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卿鹏;田伟;何达;韩骁;张宁;王晋超;李祖昌
目的:通过比较站立位EOS全脊柱三维重建和平卧位CT平扫得到的不同的椎体旋转,探讨重力对女性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患者椎体旋转的影响.方法:本研究纳入了2017年5月前在我院行后路脊柱侧凸矫形术的Lenke lA型及Lenke 5C型女性AIS患者25例.所有患者在术前均分别进行EOS全脊柱成像、CT平扫及三维重建.通过sterEOS软件测量得到患者站立位顶椎旋转(apicalvertebral rotation,AVR)、上下端椎的旋转以及每个椎体之间的相对旋转.通过CT平扫的图像得到平卧位的AVR以及每个椎体之间的相对旋转.通过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两种体位下各轴状面的旋转参数的差异.结果:共有15例胸椎AIS(T-MS)患者和10例腰椎AIS (L-AIS)患者纳入本次研究,T-AIS患者的站立位AVR为22.3°±6.4°,显著大于平卧位状态下的18.7°±6.1°(P<0.05),两者之间差值平均为3.6°.L-AIS患者的AVR在站立位和平卧位时的差异也存在统计学意义(28.4°±7.5° vs.22.6°±7.2°)(P<0.05),两组之间的差值平均为5.8°.T-AIS和L-AIS患者的端椎旋转同样在站立位上显著大于平卧位,且T-AIS的下端椎选择及L-AIS患者的上端椎旋转变化较大.相关性分析显示在T-MS和L-AIS患者中,所有椎体旋转参数在站立位和平卧位均存在显著相关性.结论:重力对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的椎体旋转有一定影响,从站立位到平卧位时,所有椎体的旋转均减小而邻椎间的相对椎体旋转并无显著变化.
作者:鲍虹达;施健;刘树楠;闫鹏;舒诗斌;胡安宁;刘臻;朱泽章;钱邦平;邱勇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比较椎弓根螺钉系统重建Lenke 1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患者胸椎后凸10年前后的疗效差异.方法:分别从2005年6月~2006年6月(早期组)和2014年6月~2015年6月(近期组)于我院脊柱外科行手术治疗的Lenke 1型AIS患者中分别随机选取40例,共80例患者纳入研究.术前、术后即刻及随访1年左右摄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测量如下影像学参数:冠状面Cobb角、矢状面平衡(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胸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TK)、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颈椎前凸角(cervical lordosis,CL)、骨盆投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早期组患者与近期组患者之间的术前、术后影像学参数差异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年龄分别为14.94±1.78岁及14.96±2.01岁.早期组患者的术前TK平均为14.42°±7.92°,而近期组的术前TK则为15.19°±7.90°,在术前两组间的TK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681).在进行后路矫形手术后,早期组的术后即刻TK为18.58°,而近期组则为19.23°,两组间的差异同样无统计学意义(P=0.689).在随访中,两组的TK与术后即刻的TK相比并无显著差异.相关性分析显示在术前和术后TK与CL均显著相关.结论:目前椎弓根螺钉系统相比于10年前对于Lenke 1型AIS患者的胸椎后凸的重建并无显著区别,这种变化可能与AIS本身的病因学有关,也可能与本中心采用的去旋转矫形技术有关.
