三组残余材料量所占切片的百分比均较术后6周显著减少( P<0.001),C 组(14.729±0.494)%远小于A组(21.104±0.924)%和B组(21.553±0.854)%( P<0.0001),A、B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98)。结论尺寸为90~300μm组、300~500μm以及500~720μm的不规则生物玻璃颗粒均能在体内较好地降解,并且能够随着材料的降解实现骨组织的长入;特别是直径为500~720μm 的不规则生物玻璃颗粒其成骨能力和降解性能强,能有效修复腔隙性骨缺损。

    作者:高鹏;王臻;张浩强;吴畅;刘云;肖鑫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老年外伤性脊髓损伤住院患者并发症及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老年外伤性脊髓损伤住院患者的并发症及其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1日至2011年12月31日,就诊于我院的60岁以上的外伤性脊髓损伤住院患者的年龄、性别、脊髓损伤水平及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mericanspinalinjuryassociation,ASIA)评分和并发症。结果136例老年脊髓损伤患者中,39例发生并发症:呼吸系统并发症20例,心血管系统并发症7例,消化系统并发症6例,泌尿系统并发症5例,褥疮5例,感染1例,双下肢痉挛1例,其中8例发生2种以上并发症。感觉评分、运动评分及手术与否与并发症相关( P<0.05)。运动评分和手术与否是老年脊髓损伤并发症独立危险因素,运动评分与并发症呈负相关(P<0.05),手术与否与并发症呈正相关(P<0.05)。结论呼吸系统并发症是老年脊髓损伤常见的并发症,易发生多系统并发症。脊损损伤越严重并发症发生率越大,手术会增加早期并发症的发生率。

    作者:陈华;于铁强;王国强;左玉明;王月光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第二届中国脊柱内镜学术会议通知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第三届 ICJR暨华夏骨科人工髋关节置换基础理论与手术技术研讨会

    国际关节重建外科协会( ICJR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骨科疾病防治专业委员会主办,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骨科承办的第三届“ ICJR 暨华夏骨科人工髋关节置换基本理论与手术技术研讨会”将于2015年4月在北京召开。届时邀请美国麻省总院、梅奥诊所及北京地区多位知名关节外科领域专家授课。参加学习者可获得国家继续医学教育I类学分。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冈上肌腱钙化性肌腱炎关节镜手术治疗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肩关节镜手术治疗冈上肌腱钙化性肌腱炎的疗效。方法术前24例均进行三维CT病变定位。术前均在门诊进行美国肩与肘协会评分系统( American shoulder and elbow surgeonsscores,ASES )功能评估、视觉模拟评分法( visual analogue scale,VAS )疼痛评分、肩关节前屈上举、外旋功能评分、及满意度评估;术后门诊随访时,再行同样的功能评估。术中发现24例钙化灶位于冈上肌腱,均行钙化灶清除术、肩峰下滑囊切除及肩峰成形术。所有患者术中均取部分沉着物组织进行病理检查。结果术后伤口平均长度为0.53 cm。病理结果显示为钙化物沉积形成实体,大量炎性细胞增生。24例术后平均随访(21.6±12.2)(3~40)个月。ASES 评分由术前的(50.42±10.10)分提高至术后的(86.50±5.9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5.10,P=0.00)。肩关节上举由术前(83.75±12.99)°增加至术后(136.67±11.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0.58,P=0.00)。肩关节外旋由术前(22.92±9.20)°增加至术后(38.33±6.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6.64,P=0.00)。满意度由术前(3.25±1.26)分增至术后(8.00±1.1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3.90,P=0.00)。VAS疼痛评分由术前(7.75±1.33)分减少至术后(2.25±1.1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5.12,P=0.00)。治疗后患者症状明显改善。结论在关节镜下作钙化灶清除、滑囊切除及肩峰成形术,是治疗冈上肌腱钙化性肌腱炎的一种微创、有效的方法,能减轻患者疼痛,改善活动度。术前进行三维CT能很好地评估钙化物沉积的位置。

    作者:李伟;肖德明;伍晓;张文涛;江长青;黄伟;张新涛;白露;江小成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模拟失重状态下雌性大鼠骨质疏松模型骨结构及性能变化研究

