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强直性脊柱炎影像学自然史及其临床意义

刘浩;钱邦平;邱勇;张永刚

关键词:
摘要: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是一种病因不明的慢性炎性疾病.早期主要累及骶髂关节,逐步累及中轴骨骼(脊柱),亦可累及外周关节[1,2].AS的自然史是指在整个发展过程中,不受任何临床干预,包括各种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情况下的自然发展过程.但大多数AS患者在炎性疼痛时已接受各种治疗,很少有患者病程中未得到任何干预.因此,有关AS的自然史报道多为回顾性研究,且其中涉及到的多数患者均经历了各种治疗,因此,总结真正的AS自然转归较为困难[3,4].目前国内对AS的自然史报道较少,笔者拟对AS影像学自然史文献进行回顾,以指导其治疗.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相关文献
  • 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腰椎骨化程度和后凸程度与生活质量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患者腰椎骨化程度和后凸程度与生活质量的相关性.方法:从2011年4月~2014年10月在我院就诊的AS患者中筛选出具有完整临床资料的患者106例,其中男98例,女8例;年龄36.4±9.5岁(20~64岁);病程12.4±7.5年(1~37年).临床资料包括患者的年龄、发病年龄、病程、全脊柱大后凸角(global kyphosis,GK)、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Bath AS疾病活动性指数(Bath ankylosing spondylitis disease activity index,BASDAI)、Bath AS功能指数(Bath ankylosing spondylitis functional index,BASFI)、血沉(ESR)和C反应蛋白(CRP).应用Stoke脊柱病变评分(Stoke ankylosing spondylitis spinal score,SASSS)评估AS患者腰椎韧带骨化情况.根据SASSS分组:A组,SASSS≤36分;B组,SASSS>36分.运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间各参数的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性检验分析各临床参数间的相关性,寻找导致SASSS增加的危险因素.结果:A组61例患者,男58例,女3例,SASSS得分18.6±9.4分;B组45例患者,男40例,女5例,SASSS得分59.1±21.4分.两组患者年龄、病程、GK和BASFI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发病年龄、ODI、BASDAI、ESR、CRP无显著性差异(P>0.05).AS患者的SASSS与年龄、病程、GK、ODI及BASFI显著相关(r=0.505、0.650、0.414、0.219、0.319,P<0.05);病程、SASSS和GK均与ODI和BASFI显著相关(r=0.228、0.219、0.230,P<0.05;r=0.258、0.319、0.314,P<0.05).结论:年龄增加、病程延长和GK增大可能是AS患者腰椎韧带骨化程度增加的危险因素;AS患者腰椎骨化程度增加和后凸畸形加重会显著降低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胡俊;钱邦平;邱勇;王斌;俞杨;朱泽章;曲哲;张云鹏;季明亮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复位导向器在强直性脊柱炎胸腰椎后凸畸形截骨矫形术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经椎弓根椎体截骨(pedicle subtraction osteotomy,PSO)治疗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胸腰椎后凸畸形术中采用复位导向器预防截骨椎脱位的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4~12月在我院行单节段PSO矫形内固定术中应用复位导向器的27例AS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所有患者手术前后均摄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并在矢状面上测量胸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TK)、全脊柱大后凸Cobb角(global kyphosis,GK)、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和矢状面平衡距离(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随访观察神经并发症及截骨椎脱位情况,以截骨水平的头侧与尾侧脊椎间,截骨椎在矢状面上移位(sagittal translation,ST)大于5mm定义为截骨椎脱位.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平均随访5.2±2.4个月(3~12个月),术前TK为43.2°±10.6°,GK为72.6°±15.1°,LL为2.3°±13.5°,SVA为12.8±4.2cm;术后分别为42.9°±11.8°、38.2°±12.4°、-38.6°±13.0°和3.2±5.8cm;末次随访时分别为42.7°±10.5°、38.8°±15.2°、-38.4°±11.6°和3.3±6.4cm.除TK外,其余参数手术前后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末次随访方时,TK、GK、LL及SVA的矫正丢失无统计学差异(P>0.05).无患者出现术中截骨椎脱位,除1例短暂性右下肢麻木外,无其他神经并发症发生.结论:采用PSO治疗强直性脊柱炎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术中应用复位导向器械能有效预防截骨椎脱位的发生.