作者:鲍虹达;闫鹏;刘树楠;朱泽章;刘臻;孙旭;王斌;俞杨;钱邦平;邱勇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探讨颈椎后路术后手术部位感染(surgical site infection,SSI)的术中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16年12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颈椎组住院接受颈椎后路手术的患者,患者主要诊断包括脊髓型颈椎病、颈椎外伤、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等.筛选出术后发生SSI的病例(SSI组).再从未感染的患者中按1:4的比例随机抽取对应数量的患者作为对照(非感染组).收集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术前改良JOA(mJOA)评分、术前诊断、手术方式、内科合并症情况、体质量指数(BMI)、吸烟史、术中出血量、术中放置引流管数量、术中回输血量、手术节段以及手术时间等指标进行单因素分析,根据单因素分析结果进行二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与SSI相关的术中危险因素,并进一步使用受试者工作曲线分析确定危险因素的临界值.结果:10年间共有3720例患者在我院骨科颈椎组接受颈椎后路手术,手术方式主要包括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侧块螺钉固定术、颈后路椎管后壁切除+侧块螺钉固定术.其中13例患者发生SSI,发生率为0.35%(13/3720),女3例,男10例,年龄为58.38±2.52岁.从未发生SSI的患者中随机抽取52例患者作为对照组(非感染组).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比、术前mJOA评分、术前诊断、手术方式、内科合并症情况、BMI、术中输血量等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吸烟、术中出血量、术中放置引流管数量、手术节段以及手术时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将有统计学差异的五个因素纳入二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中出血量和手术时间为颈椎后路术后SSI的独立术中危险因素;其临界值分别为180ml及84.5min.结论:术中出血量多、手术时间长,术后发生SSI的风险高.
作者:张一龙;孙宇;王少波;张立;张凤山;潘胜发;刁垠泽;陈欣;周非非;赵衍斌;袁晓宁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探讨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微型钢板内固定术后轴性疼痛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2月~2016年3月219例在我院行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微型钢板内固定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76例,女43例,年龄31~89岁(60.7±12.3岁).根据术后是否发生轴性疼痛,分为轴性疼痛组和无轴性疼痛组.对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症状持续时间、诊断类型、内科合并症情况、手术节段、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长、术前术后神经功能、颈椎稳定性、颈椎序列分型、颈椎曲度、椎管矢状径、颈椎活动度、颈后伸肌群面积、门轴愈合情况、关节突关节完整性等指标进行单因素分析,根据单因素分析结果进一步进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共有63例患者术后出现轴性疼痛,156例患者无轴性疼痛,两组患者术后神经功能均较术前均明显改善,两组改善率无统计学差异(D0.05).单因素分析显示术前颈肩疼痛、术后颈椎稳定性、术后颈椎序列分型、术后颈椎曲度变化、术后颈椎活动度变化、关节突关节破坏等指标与术后轴性痛发生可能相关(P<0.1),纳入多因素分析.多因素分析显示术后颈椎活动度的变化(P=0.047)和关节突关节破坏(P=0.041)与术后轴性疼痛的发生相关.结论:颈椎活动度减少和微型钢板固定螺钉对关节突关节的破坏是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微型钢板固定术后轴性疼痛发生的危险因素,术中应注意保护关节突关节,减少对颈后肌群的破坏.
作者:陈华;刘浩;龚全;李涛;邓宇骁;丁琛;王贝宇;宋跃明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当归降低椎间盘髓核细胞自噬及氧化应激损伤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从大鼠椎间盘中分离并培养SD大鼠原代髓核细胞,用不同浓度(0.1mg/ml、1mg/ml、5mg/ml)的当归注射液干预第3代细胞,噻唑蓝(methyl thiazolete trazolium,MTT)法检测适当的当归浓度.将原代髓核细胞随机分成3组:A组(对照组)、B组(H2O2组)和C组(当归+H2O2)组.A组用生理盐水处理24h,不进行H2O2刺激,B组用400μmol/L H2O2分别刺激0.5h、1.5h和3h,C组用适当浓度当归注射液预处理24h后,400μmol/L H2O2分别刺激0.5h、1.5h和3h.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细胞不同时间的凋亡率,western blot检测凋亡相关蛋白细胞色素C、Bcl-2和Bax及自噬相关蛋白LC3-Ⅱ/Ⅰ、p62、p-AKT 、p-mTOR和p-p70S6K的表达.结果:与其他浓度当归处理组比较,1mg/ml当归注射液可显著增加细胞存活(P<0.05).与A组相比,B组细胞凋亡率随着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加,细胞色素C的表达增加(P<0.05),Bcl-2/Bax的比例减小(P<0.05),LC3-Ⅱ/Ⅰ的比例增加(P<0.05),p62、p-AKT、p-mTOR和p-p70S6K的表达降低(P<0.05);与B组相比,C组中细胞凋亡率和细胞色素C、p62、p-AKT、p-mTOR和p-p70S6K的表达均降低(P<0.05),Bcl-2/Bax和LC3-Ⅱ/Ⅰ的比例升高(P<0.05).结论:1mg/ml当归注射液能够抑制大鼠髓核细胞凋亡,这可能与线粒体凋亡通路被阻断相关;1 mg/ml当归能促进其髓核细胞自噬,这可能与AKT/mTOR信号通路被抑制相关.
