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银松;王臻
目的了解海口地区中青年一般人群骨峰值的基本情况.方法随机抽取海口地区20~39岁人群271名,进行腰椎(L2-4)正位和髋部双能X线骨密度测量.结果男性腰椎和髋部(Neck,Ward's)骨峰值(g/cm2)见于25~29岁,测定值经标准化处理,分别为1.101±0.100,0.974±0.088,0.909±0.121;髋部Troch骨峰值(g/cm2)见于20~24岁,标准值为0.818±0.119.女性腰椎正位和髋部(Ward's,Troch)骨峰值见于30~34岁,标准值分别为1.127±0.107,0.868±0.118,0.763±0.084;髋部Neck(g/cm2)骨峰值见于35~39岁,标准值为0.903±0.111.结论海口地区中青年骨峰值略高于我国其他地区.测定结果为今后海口地区开展骨质疏松症的诊断、治疗和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参考数据.
作者:张寿;陈文远;周业渊;甘先民;杨能;万咏柏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用自行制备的抗人骨肉瘤单克隆抗体mAb5D3纯化其相应的抗原5D3Ag.方法联合应用饱和硫酸铵沉淀法和蛋白A柱层析法,从小鼠腹水中纯化骨肉瘤单克隆抗体mAb5D3,将此单体共价交联到溴化氰活化的Sepharose-4B上,制备成免疫亲和层析柱;再将骨肉瘤细胞OS-9607的裂解液过此免疫亲和层析柱,纯化mAb5D3相应的抗原5D3Ag.结果从骨肉瘤细胞OS-9607的裂解液中纯化出一分子量为43KD的骨肉瘤相关分子5D3Ag,经SDS-PAGE分析5D3Ag达到了电泳纯.结论能够用免疫亲和层析的方法从骨肉瘤细胞裂解液中纯化出mAb5D3对应的抗原5D3Ag,其分子量与以往文献所报道的骨肉瘤相关抗原的分子量都不相同,是一种新的骨肉瘤相关抗原.
作者:何大为;刘军;陈强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绝经后雌激素低落引起骨形成、骨吸收脱偶联,这一绝经后骨质疏松(postmanopausal osteoporosis,PMOP)的形成机制已为既往研究所证明,但骨形成、骨吸收脱偶联的确切原因及机制尚未完全了.为此,近年来学者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Tobia(1989)较早将骨细胞凋亡概念引入骨质疏松研究领域,此后人们逐渐认识到骨细胞异常凋亡在绝经后骨质疏松发病中的重要作用,骨细胞凋亡也因而成为骨质疏松研究领域的新热点[1].有资料显示,骨量的保持不仅取决于破骨细胞吸收功能和成骨细胞成骨功能的强弱,还取决于凋亡对两种细胞寿命长短的改变[2].可见绝经后成骨细胞、破骨细胞的异常凋亡,即成骨细胞、破骨细胞寿命改变,是骨形成、骨吸收脱偶联,导致绝经后骨质疏松发生的又一重要机理.
作者:谢肇;李起鸿 刊期: 2003年第04期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本质是骨组织的退化.造成这种退化的原因,一方面与增龄相关的机体自然衰老过程有关,另一方面与后天的生长、发育、营养、运动、疾病、生活习惯,以及生存环境等因素有关.原发性骨质疏松的发生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70%)取决于遗传因素,后天因素的影响仅占20%~30%.
作者:黄公怡 刊期: 2003年第04期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4期
患者男,18岁,咽喉部不适、吞咽困难16个月.初始感觉咽喉部不适,自觉病情缓慢发展,后出现明显吞咽困难,尤以进食干硬食物为著.多次就医多以急慢性咽喉炎服用中西药物治疗,未见根本好转而来院求治.体检:一般情况良好,无恶液质体征,实验室检查未发现异常.X线钡餐透视,见食管上段后壁距食管入口3cm处有一圆突形充盈缺损,边缘清晰光整,食管局限性狭窄,但黏膜皱襞规则,无破坏、中断及紊乱改变,食管壁尚柔软,蠕动尚好,考虑为食管外源性病变.经X线摄片及CT进一步检查,显示第7颈椎前缘有一0.3cm×0.5cm向前突起之外生骨疣,边缘清晰完整,诊断为第7颈椎骨软骨瘤,经手术切除并病理证实.
