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腰椎终板Modic改变的临床意义

黄靖;李曼;袁慧书

关键词:腰椎终板, 腰椎间盘退行性变, 组织学变化, 节段性不稳, 慢性腰痛, MRI信号, 退变性, 进展综述, 疾病患者, 分型标准, 发病机制, 国内外, 发生率, 椎体, 争议, 系统, 区域, 描述, 关系, 骨质
摘要:1987年de Roos等[1]率先报道在腰椎间盘退变性疾病患者的腰椎MRI中发现邻近终板区域的椎体信号改变.1988年M0dic等[2,3]通过对474例大部分患有慢性腰痛的患者进行研究,正式系统地描述了在退变的腰椎间盘终板及终板下骨质MRI信号改变的类型、分型标准及相应的组织学变化,即Modic改变.尽管Modic改变已经被提出二十余年了,但目前仍存在很多争议,Modic改变的发生率,确切的发病机制,其与腰椎间盘退行性变、腰痛、腰椎节段性不稳的关系尚不明确.笔者对当前国内外关于腰椎终板Modic改变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相关文献
  • 脊柱孤立性浆细胞瘤的诊断与治疗——附20例报告

    目的:探讨脊柱孤立性浆细胞瘤(solitary bone plasmacytoma,SBP)的诊断与治疗效果.方法:1998年1月~2009年9月我院骨科共收治SBP患者20例.其中男性11例,女性9例,平均年龄48.2岁(33~74岁).病灶位于颈椎7例,胸椎10例,腰椎2例,骶骨1例.19例有局部疼痛,13例伴神经功能损害(脊髓损害11例,神经根损害2例).14例行CT引导下病灶穿刺活检,13例(92.9%)病理结果为骨髓瘤.治疗首选放疗,当存在严重或进展迅速的神经损害、脊柱不稳定、诊断不明确、保守治疗无效时,选择手术.4例患者未手术而行放射治疗(放疗),16例行手术治疗(13例辅以放疗,其中2例术前放疗,10例术后即放疗,1例局部复发后再放疗).20例中12例化疗,其中10例进展为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之前即化疗,另外2例进展为MM之后才行化疗.结果:全部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49.3个月(12~113个月).经手术或放疗后局部疼痛均有缓解,其中6例完全缓解.13例有神经损害者,11例手术,存活10例,其中8例Frankel分级由D级改善为E级,2例仍为D级;2例放疗,神经功能1例B级改善至D级,1例仍为D级.首选放疗者6例(包括4例单纯放疗而未手术者和2例放疗无效后手术者),均无局部复发,其中3例病灶重新钙化;2例因骨质破坏无好转,转为手术治疗;另外l例进展为MM死亡.10例术后即放疗者,均无局部复发;而手术后未立即放疗者4例,1例(25%)局部复发.行早期辅助化疗的10例患者中3例(30%)进展为MM,未行早期辅助化疗者10例中4例(40%)进展为MM,结论:CT引导下骨髓穿刺活检是诊断SBP的重要手段;手术与放疗均可达到控制疼痛、缓解脊髓压迫的目的.在未进展为MM之前,辅助化疗的意义仍未明确.

    作者:姜亮;袁伟;刘忠军;刘晓光;韦峰;马庆军;党耕町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以脊柱转移灶症状为首发症状的恶性黑色素瘤1例报告

    黑色素瘤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常发生骨转移,文献[1-3]报道骨转移率为6.9%-9.5%.但临床以骨转移灶症状为首发症状的黑色素瘤罕见,Stewart等[1]报道其古骨转移性黑色素瘤的0-3%.我们收治以脊柱转移灶症状为首发症状的恶性黑色素瘤1例,报道如下.

    作者:刘刚;劳山;陈前芬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矫形手术对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肺功能的影响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患者本身存在不同程度的肺功能障碍,其严重程度与侧凸严重程度显著相关.手术治疗可以有效阻止侧凸的进展,从而可防止患者肺功能障碍的进一步恶化,但不同的手术人路及策略对患者术后肺功能的影响存在较大差异.目前对于术后肺功能较之术前是否获得足够改善仍存在一定的争议.

