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斌;刘晓光
应用躯体神经-脊髓中枢-内脏神经重建反射弧恢复脊髓损伤(SCI)后膀胱排尿功能已获得实验和临床证实,大多数学者采用硬膜囊内将支配膀胱的S2神经根与躯体神经根吻合,文献报道[1-3],75%(9/12)~88%(81/92)的患者效果良好.但这种切开硬脊膜进行神经根吻合的手术方法创伤大,操作复杂.本研究对Beegle犬采用硬膜外神经根吻合的方法建立人工排尿反射弧,并进行尿动力学检测,观察膀胱功能恢复情况.
作者:马军;唐剑;黄鑫鹏;曹晓建;卫中庆;朱裕成 刊期: 2015年第12期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是临床上常见的脊柱三维畸形,以女性多见,至今病因不明.目前关于AIS病因学研究有很多假说,主要包括遗传因素、神经系统平衡功能异常、生物力学因素及神经内分泌异常等.褪黑素(melatonin,ME)是神经内分泌中先被研究与特发性脊柱侧凸发病相关的激素[1],近年来学者们对褪黑素在AIS发病中作用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并进入了一个新的层次,笔者就此综述如下.
作者:周传坤;高书涛;王欢;王峥强;方煌 刊期: 2015年第12期
1型神经纤维瘤病(neurofibromatosis type 1,NF1)是常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之一,发病率约为1/3000~1/4000,NF1基因突变导致神经纤维瘤蛋白失活是NF1发病的遗传基础[1].骨骼营养不良占所有NF1患者的50%[2],其中脊柱侧凸是常见的骨损害,发病率为10%~30%[3].脊柱侧凸又分为营养不良型和非营养不良型,营养不良型的比例高达78.4%[4].神经纤维瘤蛋白能够在成骨细胞、破骨细胞、软骨细胞、成纤维细胞及血管内皮细胞中表达,其功能的缺失能够导致骨发育不良[5,6].笔者就NF1营养不良型脊柱侧凸发病的分子机制综述如下.
作者:王国强;康意军;李亚伟;周彬;王冰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探讨不同局部浸润麻醉方法对经皮腰椎内窥镜下手术中疼痛的控制效果.方法:2015年2月~2015年6月在我院因腰椎间盘突出症接受经皮内窥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PELD)治疗的患者纳入本研究,随机分为两组:A组麻醉方法为浓度1%的利多卡因稀释溶液局部浸润麻醉;B组为在A组的基础上加入盐酸罗哌卡因注射液100mg局部浸润麻醉并在手术开始前静脉注射枸橼酸芬太尼注射液0.05mg及盐酸昂丹司琼注射液8mg.采用椎间孔成形期VAS评分、纤维环操作期VAS评分、术后即刻及术后24h再手术意愿评估术中疼痛控制效果.结果:共82例患者纳入研究,A组42例,B组40例.椎间孔成形期B组在平均疼痛VAS评分(1.1±0.9)及峰值疼痛VAS评分(1.3±0.9)上都显著低于A组(3.2±2.4及5.1±2.3).纤维环相关操作期两组间平均疼痛VAS评分和峰值VAS评分无显著差异.B组术后即刻再手术意愿显著高于A组(95.0%∶71.4%),术后24h两组再手术意愿无显著差异(97.5%∶97.6%).两组患者术后均未出现麻醉及手术相关并发症.结论:采用利多卡因及罗哌卡因混合局麻联合静脉芬太尼镇痛的麻醉方案在不增加手术风险的前提下可显著改善腰椎内镜手术术中疼痛控制.
作者:祝斌;刘晓光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探讨Ⅱ型糖尿病(DM)与腰椎间盘退变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3年因腰腿痛至我院脊柱外科门诊就诊并满足入选标准的390例50~60岁患者,详细记录患者DM病史,其中非DM患者123例(非DM组)、血糖控制较好患者140例(A组),血糖控制较差DM患者127例(B组);A组中DM≤10年68例(A1组),DM>10年72例(A2组);B组中DM≤10年60例(B1组),DM>10年67例(B2组).用Pfirrmann评分系统对各组患者各节段腰椎间盘退变程度进行评分,用SPSS 19.0统计分析DM与腰椎间盘退变程度的相关性.结果:各组资料均服从正态分布(P>0.05).各组间一般资料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L1/2~L5/S1每节段上,A1组Pfirrmann评分与非DM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A2、B1及B2组的Pfirrmann评分显著高于非DM组(P<0.05).A2、B2组Pfirrmann评分显著较A1、B1组高(P<0.05);B1、B2组Pfirrmann评分均较A1、A2组高(P<0.05).在A、B组中,L1/2~L5/S1每一节段上腰椎间盘退变程度与DM病程呈显著性正相关(P<0.05).结论:DM>10年及血糖控制不良是腰椎间盘退变的危险因素,腰椎间盘退变程度与DM病程呈正相关.