    作者:钱邦平;邱勇;季明亮;王斌;俞杨;朱泽章;蒋军;毛赛虎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强直性脊柱炎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膈肌旋转与肺功能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分析强直性脊柱炎(AS)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膈肌矢状位旋转程度与肺功能的相关性.方法:以2011年6月~2014年1月在我院行截骨矫形术的AS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30例为研究对象,术前均进行肺功能测定,肺功能参数包括:肺活量(lung volume capacity,VC)、每分钟通气量(minute ventilation volume,MVV)、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FVC)、第1秒大呼气容积(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one second,FEV1)、第1秒大呼气率(FEV 1/FVC)、大呼气流量(maximum expiratory flow volume,PEF)、补吸气量(inspiratory reserve volume,IRV)和补呼气量(expiratory reserve volume,ERV),根据肺功能实测值计算所有肺功能指标占预计值的百分比;对其躯干进行术前三维CT重建,在正中矢状面上测量膈肌旋转角(diaphragm rotation angle,DA)和T1-S1 Cobb角,应用相关软件对正中矢状面上测量的DA和术前T1-S1 Cobb角及肺功能参数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手术前30例患者的VC为(68.26±6.78)%,MVV为(56.71±6.90)%,FVC为(69.10±6.34)%,FEV1为(43.24±5.67)%,FEVI/FVC为(46.48±3.81)%,PEF为(78.07±11.91)%,IRV为(54.85±6.37)%,ERV为(63.37±19.73)%;DA为-28.18°±9.67°,T1-S1 Cobb角为49.17°±7.43°.DA与T1-S1 Cobb角呈负相关(r=-0.5337,P<0.05),与VC和FVC、PEF、IRV、ERV呈正相关(r=0.6184、0.3893、0.4966、0.3732、0.3633,P<0.05),与FEV1、FEV1/FVC和MVV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AS胸腰椎后凸畸形患者膈肌在矢状位上的旋转程度随后凸程度的增加而加重,肺功能随膈肌旋转程度增加而下降.

    作者:赵陆;刘超;张永刚;郑国权;唐翔宇;张国莹;付君;郭鸿飞;毛克亚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儿童胸腰椎结核手术治疗的效果及并发症分析

    目的:回顾性分析儿童胸腰椎结核病灶清除、矫形、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治疗的效果和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其原因分析.方法:2002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31例12岁以下儿童胸腰椎脊柱结核患者,男20例,女11例,年龄8.1±2.3岁(4~12岁),胸椎结核14例,胸腰段结核9例,腰椎结核8例.术前Frankel瘫痪分级,B级3例,C级6例,D级11例,E级11例.对仅有1个椎体部分破坏或椎体周围冷脓肿,脊柱稳定者,行前路椎体结核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本组3例;对椎体破坏较重或椎体破坏数量2个以上伴较重的后凸畸形者,行经后路前柱结核病灶清除,截骨矫形,钛网/异体或自体骨前柱支撑+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本组18例;对于结核病灶破坏椎体严重,椎体破坏3个以上,冷脓肿蔓延广泛,同时伴有严重的后凸畸形者,行联合前后路手术,本组5例;对于冷脓肿以及脊柱结核破坏病灶较少,以严重后凸畸形为主要表现者,行后路截骨矫形术,本组4例;对于仅有较大冷脓肿,椎体破坏轻微者,行单纯病灶清除术,本组1例.采用X线、三维CT扫描、MRI等影像学手段评估内固定情况、畸形矫正与丢失、植骨融合效果、邻近节段畸形发生情况以及应用VAS评分、ODI评分、Frankel神经功能分级评价手术效果.随访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并分析其相关因素.结果:平均随访时间38±11个月(12~52个月),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神经功能障碍加重者,末次随访时Frankel分级提高1~2级以上,分别为C级2例,D级3例,E级26例.VAS从术前的7.6±1.1分改善至末次随访时的2.1±1.4分;ODI评分从术前的75.3±12.1改善至末次随访时的26.2±12.4;病椎平均后凸Cobb角从术前的56.0°±2.5°改善至末次随访时的35°±1.9°,上述指标均显著改善(P<0.05),所有病例通过二维CT证实全部骨性融合,平均骨愈合时间为6.1±1.1个月.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32%(10/31):其中后凸畸形加重3例,交界性后凸畸形5例,椎弓根切割1例,结核复发1例;并发症病例和无并发症病例比较,其平均年龄较小,病变节段数较多,病程较长.上述病例经延长固定节段和翻修手术全部治愈.结论:手术治疗儿童胸腰椎结核可取得较好效果,主要并发症是出现交界性后凸畸形以及原有固定节段后凸畸形加重,其发生的原因和患儿的年龄、病变节段和范围、病程长短等密切相关.

