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桥形椎间锁定融合器(ROI-C)在颈椎病前路减压融合术中应用的临床研究

张宗余;姜为民;李雪峰;汪恒;史金辉;陈洁;杨惠林

关键词:颈椎病, 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 桥形椎间锁定融合器(ROI-C), 对比研究
摘要:目的:对比桥形椎间锁定融合器(ROI-C)或cage联合前路钛板固定治疗颈椎病的疗效,分析ROI-C在颈椎病前路手术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2013年11月我科采用桥形锁定椎间融合器或cage联合前路钛板内固定治疗颈椎病患者共104例.其中桥形椎间锁定融合器组(A组)患者46例,共89个节段,作为观察组;应用cage联合前路钛板内固定组(B组)患者58例,共106个节段,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术前均行颈椎正侧位X线片、动力位X线片,CT冠矢状重建,MRI检查,术后3d摄片复查,术后3个月、6个月、1年定期随访,行颈椎正侧位及动力位片复查,选择性复查CT及MRI,观察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吞咽困难、术前术后JOA评分及改善率、VAS评分、颈椎生理曲度(Cobb角)、椎间高度、融合情况、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等指标方面有无差异.结果:术后随访3~26个月,平均18个月.A组手术时间(一个节段73.2±8.1min,两个节段127.4±13.4min,三个节段152.7±19.4min)及术中出血量(1个节段62.3±20.2ml,2个节段83.2±32.4ml,3个节段110.5±54.3ml)均明显低于B组(手术时间:一个节段84.3±7.2min,两个节段147.6±13.1min,三个节段184.1±21.3min;术中出血量:1个节段100.2±22.1ml,2个节段128.3±35.3ml,3个节段190.6±57.2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前、术后JOA评分分别为9.49±0.83分和12.45±1.00分,B组分别为9.21±1.00分和12.04±0.89分,两组术后JOA评分较术前均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前、术后VAS评分分别为2.94±0.56分和1.24±0.44分,B组分别为2.88±0.54分和1.26±0.43分,两组术后VAS评分较术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术前及术后JOA评分及改善率、VAS评分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A组术前、术后Cobb角分别为20.35°±7.12°和26.82°±6.13°,B组分别为18.34°±7.32°和25.32°±8.91°,两组术后颈椎生理曲度较术前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丽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术前、术后病变椎间隙高度分别为5.83±1.02mm和8.47±1.83mm,B组分别为5.54±1.82mm和8.03±2.43mm,两组术后病变椎间隙高度较术前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术后吞咽困难发生率为6.52%,46例患者中仅有3例术后出现轻度吞咽困难,且症状在1个月内逐渐缓解;B组术后吞咽困难发生率为34.48%,58例患者中,轻度吞咽困难13例,中度吞咽困难7例.A组术后吞咽困难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至末次随访时,A组45例融合,融合率为97.8%;B组55例融合,融合率为94.8%;两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未融合病例,至末次随访时临床症状均较术前改善明显,无相关不适.两组患者均无气管、食管损伤及喉返神经损伤等手术并发症发生.结论:颈椎桥形椎间锁定融合器(ROI-C)能有效地恢复颈椎的生理曲度及椎间高度,可以获得满意的融合率,且手术操作相对简便,手术时间较短,术中出血量较少,周围组织损伤较少,术后吞咽困难发生率低等优点,有望替代cage联合钛板固定应用于治疗颈椎病的前路融合手术.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相关文献
  • 微丝聚合剂重构大鼠脊髓星形胶质细胞骨架对水通道蛋白4与K+通道蛋白4.1基因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微丝聚合剂(Jasplakinolide,JSK)对大鼠脊髓星形胶质细胞水通道蛋白4(aquaporins-4,AQP4)和K+通道蛋白4.1(potassium ion channel protein-4.1,Kir4.1)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分离培养原代大鼠脊髓星形胶质细胞并鉴定,采用浓度为0.05μg/ml、0.10μg/ml、0.20μg/ml、0.40μg/ml的JSK干预细胞2h.噻唑蓝比色法(3-4,5-Dimethylthiazol-2-yl-25-diphenyltetrazolium brom,MTT)检测细胞的增殖情况,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细胞骨架的变化和Real-time PCR法检测AQP4和Kir4.1 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0.05μg/ml、0.10μg/ml、0.20μg/ml和0.40μg/ml浓度的JSK在干预细胞2h时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对细胞的增殖无明显差异(P>0.05),各浓度间相比无统计学意义.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0.05μg/ml、0.10μg/ml和0.20μg/ml浓度的JSK可以使得微丝空间结构发生重构,而0.40μg/ml浓度则使细胞微丝发生破坏.Real-time PCR检测显示,0.05μg/ml、0.10μg/ml、0.20μg/ml和0.40μg/ml浓度的JSK均能显著降低AQP4和Kir4.1基因的表达,并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0.05μg/ml、0.10μg/ml、0.20μg/ml和0.40μg/ml浓度间相比也有统计学意义.结论:0.05μg/ml、0.l0μg/ml和0.20μg/ml浓度的JSK可使大鼠脊髓星形胶质细胞微丝发生重构且可以下调AQP4和Kir4.1基因的表达.

