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道余;张阳;李放;郑波;单建林;王飞;冀沛峰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减压椎间融合器置入对椎间孔孔径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0月~2017年4月在我院行单节段颈椎前路减压椎间融合器置入术的29例神经根型或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其中男18例,女11例;年龄40~66岁(54.2±6.9岁);手术节段:C3/4 3例,C4/5 9例,C5/6 17例.将所有患者的术前、术后颈椎CT平扫数据导入Aquarius iNtuition Viewer 4.4进行三维重建,确定测量层面,运用软件所带测量工具对手术节段、上位相邻节段和下位相邻节段双侧椎间孔孔径的相关指标进行测量,包括椎间孔上对角线、下对角线、高度和面积,对术前和术后手术节段、上位相邻节段及下位相邻节段双侧椎间孔的上对角线、下对角线、高度和面积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前、术后同一节段双侧椎间孔的测量数据无显著性差异(P>0.05),合并统计.术前手术节段、上位相邻节段及下位相邻节段椎间孔的上对角线和下对角线分别为5.55±0.81mm、5.64±1.00mm、5.48±0.95mm和6.11±0.99mm、5.91±1.02mm、6.07±1.02mm,术后分别5.49±0.92mm、5.73±0.94mm、5.45±0.81mm和6.04±1.06mm、6.06±0.96mm、6.01±1.01mm,术前、术后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前手术节段、上位相邻节段及下位相邻节段的椎间孔高度和面积分别为8.70±1.08mm、9.60±0.98mm、9.20±1.0mm和0.35±0.08cm2、0.41±0.12cm2、0.36±0.09cm2;术后手术节段、上位相邻节段及下位相邻节段的椎间孔高度和面积分别是9.35±1.02mm、9.02±1.15mm、8.62±1.08mm和0.38±0.08cm2、0.39±0.12cm2、0.34±0.09cm2.术后手术节段椎间孔高度和面积较术前均显著性增大(P<0.05),上位相邻节段和下位相邻节段椎间孔的高度和面积较术前显著性减小(P<0.05).结论:颈椎前路减压椎间融合器置入可以增大手术节段椎间孔的高度和面积,减小上位相邻节段和下位相邻节段的椎间孔高度和面积.
作者:孙鹏飞;谢雁春;张昊聪;项良碧;于海龙 刊期: 2018年第01期
跳跃性脊柱结核也被称为非相邻多椎体脊柱结核(noncontiguous multi-tiered spinal tuberculosis),其特点是存在至少两处脊柱椎节病灶,其间为正常的椎体所隔开.有部分跳跃性脊柱结核无全身结核中毒症状典型的临床表现,称其为跳跃性非典型脊柱结核.早期由于影像学技术的缺乏,此类非典型脊柱结核的诊断较为困难,国内外多以个案的形式报道,其发生率约占所有脊柱结核的1.1%~16%[1~3].随着CT、MRI及PET-CT等影像学检查手段的普及,临床上越来越多的跳跃性脊柱结核被早期确诊,同时人们也意识到此类型的脊柱结核或许比上述文献报道的发病率要高得多,且容易出现漏诊、误诊,引起严重的脊柱畸形及神经功能损害[4~6].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我院经病理检查证实的9例跳跃性非典型脊柱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其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及治疗等.现报告如下.