作者:刘汝银;彭晓艳;岳宗进;冯仲锴;王新立;王西彬;鲁花 刊期: 2018年第02期
手术并发症与外科技术发展如影相随,近10年间关于颈椎外科新技术、新方法的文献有13000篇,较之前10年增加6000篇,而相关手术并发症的文献1100篇,较前并未明显减少.新文献报道统计[1],颈椎手术的并发症发生率仍在11%~38%左右.而且,随着颈椎外科技术的更新,颈椎手术并发症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动向.
作者:王新伟;袁文;吴晓东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评价全麻下颅骨牵引指导寰枢椎脱位手术选择的可行性.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1月~2015年12月在我院诊断寰枢椎脱位行手术治疗的26例患者,男18例,女8例,年龄18~65岁(45.0±5.6岁).26例均在术中全麻状态下行颅骨牵引,牵引下评估为可复位者通过预弯固定棒、寰枢侧块关节松解、撑开固定等辅助下行单纯经后路固定融合术,评估为不可复位者一期经口咽松解联合后路复位固定融合术.手术前后测量寰齿前间隙(ADI)及斜坡枢椎角评估复位情况,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及颈部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评估功能改善情况,Symon临床标准评估疗效.结果:26例患者在全麻颅骨牵引下评估为可复位23例(88.5%),行单纯经后路固定融合术;评估为不可复位3例(11.5%),行一期经口咽松解联合后路复位固定融合术.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8年(25.3±6.3个月).术前与术后末次随访时的ADI、斜坡枢椎角、JOA评分、NDI分别为:7.4±1.5mm、121.3°±5.1°、8.0±0.9分、36.6±3.0,2.1±0.9mm、143.7°±6.2°、14.1±1.6分、15.7±5.6;末次随访时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末次随访时Symon临床标准评估有效(改善1级)12例,显效(改善2级)13例,无效1例,有效率96%,显效率50%.结论:根据全麻下颅骨牵引后寰枢椎脱位复位情况选择单纯后路固定或者联合前路松解手术方式可以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作者:马飞;廖烨晖;李广州;唐强;唐超;王清;钟德君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甲基强的松龙(methylprednisolone,MP)是一种人工合成的中效糖皮质激素,由于其有效地抑制炎症反应及较低的毒副作用目前广泛应用于临床.MP用于脊髓急性损伤基本原理是减轻继发性脊髓水肿,尽大可能保护脊髓和神经组织.但是近年来大量文献报道大剂量MP冲击疗法用于治疗脊髓损伤副作用较多,效果不确切,因此该方法仅作为一种治疗选择,而并非标准的治疗方案.尽管如此,MP仍在脊柱外科广泛应用,笔者将从MP在围手术期大剂量冲击疗法以外的方面,如:抑制炎症反应、抑制抑制高气道反应、预防喉头水肿、预防恶心呕吐、辅助镇痛等多方面展开综述.