    作者:杜文佳;党跃修;汪玉良;雷栓虎;黄良增;汪静;马靖琳;安丽萍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年龄对活动脊柱节段骨巨细胞瘤预后的影响

    目的:探讨年龄对活动脊柱节段骨巨细胞瘤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我院1989年3月~2011年12月经手术治疗的62例活动脊柱节段骨巨细胞瘤病例,其中男25例,女37例,年龄11~68岁,平均32岁.病变位于颈椎28例,胸椎24例,腰椎10例;单节段36例,≥2个节段26例.术前Enneking分期S2期2例,S3期60例.根据WBB分期,仅累及后方附件结构2例,仅累及前方椎体结构15例,同时累及前后方结构45例.共53例得到随访,中位随访时间为63个月(5~292个月),非死亡病例随访均超过21个月.以25岁为界进行年龄分组,用SPSS软件研究不同年龄组患者术前影像学累及节段、累及广泛程度的差异.对术前Enneking分期为S3期、手术方式采用包膜外分块切除术的病例,按上述年龄分组方法分组,用Kaplan-Meier统计方法分析两年龄组间无复发生存率的差异;再按年龄每10岁一档进一步分组,通过线性卡方统计方法观察各年龄组间术后复发率的变化趋势.结果:≤25岁组20例,>25岁组42例.≤25岁组累及≥2个节段6例(6/20),>25岁组20例(20/42)例,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1).≤25岁组中,单独累及附件2例,单独累及椎体7例,同时累及前后方结构11例;>25岁组中,单独累及椎体8例,同时累及前后方结构34例,两组肿瘤累及部位有统计学差异(P=0.03).获得随访的53例患者中,共有18例术后复发,复发率32%;中位复发时间12个月(2~200个月),共有6例复发时间超过术后2年,分别为30、37、38、42、94和200个月.在Enneking分期为S3期(除外恶性骨巨细胞瘤1例)并采用经瘤包膜外分块切除术的35例患者中,≤25岁组12例,无复发,平均无复发生存时间为59.8个月;>25岁组23例,9例复发,平均无复发生存时间为65个月,两组的无复发生存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3).将此35例患者按年龄每10岁一档分组,11~20岁组6例,无复发;21~30组13例,3例复发,复发率23%;31~40组6例,2例复发,复发率33.3%;41~50组7例,4例复发,复发率57.1%;线性卡方分析结果显示,各组间复发率呈递增趋势(P=0.02).结论:在Enneking分期相同并采用相同手术方式的前提下,年龄可能是影响活动脊柱节段骨巨细胞瘤术后复发的因素之一,年轻患者预后较好.

    作者:韦峰;王宇鸣;刘忠军;刘晓光;姜亮;于淼;党耕町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后路脊柱矫形术对右胸弯型女性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乳房对称性的美学影响