作者:吴旻昊;夏成林;闫飞飞;许可可;谢远龙;邓洲铭;雷军;平安松;蔡林 刊期: 2018年第01期
近年来可吸收内置物在颈椎手术中的应用逐渐增多,可吸收内置物在颈椎融合过程中可以像金属内置物一样具有维持脊柱稳定、为颈椎融合创造条件的作用,而且还可以减少或避免由金属内置物产生的一些并发症,如内固定物移位或失效、影响放射性检查以及骨融合区的应力遮挡等[1].在20世纪60年代,可吸收内置物首次应用于临床[2],如今可吸收材料已成功地应用于颅颌面外科、神经外科、普外科和整形外科手术中[1、3].针对近些年来可吸收内置物在颈椎手术中的应用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黄琦;赵松;牛丰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系统评价中国人脊柱原发肿瘤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Medline、Ovid、ScienceDirect、Embase、Web of Science、万方、中国知网(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CNKI)、维普(vipcitation databases,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China biology medicine disc,CBM)数据库,检索时间为1980年1月~2017年6月,收集有关中国地区脊柱原发肿瘤流行病学特征及临床病例分析的研究,对文献所报道的各肿瘤占比、男女比例、年龄分布、解剖学部位分布等数据进行提取,按照澳大利亚循证护理中心推荐的标准(JBI-criteria)对文献质量进行评价,采用RevMan 5.3软件对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符合标准的中英文文献23篇,文献质量评分均在7分以上.对文献中报道的3462例脊柱原发肿瘤进行Meta合并分析,结果显示:(1)在脊柱原发肿瘤中,良性肿瘤所占比例为61%(95%CI:56%~66%),恶性肿瘤所占比例为39%(95%CI:34%~44%).(2)良、恶性肿瘤分类中,男性所占比例均高于女性,但骨巨细胞瘤中女性所占比例为52% (95%CI:47%~58%),男性为48%(95%CI:42%~53%).(3)良性肿瘤21~40岁患者占40%(95%CI:35%~45%),恶性肿瘤41~60岁患者占44%(95%CI:40%~48%),超过70%的脊柱原发肿瘤患者年龄在21~60岁.(4)颈、胸、腰、骶椎肿瘤分别占25% 、26%、22% 、27%,良性肿瘤好发于颈椎,恶性肿瘤以骶椎多见.敏感性分析结果显示,Meta分析结果可靠,除解剖学分布外漏斗图基本对称,不存在较大发表偏倚.结论:中国人脊柱原发肿瘤中,良性肿瘤比例高于恶性,男性比例高于女性;良性肿瘤好发于21~40岁,恶性肿瘤好发于41~60岁;脊柱原发肿瘤在颈、胸、腰、骶节段的分布大致相当,良性肿瘤颈椎居多,恶性肿瘤骶椎居多.
作者:鲁亚杰;李明辉;龙作尧;张浩强;陈国景;刘冬;王臻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应用Meta分析综合评价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与经后路椎体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为临床决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hina biology medicine,CBM)、万方数据库(Wanfang Database)、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Elsevier ScienceDirect (SDOS)数据库中关于TLIF与PLIF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症的文献,检索时限均是从各数据库建库时间至2017年8月.纳入文献包含以下参考指标中的两项以上: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融合例数、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残障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手术并发症例数、末次随访椎间高度、再手术例数.使用Cochrane Library提供的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2篇随机对照研究,8篇队列研究.共纳入患者757例,其中TLIF组386例,PLIF组371例.两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例数方面,TLIF组均少于PLIF组,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在VAS评分、ODI评分、融合例数、恢复椎间高度、再手术例数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椎间融合方式在术后VAS评分、ODI评分、融合例数、恢复椎间高度方面无显著性差异,临床疗效相当.TLIF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总体并发症例数方面均少于PLIF,其安全性较高.
作者:高松森;曹云;陶晖;李伟;张银顺;杨庆国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强化术治疗无神经症状Kümmell病的中长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2013年6月采用经皮椎体强化术治疗且随访时间>2年的32例无神经症状Kümmell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例,女28例,年龄69.95±7.72岁(56~87岁),骨密度T值-3.43±0.22SD(-2.5~-5.1SD).记录术前、术后3d及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伤椎椎体前缘高度、伤椎椎体中线高度、伤椎局部矢状位Cobb角、骨水泥强化椎体形态学改变等.结果:7例患者出现骨水泥渗漏,未出现明显临床症状.随访时间为2.81±0.97年(2~6年).椎体强化术后3d伤椎椎体高度和局部后凸角度与术前相比均得到显著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复位的椎体出现再塌陷,局部后凸角度加重(P<0.05).术后3dVAS评分和ODI与术前相比均显著下降(P<0.05),末次随访时与术后3d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随访过程中,所有患者骨水泥椎体均与相邻椎体自发性融合,6例出现骨水泥碎裂和移位,8例骨水泥周围出现透亮线.结论:椎体强化术治疗无神经症状的Kümmell病术后即刻疗效显著,但中长期随访时,骨水泥强化椎体出现塌陷及后凸角度增大,不能提供足够的稳定.
