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单、双侧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疗效

申勇;刘法敬;张英泽;任虎

关键词:椎体后凸成形术, 骨质疏松, 椎体压缩性骨折, 临床疗效
摘要:目的:探讨经单侧或双侧椎弓根途径行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6月~2008年11月在我院行PKP治疗的97例(140个椎体)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术中经单侧或双侧椎弓根途径进行分组.单侧组均为单侧穿刺骨水泥注射过椎体中线者,共58例85个椎体,男13例,女45例,平均年龄65.3岁,单椎体36例,两椎体17例,三椎体5例.双侧组39例55个椎体,男5例,女34例,平均年龄67.1岁.单椎体24例,两椎体14例,三椎体1例.观察患者手术前后VAS评分变化、椎体平均高度、局部Cobb角改善及近远期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单侧组手术时间45±16min,骨水泥注入量3.1±1.7ml;双侧组手术时间62±27min,骨水泥注人量4.2±2.1ml,两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术后及末次随访时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椎体平均高度及局部Cobb角较术前均有显著恢复(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单侧组骨水泥渗漏及邻近椎体再骨折的发生率为14.12%,双侧组为16.36%.差异亦无显著性(P>0.05).结论:经单侧椎弓根途径穿刺骨水泥过椎体中线注射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可取得双侧穿刺同样满意的临床效果,且具有手术时间短、骨水泥渗漏率低等优点.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相关文献
  • 经皮椎间孔内窥镜下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近期疗效观察

    目的:评价经皮椎间孔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近期临床效果.方法:2009年9月~2010年3月应用经皮椎间孔内窥镜下椎问盘切除术治疗3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男19例,女11例,年龄18~60岁.平均40.8岁:病程3个月~4年,平均9个月.术前患者均表现为腰痛伴单侧下肢放射性疼痛,均为单间隙突出,侧方型突出25例,旁中央型突出5例.均采用局部麻醉下手术.术前、术后不同时间对患者腰、腿痛进行VAS评分;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估腰椎功能改善情况;术后6个月随访时采用Mac-Nab标准评价疗效结果:30例患者均成功实施手术.手术时间55~135min,平均75min,术中出血5~30ml,平均12ml.术后第二天戴腰围下地行走.1例术后患侧膝反射减弱;1例术后腰痛缓解,出院后腿痛加重,均经保守治疗后恢复正常或症状缓解.随访6~12个月,平均9.2个月.腰痛、腿痛VAS由术前的平均6.5分、8.7分下降到术后6个月时的1.9分、1.5分,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ODI由术前平均77.38%下降至术后6个月时的平均19.09%.根据MacNab标准,术后6个月时随访优10例(33.3%),良16例(53.3%),可3例(10%),差1例(3.3%),优良率86.6%.结论:经皮椎间孔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创伤小,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近期疗效较满意.

    作者:闫家智;林欣;潘海涛;王磊;崔维;张西峰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症状性椎体血管瘤

    1984年Galibert等[1]首次经皮穿刺向椎体内注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骨水泥即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noplasty,PVP)治疗1例长期疼痛的C2椎体血管瘤患者,取得了满意的疗效.此后PVP和经皮椎后凸成形术(PKP)在欧洲各国和美国广泛开展,并逐步推广应用于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脊椎骨髓瘤、脊椎转移性肿瘤合并顽固性疼痛的患者[2~4].我科于2007年1月~2010年6月采用 PVP治疗16例症状性椎体血管瘤患者,疗效满意,总结如下.

    作者:汪礼军;胡侦明;郝杰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MRI上腰椎终板信号改变的影响因素分析——性别、体重、劳动量及吸烟与Modic改变的相关性