作者:李化玲 刊期: 2003年第04期
2000年8月~2002年1月,我院对16例腰椎滑脱伴顽固性腰痛及神经根型症状的患者,应用RF-Ⅱ系统复位和采用椎间融合器行腰椎间融合,神经根管减压治疗,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由学江;程井春 刊期: 2003年第04期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骨转移的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结直肠癌骨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结直肠癌发生骨转移后,中位生存期为8.5个月,放疗对骨转移瘤引起的局部疼痛具有较明显的缓解作用,化疗无明显疗效.结论骨转移常为结直肠癌的终末期的表现,多同时合并其他重要脏器的转移,预后差.严格掌握手术治疗适应证,强调支持、对证治疗,以期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
作者:吴健雄;李兴华;祁付珍;邵永孚 刊期: 2003年第04期
恶性肿瘤细胞的重要生物学特性是其对周围组织的侵袭和破坏,并在远隔器官形成转移灶.它涉及肿瘤细胞与宿主间多环节、多步骤的复杂过程,包括黏附、迁移和肿瘤细胞对细胞外基质的侵袭行为.其中,细胞黏附参与整个过程并起重要作用.介导细胞黏附作用的是一大类黏附分子(cell adhension molecules,CAMs).在近几年肿瘤转移的分子机制研究中,CAM倍受重视.CAM是细胞膜上的跨膜糖蛋白,是细胞与细胞、细胞与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之间的一类黏附物质的总称.其主要作用是,促进异源细胞间的相互黏附,使不同细胞间的相互效应得以实现,形成肿瘤浸润和转移[1].CAMs主要包括钙黏附素家族、选择素家族、整合素家族、免疫球蛋白超家族和其他黏附分子(如CD44)等五大类,通过自身表达的上调或下调影响着肿瘤细胞的侵袭表型[2].
作者:游木荣;于秀淳 刊期: 2003年第04期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CF)是一种广泛存在于机体组织细胞的细胞因子,探讨应用和拮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对疾病过程相关因子表达的影响.
作者:陈扬;肖建德;李振宇;闫洪印;田长庆;龚敏;颜滨;曾腾辉;陈德学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探讨乳腺癌骨转移的临床病程和规律.方法回顾性分析345例乳腺癌患者骨转移好发部位、病灶特点、发生时间、激素受体分布情况及预后等规律.结果乳腺癌骨转移好发部位依次是腰椎、胸椎、骨盆、肋骨和股骨;几乎全部是溶骨性病灶;中位发生骨转移时间是术后33个月;88.7%患者就诊时有相应症状;骨转移患者中激素受体阳性比例较高;首发骨转移的预后介于软组织和内脏之间;延缓骨转移与内脏转移的间隔时间有利于生存期的改善.结论对乳腺癌骨转移规律的认识有助于临床诊断和治疗.
作者:闫敏;宋三泰;江泽飞;刘晓晴;李彦博;徐建明;刘芳;申戈;孙君重 刊期: 2003年第04期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观察并预防骶骨肿瘤术中应用球囊导管腹主动脉阻断术的并发症.方法对17例骶骨肿瘤患者,使用双腔球囊导管,于肾动脉远端处阻断腹主动脉段.每次充盈阻断时间为45min,间歇10min.监测是否发生肾动脉阻断与急性肾功能衰竭、腹主动脉或髂总动脉损伤、再灌损伤与肾功能损害、穿刺局部巨大血肿、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结果本组病例发生穿刺局部血肿1例,未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下肢静脉血栓形成、肢体远端缺血坏死、腹主动脉及骼总动脉损伤等并发症;所有病例随访6个月~24个月,未发生腹主动脉壁血栓形成或腹主动脉瘤.结论只要严密观察和预防并发症,球囊导管腹主动脉阻断术安全、可靠.