作者:潘福敏;王善金;麻彬;亓东铎;巴兆玉;黄宇峰;赵卫东;吴德升 刊期: 2015年第12期
颅内积气是指颅腔内存在气体.气体可积聚在硬膜外、硬膜下、脑实质内、蛛网膜下或脑室内….颅内积气的原因很多,以颅脑外伤及颅脑手术为常见,而作为脊柱手术的并发症则较为罕见.2015年4月我科收治了1例胸椎黄韧带骨化症患者行胸后路减压内固定术出现颅内积气,报告如下.患者女,43岁,因“腰痛伴双下肢麻木乏力10月余”于2015年4月15日入院.患者10个多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腰痛伴左侧小腿中段以下及左足麻木、乏力;8个月前出现双膝关节以下小腿及足部麻木、乏力、紧绷感并逐渐加重,无大小便失禁及上肢症状.患者有高血压、高血脂病史10年,余无特殊.查体:肥胖,体重指数(BMI)33.71kg/m2,步态正常、脊柱生理曲度存在,各方向活动正常,腹壁反射存在;双膝关节平面以下肢体触、痛觉稍减退;双下肢近端肌力正常,远端肌力4级,肌张力折刀样增高;双下肢腱反射(+++),病理征及踝阵挛阳性.术前检查血脂、血压稍高,谷丙转氨酶(ALT)133U/L,谷草转氨酶(AST)82U/L.胸椎CT示T8~T11黄韧带骨化伴椎管狭窄,椎管内占位明显,脊髓受压.胸椎MRI示T8~T11黄韧带骨化伴椎管狭窄,明显压迫胸段脊髓(图1、2).诊断:胸椎管狭窄症,黄韧带骨化(T8~T11).
作者:赵郭盛;权正学;钟伟洋;唐可;罗小辑 刊期: 2015年第12期
融合器沉降是指融合术后融合器嵌入终板或松质骨导致椎间高度丢失的现象.沉降可导致进行性脊柱畸形、神经功能恶化及不融合等不良后果[1].引发融合器沉降的危险因素众多,如骨密度、融合器的大小及终板的处理等,总体可归结三大类:患者自身因素、融合器自身因素及手术因素[2].笔者检索了国内外相关文献,就腰椎术后融合器沉降的危险因素综述如下.
作者:田建平;张凯;孙晓江;赵长清;赵杰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比较不同退变程度人椎问盘髓核组织中3种1-磷酸鞘氨醇受体(S1PR1/2/3)表达水平的差异,探讨椎间盘中S1PR表达水平与椎间盘退变的关系.方法:收集腰椎间盘退行性病变患者手术切除的椎间盘组织,其中轻度退变(Pfirrmann分级Ⅳ级)22例,严重退变(Pfirrmann分级Ⅴ级)14例;同时取6例无椎间盘退变患者(单纯腰椎椎体骨折,Pfirrmann分级Ⅱ级)手术切除的椎间盘组织作为对照组;通过HE染色以及Saf-O染色观察不同退变程度椎间盘的组织学变化,免疫组化检测不同退变程度组织中的S1PR表达水平;Ⅱ型胶原酶消化分离提取原代髓核细胞,通过Real-time PCR、Western-bolt检测不同退变程度椎间盘髓核细胞中S1PR的表达水平,并通过细胞免疫化学方法对S1PR进行定位.结果:HE染色及Saf-O染色结果显示退变椎间盘的纤维环出现破损,髓核细胞形成明显的集落,细胞外基质减少.免疫组化结果显示正常和轻度退变的髓核组织中3种受体(S1 PR1/2/3)都有表达,严重退变的组织中表达极弱;Real-time PCR结果显示对照组髓核细胞中S1PR1/2/3的mRNA表达水平分别是严重退变组的5.34±0.52倍、7.25±0.04倍、1.92±0.06倍,轻度退变组S1PR1/2/3的mRNA表达水平分别是严重退变组的4.35±2.45倍、4.96±3.44倍、2.19±0.82倍;Western-blot发现对照组和轻度退变组髓核细胞中S 1PR 1/2/3均有表达,严重退变组表达水平较低;免疫细胞化学显示S1PR主要集中在髓核细胞的细胞质和细胞膜上.结论:髓核组织中主要表达S 1PR 1/2/3,在严重退变的髓核组织和细胞中其表达水平明显下降,S1P及其受体可能参与椎间盘髓核组织的退变过程.