    目的:研究模拟失重尾部悬吊雌性大鼠模型松质骨骨密度(bonemineraldensity,BMD)、骨小梁结构、骨组织形态、骨代谢生化指标及力学性能的改变,为女性航天员飞行后骨量变化及航天医学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方法3个月龄雌性SD大鼠20只,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尾部悬吊4周组和空白对照组,每组10只。连续饲养4周,定期记录大鼠活动、饮食、排便、体重、有无脱毛、有无死亡或尾部脱落等一般情况。到期处死大鼠,双能X线吸收法( dual-energy X-ray absorption,DEXA )测定L4椎体、股骨踝部骨密度,Micro-CT 进行骨小梁分析,改良丽春红染色法观察骨组织形态,ELISA法检测血清骨代谢生化标志物,并行生物力学检测。结果建模4周后,2组大鼠活动、饮食、排便均正常,体重增加量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2组均无脱毛、死亡或尾部脱落现象。悬吊组大鼠L4椎体、股骨髁部BMD均较对照组小,分别较对照组下降29%、30%( P<0.05)。悬吊组L4椎体、股骨髁部的骨体积分数( bone volume/total volume, BV/TV )、表面积体积比( bone surface/bone volume,BS/BV )、骨小梁厚度( trabecular thickness,Tb.Th )、骨小梁数目( trabecular number,Tb.N )分别较对照组小,L4椎体各指标较对照组分别下降40%、15%、30%、33%( P<0.05),股骨髁部各指标较对照组分别下降21%、25%、50%、19%( P<0.05);骨小梁间隙( trabecular separation,Tb.Sp )悬吊组较对照组大,且L4椎体、股骨髁部较对照组分别增加92%、33%( P<0.05)。腰椎松质骨ROI骨小梁三维重建发现,悬吊组大鼠腰椎椎体内骨小梁密集程度、骨小梁实质的体积、粗细程度及连续性均低于空白对照组,呈明显的“蜂窝样”改变,出现明显的骨质疏松和骨小梁三维结构破坏。50X 显微镜下也观察到悬吊组大鼠椎体骨质疏松样改变明显,骨小梁不连续、变细、间隙增大明显。悬吊组大鼠血清骨碱性磷酸酶( human bone alkaline phosphatase,BALP )、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 tartrate resistant acid phosphatase,TRAP )含量均较空白对照组高,为空白对照组的4.5和3.1倍( P<0.05)。悬吊组大鼠的腰椎大压缩载荷、大压缩应力、股骨的大抗弯曲载荷均较对照组小,且较对照组分别下降了36%、33%、34%(P<0.05)。结论尾部悬吊雌性大鼠4周后出现严重的骨密度下降、骨小梁三维结构破坏、骨组织形态破坏、骨代谢失平衡、椎体及股骨生物力学显著下降,形成了明显的骨质疏松,理论上增加了骨折的风险。对女性航天员骨量丢失及骨折的风险应得到充分地认识。

    作者:张恒;任宁涛;李洁;雷伟;刘宁;张永刚;张然;杨彦玲;崔赓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2015香山国际关节成形外科峰会--聚焦髋膝关节成形国际精英手术经验

    亚洲技术产业联盟( ATA )和《中国骨与关节外科杂志》联合举办的“2015香山国际关节成形外科峰会”将于2015年3月14~15日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召开。届时将邀请来自美国、德国、意大利、荷兰等国际知名医院的顶尖关节专家,深入交流复杂髋膝关节成形的手术经验。本次会议通过现场手术、专题演讲、视频解析、现场问答、专家点评等多种交流形式,努力把手术方法讲深讲透,让参会关节外科医生学会一套顶级的、学成后即能在术中成功使用的、并能收到良好效果的手术方法,从而医治更多患者,提高国内关节外科诊治的整体水平。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医教研兼顾患者惟上--记本刊副总编辑王臻教授

    王臻,《中国骨与关节杂志》副总编辑。1983年毕业于第四军医大学医疗系,现任第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医院副院长、骨肿瘤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硕士及博士研究生导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曾多次赴加拿大纽芬兰纪念大学癌症治疗中心、英国伦敦大学皇家医学院圣托马斯医院、德国法兰克福 Diakonie医院、美国休斯敦德克萨斯大学 MD.Anderson癌症中心学习外科手术及肿瘤治疗技术。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新辅助化疗治疗肢体软组织肉瘤28例报告