作者:张立志;张志成;李放;孙天胜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观察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长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3年12月~2007年12月17例因脊髓型颈椎病行单节段Bryan人工椎间盘置换术且随访10年以上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时年龄37~76岁(平均57.2±8.9岁),男13例,女4例.手术节段:C4/5 3例,C5/6 9例,C6/7 5例.依据术前CT及MRI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两组:单纯颈椎间盘突出组7例,合并骨赘形成组10例.分别于术前及末次随访时评估患者影像学指标,包括颈椎整体活动度(ROM)、手术节段ROM、手术节段Cobb角与高等级(3~4级)椎旁骨化;临床功能评价指标包括JOA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及Odom's评定.比较两组间各评价指标的差异及组内术前术后各指标差异.计量数据使用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等级数据使用非参数检验中的Mann-Whitney检验进行统计分析,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结果:单纯颈椎间盘突出组患者手术时年龄56.1±11.7岁,男5例,女2例,C5/6节段3例,C6H节段4例,手术节段ROM术前为8.18°±3.70°,末次随访时为9.07°±4.76°,1例出现ROM丧失;颈椎整体ROM术前为42.78°±14.89°,末次随访时为47.34°±6.93°;手术节段Cobb角术前为2.77°±1.08°,末次随访时为2.37°±1.48°;各影像学评估指标(颈椎整体ROM、手术节段ROM、手术节段Cobb角)末次随访时与术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1例(14.3%)出现局部后凸,1例出现高等级椎旁骨化.合并骨赘形成组患者手术时年龄57.9±7.0岁,男8例,女2例,C4/5节段3例,C5/6节段6例,C6/7节段1例,手术节段ROM术前为11.46°±5.19°,末次随访时为6.41°±4.87°,3例出现ROM丧失;颈椎整体ROM术前为45.53°±11.89°,末次随访时为41.60°±13.45°;手术节段Cobb角术前为2.14°±1.35°,末次随访时为1.29°±1.33°,末次随访时手术节段ROM及Cobb角较术前明显下降(P<0.05),1例出现局部后凸,4例出现高等级椎旁骨化.末次随访时,单纯颈椎间盘突出组患者JOA评分改善率为(76.73±25.53)%,NDI%下降(12.29±6.26)%,Odom's标准评定优良率为100.0%;合并骨赘形成组患者JOA评分改善率为(82.90±19.03)%,NDI%下降(10.00±4.32)%,Odom's标准评定优良率为100.0%.术前及末次随访时颈椎整体ROM、手术节段ROM、手术节段Cobb角、JOA评分、NDI%及Odoms评分两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具有较好的长期疗效.单纯颈椎间盘突出导致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后远期手术节段ROM的维持优于合并骨赘形成患者.
作者:宋卿鹏;田伟;何达;韩骁;张宁;王晋超;李祖昌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分析颈椎射频消融术后颈椎感染的翻修手术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7月~2016年7月在我科接受翻修手术的9例颈椎射频消融术后颈椎感染患者资料.其中男5例,女4例,年龄51.8±4.3岁(34~61岁),均在接受颈椎射频消融术后1周内(3~7d)神经症状再次出现或加重,其中5例患者神经症状加重程度超过射频消融术前,影像学检查和实验室检查提示存在颈椎感染,9例均存在椎间隙感染,3例伴有硬膜外脓肿,1例伴有椎体感染.人院后行翻修手术治疗,均行颈椎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其中3例行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6例行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测量评估射频消融术前患者手术节段椎间隙的高度和椎间盘退变情况,用VAS评分评估患者翻修手术前后的颈部及上肢疼痛情况,用JOA评分评估翻修手术前后的神经功能情况.结果:射频消融术前,接受射频消融的11个节段椎间隙相对高度为0.19±0.07(0.14~0.25),Pfirrmann椎间盘退变分级为Ⅲ级4个节段、Ⅳ级7个节段.翻修术后所有患者颈部及上肢疼痛VAS评分及神经功能JOA评分较翻修术前明显改善(P<0.05).平均随访2.8年(1~3.6年).末次随访时,患者颈部及上肢VAS评分由翻修术前的6.3±1.2分和5.8±2.1分改善到1.6±1.0分和1.5±0.9分(P<0.05);JOA评分从翻修术前的9.5±3.8分改善到13.5±3.6分(P<0.05).随访期间未出现植骨不融合等其他并发症.结论:颈椎翻修手术是处理颈椎射频消融术后严重颈椎感染的有效方法.严格控制颈椎射频消融术适应证可以有效减少并发症发生.