作者:唐永超;莫国业;张顺聪;梁德;郭丹青;李永贤;杨志东;江晓兵;李大星;郭惠智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后路通道下椎管减压联合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微创组)与开放式椎管减压椎弓根螺钉固定(开放组)治疗伴神经损伤的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纳入2013年1月~2016年3月行手术治疗的伴神经损伤的胸腰椎骨折患者共66例,微创组31例,男23例,女8例;开放组35例,男25例,女10例.整理分析两组病例基础临床资料(年龄、性别比、受伤机制、伤椎分布、Denis分型、ASIA分级及术前VAS评分)、术后及各阶段随访的影像学参数(伤椎椎管通畅率、伤椎前缘高度百分比、Cobb角).结果:两组间基础临床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神经损伤恢复良好,无严重手术相关并发症.微创组随访26.58±5.98(14~38)个月,开放组为27.09±6.73(16~44)个月(P>0.05).两组手术时间、植骨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术中出血(359.68±159.22ml vs 514.86±246.09ml)、自体血回输(7 vs 17例)、止痛药使用(12 vs 23例)、住院时间(9.48±2.72d vs 11.51±3.27d)及术后1周VAS评分(3.77±1.28 vs 4.97±1.44分)微创组均优于开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周、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时椎管通畅率、伤椎椎体前缘高度百分比、矢状面Cobb角分别较术前改善,差异有显著性(P<0.05);但术前、术后1周、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时椎管通畅率、伤椎椎体前缘高度百分比、矢状面Cobb角两组间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针对严重椎管狭窄伴神经损伤的胸腰椎骨折病例,微创置钉联合小切口入路椎板减压植骨内固定术与传统开放术式均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微创术式在减少手术创伤、出血量、住院时间等方面更具优势.
作者:王翀;覃建朴;曹广如;陈林;敖俊;廖文波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分析脊髓损伤患者伴发静脉血栓的临床相关因素,以更好地防治脊髓损伤患者的静脉血栓.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2月~2015年1月在我院康复医学科住院的165例脊髓损伤患者的病历资料,按有无静脉血栓(venous thrombosis,VT)分为VT组和非VT组,分别统计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发病原因、既往史、骨折情况(无骨折、单纯椎体骨折及多发骨折)、脊髓损伤程度(ASIA分级)及平面(C1~C7、T1~T12及L1~S5)、并发症、手术开展时间、康复介入时间等临床指标,并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行X列表的卡方检验,检验标准α=0.05,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采用两分类Logistics回归分析对相关危险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入组患者165例,VT组82例,非VT组83例,其年龄、既往史、性别、临床并发症等基线指标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手术开展时间单因素分析时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x2=8.682,P=0.034),但在回归分析中显示无统计学差异(OR=0.432,P=0.149);骨折情况(OR=2.526)、脊髓损伤程度(OR=-0.637)、康复介入时间(OR=-0.706)方面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损伤程度重、多发骨折的脊髓损伤患者发生静脉血栓的风险相对较高,早期康复介入并采用综合预防和管理措施有利于减少静脉血栓形成,更有利于后期功能康复.