    目的:分析探讨新辅助化疗治疗肢体软组织肉瘤(softtissuesarcoma,STS)的临床疗效及价值。方法选取2009年5月至2012年6月,我科经新辅助化疗[术前顺铂+异环磷酰胺+阿霉素(cisplatin+ifosfamide+adriamycin,DDP+IFO+ADM,DIA )化疗2个周期+手术治疗+术后 DIA 化疗6个周期]治疗的28例肢体STS患者,其中男18例,女10例;年龄15~62岁,中位年龄35岁。DIA 1个周期的化疗方案为:第1天DDP 120 mg/m2,第7~9天每天按序均给予ADM 30 mg/m2、IFO 2.0 g/m2,第10~11天IFO 2.0 g / m2。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复查肺部 CT 及病变部位 X 线片,记录复发、转移、死亡情况。参照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 response evaluation criteria in solid tumour,RECIST )1.1评价化疗疗效;按照化疗常见不良反应事件评价标准( common terminology criteria for adverse events,CTCAE )4.0对化疗期间的不良反应进行评价。结果本组28例手术均进行顺利,总失血量50~600ml,平均260ml,切口如期愈合。DIA化疗方案进行了术前2个周期、术后6个周期化疗,持续时间为38周,28例共进行了224个化疗周期。28例随访12~59个月,随访结束时,存活23例,其中无瘤生存20例,带瘤生存3例。本组2年无瘤生存率71.4%,2年总生存率82.1%。术后转移5例,均肺部转移而死亡;4例术后复发,复发率12.3%。4例复发患者与3例肺转移患者,于发现后先辅助三维适行放疗。经过术前化疗,肿瘤体积平均缩小(30.2±11.3)%,尤其肿瘤直径>15 cm的22例,肿瘤体积平均缩小(42.7±7.8)%;28例中完全缓解( complete remssion,CR )0例,部分缓解( partial remission,PR )12例,稳定( stable disease,SD )14例,疾病进展( progression diseas,PD )2例,客观缓解率( objective response rate,ORR )为42.9%,疾病控制率( disease control rate,DCR )为92.9%;患者对化疗耐受性良好,主要化疗不良反应均为一过性,经用药对症处理后症状消失。结论新辅助化疗方案治疗肢体STS,术前化疗可明显缩小STS的体积,减轻肿瘤周围的软组织水肿,可控制微小转移灶,很好地配合STS的手术切除;能够提高患者的总生存率及无瘤生存率,有利于肢体STS 的保肢治疗;其近、中期疗效满意,不良反应可耐受,是治疗STS重要有效的方法。

    作者:王冰;于秀淳;许宋锋;徐明;郑凯;刘江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骨肉瘤转移侵袭机制研究进展

    骨肉瘤是儿童和青少年常见的原发性恶性骨肿瘤[1-2]。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单纯手术切除治疗方案骨肉瘤的生存率只有15%~20%,如今手术联合新辅助化疗治疗方案使骨肉瘤的生存率提高到近80%[3]。现在,肿瘤局限的患者可以获得65%~70%的5年生存率,这也就意味着仍有很多患者在5年内会复发[4-5]。骨肉瘤发病特点是绝大多数骨肉瘤在诊断时已经成为高等级的恶性肿瘤,而且极易发生早期转移,常见的转移部位是肺,约占90%[6]。早期转移是导致肿瘤预后差的一个重要因素,发生转移的患者长期生存率仅为10%~30%;其它影响预后的指标包括原发肿瘤的大小和部位,对化疗的敏感性以及手术效果。骨肉瘤的原发病灶患者生存率在65%左右,一旦出现转移,骨肉瘤的生存率只有25%,甚至更低[7]。随着对骨肉瘤的认识的不断深入,骨肉瘤的转移侵袭机制也越来越多的成为研究的重点,本报道通过不同的研究方向,对骨肉瘤的转移相关机制进行综述。

    作者:胡涂;杨庆诚;程冬冬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侵及硬膜、脊椎的巨大黏液乳头型室管膜瘤一例报告

    张某,女,47岁,因“腰背部疼痛6年,双下肢麻木疼痛3年,加重半年”入院。患者6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腰背部疼痛,于当地医院检查并对症治疗,具体不详,3年前逐渐出现双下肢麻木疼痛,伴尿频、尿急,无反射痛,无神经性间歇性跛行,无腹胀腹痛、胸部束带感,口服止痛药疼痛可缓解,近半年腰背部及双下肢疼痛加重,难以忍受,严重影响日常生活。查体:L1~S1棘突及椎旁压痛、叩击痛(+),腰椎前屈后伸活动受限,双侧臀部及腹股沟以下皮肤痛觉减退,马鞍区皮肤痛觉减退,左下肢肌力 IV 级,右侧膝腱反射(+),双侧跟腱反射未引出。影像学检查:腰椎MRI示T12椎体下缘至S2水平椎管内占位,长T1混杂长T2信号,边界清楚,L1及L2椎体后缘骨质呈压迫性吸收,考虑室管膜瘤的可能性大(图1a~d );腰椎CT示L1~3水平椎管内占位性病变,L1、L2椎体骨质破坏(图2a~f )。

    作者:郑炳鑫;陈晓亮;周传利;马进峰;王玉琦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人C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α基因影响骨肉瘤细胞生长活性研究