    作者:何清义;周强;卢宏伟;罗飞;侯天勇;张泽华;代飞;张劲松;许建中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载异烟肼、利福平白蛋白纳米粒中异烟肼在兔腰椎及其椎旁肌组织分布及药代动力学研究

    目的:研究载异烟肼、利福平白蛋白纳米粒(INH-RFP-BSA-NPs)经静脉给药后异烟肼(isoniazid,INH)在兔腰椎及其椎旁肌中的生物分布及药代动力学特性.方法:选取132只健康成年新西兰大白兔,平均分为两组,以普通异烟肼制剂作为对照,经兔耳缘静脉分别注射INH-RFP-BSA-NPs溶液与异烟肼注射液.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RP-HPLC)分析方法,检测各时间点(1、2、4、8、12、24、36、48、72、96、120h)兔L6椎体和椎旁肌组织中异烟肼的药物浓度.使用DAS 3.2.1软件计算各组织中异烟肼的药物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半衰期(t1/2)、平均驻留时间(MRT)等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根据纳米制剂与异烟肼普通制剂在各时间点靶器官组织药物浓度及药时曲线下面积的比值,计算靶向指数(DTI)及相对靶向效率(RTE),评价INH-RFP-BSA-NPs对兔脊柱及椎旁肌的靶向性.结果:各时间点实验组兔L6椎体及椎旁肌组织中异烟肼浓度均高于对照组.药代动力学结果显示:实验组兔椎体中AUC0→∞为(533.71±162.44)μg/g·h,t1/2为(55.32±38.38)h,MRT为(58.12±44.26)h;椎旁肌中AUC0→∞为(17.40±4.89)μg/g·h,t12为(25.78±6.05)h,MRT为(27.77±8.51)h.对照组兔椎体中AUC0→∞为(278.61±41.90)μg/g·h,t1/2为(14.90±7.10)h,MRT为(18.92±6.11)h;椎旁肌中AUC0→∞为(7.38±0.93)μg/g·h,t1/2为(5.97±2.68)h,MRT为(5.20±0.8)h.相对于对照组,实验组兔椎体和椎旁肌组织中AUC值显著增高(P<0.01),MRT、t1/2延长(P<0.05或P<0.01).兔椎体及椎旁肌中的DTI、RTE值基本都大于1.结论:与异烟肼普通制剂相比,INH-RFP-BSA-NPs使异烟肼在兔腰椎及其椎旁肌组织中浓度升高、消除减慢,具有良好的药代动力学特征,明显提高了异烟肼在兔腰椎及其椎旁肌的药物分布.

    作者:张惠勇;马荣;陈振;张党峰;刘晓印;梁思敏;黑龙;杨小英;戈朝晖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患者截骨矫形后腹部变化及消化功能的改变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AS)后凸畸形患者截骨矫形术后腹部变化及消化功能的改变.方法:2009年1月~2013年7月在我院行截骨矫形术的AS后凸畸形患者53例,其中男48例,女5例.均采用经椎弓根椎体截骨术(pedicle subtraction osteotomy,PSO)治疗,截骨节段为L1~L3.在术前及术后18个月的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上测量脊柱大后凸Cobb角(GK),在全脊柱三维CT重建图像上测量正中矢状面腹部面积(AMSPA)、正中矢状面剑突到脊柱前缘的短距离(MD)及肝门、两侧肾门、脾门到耻骨联合上缘中点的距离.记录术前、术后18个月体重、ODI及脊柱侧凸研究学会-22(SRS-22)量表评分.术后18个月对患者消化功能进行评估,食量增加不明显为A组,食量明显增加为B组;大便频率无明显改变(3~4天1次)为1组,大便频率改善明显(1~2天1次)为2组.结果:术后18个月53例患者ODI及SRS-22量表评分较术前改善明显(P<0.05),GK较术前明显变小(P<0.05),MD、AMSPA和体重较术前明显增大(P<0.05),肝门、脾门、左侧肾门到耻骨联合上缘中点的距离均较术前明显增大(P<0.05),右侧肾门到耻骨联合上缘中点的距离较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8个月29例患者大便频率较术前有所增加,24例改善不明显;33例食量较术前明显增加,20例食量增加不明显.术后18个月1组与2组患者的年龄及病程均无明显差异(P>0.05),A组与B组的年龄、病程均无明显差异(P>0.05),1组GK明显大于2组(P<0.05),A组GK明显大于B组(P<0.05).结论:对AS后凸畸形患者,通过截骨矫形手术可以缓解脊柱屈曲对脏器的挤压、改善受挤压脏器的位置;术后患者消化功能得到明显的改善.