    目的:探讨后路脊柱矫形术对右胸弯型女性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患者乳房对称性的美学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0月~2013年12月于我院行脊柱侧凸后路矫形术且有完整影像学及正面外观照片资料的60例乳房Tanner分级不小于3级的右胸弯型女性AIS患者,于其术前、术后外观照上测量凹凸侧的乳房美学指标,包括乳头间距(nipple-nipple length,NNL)、乳头至锁骨中点距离(clavicle-nipple length,CNL)、乳头至胸骨轴线距离(middle sternum-nipple length,MSNL)、乳头至胸骨上窝距离(sternal notch-nipple length,SNNL)、乳房内径(medial mammary radius,MR)、乳房下径(inferior mammary radius,IR)及乳房外倾角(α角).乳房不对称程度定义为凹侧-凸侧的差值,其绝对值越小,不对称程度越低.采用配对t检验分别比较术前、术后凹凸侧乳房各个指标的不对称程度及手术对不对称程度的影响.结果:术前CNL、MSNL、SNNL、MR、IR、α角凹凸侧不对称程度分别为-1.7±7.1mm、3.0±7.2mm、2.4±8.4mm、7.5±6.6mm、1.3±3.9mm、-1.2°±5.1°,其中MSNL、SNNL、MR及IR在凹凸侧存在显著不对称差异(P<0.05).术后CNL、MSNL、SNNL、MR、IR、α角凹凸侧不对称程度分别为3.3±6.0mm、2.5±6.8mm、3.4±8.4mm、7.2±6.9mm、0.2±4.4mm、-2.6°±5.3°,其中CNL、MSNL、SNNL、MR和仅角在凹凸侧存在显著不对称差异(P<0.05).配对t检验示CNL和α角的术后不对称程度显著加重(P<0.05),SNNL术后不对称程度亦加重,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脊柱矫形手术打破了右胸弯型女性AIS患者凹凸侧乳房美学指标在适应脊柱畸形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相对平衡状态.术前相对对称的乳头至锁骨中点距离及乳房外倾角的凹凸侧不对称程度在术后明显变大,从而进一步加重了乳房的整体不对称程度.

    作者:史本龙;毛赛虎;孙旭;刘臻;朱泽章;朱锋;钱邦平;邱勇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青少年脊柱侧凸合并腰椎滑脱的术式选择

    目的:探讨青少年脊柱侧凸合并腰椎滑脱患者手术治疗方式的选择,观察脊柱侧凸及滑脱程度的转归.方法:对2002年5月~2011年1月收治的有完整影像学资料的9例青少年脊柱侧凸合并腰椎滑脱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年龄10~18岁,平均14.4±2.7岁.功能性脊柱侧凸3例,特发性脊柱侧凸6例;发育性腰椎滑脱3例,峡部裂性腰椎滑脱6例.滑脱节段均为L5/S1,Ⅰ度滑脱4例,Ⅱ度滑脱2例,Ⅲ度滑脱2例,Ⅳ度滑脱1例.3例(1、3、4号)功能性侧凸患儿均行腰椎滑脱后路复位内固定植骨融合术.1例(2号)特发性脊柱胸腰双弯患儿侧凸Cobb角未达到手术干预标准,行单一腰椎滑脱后路复位内固定植骨融合术;2例(5、6号)无滑脱症状的特发性脊柱侧凸患儿行脊柱侧凸后路矫形内固定植骨融合术;3例(7~9号)伴腰椎滑脱症状者同时行后路滑脱复位与脊柱侧凸矫形联合手术.测量患者术前、术后、末次随访时的Cobb角及滑脱相关参数.结果:仅行单一腰椎滑脱后路复位内固定植骨融合术的4例患儿末次随访时的侧凸主弯Cobb角改善率分别为58.1%、11.5%、57.9%、36.7%,滑脱百分比改善率分别为61.3%、76.9%、59.7%、27.3%;2例仅行脊柱侧凸后路矫形内固定植骨融合术患儿的侧凸主弯Cobb角改善率分别为81.8%及68.6%,滑脱百分比改善率分别为71.8%及25.0%;3例同时行腰椎滑脱后路复位和脊柱侧凸矫形内固定植骨融合术患儿末次随访时Cobb角改善率分别为86.2%、75.6%、72.9%,滑脱百分比改善率分别为31.8%、50.0%、67.7%.7例患儿术前有不同程度的腰痛症状,1~4号患儿ODI评分为26.0(21.0~31.0)分,7~9号为23.0(15.0~29.0)分,末次随访时分别为7.0(5.0~10.0)分和6.0(5.0~8.0)分.9例患儿在术后及随访过程中均未出现并发症.结论:对青少年脊柱侧凸合并腰椎滑脱患儿应根据侧凸类型及腰椎滑脱程度选择手术方式,侧凸Cobb角大于40°伴腰椎滑脱所致腰痛症状时,应同时行脊柱侧凸矫形术和腰椎滑脱复位术;若仅满足腰椎滑脱复位内固定或者仅满足脊柱侧凸矫形的手术干预要求,可考虑行单一后路行腰椎滑脱复位内固定术或单一后路脊柱侧凸矫形手术.