    目的:探讨腰腿痛患者腰椎MRI上终板Modic改变的分布特点及其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2月~2010年10月收治的210例腰腿痛患者腰椎MRI中Modic改变的发生率及类型,并评估Modic改变与件别、体重、劳动量及吸炯等因素的相关性,结果:47例患者共58个椎间盘邻近椎板存在Modic改变,占入选患者的22.4%.其中男16例;女31例,Modic Ⅰ型、Ⅱ型和Ⅲ型的人数分别为16例、25例、6例,出现Modic改变的节段为L5/SI(28个)、L4/5(17个)、L3/4(9个)、L2/3(4个).在肥胖人群中Modic改变的发生率高于正常体重和超重人群(P<0.05),重体力劳动者的发生率高于一般劳动者(P<0.05).劳动量和体重与ModicⅢ型改变有相关性(P<0.05).与其他分型无明显相关性(P>0.05).吸烟与Modic改变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患者的性别、体重及劳动量等因素与Modic改变的发生具有相关性,生物力学损伤可能在Modic改变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作者:韩超;马信龙;马剑雄;王涛;田鹏;臧加成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成人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脊柱-骨盆矢状位平衡分析

    目的:分析不同类型成人特发性脊柱侧凸(IS)患者的脊柱-骨盆矢状位平衡情况.方法:同顾分析2002年4月~2009年4月收治的83例成人IS患者,男16例,女67例,年龄20~84岁,平均43岁.在全脊柱站立位X线正侧位片(包括双侧髋关节)上测量侧凸Cobb角、胸椎后凸角(TK)、胸腰段后凸角(TU)、腰椎前凸角(LL)、骨盆入射角(P1)、骶骨倾斜角(SS)、骨盆倾斜角(PT)以及C7铅垂线与Sl后上缘的水平距离(SVA).将患者分为胸弯组和腰弯组,比较两组患者的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分析各参数间的相关性及各参数与年龄的相关性.结果:胸弯组共39例.平均年龄40.9岁,主弯角度平均45.8°;腰弯组共44例,平均年龄44.8岁,主弯角度平均39.5°.两组患者的年龄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的TK、TLJ、LL、PI、SS、PT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腰弯组的SVA明显大于胸弯组(P<0.05).在≤40岁患者中,胸弯组和腰弯组患者的脊柱-骨盆矢状位序列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40岁患者中,腰弯组患者SVA和PT大于胸弯组(P<0.05),余参数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胸弯组9例(23.1%)出现脊柱失平衡,其中7例为负向失平衡;腰弯组12例(27.3%)出现脊柱失平衡,其中8例为正向失平衡.两组的LL与TK.SS有相关性,PI与PT、SS有相关性.SVA与LL、SS、PT有相关性,年龄与SVA、PT有相关性.与胸弯组不同,腰弯组患者的PI与LL无相关性,而年龄与LL、SS有相关性,PT与LL、SS有相关性.结论:成人IS中,胸弯和腰弯患者的骨盆形态无差别,骨盆与脊柱的矢状位序列密切相关,年龄与躯干平衡相关.胸弯患者易出现脊柱负向失平衡,而腰弯患者更易出现脊柱正向失平衡.

    作者:李危石;陈仲强;Kirkham B Wood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腰椎后路经椎弓根动态固定系统研究新进展

    腰椎融合术是治疗腰椎间盘源性疼痛、节段性不稳、退变性滑脱等疾患的主要手段,虽然内固定的应用使融合率增加和临床效果改善,但临床满意率低于融合率,还存在融合相邻节段退变加速等并发症[1,2].后路经椎弓根腰椎动态固定技术符合脊柱生理性稳定,限制脊柱过度活动的同时可保留固定节段的活动度,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3].目前后路经椎弓根动态固定装置主要有两大类椎弓根螺钉一韧带系统:Graf韧带系统、Dynesys系统、FASS系统等;半刚性椎弓根螺钉固定系统:ISObar系统、Flex系统、DSS系统等),笔者就其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朱小广;丁亮华;姜世涛;胡新宇;黄智慧;凌为其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单椎体楔形骨折与凹陷型骨折的效果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单椎体楔形骨折和凹陷型骨折的效果.方法:2008年1月~2009年12月对33例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单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采用PKP治疗,其中楔形骨折18例(A组),凹陷型骨折15例(B组),观察术前和术后VAS评分、椎体前缘和中央高度比及局部后凸Cobb角.结果:33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A组1例骨水泥向下位椎间盘渗漏,B组1例骨水泥向上位椎间盘渗漏、1例骨水泥沿穿刺针道渗漏,均未出现临床症状.A组术前、术后VAS分别为8.1±1.0分、2.3±0.6分,B组分别为8.2±0.8分、1.9±0.6分,每组术前术后评分差异有显著性(P<0.001).A组术后椎体前缘高度比和中央高度比均较术前明显增加(P<0.05).后凸Cobb角较术前明显变小(P<0.05);B组术后椎体中央高度比与术前比较明显增加(P<0.05),前缘高度比和后凸Cobb角与术前比较无明硅变化(P>0.05).术后A组椎体前缘高度恢复比为(19.3±11.4)%,与B组的(6.4±6.2)%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A组中央高度恢复比为(15.9±9.3)%,与B组的(15.1±6.7)%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A组术后后凸Cobb角纠正6.7°±2.2°,B组纠正1.4°±1.3°,差异有显著性(P<0.001).随访8~31个月,平均18.3个月,无患椎再骨折和邻近椎体骨折发生.结论:PKP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楔形和凹陷型椎体骨折可以迅速缓解疼痛,有效恢复椎体高度和维持脊柱序列,短期疗效满意.