作者:杨匡;李海音;张伟;路康;周跃;李长青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研究慢病毒载体GV115介导Caspase-3 siRNA转染人椎间盘髓核细胞的生物学效应.方法:采集12例外伤致脊柱爆裂性骨折患者(22~36岁)术中切除的椎间盘髓核组织,采用组织块法分离培养髓核细胞并传代.取第2代髓核细胞,分为GV115-Caspase3 siRNA组、GV115组和对照组,各组12个细胞培养孔.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计数阳性髓核细胞,计算GV115-Caspase3 siRNA对人椎间盘髓核细胞的转染效率;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三组髓核细胞中Caspase-3表达;采用MTT法检测三组髓核细胞活性;采用Western-Blot法和Antonopulos法分别检测三组髓核细胞的Ⅱ型胶原和蛋白多糖含量.结果:椎间盘髓核细胞被成功分离培养,培养1周后细胞达到80%融合,进行传代培养.转染后1周(85.6±1.3)%的髓核细胞可被GV115-Caspase3 siRNA转染而表达绿色荧光素.GV 115-Caspase3 siRNA组Caspase-3免疫荧光阳性细胞率[(19.4±3.2)%]较GV115组[(84.3±9.2)%]和对照组[(83.9±8.7)%]明显减少(P<0.05),OD值(1.56±0.21)较GV115组(0.91±0.15)和对照组(0.92±0.17)高(P<0.05),Ⅱ型胶原免疫印迹染色强度(1.32±0.09)较GV115组(0.81±0.05)和对照组(0.79±0.04)高(P<0.05),蛋白多糖含量(0.56±0.09)较GV115组(0.35±0.06)和对照组(0.34 ±0.05)高(P<0.05).结论:GV115-Caspase3 siRNA可高效转染人椎间盘髓核细胞,增强髓核细胞的生物活性,并促进细胞外基质的合成.
作者:赛佳明;马学晓;邱晨生;陈伯华;胡有谷 刊期: 2015年第12期
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由于来源广泛,且具有自我增殖和多向分化潜能等特点,在再生医学和组织工程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目前,关于MSC成骨分化的研究很多,但对MSC定向成骨分化的相关机制依旧不甚清楚,导致体内、外成骨效率仍然较低.如何提高MSC的成骨性能已成为关注的热点.MSC成骨性能受多种因素影响,炎症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1].巨噬细胞是炎症免疫的关键调节者[2],其对MSC成骨分化的影响目前还存在较大争议,尤其是在巨噬细胞与MSC共培养条件下和巨噬细胞相关的单个炎症因子刺激MSC的非共培养条件下.笔者围绕共培养和非共培养条件下巨噬细胞对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的影响综述如下.
作者:易志新;邹学农;彭建强 刊期: 2015年第12期
随着脊柱外科技术的发展,融合手术的增加,术后深部感染的发生率为6%,有金属器械置入的复杂手术则感染率可高达20%[1、2],脊柱外科术后手术部位感染(surgicalsite infection,SSI)开始成为临床医生面临的一个难题[1],如果不及时、有效地处理,则55%~77%的患者可能会对日后的工作和生活造成影响[3~5].内固定术后发生切口感染的患者治疗上常采用外科清创引流术,但关于置入物是否需要取出,一直存在争议[6].本研究采用目前较为通用的保留内置物前提下的清创联合真空负压引流,治疗脊柱术后早发性感染,以评价该技术治疗脊柱术后感染的临床疗效.
作者:王许可;宋仁谦;周英杰;郑怀亮;赵刚;赵鹏飞;王少纯;柴旭斌;赵蕾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前对于治疗寰枢椎不稳或脱位的手术方法有多种,常用术式为后路钉棒系统固定融合术,其中寰椎安全顺利置钉为手术成败的关键,若术中寰椎置钉不成功或不顺利,可能导致手术时间增加,手术风险加大,临床需要一种安全、可靠、操作相对简单的手术补救措施.我科2013年12月~2015年1月收治的寰枢椎不稳患者均行寰枢椎后路固定融合手术,其中4例因术中置入寰椎椎弓根螺钉不成功,将置钉失败一侧改为对侧寰椎后弓螺钉固定,联合枢椎椎弓根钉棒系统,结合寰椎后弓与枢椎椎板间植骨,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报道如下.