    作者:刘臻;刘勇;朱泽章;王斌;俞杨;钱邦平;朱锋;邱勇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颈后路减压手术后轴性疼痛及其预防措施的研究进展

    颈后路椎板切除减压术(laminectomy)和颈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laminoplasty)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常用术式[1].尽管神经功能的恢复较为理想,但术后轴性疼痛发生率为5.2%~61.5%,是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主要并发症之一[2].目前对于轴性疼痛的发生机制并无统一定论,现有的预防措施亦无法显著消除疼痛.现就其相关因素和预防措施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刘晓伟;赵建宁;许斌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伴有肋骨侵入椎管的Ⅰ型神经纤维瘤病营养不良型脊柱侧后凸的手术治疗

    目的:探讨对伴有肋骨侵入椎管的Ⅰ型神经纤维瘤病营养不良型脊柱侧后凸(neurofibromatosis kyphoscoliosis type 1,NFK-1)患者行单纯后路矫形手术的安全性和早期临床治疗效果.方法:2003年2月~2013年4月共收治8例伴肋骨侵入椎管的Ⅰ型神经纤维瘤病患者,男6例,女2例;年龄7 ~24岁,平均12.9岁.所有病例肋骨侵入椎管内节段均在侧凸顶点附近1个椎体节段,术前肋骨椎管占位比平均32.86%.其中7例接受单纯后路矫形融合术,1例接受生长棒矫形,均未对突入椎管内肋骨进行直接干预.回顾性分析患者术前、术后及随访时的X线片、CT、脊髓造影后CT(CTM)或MRI,对侧后凸Cobb角、躯干偏移等参数进行测量和分析;同时复习病历,记录围手术期的并发症.结果:手术时间平均为3.3h,术中出血量平均为460ml.固定节段平均为10.1个节段.手术前后胸段冠状面Cobb角分别为67.00°和34.38°,平均矫形率为48.7%.矢状面Cobb角分别为62.50°和31.25°,平均矫形率为49.9%.平均随访时间22.9个月,末次随访时主胸弯冠状面Cobb角及矢状面Cobb角分别为35.75°和33.38°.手术前、后及随访时冠状面躯干平衡分别为35.88mm、15.63mm和14.00mm;矢状位躯干平衡分别为35.13mm、18.13mm和15.50mm.手术前、后椎体旋转度分别为2.25°和1.88°,顶椎偏距分别为49.38mm和35.81mm.7例患者术后复查CT肋骨椎管占位比由术前33.36%减小为术后26.57%;2例肋骨位置未见明显变化,5例肋骨不同程度复位.2例患者术前有胸痛症状,术后胸痛症状均缓解;1例术前右下肢巴氏征(+)、踝阵挛(+),术后3个月随访病理征转阴性,无神经系统并发症.结论:对于无神经损害症状伴有肋骨侵入椎管内的Ⅰ型神经纤维瘤病脊柱侧后凸患者,对胸段脊柱直接矫形是安全、有效的.

    作者:蔡思逸;仉建国;沈建雄;赵宏;翁习生;赵丽娟;邱贵兴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分化型甲状腺癌脊柱转移的治疗进展

    脊柱转移瘤中,甲状腺癌是常见的原发癌,其中常见的是分化型甲状腺癌(differentiated thyroid cancer,DTC).总体上,分化型甲状腺癌脊柱转移(SpinalMetastasis,SM)患者的生存期较长、预后较好.脊柱外科医生关注的重点是如何控制脊柱转移灶、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同时尽可能减小外科干预的风险.近年来,对于分化型甲状腺癌脊柱转移的临床治疗有了较大的进展,现将目前常用的分化型甲状腺癌脊柱转移的诊断及治疗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欧阳汉强;姜亮;宋世兵;孟娜;李欣欣;刘忠军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两种同源间充质干细胞在接触式共培养体系下对退变髓核细胞生物学影响的比较