    目的:构建带Myc(pXJ-40)标签的C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α(CCAATenhancerbindingproteinα,C/EBPα)的真核表达载体,并检测其对骨肉瘤细胞生长的影响。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 )技术从人乳腺文库中扩增出C/EBPα全长编码区基因;将扩增基因克隆到Myc载体中,并将重组质粒转染人胚胎肾293T细胞;Western blotting检测表达情况;另将重组Myc-C/EBPα质粒转染人骨肉瘤细胞系U2OS (实验组)、Myc空载体质粒转染U2OS细胞(对照组),生长实验检测C/EBPα对肿瘤细胞生长的影响。结果成功构建Myc-C/EBPα真核表达质粒,重组质粒转染人胚胎肾293T细胞后成功表达。生长实验显示Myc-C/EBPα转染的U2OS细胞的生长明显受限,随着培养时间延长,受抑制的程度逐渐增大,培养至第5天,Myc-C/EBPα转染的实验组细胞生长抑制率为58%,且细胞的生长速率OD=0.495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1.1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C/EBPα对骨肉瘤细胞的生长具有抑制作用。

    作者:冀全博;徐小洁;张强;张立;徐亚梦;梁迎春;王涛;李玲;郭靖;叶棋浓;王岩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骨肉瘤凋亡与耐药相关机制的研究进展

    骨肉瘤是骨科临床常见的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恶性骨肿瘤,好发于青少年。常伴随截肢、肺转移、死亡等后果,其单纯手术治愈率仅15%~20%[1]。随着新辅助化疗的发展,骨肉瘤患者5年生存率已提高至70%左右[2]。凋亡异常以及耐药性的产生(尤其是多重耐药性)导致肿瘤迅速进展是骨肉瘤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3-4]。调控细胞凋亡异常,降低骨肉瘤的耐药性,从而提高骨肉瘤治疗效果,是降低骨肉瘤死亡率,改善患者远期预后的重要途径。笔者对近年来有关骨肉瘤凋亡以及耐药机制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试图为探索骨肉瘤凋亡、耐药的发生机理提供新思路。

    作者:陈楷;吕书军;付东;李国东;蔡郑东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低血磷性骨软化症七例报告

    目的:通过分析罕见代谢性骨病低血磷性骨软化症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与疗效,对低血磷性骨软化症诊断提供参考,减少误诊和漏诊。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至2013年于我院诊治的7例“低血磷性骨软化症”患者,对其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情况和疗效特点进行分析,并归纳总结其共同点。结果7例共同特点:(1)因早期症状无特异性,均被不同程度误诊,平均误诊(1.2±0.5)年;(2)症状表现为全身多发不明原因骨痛、肌无力,可伴多发骨折,甚至骨畸形;(3)实验室检查可见显著低血磷,但血钾正常,肿瘤致该病患者经查体结合SPECT检查可发现致病肿瘤;(4)在确诊后,对散发性低血磷性骨软化症者给予中性磷合剂、药物性低血磷性骨软化症者停药后补磷、肿瘤相关性低磷性骨软化症( tumor-induced osteomalacia, TIO)手术去除肿瘤后,血磷水平均上升,病情明显改善,预后较好。结论低血磷性骨软化症者常表现为低血磷,并伴全身多发不明原因骨痛、肌无力,可伴多发骨折,甚至骨畸形。临床医生应进一步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通过实验室以及影像学检查,可提高确诊率,减少误诊和漏诊。对于确诊的病例找到病因后,给予适当治疗,患者的病情可得到相当程度的改善。

    作者:方凯彬;沈荣凯;张文明;林仁钦;蔡冠雄;林建华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软组织肉瘤的靶向治疗进展

    软组织肉瘤( soft tissue sarcoma,STS )是源于间叶组织和与其交织生长外胚层神经组织的恶性肿瘤,包括除淋巴造血组织外的非上皮组织,即纤维、脂肪、肌肉、间皮以及分布于这些组织中的血管、淋巴管和外周神经,多位于四肢、躯干和腹膜后等部位,占成人恶性肿瘤的1%,儿童肿瘤的10%[1]。其主要特点为:分布广、类型多。根据世界卫生组织(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 )的分类,STS 具有60多种亚型,许多亚型易形成假包膜而被误认为良性[2]。其血行转移多见,易转移至肺。不表现为原位肿瘤,偶有软组织良性肿瘤转为恶性肿瘤,恶性外周神经鞘瘤除外。发病罕见、肿瘤异质性强、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少。

    作者:任志午;王国文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从临床治疗角度理解2013版 WHO 骨与软组织肿瘤新分类

    第4版 WHO 骨与软组织肿瘤分类已经于2013年正式出版[1],该分类由来自24个国家和地区的159位专家参与修订并达成共识。与第3版(2002年)相比,对部分肿瘤重新进行了分类,有了更新的认识。新版分类出版并引入国内后,王坚和方三高2位专家从病理学角度分别对软组织肿瘤及骨肿瘤的新分类进行了精彩的解读[2-4]。本报道主要从骨肿瘤专科医生的角度,对第4版分类对临床诊治产生的影响进行论述。

    作者:李南;韦兴 刊期: 2015年第01期

中国骨与关节杂志

中国骨与关节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北京中科康辰骨关节伤病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