    作者:陈俊峰;杨惠林;王根林;陈广东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单、双侧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疗效

    目的:探讨经单侧或双侧椎弓根途径行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6月~2008年11月在我院行PKP治疗的97例(140个椎体)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术中经单侧或双侧椎弓根途径进行分组.单侧组均为单侧穿刺骨水泥注射过椎体中线者,共58例85个椎体,男13例,女45例,平均年龄65.3岁,单椎体36例,两椎体17例,三椎体5例.双侧组39例55个椎体,男5例,女34例,平均年龄67.1岁.单椎体24例,两椎体14例,三椎体1例.观察患者手术前后VAS评分变化、椎体平均高度、局部Cobb角改善及近远期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单侧组手术时间45±16min,骨水泥注入量3.1±1.7ml;双侧组手术时间62±27min,骨水泥注人量4.2±2.1ml,两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术后及末次随访时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椎体平均高度及局部Cobb角较术前均有显著恢复(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单侧组骨水泥渗漏及邻近椎体再骨折的发生率为14.12%,双侧组为16.36%.差异亦无显著性(P>0.05).结论:经单侧椎弓根途径穿刺骨水泥过椎体中线注射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可取得双侧穿刺同样满意的临床效果,且具有手术时间短、骨水泥渗漏率低等优点.

    作者:申勇;刘法敬;张英泽;任虎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开放和微创腰椎前路手术

    前路腰椎椎间融合术(ALIF)始于20世纪30年代初,主要治疗腰椎结核和腰椎滑脱症等.采用经腹膜外和腹膜腔两种手术入路,腹膜外入路因对肠道干扰少而减少术后肠道并发症.腰椎轴向生理负荷主要位于前、中柱,ALIF有助于对抗和传递前方压应力,机械支撑符合生理结构,能促进移植骨融合.

    作者:王建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皮层体感诱发电位及经颅电刺激运动诱发电位联合监护在脊柱畸形矫正术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脊柱畸形矫正术中皮层体感诱发电位(CSEP)及经颅电刺激运动诱发电位(TES-MEP)联合监护在脊柱畸形矫正手术中的应用.方法:对我院收治的脊柱畸形患者根据术中监护方法分为两组:A组37例,其中男25例,女12例,年龄13~42岁,平均26.1岁,术中进行CSEP及TES-MEP联合监护:B组29例,其中男10例,女19例,年龄13~20岁,平均15.8岁.单纯采用CSEP监护作为对照组.术中持续观察CSEP及TES-MEP波幅及潜伏期变化,出现波幅下降50%、潜伏期延长10%或刺激强度高于初始刺激强度100V仍未引出者,停止手术并对症处理,术后给予激素治疗结果:A组术中出现CSEP异常者4例(10.8%),TES-MEP异常者19例(60%),术中CSEP及TES-MEP均异常者4例(10.8%).无术中CSEP异常而TES-MEP 正常者2例(陈旧性结核并后凸畸形1例,陈旧性骨折并后凸畸形1例)术中合拢截骨平面时,TES-MEP波形均消失,但仅1例出现CSEP异常,经术中积极处理,至手术结束时波形仍未恢复至术前水平,术后均出现神经功能障碍.余35例患者术后无神经功能损伤(假阴性率0%).B组9例(21%)术中出现CSEP波形异常,其中2例虽经减少矫形角度及激素冲击治疗,术后仍出现双下肢瘫,余术后末出现神经功能障碍.3例术中监护未见异常者,术后出现重度不可逆性脊髓损伤(假阴性率10%).结论:CSEP结合TES-MEP联合监护能较可靠、准确的反映术中脊髓功能状态,可降低监护似阴性率,为手术治疗过程提供参考.