    作者:朱泽章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影响脊柱侧凸患者肺功能的因素

    脊柱侧凸是一种复杂的三维畸形,除了冠状面上的侧凸外,还存在矢状面上的前凸/后凸和横断面上的旋转畸形.特别是胸椎侧凸患者,由于凸侧肋骨向后移位和旋转,使得凸侧胸腔冠状径减小,而凹侧肋骨塌陷,使该侧胸腔矢状径变小,终导致胸腔容积减小,压迫肺实质,限制气道的通畅及肺组织扩张,从而影响肺通气功能.

    作者:沈建雄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胸腰椎后外侧钉棒系统前后一体固定技术治疗胸腰椎疾病的近期疗效

    目的:探讨自行设计的后外侧钉棒系统前后一体固定技术治疗胸腰椎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2009年12月~2010年5月期间,应用后外侧钉棒系统前后一体固定技术治疗胸腰椎椎体病变患者12例(椎体爆裂性骨折5例,陈旧性骨折3例,结核2例,肿瘤2例);其中9例伴有胸腰椎后凸畸形,术前Cobb角12°~22°,平均15.9°±3.6°;8例伴有神经功能损害.通过观察局部疼痛(VAS评分)缓解程度、脊柱后凸畸形(Cobb角)的矫正、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恢复及并发症等情况对疗效进行评价.结果:本组患者全部获得平均6.8个月(4~10个月)的随访,所有患者术后局部疼痛缓解,术后VAS评分3.8±1.0分,较术前(7.8±0.9分)明显改善(P<0.01).脊柱后凸畸形得到不同程度的矫正,术后脊柱后凸Cobb角0.9°±2.9°,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伴有神经功能损害者,末次随访时除1例神经功能无改善外,其余患者均有1级或1级以上的恢复.随访期内无内固定松动及断裂等现象.结论:胸腰椎后外侧钉棒系统前后一体固定技术治疗胸腰椎疾病可取得较好的近期临床疗效.

    作者:汪建良;许科峰;于晓华;郭峰;卢绪;刘卫峰;陈浩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休门氏病矫形术后交界性后凸的危险因素及预防进展

    休门氏病(Scheuermannn's disease)又称休门氏后凸畸形,是由于椎体楔形变导致的脊柱后凸畸形,也是青少年结构性胸椎/胸腰椎后凸畸形常见的病因[1].多在10岁左右发病,男性多于女性,随着青春期生长发育的加快而逐渐出现典型的临床表现[2-6],常由于老师、家长的忽视或认识不足而延误治疗.

    作者:刘学光;邱勇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退变性腰椎间盘突出术后疗效与术前心理因素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抑郁和焦虑与退变性腰椎间盘突出患者术后疼痛程度的相关性,及其对术后疗效的评估作用.方法:选择2008年3月~2010年3月在昆明医学院附属延安医院骨科行手术治疗的40例腰椎间盘突出患者.术前所有患者完成日本骨科学会(JOA)腰痛评分、视觉疼痛自我评定(VAS)、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项评分以及汉密尔顿焦虑量表14项评分.按照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7分为界)将患者分为抑郁组与非抑郁组,按照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分(6分为界)将患者分为焦虑组与非焦虑组.术后3个月随访JOA及VAS评分.比较抑郁组与非抑郁组、焦虑组与非焦虑组的术后疼痛缓解程度的相关性.结果:抑郁组与非抑郁组、焦虑组与非焦虑组的患者术后JOA评分分别为3.2±0.3、9.1±1.8、3.3±0.3、9.2±1.9,VAS评分分别为1.25±0.53、2.53±0.40、1.23±0.55、2.48±0.38,抑郁组及焦虑组疼痛缓解率差(P<0.01).结论:术前以抑郁和焦虑为主的负性情绪将加重腰椎间盘突出患者术后疼痛,而术前进行心理因素评分有助于预后评估.

    作者:王大兴;解京明;邓虹;刘路平;张颖;王迎松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角棒与圆棒在椎弓根螺钉固定系统中抗旋转能力的生物力学比较