作者:郭晓辉;刘兰泽;逯强;项力源;安毅;郭玉芬 刊期: 2015年第12期
弥漫性特发性骨肥厚症(diffuse idiopathic skeletal hyperostosis,DISH),又称为Forestier病,是一种好发于中老年却易被忽略的全身性骨骼疾病,表现为脊柱和关节的韧带及肌腱附着点的钙化和骨化[1~3].DISH累及脊柱时表现为多个椎体前外侧流注性骨赘和钙化等特征性改变,可导致脊柱强直,从而使脊柱易在创伤下甚至微小外力下出现骨折和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ie,SCI)[2~4].虽然DISH早在1950年已被Forestier首次详细报道[1],但由于其缺乏特异的临床表现,其诊断往往被临床医师所忽略.此外,DISH相关脊柱骨折具有很强的隐匿性及临床处理的棘手性.因此笔者就DISH的诊断进展及其合并脊柱骨折的临床特征和治疗综述如下.
作者:柳万国;唐成林;马犇;朱庆三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评估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的中远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3月~2012年4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接受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的44例颈椎OPLL患者.其中,男26例,女18例;年龄57.1±8.5岁(28~72岁);术前改良JOA 17分法评分为11.39±3.27分(1.5~16分),颈痛VAS评分为2.32±2.59分(0~10分).OPLL骨块累及3.20±1.64个(1~6个)椎体节段,骨块的椎管侵占率为(46.05±13.67)%(22%~72%).手术范围:C3~C7 34例,C2~C7 7例,C2~C6 3例.术前及末次随访时分别测量颈椎侧位X线片上颈椎整体曲度及曲度指数、颈椎MRI中矢状位T2加权像C2/3~C6/7各节段脊髓整体后移距离(PCS)、脊髓前缘后移距离(PAS)、脊髓膨胀度(ESC).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36.8±16.8个月(24~96个月).末次随访时,JOA评分为14.70±1.96分(9.5~17分),颈痛VAS评分为3.59±2.97分(0~10分),与术前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JOA评分改善率为(57.59±30.88)%,其中神经功能恢复为优者12例,良19例,不理想13例,优良率为70.45%.末次随访时的颈椎曲度指数、颈椎整体曲度与术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C2/3~C6/7各节段脊髓均有明显后移、脊髓前后径增加,PCS及PAS在C3/4~C6/7节段均明显高于C2/3节段(P<0.05);而ESC在C3/4~C5/6节段明显高于C2/3及C6/7节段(P<0.05).10例患者末次随访时(术后2~8年)观察到OPLL骨块继续生长.结论: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治疗颈椎OPLL可获得脊髓症状的中长期缓解,但轴性症状较术前加重.减压节段的头端脊髓后移及膨胀程度幅度较小,应注意保证该节段的充分减压.
作者:陈欣;庄颖峰;孙宇;王少波;张凤山;潘胜发;张立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探讨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子(receptor activator of nuclear factor-κB,RANK)基因多态性与女性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之间的相关性.方法:2009年2月~2013年7月在我院行支具或手术治疗的450例主弯Cobb角大于20°的女性AIS患儿为观察组(AIS组),年龄14.8±2.9岁(10~18岁).对照组为例行健康体检的我院周围地区无血缘关系的健康青少年女性400名,年龄15.1±2.3岁(10~17岁).所有AIS患儿均有身高、体重及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等资料.AIS组和对照组每例取肘静脉血2ml,提取外周血白细胞基因组DNA.rs 1805034和rs35211496作为RANK的目标位点,应用Taqman探针技术行荧光定量PCR,全部反应结束后在荧光定量PCR仪上读取终点荧光,确定各样本的基因分型结果.采用R×C表x2检验比较AIS组和对照组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位点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分布的差异.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AIS组患儿主弯Cobb角及BMI在不同基因型之间的差异.结果:rs1805034和rs35211496的基因型在AIS组和对照组中的分布均符合Hardy-Weinberg遗传平衡定律.rs 1805034和rs35211496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单因素方差分析示AIS组内rs 1805034和rs35211496的不同基因型患儿间的主弯Cobb角及BMI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RANK基因可能不是女性AIS的易感基因,女性AIS组内rs1805034和rs35211496的不同基因型患儿间的主弯Cobb角及BMI均无统计学差异.