作者:潘红霞;丁明甫;魏全;何成奇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回顾性研究远隔节段跳跃型胸椎管狭窄症的一期手术和分期手术治疗效果,为远隔节段跳跃型胸椎管狭窄症手术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16年6月期间于我院治疗的远隔节段跳跃型胸椎管狭窄症患者34例,其中男18例,女16例,确诊时年龄37~80岁,平均52.8±10.9岁.病程1~120个月,平均22.5±28.1个月.根据患者的手术方案,将患者分为一期手术与分期手术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及末次随访JOA评分及改善情况、手术情况(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长及并发症情况.结果:一期手术组15例;分期手术组19例.随访时间为11~113个月,平均40.0±29.7个月.两组JOA评分术前分别为4.7±1.1分、4.3±2.2分,末次随访时分别为8.4±1.1分、7.5±2.0分,平均改善率分别为(57.1±21.6)%、(46.0±25.8)%,两组间上述参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平均手术时长分别为166.8±50.3min、326.6±121.8min,手术平均失血量分别为484.0±286.1 ml、1694.2±1532.4ml,两组手术时间及手术失血量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两组术后平均总住院时间分别为7.5±4.0d、19.9±8.7d,有统计学差异(P<0.01).根据手术疗效评定标准,一期手术组术后优良率60.0%,分期手术组术后优良率52.6%,两组优良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分期手术组当中,手术间隔1年以内和1年以上,术后效果无明显统计学差异.术后共14例(41.2%)发生脑脊液漏(cerebrospinal fluid leakage,CSFL),其中一期手术组5例,分期手术组9例.共有10例(29.4%)发生其他方面并发症,其中一期手术组4例,分期手术组6例.两组在CSFL及其他并发症发生率方面统计学无明显差异.结论:远隔节段跳跃型胸椎管狭窄症患者可采用一期手术和分期手术.对于涉及的手术复杂程度低和身体状态好者,可选择一期手术;反之,建议分期手术.按上述既定方案,两组术后疗效及并发症发生率均无明显区别.
作者:吴昌远;刘晓光;刘忠军;孙垂国;陈仲强 刊期: 2018年第01期
Gorham-Stout综合征(Gorham-Stout syndrome,GSS)是一种病因未明的骨代谢疾病,以特发性和渐进性骨质溶解与吸收为特征[1],其主要病理改变是大量骨骼不明原因的溶解、吸收,血管或淋巴管等非肿瘤组织取代骨组织的过程[2],累及脊柱者极为罕见,且预后较差[3],严重者可影响脏器功能,甚至危及生命.本病为自限性疾病,目前尚无明确的诊断及治疗方法,临床极易误诊.我院脊柱外科收治1例以胸椎椎体骨质破坏并发大量乳糜胸为主要表现的GSS患者,报道如下.
作者:王鹏;蒋永艳;曹广如;廖文波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通过对后路枕骨髁螺钉内固定系统治疗枕颈部不稳的生物力学研究,为其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6具年龄32~55岁,身高155~180cm的颈椎尸体标本,不做手术处理建立正常模型,切断标本的寰椎横韧带、齿状突尖韧带、翼状韧带,制作枕颈不稳模型,枕骨髁螺钉的置钉固定建立枕骨髁螺钉内固定模型,分别给予三个模型枕骨1.5N.m的屈伸、侧弯、旋转力矩,测量标本C0~C1与C0~C2的前屈后伸、侧弯、旋转的运动范围(range of motion,ROM),分析比较正常模型、失稳模型及内固定模型的运动范围改变,评价枕骨髁螺钉内固定系统的生物力学有效性.结果:在C0~C1节段上,正常模型的前屈、后伸、侧弯、旋转活动度分别为:14.13°±0.71°、7.60°±0.43°、3.77°±0.27°、5.42°±0.44°,失稳模型的活动度分别为23.57°±2.26°、11.96°±1.44°、5.21°±0.29°、7.13°±0.67°,枕骨髁螺钉内固定模型的活动度分别为7.53°±0.77°、3.79°±0.64°、2.56°±0.34°、0.89°±0.31°;而在C0~C2节段上,正常模型的前屈、后伸、侧弯、旋转活动度分别为:19.72°±0.71 °、17.62°±0.97°、7.55°±0.51° 、51.46°±3.11°,失稳模型的活动度分别为30.57°±2.32°、23.85°±0.91°、9.37°±0.55°、68.91°±6.25°,枕骨髁螺钉内固定模型的活动度分别为11.30°±0.66°、9.19°±0.63°、5.12°±0.59°、7.39°±0.76°.失稳模型的活动度大于正常模型,正常模型的活动度大于固定模型.结论:枕骨髁螺钉内固定系统能有效减少枕颈部的前屈、后伸、侧弯、旋转的运动范围,充分证明了该固定技术具有可靠的生物力学稳定性.