    目的:比较两种人间充质干细胞在接触式共培养体系下对退变髓核细胞生物学功能的影响.方法:取同一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退变髓核组织、脂肪组织和骨髓组织,分别分离培养退变髓核细胞(NPCs)、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SCs)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取3种细胞传代至第3代的细胞进行接触式共培养.共培养前,利用PKH26对第3代退变NPCs进行染色标记,然后按1∶1的细胞比例,将NPCs分别与ADSCs和BMSCs在普通6孔板内进行接触式共培养.实验分为3组,A组为单独培养的NPCs,为对照组;B组为与ADSCs共培养的NPCs;C组为与BMSCs共培养的NPCs.共培养第7天时,利用MoFlo高速流式细胞分选仪将共培养的细胞进行分选,获取各组NPCs.然后提取各组NPCs的总RNA,进行反转录后,再利用Real-TimePCR技术检测各组NPCs的Ⅱ型胶原、蛋白多糖和SOX-9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将Ⅱ型胶原、蛋白多糖和SOX-9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按分组进行组间t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结果:从退变髓核组织、骨髓组织和脂肪组织中,均成功分离培养出NPCs、BMSCs和ADSCs.待各细胞传至第3代时,成功利用PKH26对NPCs进行染色标记.按实验分组将各细胞进行接触式共培养后第7天,成功利用MoFlo高速流式细胞分选仪将共培养细胞进行分选,获取各组NPCs.经提取各组NPCs的总RNA,反转录并进行Real-time PCR后,获取各组NPCs的Ⅱ型胶原、蛋白多糖和SOX-9基因相对表达量,A组分别为1.03±0.04,1.05±0.07,1.04±0.17;B组分别为5.26±0.24,7.71±0.21,3.84±0.25;C组分别为9.33±0.39,11.07±0.34,5.64±0.26;B、C组NPCs的Ⅱ型胶原、蛋白多糖和SOX-9基因相对表达量与A组比较显著性增加(P<0.05);C组与B组比较,各指标基因相对表达量显著性增加(P<0.05).结论:在接触式共培养条件下,BMSCs和ADSCs对退变NPCs均具有营养激活效应;BMSCs对退变NPCs的激活效应比ADSCs更好,对于椎间盘退行性疾病的生物学治疗可能更具优势.

    作者:周明越;姜刚强;张燕;刘子双一;阳普山;白雪东;李威;张超;阮狄克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紧皮小鼠脊柱侧凸进展情况及其相关因素

    目的:观察紧皮小鼠(TSK鼠)脊柱侧凸进展情况及其相关因素,为临床预测脊柱侧凸进展情况提供参考.方法:36只2周龄TSK鼠按处死时间不同随机分为6组,每组6只,正常条件下饲养.饲养过程中在4、6、8、10、12和14周龄时称量小鼠体重并记录.分别在4、6、8、10、12和14周龄处死,提取脊柱骨骼标本并妥善保存.利用显微CT(micro-CT)对脊柱标本进行扫描,获得二维断层图像后导入Image J进行格式转换,用Mimics软件(14.11)三维建模,测量脊柱冠状位Cobb角和相关参数(脊柱后凸角度、全部13根肋骨的长度、全部6个腰椎的椎体宽度和高度).利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分别计算脊柱冠状位Cobb角与脊柱后凸角度、双侧肋骨长度差值、腰椎椎体宽度、腰椎椎体前缘高度、腰椎椎体后缘高度、腰椎椎体前后缘高度差值和体重的相关性.结果:TSK鼠4、6、8、10、12和14周龄时的脊柱冠状位Cobb角分别为7.69°±4.57°(3.26°~14.92°)、14.20°±7.52°(2.11° ~21.66°)、11.50°±4.40° (4.78°~18.54°)、14.40°±6.23° (4.54° ~22.12°)、17.38°±10.93° (4.12°~29.24°)和21.71°±7.73°(13.07°~33.88°).脊柱冠状位Cobb角与脊柱后凸角度、双侧肋骨长度差值、腰椎椎体宽度、腰椎椎体前缘高度、腰椎椎体后缘高度、腰椎椎体前后缘高度差值和体重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053 (P=0.769)、-0.138(P=0.444)、-0.186(P=0.301)、0.567 (P=0.001)、0.554(P=-0.001)、0.086(P=0.643)和0.482(P=0.005),脊柱冠状位Cobb角与腰椎椎体前缘高度、后缘高度和体重有相关性,与脊柱后凸角度、双侧肋骨长度差值、腰椎椎体宽度和腰椎椎体前、后缘高度差值无相关性.结论:TSK鼠脊柱冠状位Cobb角随年龄增大逐渐增加.TSK鼠脊柱侧凸进展情况与腰椎椎体前缘高度、后缘高度和体重密切相关,而与脊柱后凸角度、双侧肋骨长度差值、腰椎椎体宽度和腰椎椎体前、后缘高度差值无相关性.