    作者:赵陆;刘超;张永刚;郑国权;唐翔宇;张国莹;付君;郭鸿飞;毛克亚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强直性脊柱炎后凸畸形的301分型

    目的:建立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后凸畸形新的分型方法——301分型,并对其可信度和可重复性进行检验分析.方法:根据后凸顶点位置不同将AS后凸畸形分为4种类型:腰椎型(Ⅰ型)、胸腰椎型(Ⅱ型)、胸椎型(Ⅲ型)及颈椎或颈胸交界型(Ⅳ型),除Ⅰ型外其他各型分为2个亚型:腰椎尚存在前凸为A亚型,腰椎出现后凸为B亚型.依据该分型方法对309例在我院接受脊柱截骨术治疗的AS后凸畸形患者进行分型,统计各型所占比例.由5位脊柱外科医生分别根据该分型标准对随机抽取的30例AS后凸畸形患者的影像资料进行分型,2周后此5位医生对打乱秩序的相同资料再次进行分型,收集分型结果,计算Kappa值检验一致性.结果:按照301分型方法将AS后凸畸形分为4型共7个亚型,309例患者中,Ⅰ型52例(16.8%);Ⅱ型223例(72.2%),其中ⅡA型153例,ⅡB型70例;Ⅲ型33例(10.7%),其中ⅢA型25例,ⅢB型8例;Ⅳ型1例(0.3%),为ⅣB型.观察者间可信度为73.3%~86.7%,Kappa系数为0.761~0.847,可重复性为83.3%~93.3%,Kappa系数为0.821~0.925.结论:应用301分型方法对AS后凸畸形分型简单易行,其可信度和可重复性较好.

    作者:郑国权;张永刚;王岩;宋凯;姚子明;王征;张雪松;毛克亚;崔赓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脊柱手术硬脊膜破裂的诊断及治疗进展

    硬脊膜破裂(incidental durotomy,ID)是脊柱手术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脊柱手术硬脊膜破裂的整体发生率为1%~17%[1].其中腰椎手术硬脊膜破裂发生率高,Kalevski等[2]报道其发生率为12.66%.早期、准确的诊断是成功处理的关键.在硬脊膜破裂的治疗方面缺乏系统的治疗原则,从而导致并发症的增多[3].笔者就脊柱手术硬脊膜破裂的诊断及治疗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孙祥耀;海涌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颈椎新鲜骨折的临床特征及术式选择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颈椎新鲜骨折的临床特征及手术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2月~2014年10月我科收治的15例AS颈椎新鲜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4例,女1例,年龄36~76岁,平均49.7±10.8岁.13例有明确外伤史,其中4例为高能量损伤;经椎间隙和经椎体骨折分别为8例和7例,14例累及C5~C7节段;12例(80%)伴神经功能损害.12例接受手术治疗,7例前柱广泛破坏者行前路椎间盘切除或椎体次全切除、内固定植骨融合术;3例脊髓后方受压、前柱轴向承载功能保持良好的患者行后路椎板减压内固定融合术;2例严重骨折脱位不稳定患者行前后路联合手术.采用ASIA分级评估患者手术前后神经功能状态,摄颈椎X线片观察植骨融合情况.结果:除3例未手术患者外,余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 ~60个月(20.0±18.8个月),除1例术前ASIA A级及2例ASIA D级患者外,其余患者术后神经功能均获明显改善,末次随访时骨折部位骨性融合.围手术期并发症包括脑脊液漏1例,喉返神经损伤1例,前路术后切口深部感染1例.随访中无骨折不愈合、假关节形成及内固定失败.结论:AS颈椎新鲜骨折好发于下颈椎,伤后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应积极手术治疗稳定脊柱;前柱明显破坏患者选择单纯前路手术,前柱轴向承载功能尚可者行单纯后路手术,严重颈椎骨折脱位患者应行前后路联合手术.