    作者:刘新宇;王芳;原所茂;翟永华;郑燕平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单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与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应用于下腰椎退变性疾病的比较

    目的:比较后路减压椎间融合器植骨后行单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同定与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下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优缺点.方法:2007年6月~2008年12月采用后路减压椎间融合器植骨内固定治疗51例下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均为单节段病变,无严莺不稳.其中26例在瞄准器引导下经皮单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A组),25例采用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B组).两组患者性别比例,年龄、病程、疾病类型、病变部位、疾病严重程度和术前病变节段椎间隙高度无统计学差异,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创伤和临床疗效.结果:两组病例均顺利完成手术,均未输血,术中、术后未出现手术相关并发症.两组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切口引流液量和住院费用比较差异有显著性差异(P<0.05),A组优于B组;所有病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42个月,平均19.5个月,随访过程中两组病例均未出现螺钉松动、移位、断裂等,融合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JOA评分改善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对无严重不稳的单节段退变性腰椎疾病患者两种内固定方法的效果相当.但相对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在瞄准器引导下经皮单侧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切口小、创伤小、操作简单、费用低.

    作者:曾忠友;汤永华;陈国军;严卫峰;吴鹏;张建乔;金才益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极外侧椎间融合术的适应证与并发症

    极外侧椎间融合术(extreme lateral interlbodv fusion,XLIF)也称为直接侧方椎间融合术(direct lateral interbody fusion,DLIF),是从正外侧经腹膜后间隙穿过腰大肌到达椎间隙的一种微创椎问融合技术.2001年,Pimenta首先展示了这一技术;2004年,Darren再次报道了该技术;2006年,Burak进一步完善了这一技术.

    作者:贺石生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不同椎间植骨高度对颈椎稳定性影响的实验研究

    目的:观察下颈椎前路单椎间隙减压后不同高度植骨对颈椎即刻运动稳定性的影响,为临床上选择适宜的植骨高度提供依据.方法:采用6例新鲜成人尸体颈椎标本,取三面皮质骨髂脊植骨块.对完整状态、C5/6节段椎间隙减压术后应用不同高度骨块(基准高度的100%、120%、140%、160%)行椎间植骨5种状态下进行生物力学测试.在生物材料测试机上加载前屈后伸、左右侧屈、左右轴向旋转的三维运动;计算机图像处理软件测量C5/6节段在各状态下的i维运动范围;进行各状态间的多重比较分析.结果:6例标本C5/6椎间隙植骨的基准高度平均为6.86mm.所有骨块植骨成功,但160%基准高度植骨时骨块置入较困难,且1例标本出现了椎间隙前方残余软组织的撕裂.1例标本在基准高度植骨状态测定屈伸过程中出现了植骨块移位,但在测试过程中均无植骨块脱出.统计分析表明,140%和160%基准高度植骨时较基准高度植骨时C5/6节段前屈后伸、左右侧屈活动度明显减小(P<0.05),但两者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160%基准高度植骨时C5/6节段的左右侧屈活动度较完整状态及120%基准高度植骨时明显减少(P<0.05);其余各状态间两两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下颈椎单椎间隙减压后,撑开植骨可增加手术节段的即刻运动稳定性,理想的植骨高度为140%基准高度.

    作者:殷德振;信效堂;杨睿;史玉朋;沈慧勇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脊柱前路微创手术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手术的微创化、功能化和智能化是现代外科技术的标志,也是未来外科技术的发展方向.脊柱微创手术(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 of spine,MISS)是将传统脊柱手术与微创技术结合,以减少手术对患者的创伤,减轻患者术后的疼痛不适,缩短卧床和住院时间,加速患者术后功能的康复,并努力保持脊柱正常解剖结构的完整性,从而达到术后保留脊柱正常生理功能的高目标.然而,脊柱微创手术不仅需要先进仪器设备的辅助与支撑,而且还要求术者具有很高的触觉敏感度、空间辨别能力及能够通过狭窄的工作管道熟练操作的能力.特别是脊柱前方比邻重要的神经、血管和脏器,给脊柱前路微创手术的开展

    作者:周跃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微创腰椎前路椎间融合手术能替代开放手术吗?