作者:史本龙;毛赛虎;乔军;孙旭;刘臻;朱锋;朱泽章;钱邦平;邱勇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比较O型臂3D导航下C1 、C2椎弓根螺钉置钉与徒手置钉精确性的差异,探讨O型臂导航在上颈椎椎弓根螺钉置钉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纳入我院C1、C2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患者62例,分为导航置钉组(A组)与徒手置钉组(B组). A组:2014年1月~2015年3月,O型臂导航下行C1、C2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22例,男15例,女7例,年龄17~58岁(40.8±12.7岁);B组:2005年3月~2013年12月经徒手置入C1及C2椎弓根螺钉患者40例,男26例,女14例,年龄12~70岁(42.0±15.6岁).所有患者术后均行颈椎CT平扫,按照Neo等的方法,根据椎弓根螺钉穿破椎弓根皮质的程度将置钉精确性分为四级(0级,螺钉完全处于椎弓根中,没有穿破骨皮质;1级,螺钉穿破皮质<2mm,或小于螺钉直径的50%;2级,螺钉穿破皮质≥2rmm且<4mm,或大于螺钉直径的50%但没完全穿出;3级,完全穿出皮质,螺钉处于椎管或椎动脉孔内),分别评估两组的置钉精确性并比较两组间的差异.结果:A组共置入C1、C2椎弓根螺钉67枚(C1 28枚,C2 39枚),其中0级60枚(89.6%),1级7枚(10.4%),无2级或3级不良置钉;B组共置入C1、C2椎弓根螺钉134枚(C1 64枚,C2 70枚),其中0级116枚(86.6%),1级13枚(9.7%),2级4枚(3.0%),3级1枚(0.7%).两组间置钉精确性分级(P=0.49)及0级置钉率(P=0.55)均无统计学差异;A组未发现不良置钉,B组不良置钉发生率为3.7%,但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17).两组均无置钉相关的血管、神经并发症发生.结论:术中O型臂导航与徒手置钉在上颈椎椎弓根螺钉置钉精确性上并无统计学差异,虽然导航能提供清晰的术中3D图像,但该技术未能完全避免置钉时螺钉轻度穿破骨皮质的发生,仍需提高术者与导航系统间的交互作用,完善操作技术,进一步提高置钉精确性.
作者:曲哲;钱邦平;邱勇;俞杨;王斌;朱泽章 刊期: 2015年第12期
目的:通过与传统的骨水泥单次灌注技术进行比较,评估骨水泥温度梯度灌注技术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OVCF)中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我院2006年1月~2010年1月共234例行PKP的OVCF患者,根据骨水泥灌注方法的不同分为温度梯度灌注组(采用缓慢、低压、间隔1~2min将骨水泥分次灌注入椎体内)和传统灌注组(采用传统的骨水泥调制好一次性灌注的方法).温度梯度灌注组:129例患者,160个手术椎体;传统灌注组:105例患者,128个手术椎体.比较术后1周内及末次随访时两组的VAS评分、ODI、伤樵椎体后凸角、伤椎前缘相对高度及骨水泥渗漏率.结果:温度梯度灌注组术后随访25.3±12.2个月;传统灌注组术后随访24.7±11.5个月,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温度梯度灌注组:术前VAS评分、ODI、伤椎的椎体后凸角及前缘相对高度分别为7.19±0.94、71.55±7.83、16.66°±8.40°和(62.50±24.64)%;术后为2.18±0.62、28.86±4.71、11.72°±7.81°和(84.50±14.92)%;末次随访时为2.1±1.9、28.79±6.25、11.87°±8.34°和(85.49±12.67)%.传统灌注组:术前VAS评分、ODI、伤椎的椎体后凸角和前缘相对高度分别为7.20±1.07、70.49±9.28、16.97°±9.48°和(61.91±24.84)%;术后为2.25±0.64、28.55±4.46、11.90°±7.42°和(85.09±10.71)%;末次随访时为2.3±2.5、28.51±6.55、11.92°±9.03°和(85.10±14.61)%.两组患者VAS评分、ODI、伤椎的前缘相对高度和椎体后凸角手术后与手术前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与术后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之间比较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的上述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传统灌注组有9例患者发生骨水泥渗漏,渗漏率8.60%;温度梯度灌注组有3例患者发生骨水泥渗漏,渗漏率2.3%,显著低于传统灌注组的骨水泥渗漏率(P<0.05).结论:骨水泥温度梯度灌注技术可以获得满意的影像学及临床效果,并且可以显著降低骨水泥渗漏的发生率.
作者:刘滔;张志明;史金辉;陈广东;毛海青;孟斌;周峰;杨惠林 刊期: 2015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