    作者:钱邦平;曲哲;邱勇;季明亮;张云鹏;胡俊;王斌;俞杨;朱泽章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新型PEEK棒半刚性固定系统应用于腰椎退变性疾病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

    目的:观察聚醚醚酮(polyetheretherketone,PEEK)棒半刚性固定系统应用于腰椎退变性疾病后路减压、椎体间融合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的51例行后路椎间植骨融合术(PLIF)的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PEEK棒内固定组24例,钛合金棒固定组27例;均行标准腰椎后路减压、椎间融合、内固定术.通过腰痛VAS评分及下肢痛VAS评分、ODI评分等指标评价临床疗效:采用改良Brantigan椎间融合标准评价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完整的术后随访资料.两组术后不同时间点腰痛及下肢痛VAS评分、ODI评分较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末次随访时,PEEK棒组患者腰痛VAS评分(1.9±0.4)明显优于钛棒组(2.1±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下肢痛VAS评分及ODI评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根据改良Brantigan椎间融合标准,术后3个月PEEK棒组(83.3%,20例)融合率显著高于钛棒组(55.6%,15例),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术后6个月,PEEK棒组融合率为91.7%,而钛棒组融合率为81.5%(22例),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12个月两组植骨融合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PEEK棒-椎弓根螺钉半刚性内固定系统应用于腰椎退变性疾病临床治疗中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与传统钛棒内固定系统比较术后腰痛持续缓解明显,其长期疗效仍需要进一步观察.

    作者:杨红军;樊勇;吴子祥;杨超;曾艳平;雷伟;桑宏勋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腰椎术后硬膜外血肿的危险因素和临床转归

    目的:探讨腰椎手术后硬膜外血肿形成的危险因素,并随访血肿清除术后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方法:2009年1月~2014年1月在北京医院骨科因腰椎管狭窄症或腰椎间盘突出症行腰椎后路减压椎弓根螺钉内同定术的患者共1225例,术后发生硬膜外血肿致马尾神经功能受损的患者共8例,收集和整理血肿患者的一般资料,并对其血肿清除手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进行随访.采取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按照每1例腰椎术后硬膜外血肿患者随机选取3例诊断、手术方式及手术医师均相同的24例患者作为对照.对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非甾体类镇痛药物应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的应用、是否为翻修手术,及手术融合节段数、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输红细胞悬液量、是否输注了冰冻血浆进行多元回归分析,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确定每个因素是否为硬膜外血肿形成可能的危险因素,计算其OR(Odd'sRatio)值.结果: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手术前危险因素是年龄>65岁和翻修手术,手术中危险因素是手术时间>120min、失血量>600ml、手术中输注了冰冻血浆.血肿清除术后神经功能完全恢复者2例,部分恢复者4例,无恢复者2例.结论:患者年龄>65岁、翻修手术、手术时间>120min、术中出血量>600ml、术中输注冰冻血浆是腰椎于术后硬膜外血肿形成的危险因素;血肿清除术后大部分患者神经功能得到不同程度恢复.

    作者:王强;张良;纪泉;王晓滨;孙常太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强直性脊柱炎影像学自然史及其临床意义

    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是一种病因不明的慢性炎性疾病.早期主要累及骶髂关节,逐步累及中轴骨骼(脊柱),亦可累及外周关节[1,2].AS的自然史是指在整个发展过程中,不受任何临床干预,包括各种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情况下的自然发展过程.但大多数AS患者在炎性疼痛时已接受各种治疗,很少有患者病程中未得到任何干预.因此,有关AS的自然史报道多为回顾性研究,且其中涉及到的多数患者均经历了各种治疗,因此,总结真正的AS自然转归较为困难[3,4].目前国内对AS的自然史报道较少,笔者拟对AS影像学自然史文献进行回顾,以指导其治疗.