作者:曹鹏;祁敏;田野;吴卉乔;魏磊鑫;王新伟;陈华江;袁文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分析经皮前路齿状突螺钉内固定术治疗枢椎齿状突骨折的并发症及相关防治措施.方法:2006年6月~2013年12月共收治新鲜枢椎齿状突骨折患者122例,其中男79例,女43例,年龄28~73岁(45.6±14.8岁).根据Anderson-D'Alonzo分型,Ⅱ型88例,浅Ⅲ型34例.均采用经皮颈椎前路枢椎齿状突螺钉内固定术.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螺钉松动及断裂,医源性血管、神经及食管损伤和切口感染等情况.术后及随访时行颈椎正侧位、开口位X线片及CT检查评估螺钉位置和骨折愈合情况,并记录并发症处理措施.结果:皮肤切口长约0.8~1cm,手术时间40.7±12.2min,术中出血量<20ml.术中未发生咽后壁、食管、血管和重要神经等邻近组织损伤.共21例患者出现相关并发症,其中3例在置入螺钉过程中产生枢椎前方骨折,1例术中再置入1枚螺钉行双螺钉固定,另2例术后予Halo-Vest架固定治疗后齿状突骨折骨性愈合;1例术后骨折端分离过大,再次行内窥镜下骨折端植骨术而愈合;1例骨折端轻度移位,术后予以支具固定后骨性愈合;9例螺钉钉尾留置过长,但未出现临床症状;1例术后2d出现喉上神经麻痹,经营养神经治疗后恢复正常;1例切口感染,经抗感染治疗后痊愈;2例分别在术后2个月、3个月出现螺钉脱出,均予翻修,1例行前路寰枢关节融合内固定术,另1例行后路寰枢关节融合内固定术;3例纤维连接,齿状突骨折处无移位,内固定无松动,无需佩戴颈围和二次手术.结论:经皮前路齿状突螺钉内固定术是一种方便、安全、微创的手术方式,术后并发症多数经处理后预后良好,整体翻修率低.
作者:吴爱悯;王向阳;倪文飞;徐华梓;林焱;黄其杉;毛方敏;徐晖;王胜;池永龙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手术并发食管瘘的治疗措施及其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9月~2016年7月颈椎前路手术并发食管瘘的8例患者资料,其中男6例,女2例;年龄31~71岁(52.32±13.05岁).外伤性颈椎骨折4例(其中强直性脊柱炎2例),颈椎病2例,颈椎结核1例,颈椎畸形1例.术中发现食管瘘1例,当即给予修补;术后早发性(1个月内)食管瘘6例,其中2例经呋喃西林纱布条换药处理,2例行清创探查引流术并在术中给予修补,1例清创探查术后给予胸锁乳突肌瓣填塞,1例因脓毒血症死亡;迟发性(1个月后)食管瘘1例,行内固定取出清创探查,并肌瓣填塞.同时所有患者行伤口细菌培养,应用敏感抗生素,鼻饲饮食加强营养等治疗.结果:1例强直性脊柱炎合并颈椎骨折脱位患者,于术后第4天出现食管瘘,术后第7天因脓毒血症死亡;其余7例食管瘘口均愈合,愈合时间为2周~2.5个月;随访l~5年(2.86±1.36年),7例均无复发,且吞咽功能良好.结论:依据食管瘘发生的时间,结合其大小和污染程度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案,可取得较好的疗效.