    近年来,随着脊柱外科技术和医疗设备的不断更新,脊柱微创技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与普及.目前腰椎前路微创手术开展较为广泛,其中在腰椎前路融合术中应用较多,争议也较多.

    作者:王文军;姚女兆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微创经皮前路腰骶椎间轴向融合术(AxiaLIF)的价值

    腰椎融合术是公认的治疗腰椎不稳、腰椎滑脱症、退变性腰椎侧凸等退变性腰椎疾病的标准手术方式.病变累及L5/S1椎间盘时常需进行L5/S1节段的融合.常用的L5/S1椎间融合方式包括前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AUF)、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PLIF)和经椎间孔腰椎椎体间融合术(TLIF)等.然而,此类腰骶椎融合术需要破坏脊柱的正常结构,对脊柱生理功能干扰较大,尤其行前路融合时,内脏及血管神经损伤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且术后疼痛明显、恢复时间长等,以上问题日益引起广大脊柱外科临床工作者的重视.

    作者:郑召民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CT引导下放射性125Ⅰ粒子置入治疗脊柱转移性肿瘤的价值

    目的:探讨CT引导下放射性125Ⅰ粒子置人治疗脊柱转移性肿瘤的价值.方法:14例无法手术切除或放化疗的脊柱转移性肿瘤患者.均在CT引导下行放射性125Ⅰ粒子置入术.置入术前应用三维治疗计划系统制定粒子置入计划.术中根据CT影像采取不同置入针排列方式种植粒子,粒子间距0.5~1.0cm.根据肿瘤大小及对放射线敏感程度置入粒子数范同26~145颗.粒子活度范围0.50~0.80mCi.术后即刻复查CT观察粒子分布情况.并再次应用三维治疗计划系统进行剂量验证.结果:14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所有病例随访1~75个月,中位随访时间12.0个月.局部有效率50.0%,中位局部控制时间为26.0个月,1年、2年和3年局部控制率分别为62.5%、50.0%和37.5%.中位生存时间11.0个月.1年、2年和3年生存率分别为50.0%、41.7%和20.8%.神经功能保留率和恢复率分别为92.9%(13/14)和71.4%(10/14).镇痛有效率和疼痛完全缓解率分别为78.6%(11/14)和64.3%(9/14).结论:CT引导下放射性125Ⅰ粒子置人治疗脊柱转移性肿瘤安全,并发症少,疗效确切,可作为不宜手术切除或放化疗患者的补充治疗方式.

    作者:柳晨;王俊杰;孟娜;刘晓光;姜亮;马永强;韩嵩博;袁慧书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脊髓损伤大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和皮质酮的影响

    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移植对脊髓损伤(SCI)大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和皮质酮的影响,探讨BMSCs移植治疗SCI的潜在抗慢性应激机制.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48只,随机分为对照组、损伤组和治疗组.每组16只,每组动物再根据取材时间点(造模后21d、35d)平均分为2个亚组.损伤组和治疗组采用改良Allen法建立大鼠T10 SCI模型:对照组仅显露硬膜囊,不损伤脊髓.造模后7d,对照组及治疗组于L4/5间隙蛛网膜下腔注射100μl含1.0×106个BMSCs的Hank's缓冲液混悬液,损伤组注射同体积Hank's缓冲液.术前、造模后7d、21d、35d以BBB评分评估大鼠后肢运动功能,同时记录动物体重.根据分组分别于造模后21d、35d处死动物,取左心室血,以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USA)测定血浆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和血清皮质酮(CORT)含量.结果:造模前三组大鼠、造模后对照组各时间点BBB评分均为21分,造模后7d损伤组BBB评分与治疗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造模后21d和35d治疗组BBB评分均高于损伤组(P<0.05),且两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造模前和造模后7d三组大鼠体重无显著性差异,造模后21d和35d,对照组大鼠体重大于损伤组和治疗组(P<0.05).治疗组与损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造模后21d,损伤组血浆ACTH含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损伤组与治疗组血清皮质酮均低于对照组,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造模后35d,损伤组和治疗组血浆ACTH含量均比21d时下降,治疗组下降有显著性意义(P<0.05),且治疗组明显低于损伤组(P<0.05);损伤组和治疗组血清皮质酮含量均比21d时升高,损伤组升高有显著性意义(P<0.05),且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BMSCs移植可改变SCI大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和皮质酮的分泌,从而缓解其慢性应激状态.