    作者:刘浩;钱邦平;邱勇;张永刚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载异烟肼、利福平白蛋白纳米粒在兔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目的:研究载异烟肼(Isoniazid,INH)、利福平(Rifampicin,RFP)牛血清白蛋白(Bovine serum albumin,BSA)纳米粒经新西兰大白兔静脉给药后的体内药代动力学特征及其相关参数.方法:16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2组:纳米粒组8只,INH、RPP对照组8只.经耳缘静脉分别滴注等计量的载INH、RFP白蛋白纳米粒和普通对照品(INH 11.43mg/kg、RFP 12mg/kg).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测定各自INH、RFP的血浆药物浓度.对比研究静脉给药后两种剂型药物在不同时间(0、0.5、1、1.5、2、2.5、3、4、6、8、12、24、36、48、72、96、120h)兔体内的血浆药代动力学参数,包括大血药浓度(Cmax)、生物半衰期(T1/2)、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的面积(AUC)及体内平均驻留时间(MRT),以DAS 2.0药动学程序进行血药浓度数据拟合分析.结果:给药后两组药物的血药浓度-时间曲线显示:纳米粒药组INH、RFP血药浓度相对稳定,药物浓度持续缓慢下降,给药后96h INH仍能检测到,RFP则为48h.INH的Cmax=9.79±1.38 (mg/L),T1/2=28.10±6.69(h),AUC=22.34±8.81 (mg/L·h),MRT=15.13±5.48 (h);RFP的Cm=16.79±3.74 (mg/L),T1/2=14.13±3.78 (h),AUC=116.64±66.26 (mg/L·h),MRT=15.89±2.49(h).对照组中INH的Cmax=9.52±2.19(mg/L),T1/2=1.92±0.80(h),AUC=20.97±3.11 (mg/L·h),MRT=2.03±0.62(h);RFP的Cmax=12.50±1.58 (mg/L),T1/2=2.87±0.78(h),AUC=50.05±14.50 (mg/L·h),MRT=3.70±0.99(h).对照组INH、RFP血药浓度快速下降,分别在给药后24h和12h检测不到.结论:载异烟肼、利福平白蛋白纳米粒在兔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过程符合双隔室模型(权重系数为1/cc).白蛋白纳米粒可有效改变异烟肼和利福平的药动学行为并具有显著的缓释效果.

    作者:马荣;陈振;张惠勇;梁思敏;刘晓印;杨小英;党宏万;黑龙;张党锋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下颈椎经关节螺钉与侧块钉棒固定的生物力学比较

    目的:比较下颈椎经关节螺钉与侧块钉棒系统固定的生物力学特点.方法:采用8具新鲜尸体下颈椎标本(C5~T1),用牙托石膏粉包埋后,通过脊柱试验机对标本施加大2.0Nm纯力偶矩,在不同测试状态下,包括完整(A组)、C5/6后方韧带复合体切除(B组)、C5~C7经关节螺钉固定(C组)、C5~C7侧块钉棒系统固定(D组),测量屈伸、侧弯及旋转方向上的三维运动范围(ROM).在C6椎体前缘粘贴应变片,测量不同状态下椎体前柱载荷变化.结果:A组C5/6节段屈伸、侧弯和旋转方向上的ROM分别为13.6°±1.2°、6.1°±0.5°、4.2°±1.6°;B组为14.4°±1.2°,6.4°±0.6°,4.8°±0.8°,C组为2.8°±0.7°、0.7°±0.3°、0.4°±0.1 °,D组为1.2°±0.3°、0.5°±0.2°、0.8°±0.3°,在屈伸方向上B组的ROM较A组明显增大(P<0.05),C组和D组在各方向上均较A组和B组明显减小(P<0.05);在屈伸方向上,C组与D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侧弯和旋转方向上,C组和D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C6/7节段屈伸、侧弯和旋转方向上的ROM分别为12.3°±1.4°、5.5°±1.2°、2.7°±0.9°;B组为12.0°±1.3°、5.6°±1.0°、2.8°±0.9°,C组为2.9°±0.9°、0.4°±0.2°、0.4°±0.1°,D组为1.2°±0.3°、0.4°±0.1°、0.7°±0.3°,A、B两组在各方向上的ROM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屈伸方向上,C组和D组的ROM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侧弯和旋转方向上,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C组C6椎体前柱的应变在侧弯方向上较A组明显减小(P<0.05),D组在前屈、后伸、侧弯方向上较A组明显减小(P<0.05),C、D组在前屈方向上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下颈椎后方韧带复合体损伤可造成屈伸和侧弯方向上失稳,经关节螺钉固定在轴向旋转和侧弯方向上与侧块钉棒系统固定效果相似,但限制屈伸运动的能力较弱.