作者:杨宝辉;蔡璇;程志坚;王国毓;贺西京;李浩鹏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对退变性胸腰交界区后凸及矢状面平衡进行影像学分析,探讨其代偿机制.方法:将2016年3月~2017年5月影像学上表现为腰椎退变性后凸77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男性30例,女性47例,年龄48~82岁,平均65.8±8.0岁.根据胸腰椎交界角(thoracolumbar junctional angle,TLJA)的大小将这些患者分为两组:退变性胸腰交界区后凸组(A组,TLJA≥10°,43例)和退变性胸腰交界区非后凸组(B组,TLJA<10°,34例).通过对站立位脊柱全长正侧位X线片测量,对比分析两组的C7矢状面垂直轴(C7-sagittal vertical axis,C7-SVA)、胸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TK)、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e,SS)和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结果:A组和B组的LL分别为17.30°±11.55°和22.54°±8.72°.A组及B组的TLJA分别为-15.26°±3.65°和-3.67°±4.74°.在A组中,LL与TK (r=-0.345,P=0.024),SS(r=0.595,P=0.000)以及PT(r=-0.363,P=0.017)均有相关性.在B组中,LL与TK (r=-0.400,P=0.019),SS(r=0.681,P=0.000)以及C7-SVA (r=-0.402,P=0.018)均有相关性.两组间,LL(t=2.230,P=0.029)、TK(t=3.325,P=0.001)、SS(t=2.939,P=0.004)和PI(t=2.130,P=0.036)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退变性胸腰交界区后凸可能是因胸腰交界区独特的形态学及生物力学特性所致,为了维持矢状位平衡,其骨盆后倾可能更加重要;不伴有退变性胸腰交界区后凸的患者,其胸椎曲度的改变可能更加重要.
作者:刘辰君;朱震奇;段硕;夏威威;王凯丰;徐帅;刘海鹰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微小RNA-21 (miR-21)能否抑制FASL的表达进而减少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神经元细胞的凋亡.方法:通过慢病毒载体转染PC-12细胞,测定佳的感染复数(MOI).分别转染不同的慢病毒载体建立并验证上调miR-21、下调miR-21和对照的PC-12细胞体系,经过氧糖剥夺以及复糖复氧处理模拟脊髓损伤后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利用Hoechst/PI染色技术检测上调以及下调miR-21对PC-12细胞凋亡情况的影响;利用qRT-PCR技术以及Western blot技术检测上调以及下调miR-21表达对PC-12细胞中FASL表达水平的影响.在293T细胞中,通过质粒转染技术分别建立miR-21/miR-21阴性对照和FASL野生型/FASL突变型/FASL阴性对照的共转染体系,利用双荧光素酶实验验证miR-21和FASL的靶向关系.结果:MOI=20为佳的感染复数.在该条件下进行慢病毒转染72h后,荧光显微镜下可观测到绝大多数PC-12细胞中有明显的绿色荧光,通过qRT-PCR技术检测miR-21的水平发现:上调组的miR-21水平较对照组明显提高(P<0.05);但是下调组miR-21水平和对照组相比却没有明显变化(P>0.05).转染三种不同慢病毒的PC-12细胞经过氧糖剥夺及复氧处理后,Hoechst/PI双染法检测结果证实上调组细胞凋亡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而下调组的细胞凋亡比例较对照增高(P<0.05).另外,氧糖剥夺及复氧处理后,三组PC-12细胞中FASL表达水平均较处理前增高,而上调组的FASL水平较对照组均下降(P<0.05),下调组的FASL水平较对照组有所升高(P<0.05).双荧光素酶实验结果发现miR-21在FASL野生型(3'UTR-WT)组间有显著差异(P<0.05),而miR-21在FASL对照组以及FASL突变型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miR-21能够通过靶向抑制FASL表达,减少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神经元的凋亡.
作者:张涛;倪双飞;郎野;吕红斌;胡建中 刊期: 2018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