    作者:周军;杨惠林;岑建农;李振江;陈子兴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应用Fabric pod行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

    目的:评估应用fabric pod行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2007年12月~2010年4月应用fabric pod行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患者13例共15个椎体,男2例,女11例;年龄56~81岁,平均72.2岁;T9 1例,T11 2例,T12 5例,L1 5例,L2 2例;椎体后壁骨折2个椎体,其余椎体后壁完整.均无脊髓和神经受损的症状和体征,疼痛节段椎体MRI脂肪抑制序列均为高信号,VAS评分为8.9±1.4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为(86.1±9.7)%,伤椎椎体前缘高度为14.50±1.34mm,伤椎后凸Cobb角度为28.50°±1.85°.随访观察患者的VAS评分、ODI及影像学改变情况.结果:患者均安全耐受手术,手术时间每节段36~58min,平均45min.未出现骨水泥渗漏,无感染、血管栓塞、脊髓或神经损伤等并发症.术后患者疼痛均明显缓解,术后24h VAS为2.1±1.3分,ODI为(30.5±7.6)%,伤椎椎体前缘高度为23.20±1.12mm,伤椎后凸Cobb角度为11.30±1.40°,与术前比较均有差异性差异(P<0.05).随访6~22个月,平均12个月,末次随访时VAS为2.2±1.5分,ODI为(32.7±8.4)%,伤椎椎体前缘高度为22.82±0.85mm,伤椎后凸Cobb角度为12.48°±0.70°,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术后24h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应用fabric pod行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可显著缓解疼痛、有效恢复骨折椎体的高度,避免骨水泥渗漏,近期疗效满意.

    作者:张建党;邹德威;马华松;谭荣;张峥;邵燕翔;刘涛;彭军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颈椎过伸性损伤前路手术的疗效观察

    颈脊髓过伸性损伤在颈椎高能量创伤中较多见,尤其伴有先天性及退变性椎管狭窄的患者.对于颈椎过伸性损伤的治疗,一直存在着是否需要积极手术干预及手术方式的争议.我院2005年11月~2009年10月对17例颈脊髓急性过伸性损伤患者采用前路减压植骨内固定手术治疗,取得了较好效果,报道如下.

    作者:李文军;蓝文珂;奉成梅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完全内窥镜下经椎板间入路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术中转为开放手术的原因分析

    目的:总结分析在完全内窥镜(full endoscopic,FE)下经椎板间入路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术中转为开放手术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8月~2010年8月应用单通道FE经椎板间入路手术治疗的50例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术中转为开放手术的病例,分析其发生原因,并提出相应预防措施.结果:共5例(10%)转为开放手术,其中男3例,女2例,年龄29~44岁,平均36.2岁:病程35~105d,平均58.4d;L5/S1 4例,L4/5 1例,侧方型突出3例,旁中央型突出1例,游离型突出 1例.1例因工作鞘位置不佳造成黄韧带鉴别困难而转为开放;1例大块髓核脱出且病程较长患者术中神经根明显粘连,由于神经根分离与止血困难而改为开放,该例同时合并硬膜损伤;3例因FE术中无法暴露神经根而转为开放,开放手术时见神经根起始点位置低于操作间隙下位椎板,需切除部分侧隐窝骨结构才能显露神经根.开放手术后,3例下肢痛消失,2例减轻.结论:操作通道定位不佳、适虚证选择不当和神经根走行变异是在FE下经椎板间入路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术中转为开放手术的原因,术者丰富的微创经验、合理病例选择与术前腰神经根走向影像学检查可有效预防FE手术转为开放手术.

    作者:王冰;吕国华;刘伟东;李磊 刊期: 2011年第03期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主管:中国脊柱脊椎杂志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