    目的:比较角棒与圆棒在Legacy、USSⅡ、RF单轴向椎弓根螺钉同定系统中的抗旋转性能.方法:将Legacy、USSⅡ、RF单轴向椎弓根螺钉分别与原装圆棒或自行设计的角棒组合,分为6个实验组:(1)Legacy螺钉和Legacy圆棒组(A组);(2)Legacy螺钉和角棒组(B组);(3)USSⅡ螺钉和USSⅡ圆棒组(C组);(4)USSⅡ螺钉和角棒组(D组);(5)RF螺钉与RF圆棒组(E组);(6)RF螺钉和角棒组(F组).每组7套,其中1套行预试验.分别以固定的扭矩标准锁紧单枚椎弓根螺钉与圆棒或角棒,在MTS 858试验机上测量旋转滑动扭矩.结果:A、B组的旋转滑动扭矩分别为12.3±1.9Nm和16.9±2.1Nm;C、D组的旋转滑动扭矩分别为3.9±0.8Nm和4.6±0.7Nm;F、F组的旋转滑动扭矩分别为6.7±0.4Nm和17.6±0.7Nm.Legacy螺钉与RF螺钉配角棒组的旋转滑动扭矩高于配圆棒组(P<0.05),USSII螺钉配两种棒的旋转滑动力矩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角棒能显著提高Legacy和RF椎弓根螺固定系统的抗旋转能力.

    作者:黄紫房;杨军林;朱青安;邹学农;苏培强;谢超凡;林翔;赵卫东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肺功能障碍与脊柱侧凸

    脊柱侧凸畸形对肺功能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由于胸腔骨性结构的改变,使胸腔容积缩小,肺实质受到压迫,气道也常弯曲受压.另外,胸腔骨性结构的改变常导致呼吸肌发育较差,收缩力减弱,膈肌活动幅度减小,导致通气功能的机械力学改变.这些病理改变均可导致脊柱侧凸患者的通气障碍.对于早发性脊柱侧凸患者,脊柱畸形甚至可影响患者的肺脏发育,引起肺换气障碍.

    作者:张永刚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重视脊柱侧凸矫形围手术期肺功能监测和肺功能损害预防

    脊柱侧凸患者在畸形达到一定程度时,往往会合并呼吸功能的损害.众多研究表明,脊柱侧凸尤其是胸椎的畸形越严重,出现肺功能损害的几率越大,损害的程度也越大.重度脊柱侧凸导致呼吸功能衰竭的情况并非罕见.

    作者:海涌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多裂肌间隙入路微创手术治疗腰椎滑脱症

    目的:探讨经多裂肌间隙入路,微创下椎弓根螺钉固定,椎间植骨融合治疗腰椎滑脱症的临床效果.方法:2006年3月~2009年9月收治95例腰椎滑脱症患者,采用经多裂肌间隙入路微创下行腰椎间植骨融合椎弓根钉内固定术,观察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等情况,影像学观察滑脱角、椎间隙高度、Taillard指数及融合率,采用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s,VAS)及JOA评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手术切口长2.8~3.5cm.平均3.2cm,手术时间80~210min,平均115min,术中出血量120~700ml,平均170ml,术后随访12~42个月,平均25个月,5例出现并发症,其中硬脊膜撕裂1例,术中予以修补,无脑脊液漏;术后足下垂1例,给予神经营养药物,3个月后恢复;下肢疼痛2例,给予非甾体类镇痛药物后症状缓解;切口周围皮肤坏死1例,二期缝合后愈合.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5.2%.末次随访矢状面X线片示滑脱角从术前平均6.02°±1.91°减至1.22°±0.70°,椎间隙高度从术前平均(5.06±1.61)mm增至(10.78±0.90)mm,Tailsard指数从术前平均26.17±8.50降至8.34±2.35,融合率93.7%.末次随访时VAS腿痛评分从术前平均(7.69±1.61)分降至(2.34±1.60)分,VAS腰痛评分从术前平均(7.15±1.76)分降至(2.15±1.77)分,JOA评分从术前平均(10.09±3.18)分增至(23.14±2.81)分.结论:经多裂肌间隙入路微创治疗腰椎滑脱症对腰椎后部结构破坏小,腰椎滑脱复位及椎间隙高度恢复满意,并发症低、疗效确切,是治疗腰椎滑脱症的理想入路之一.