    作者:李冰;马信龙;任凯晶;李晓辉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术后轴性症状的前瞻性研究

    目的:前瞻性分析若干临床因素与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术后颈部轴性症状发生的相关性.方法:2011年5月~2011年9月间接受由同一专业组术者完成的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椎体间植骨融合、钛板内固定术患者107例,术前均无颈部疼痛、僵硬等轴性症状,均于术后3个月在门诊复查.采用日本骨科协会改良17分评分法(modified Japanese Orthopaedics Association,mJOA)改善率评价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观察术后新出现的颈部轴性症状的发生率并使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价轴性症状的程度.收集所有患者的年龄、性别、术前/术后手术节段曲度、手术节段椎间撑开高度、植骨融合情况、术后项背肌功能锻练及术后围领佩戴时间等八项临床相关因素,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上述临床因素对术后出现颈部轴性症状的影响.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轴性症状与术后神经功能改善的关系.结果:本组107例患者中男性56例,女性51例,年龄29~80岁,平均52.2岁.手术节段:单节段49例(45.8%),双节段47例(43.9%),三节段11例(10.3%).本组患者术后3个月复查时新出现的颈部轴性症状发生率为26.2% (28/107),VAS平均为4分(2~8分).所研究的八项临床相关因素中,术后项背肌功能锻练(P=0.0003,OR=185.6)、手术节段术前曲度(P=0.003,OR=8.1)和植骨融合情况(P=0.016,OR=37.1)与术后发生颈部轴性症状有相关性.术后出现新发轴性症状患者术后mJOA评分改善率为58.6%±32.8%,未发生轴性症状患者术后mJOA改善率为65.5%±30.6%,两组结果无统计学差异(P=0.317).结论:颈椎前路术后新发颈部轴性症状并不少见.术后项背肌功能锻炼差、术前手术节段后凸和无植骨融合迹象与术后新发轴性症状有关.

    作者:周非非;孙宇;张凤山;王少波;李迈;潘胜发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带有颅底的全颈椎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及分析

    目的:建立带有颅底的全颈椎三维有限元模型并验证模型有效性,为分析颈椎疾患的生物力学机制提供帮助.方法:选取一31岁健康男性志愿者进行颈椎(包括颅底)薄层CT扫描,并将CT原始数据以Dicom格式存贮.运用建模软件Simpleware3.0把CT数据转化为STL格式数据,通过Geomagic 8.0对数据中的图像进行修补、去噪、铺面并转化为NURB曲面模型,得到带有颅底的全颈椎(C0-C7)三维有限元实体模型.应用软件Hypermesh 9.0进行前处理,包括接触定义、网格划分、材料属性设定及载荷与边界条件设定.应用Abaqus 6-9-1大型有限元计算软件进行计算,将屈曲、伸展、左右侧弯和左右旋转工况下的活动范围(ROM)与Panjabi的实验数据进行比较,对模型进行验证.结果:建立的正常全颈椎三维有限元模型共包含664026单元,228557节点,具有逼真的几何外观.通过与Panjabi的实验数据进行对比验证,发现该模型在屈伸、侧弯及旋转工况下的ROM与Panjabi的数据基本一致,只有在C2-C3旋转活动度方面存在差异(6.03°vs 3°±2.5°,P<0.05).结论:所建立的带有颅底的正常全颈椎三维有限元模型满足有限元分析的几何相似性和力学相似性,可用于颈椎的生物力学分析.

    作者:郭群峰;陈方经;倪斌;陈博;卢旭华;谢宁;陈金水;郭翔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胸弯为主的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后路矫形术后肩部失平衡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观察以胸弯为主的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患者后路矫形术后肩部失平衡的发生情况,探讨其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96例以胸弯为主的AIS患者的临床资料,Lenke分型为Lenke 1、2、3、4型,均为右胸弯且Cobb角<80°.男15例,女81例;年龄10~18岁,平均14.5岁.均采用后路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矫形,随访22~68个月,平均42.2个月.根据术后肩部平衡情况,将患者分为肩部平衡组和肩部失平衡组,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影像学特点.结果:肩部失平衡患者17例,发生率为17.7%.单变量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的结果发现与术后肩部失平衡相关的3个独立因素为:术前锁骨角(OR=1.873,P=0.018)、术前主胸弯Cobb角(OR=2.222,P=0.028)和术后主胸弯Cobb角(OR=0.483,P=0.039).其中锁骨角和术前主胸弯Cobb角为危险因素,术前锁骨角的正值越大,主胸弯角度越大,术后肩部失平衡的危险性越大;术后主胸弯Cobb角为保护因素,术后主胸弯残余角度较大时,能相对避免肩部失平衡的发生.结论:术前锁骨角为正性倾斜、主胸弯角度较大和术后主胸弯残余角度过小可能是AIS患者主胸弯矫正后肩部失平衡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王孝宾;吕国华;王冰;李晶;卢畅;康意军;李亚伟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硬脊膜动静脉瘘的诊断和治疗进展