    作者:童杰;季伟;周若舟;黄志平;刘社庭;朱青安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强直性脊柱炎患者消化功能的影响因素分析及临床意义

    目的:评估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患者的消化功能,探讨其消化功能紊乱的影响因素及临床意义.方法:2014年7月~2015年4月,101例AS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门诊患者84例、住院患者17例.收集患者年龄、病程、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和抗风湿药(DMARD)情况、烟酒嗜好、合并症等临床资料,记录血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等检查结果,在X线片上测量脊柱大后凸Cobb角(global kyphosis,GK).采用食品效益评估调查问卷(FBA)和功能性消化不良生存质量量表(FDDQL)评估患者消化功能.根据GK将患者分为轻度后凸组(GK<60°,67例)和重度后凸组(GK≥60°,34例).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探讨AS患者消化功能的影响因素.结果:101例患者FBA评分为63.2±13.5分,FDDQL评分为77.4±13.1分,ESR 26.6±20.2mm/h,CRP 32.0±22.7mg/L,GK 52.1°±23.5°,48例有服用NSAIDs药物史,23例有服用DMARD药物史,52例有吸烟嗜好,40例有饮酒嗜好,3例合并有贫血.除了FDDQL“疾病控制”维度外,两组患者消化功能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轻度后凸组FBA总分与患者年龄、CRP和饮酒相关(均P<0.05),FDDQL总分与CRP呈负相关(P<0.05);重度后凸组FBA总分与各影响因素均无相关性(均P>0.05),FDDQL总分与GK和贫血呈负相关(均P<0.05);101例AS患者FBA总分与年龄、服用NSAIDs和饮酒相关(均P<0.05),而与病程、ESR、CRP、GK、吸烟、服用DMARD、贫血无相关性(均P>0.05);FDDQL总分与GK、服用NSAIDs、服用DMARD和贫血呈负相关(均P<0.05),而与年龄、病程、ESR、CRP、吸烟和饮酒无相关性(均P>0.05).101例AS患者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服用NSAIDs和饮酒致FBA总分减少;服用NSAIDs和贫血致FDDQL总分减少.结论:轻、重度胸腰椎后凸畸形AS患者消化功能无明显差异.AS患者消化功能下降与年龄、脊柱大后凸Cobb角、服用NSAIDs、服用DMARD、饮酒和贫血有关,而与病程、炎症活动程度和吸烟无相关性,服用NSAIDs、饮酒和贫血是AS患者消化功能紊乱的重要因素.

    作者:张云鹏;钱邦平;邱勇;曲哲;胡俊;王岩;张永刚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ERAP1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中国汉族人群强直性脊柱炎的易感性关联分析

    目的:探讨内质网氨基肽酶1基因(endoplasmic reticulum aminopeptidase 1,ERAP1)单核苷酸多态性(SNP)(rs27434、rs27044、rs30187)与中国汉族人群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的关系.方法:收集2008年1月~2012年1月在我院病房及门诊就诊的AS患者195例,203例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采集AS、正常对照组的血液样本,提取基因组DNA,设计针对ERAP1基因rs27434、rs27044、rs30187位点的PCR引物、TaqMan探针,利用TaqMan探针技术对rs27434、rs27044、rs30187位点进行PCR荧光分型.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Hardy-Weinberg平衡、等位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及其与AS患病风险分析.结果:所有SNP位点的基因型频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定律(P>0.05);各位点的基因型分布在病例组和对照组问无显著统计学差异(rs27434位点,P=0.439;rs27044位点,P=-0.76;rs30187位点,P=-0.48);此外,两组间的等位基因频率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rs27434位点,G:病例组为50.8%,对照组为48.3%;A:病例组为49.2%,对照组为51.7%.rs27044位点,C:病例组为52.8%,对照组为55.0%;G:病例组为47.2%,对照组为45.0%.rs30187位点,C:病例组为57.4%,对照组为52.0%;T:病例组为42.6%,对照组为48.0%)(P>0.05).结论:ERAP1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rs27434、rs27044、rs30187与中国汉族人群AS的易感性无关.

    作者:曲哲;钱邦平;邱勇;季明亮;江华;王斌;俞杨;朱泽章;蒋军 刊期: 2015年第09期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主管:中国脊柱脊椎杂志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