    作者:黎庆初;胡辉林;刘宝戈;闫慧博;金大地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经皮椎体强化术后新发椎体压缩骨折的发生率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强化术后新发椎体压缩骨折的发生率及其相关因素.方法:2007年7月1日~2009年6月30日因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行椎体强化术治疗150例患者.其中128例患者未出现新发骨折,为A组;另外22例患者出现新发骨折,为B组.观察指标包括患者年龄、性别、骨密度、术前已存在的骨折椎体个数、椎体强化术治疗的椎体个数、已有骨折的部位、骨折椎体的严重程度、平均骨水泥注入量、椎体强化术的方式(PVP或PKP)、骨水泥渗漏、新发骨折的部位、新发骨折间期.结果:全部150例患者经至少12个月的随访,出现新发骨折的患者其术前存在的平均骨折椎体个数及平均强化的椎体个数较多(P<0.05).而年龄、性别、骨密度、骨折椎体的严重程度、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渗漏在A组和B组患者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行PVP治疗的患者新发骨折的发生率高于行PKP治疗的患者(P<0.05).结论:术前存在的椎体骨折个数及平均强化椎体个数是术后新发骨折的危险因素.与PVP相比,PKP术后新发骨折的发生率较低.

    作者:晋大祥;谢炜星;梁德;江晓兵;庄洪;张顺聪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颅底凹陷症的分型及其意义

    目的:探讨颅底凹陷症的分型方法,为其手术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方法:2007年3月~2010年3月我院收治颅底凹陷症患者70例,均行颅骨正侧位X线片及包含颅底部的颈椎CT和头颈部MRI检查,根据有无寰枢椎脱位或寰枕脱位将其分为稳定型和不稳定型,统计各型合并寰枕融合畸形、Chiari畸形、枢椎上关节面倾斜及脊髓空洞的例数,测量枕骨斜坡角、齿状突顶点到Chamberlain线的垂直距离和齿状突顶点到枕骨大孔连线的垂直距离,观察脊髓受压情况,记录手术方法.结果:20例为稳定型颅底凹陷症,其中合并Chaiari畸形18例(90%),合并脊髓空洞15例(75%);50例为不稳定型,其中合并Chiai畸形2例(4%),寰枕融合46例(92%),枢椎上关节面倾斜37例(74%),脊髓空洞43例(86%).稳定型枕骨斜坡角为168°±5°,不稳定型为133°±11°,无统计学差异(P<0.05);稳定型齿状突顶点与枕骨大孔线的垂直距离为0.5±0.3mm,不稳定型为-6.9±2.9mm,有统计学差异(P<0.05);稳定型齿状突顶点与Chamberlain线垂直距离为-4.8±4.2mm,不稳定型为-5.6±3.7mm,无统计学差异(P>0.05).20例稳定型患者中,脊髓前方受压2例、后方受压11例、前后方均受压7例,均采用后颅窝减压手术治疗;50例不稳定型患者中,脊髓前方受压44例、前后方均受压6例,均采用经口咽前路复位钢板内固定手术治疗.结论:根据有无寰枢椎脱位或寰枕脱位可以将颅底凹陷症分为稳定型和不稳定型,这一分型方法对于正确认识两种不同类型颅底凹陷症的解剖学和临床特点,从而采取合理的手术方法进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王建华;尹庆水;夏虹;艾福志;吴增晖;马向阳;章凯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退变性腰椎侧凸椎体终板Modic改变的分布情况及其影响因素

    目的:观察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终板Modic改变的分布情况,分析其相关影响因素及与腰痛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2000年3月~2009年3月我院收治的126例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的影像学资料,采用VAS对患者腰痛程度进行评估.观察患者终板Modic改变的发生率、类型及分布特点;比较存在Modic改变与不存在Modic改变患者的VAS评分;分析Modic改变与椎间盘退变、终板倾斜度、腰椎侧凸角及体重指数间的相关性.结果:126例患者756个腰椎间盘中,69例(54.8%)124(18.2%)个椎间盘邻近终板存在Modic改变.存在Modic改变患者VAS评分5.5±2.0,不存在Modic改变患者VAS评分3.0±1.5,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Modic分型:Ⅰ型有15例患者(11.9%)19个椎间盘退变(2.5%),Ⅱ型48例(38.1%)97个椎间盘退变(12.8%),Ⅲ型6例(4.8%)8个椎间盘退变(1.1%).退变终板节段:L5/S1椎间盘32个(25.8%).L4/5椎间盘26个(21.0%),L3/4椎间盘9个(7.3%),L2/3椎间盘47个(37.9%),L1/2椎间盘6个(4.8%),T12/L1椎间盘4个(3.2%).Modic改变发生于终板凹侧99(13.1%)个,发生于终板凸侧25(3.3%)个;凹侧与凸侧发生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Modic改变与椎间盘退变、终板倾斜度、腰椎侧凸角及体重指数存在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Modic改变与椎间盘退变、终板倾斜度、腰椎侧凸角及体重指数之间存在相关关系;Modic改变以Ⅱ型多见,多发生于终板的凹侧,以L2/3、L5/S1和L4/5节段多发.