    硬脊膜动静脉瘘(spinal dural arteriovenous fistulas,SDAVF)是常见的脊髓血管畸形,但由于其发病率较低,起病隐匿,也是临床上容易被误诊的脊髓疾病之一,若能及时明确诊断和合理治疗,患者多数恢复良好;而一旦误诊误治,几年之内患者即可发展为不可逆的脊髓坏死,终身瘫痪[1~3].脊髓MRI检查可做为本病初步筛选,确诊需依靠脊髓血管造影检查,栓塞治疗和手术切断瘘口是本病的主要治疗方法[1,4-6].为提高神经外科、神经内科和脊柱外科医生对本病的认识,笔者就其诊断和治疗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齐向前;黄承光;卢亦成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齿状突螺钉钢板内固定系统的研制及解剖学可行性分析

    目的:自行设计与制作齿状突螺钉钢板内固定系统,并验证其解剖学可行性.方法:收集40例健康志愿者(其中男20例,女20例,年龄22~32岁,平均26岁)的颈椎CT数据,导入到Mimics 15.01中,通过Mimics软件测量枢椎(C2)、第3颈椎(C3)及C2/3椎间盘的相关解剖参数,包括:齿状突高度、齿状突前后径、齿状突横径、枢椎椎体前缘高度、枢椎椎体后缘高度、枢椎椎体前后径、枢椎椎体横径、枢椎前下唇的高度、枢椎前下唇的宽度、枢椎前唇与枢椎椎体后缘高点连线与C2椎体下终板面的夹角、齿状突轴径与冠状面的夹角、在枢椎椎体横径测量平面测量该切面枢椎椎体前突部分的夹角、枢椎椎体矢状面前缘与C2~C3椎体前缘矢状面切线的夹角、C3椎体前后径、C3椎体横径、C3椎体前缘高度、C3椎体后缘高度、C3前下唇的高度、C2/3前部椎间盘厚度、C2/3中部椎间盘厚度、C2/3后部椎间盘厚度、C3椎体正中矢状位前缘高点与后缘低点连线与C3椎体上终板面的夹角、C3上终板面与C2~C3椎体前缘矢状面切线的夹角、齿状突理想钉道与C2~C3椎体前缘矢状面切线的夹角.并进行统计学分析,为齿状突螺钉钢板内固定系统的设计提供相关解剖参数范围,在此基础上设计与制作齿状突螺钉钢板内固定系统,并将其在Mimics软件上和尸体标本上进行模拟手术.在Mimics软件上模拟齿状突螺钉钢板内固定系统置入后,通过Mimics软件上的透明功能观察螺钉通道在C2和C3中的位置是否合理,尸体模拟手术后通过对标本行CT扫描和三维重建,观察钉道是否准确.结果:根据上述C2、C3及C2/3椎间盘的相关解剖参数测量结果设计、采用医用钛合金材质(Ti-6A 1-4V)制作的齿状突螺钉钢板内固定系统,主要由螺钉固定板、C2/3椎间融合器和相关配件组成,其中配件包括齿状突固定部件、椎体锚定部件和锁定部件.齿状突螺钉钢板内固定系统在Mimics软件上和尸体标本上模拟手术置入后,通过透明功能和CT检查显示钉道位置合理.结论:自行研制的齿状突螺钉钢板内固定系统的置入在解剖学上具有可行性.

    作者:胡勇;董伟鑫;袁振山;孙肖阳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颈椎间盘置换与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治疗单节段颈椎病中期疗效的Meta分析

    目的:通过和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ACDF)术对比,评价颈椎间盘置换(cervical disc arthroplasty,CDA)治疗单节段颈椎病的中期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2013年10月1日以前PubMed、Medline、Embase、Cochrane图书馆、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和万方数据库中关于CDA与ACDF比较治疗单节段颈椎病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RCT)且随访时间≥4年的文献,纳入文献的方法学质量采用改良Jadad量表评价,提取各研究中的术后末次随访时颈部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SF-36评分、颈痛和上肢痛VAS评分、神经功能改善率、手术节段活动度、手术节段和邻近节段再手术率、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并将这些研究的数据通过Review Manager 5.2软件进行Meta分析与综合.结果:共纳入7篇文献、1622例患者,随访时间4~5年,CDA组826例,ACDF组796例.7篇纳入文献的方法学质量评分为4~6分,其中4分2篇,5分3篇,6分2篇.Meta分析结果显示:CDA与ACDF比较,术后中期(术后4~5年)的神经功能改善率[相对危险度(RR)=1.04,95%CI(1.00,1.09),P=0.07]、颈痛VAS评分[标准化均数差(SMD)=-0.12,95%CI(-0.27,0.04),P=0.13]和总并发症发生率[RR=1.06,95%CI(0.57,1.96),P=0.8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ACDF比较,CDA术后中期SF-36评分较优[SMD=0.24,95%CI (0.08,0.39),P=0.003]、手术节段活动度较大[SMD=7.38,95%CI (5.87,8.89),P<0.00001]、NDI较低[SMD=-0.26,95%CI(-0.40,-0.13),P=0.0002]、上肢痛VAS评分较低[SMD=-0.17,95%CI(-0.33,0.02),P=0.03]、手术节段再手术率较低[(RR=0.48,95%CI(0.31,0.75),P=0.001]、邻近节段再手术率较低[RR=0.60,95%CI(0.37,0.98),P=-0.04].结论:CDA治疗单节段颈椎病的中期疗效优于ACDF.