作者:郑瑾;孔健;朱杰诚;马乐群;戴成甫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研究大剂量顺铂动脉灌注联合血液透析在提高肢体肿瘤化疗药物剂量强度,减少药物在正常组织器官分布方面的作用.方法体外实验中,将顺铂加入血浆,经血液透析,测定透析前后血浆中及透析液中的铂浓度;体内实验中16只犬随机分为2 mg/kg对照(A组)和实验组(B组),及4 mg/kg对照(C组)和实验组(D组).分别经右股动脉顺铂灌注,实验组右股静脉插管接血液透析机.采用原子吸收法测定不同时间血液透析机动、静脉端及外周血样、各脏器组织中的铂浓度.结果在各剂量组中,实验组外周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及外周器官中铂浓度均低于对照组,而灌注化疗肢体局部组织中铂浓度无显著差异.D组中灌注化疗肢体局部组织中铂浓度高于B组,而AUC值及外周器官中铂浓度则无显著性差异.结论与普通顺铂股动脉灌注相比,联合血液透析治疗可以明显降低实验动物外周血药浓度和组织器官药物浓度,在不增加外周药物分布的前提下,有效提高肢体局部用药剂量.
作者:汤小东;郭卫;郭义;唐顺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以磷酸钙骨水泥(CPC)为载体,制备阿霉素-磷酸钙骨水泥药物缓释体系,观察其体外药物释放情况.方法将阿霉素(ADM)包埋在磷酸钙骨水泥中,固化后的骨水泥进行体外药物溶出试验,用荧光光谱法研究药物在37℃模拟体液中的释放情况.结果 ADM可从载药磷酸钙骨水泥中缓慢释放,周期在1个月以上,药物的释放速度和浓度与CPC的药物包埋量有关,药物释放基本符合Higuchi等所建立的模型.结论以CPC为载体,对ADM进行适当的包埋,可制备稳定的药物缓释体系,阿霉素-磷酸钙骨水泥缓释体系具备有修复骨缺损和药物治疗的双重功能.
作者:林建华;张文明;戴伯川;吴芳 刊期: 2003年第04期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在应用组织工程骨修复骨缺损时,实现骨与血供联合重建的方法及影响因素.方法广泛查阅近期有关组织工程骨修复中骨与血供联合重建的文献,归纳已报道及可能实施的方法,评价各自的优点.结果目前主要方法有:(1)血管内皮细胞与成骨(成骨诱导潜能)细胞联合应用;(2)血鼓谄どひ蜃?VEGF)与骨诱导因子联合应用;(3)显微外科血供重建与组织工程骨联合应用.材料结构因素和细胞接种密度影响联合重建效果.结论通过显微外科技术提供血运,利用基因治疗的策略实现骨诱导因子的局部稳定释放及应用适当的支架材料,可能是实现骨与血供联合重建的佳途径.
作者:李建军;刘建国;徐莘香 刊期: 2003年第04期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4期
患者男,51岁.左足跟部时感不适30年,行走时加重,未经特殊治疗.体检:左足跟底部触及一核桃大硬性肿块,局部无红肿,皮温不高,无静脉怒张,轻度压痛.X线摄片示左跟骨结节处有约2cm×1cm骨性突起,以粗短蒂与跟骨结节相连,顶端有半圆形钙化的软骨帽,向前下突出呈菜花状肿块(图1).以跟骨结节骨软骨瘤(?)收住入院.术中见跟骨结节处有一2cm×1cm×0.5cm硬性肿物,表面有完整的软骨帽,从肿物基底部凿下,切除质韧的软组织.病理报告:左跟骨骨软骨瘤.随访21个月未见复发.
作者:李光宪;尹延亭;赵尚荣;王培波 刊期: 2003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