作者:程杭清;马维虎;王扬;娄桢祺;徐顶立;李国庆;阮超越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回顾性分析椎间盘切除±Dynesys动态稳定系统固定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长期疗效.方法:2008年7月~2012年7月因腰椎间盘突出症在我院行椎间盘切除±Dynesys动态稳定系统内固定治疗的患者84例,其中61例获得完整随访资料,男38例,女23例;年龄31~58岁(46.3±11.5岁),随访时间60~108个月(74±14个月).术前、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估,同时行影像学评估,包括手术节段及上位相邻节段椎间隙高度、椎间活动度(rang of motion,ROM)、UCLA椎间隙退变分级(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Los Angeles)以及椎间盘退变Pfirrmann分级.结果: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时VAS评分和ODI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所有病例均未见椎间盘突出复发.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术后3个月(12.3±2.3mm)较术前(11.8±1.8mm)增加,末次随访时(10.1±1.7mm)较术前降低(P<0.05);上位相邻节段各时间点无显著性差异.手术节段椎间ROM在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分别为5.3°±1.8°及3.6°±1.9°,与术前(8.1°±2.8°)比较均显著性降低(P<0.05);上位相邻节段ROM在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分别10.3°±3.8°和11.4°±3.7°,均较术前(8.5°±3.0°)显著性增加(P<0.05).末次随访时手术节段UCLA分级与术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12例(19.7%)上位相邻节段发生影像学退变,1例发生症状学退变(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ASD).手术节段和上位邻近节段术前与末次随访椎间盘Pfirmman分级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2例出现螺钉断裂,未发生螺钉松动等其他并发症.结论:腰椎间盘切除后应用Dynesys动态稳定系统内固定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可获得满意的中长期疗效,能维持手术节段稳定,保留手术节段部分椎间活动度.
作者:黄道余;张阳;李放;郑波;单建林;王飞;冀沛峰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突出椎间盘髓核组织的自发吸收(resorption of herniated nucleus pulposus,RHNP)是指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未经手术切除突出的髓核组织或进行髓核消融等干预措施而发生的髓核缩小或消失的现象[1].近年来,随着MRI检查的普及,越来越多的报道发现椎间盘突出后存在自发吸收现象,尤以腰椎间盘突出相关报道较多[2、3],而颈椎间盘突出组织自发吸收现象国内外报道较少[4~8].2016年3月我科门诊随访1例破裂型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6个月后患者椎间盘突出组织部分自发吸收,不适症状显著改善,报告如下.
作者:刘志恒;霍军丽;刘光华;白峰;吴国忠;范少地 刊期: 2018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经椎间孔病灶清除椎间融合术(TLIDF)治疗腰椎布鲁杆菌脊柱炎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2010年2月~2015年6月我院采用TLIDF治疗28例腰椎布鲁杆菌脊柱炎患者,术前口服抗布鲁杆菌药物3周,27例采用TLIDF,1例采用TLIDF+前路腰大肌脓肿清除术.术后继续规律口服抗布鲁杆菌药物6周,定期随访.从临床及影像学评价手术疗效,临床评价包括:术前、术后1周内、末次随访时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术前、末次随访时腰痛、下肢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s,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影像学评价包括:定期行腰椎X线片、CT及MRI检查,通过腰椎正侧位X线片和CT评估椎间植骨融合情况,MRI评估感染椎体、椎管及椎旁脓肿清除及炎症愈合情况.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术后伤口均一期愈合,无局部窦道形成,无脊髓、马尾或神经根损伤发生.术前ESR为39.3 ±24.9mm/h,CRP为36.2±27.6mg/L;术后1周ESR为49.8 ±21.6mm/h,CRP为53.1±22.1 mg/L,较术前显著性增高(P<0.05).末次随访时ESR为9.4±5.8mm/h,CRP为6.1 ±3.4mg/L,与术前和术后1周相比ESR与CRP显著性降低(P<0.05).末次随访时腰痛、下肢痛VAS评分和ODI与术前比较均显著性改善(6.28±1.36 vs 2.53±1.26、6.74±2.83 vs 2.05±1.35、37.59±5.85 vs 7.59±2.17,P<0.05).随访期间无复发病例.结论:TLIDF可有效清除布鲁杆菌脊柱炎病灶、重建脊柱的稳定性;在配合抗布鲁杆菌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可取得较好临床疗效.
作者:原杰;赵斌;王智权;赵伟;王少伟;赵轶波;陆向东;王永峰 刊期: 2018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