    作者:陈波;金格勒;杨毅;王鹏;刘云涛;潘奇林;谢冲;阿忍别克 刊期: 2014年第06期

  • 桥形椎间锁定融合器(ROI-C)在颈椎病前路减压融合术中应用的临床研究

    目的:对比桥形椎间锁定融合器(ROI-C)或cage联合前路钛板固定治疗颈椎病的疗效,分析ROI-C在颈椎病前路手术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2013年11月我科采用桥形锁定椎间融合器或cage联合前路钛板内固定治疗颈椎病患者共104例.其中桥形椎间锁定融合器组(A组)患者46例,共89个节段,作为观察组;应用cage联合前路钛板内固定组(B组)患者58例,共106个节段,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术前均行颈椎正侧位X线片、动力位X线片,CT冠矢状重建,MRI检查,术后3d摄片复查,术后3个月、6个月、1年定期随访,行颈椎正侧位及动力位片复查,选择性复查CT及MRI,观察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吞咽困难、术前术后JOA评分及改善率、VAS评分、颈椎生理曲度(Cobb角)、椎间高度、融合情况、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等指标方面有无差异.结果:术后随访3~26个月,平均18个月.A组手术时间(一个节段73.2±8.1min,两个节段127.4±13.4min,三个节段152.7±19.4min)及术中出血量(1个节段62.3±20.2ml,2个节段83.2±32.4ml,3个节段110.5±54.3ml)均明显低于B组(手术时间:一个节段84.3±7.2min,两个节段147.6±13.1min,三个节段184.1±21.3min;术中出血量:1个节段100.2±22.1ml,2个节段128.3±35.3ml,3个节段190.6±57.2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前、术后JOA评分分别为9.49±0.83分和12.45±1.00分,B组分别为9.21±1.00分和12.04±0.89分,两组术后JOA评分较术前均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前、术后VAS评分分别为2.94±0.56分和1.24±0.44分,B组分别为2.88±0.54分和1.26±0.43分,两组术后VAS评分较术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术前及术后JOA评分及改善率、VAS评分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A组术前、术后Cobb角分别为20.35°±7.12°和26.82°±6.13°,B组分别为18.34°±7.32°和25.32°±8.91°,两组术后颈椎生理曲度较术前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丽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术前、术后病变椎间隙高度分别为5.83±1.02mm和8.47±1.83mm,B组分别为5.54±1.82mm和8.03±2.43mm,两组术后病变椎间隙高度较术前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术后吞咽困难发生率为6.52%,46例患者中仅有3例术后出现轻度吞咽困难,且症状在1个月内逐渐缓解;B组术后吞咽困难发生率为34.48%,58例患者中,轻度吞咽困难13例,中度吞咽困难7例.A组术后吞咽困难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至末次随访时,A组45例融合,融合率为97.8%;B组55例融合,融合率为94.8%;两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未融合病例,至末次随访时临床症状均较术前改善明显,无相关不适.两组患者均无气管、食管损伤及喉返神经损伤等手术并发症发生.结论:颈椎桥形椎间锁定融合器(ROI-C)能有效地恢复颈椎的生理曲度及椎间高度,可以获得满意的融合率,且手术操作相对简便,手术时间较短,术中出血量较少,周围组织损伤较少,术后吞咽困难发生率低等优点,有望替代cage联合钛板固定应用于治疗颈椎病的前路融合手术.

    作者:张宗余;姜为民;李雪峰;汪恒;史金辉;陈洁;杨惠林 刊期: 2014年第06期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主管:中国脊柱脊椎杂志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