    作者:吴海龙;丁文元;申勇;张为;刘西斌;郭金库;曹来震;梁昌凡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脊柱侧凸导致肺功能障碍的机制

    正常呼吸功能的维持需具备正常的胸腔肺脏容积以及维持胸腔容积变化的膈肌和肋间肌的舒缩活动.脊柱侧凸常引起胸廓畸形、容积下降,侧凸两侧肋间肌不平衡,膈肌运动受限,限制肺扩张,阻碍呼吸运动,从而影响肺通气功能.

    作者:许建中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腰椎终板Modic改变的临床意义

    1987年de Roos等[1]率先报道在腰椎间盘退变性疾病患者的腰椎MRI中发现邻近终板区域的椎体信号改变.1988年M0dic等[2,3]通过对474例大部分患有慢性腰痛的患者进行研究,正式系统地描述了在退变的腰椎间盘终板及终板下骨质MRI信号改变的类型、分型标准及相应的组织学变化,即Modic改变.尽管Modic改变已经被提出二十余年了,但目前仍存在很多争议,Modic改变的发生率,确切的发病机制,其与腰椎间盘退行性变、腰痛、腰椎节段性不稳的关系尚不明确.笔者对当前国内外关于腰椎终板Modic改变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黄靖;李曼;袁慧书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腰椎后路椎间盘摘除术并发腹侧大血管损伤1例报道

    腹部血管损伤是后路椎间盘摘除手术的一个严重并发症,早在1945年由Linton和White报道[1].其发生率较低,有报道为0.016%[2].一旦出现会导致大失血、循环衰竭而威及生命,死亡率高达50%[3].因此尽早诊断和治疗十分关键.我院2000年11月-2010年10月收治的1200余例腰椎后路椎间盘摘除手术患者中有1例出现腹部大血管损伤,报告如下.

    作者:罗平;漆建鑫;陈学明;杨帆;王科;邓建平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关节突关节角度与退行性腰椎滑脱的关系

    目的:探讨关节突关节角度与退行性腰椎滑脱(DLS)的关系.方法:选取2008年7月~2010年6月我院收治的60例单纯退行性L4/5节段前滑脱患者为DIS组,年龄55.6±8.8岁,排除腰椎骨折及峡部不连者;对照组为57例同期无滑脱及腰腿痛的其他疾病患者,年龄53.7±9.4岁.两组均行腰椎CT检查,在CT定位像上测量DLS组患者L4/5节段滑移距离及下位椎体矢状径,计算腰椎滑脱程度(Taillard指数);在CT图像上测量两组L3/4、L4/5及L5/S1节段关节突关节角并进行比较分析;骨窗条件下观察DLS组L4/5关节突关节退变程度,按Fujiwara标准进行分级,并按不同退变等级分3组比较滑脱程度;对DLS组L4/5的关节突关节角与滑脱程度进行直线相关性分析.结果:DLS组L4/5均为Ⅰ度滑脱,Taillard指数为0.1679±0.0365.DLS组L4/5关节突关节角为33.1°±12.2°,小于对照组的49.5°±11.4°,差异有显著性(P<0.001);DLS组与对照组L3/4关节突关节角分别为36.1°±9.1°与38.6°±8.0°,无显著性差异(P>0.05);DIS组与对照组L5/S1关节突关节角分别为48.5°±13.0°与51.9°±13.0°,无显著性差异(P>0.05).DLS组L4/5滑脱Taillard指数与其关节突关节角度无相关性(r=0.065,P>0.05).DLS组患者L4/5关节突关节退变程度为Ⅱ度4例,Ⅲ度23例,Ⅳ度33例,其滑脱Taillard指数分别为0.1837±0.0418、0.1723±0.0370和0.1589±0.0343,各组间滑脱程度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DLS患者滑脱节段的关节突关节角明显小于非滑脱患者的相应节段,但关节突关节角度与DLS的关系尚不明确.

    作者:荆慧田;冯世庆;班德翔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大鼠脊髓损伤后骨形态发生蛋白2表达变化的规律及意义

    目的:观察大鼠脊髓损伤后损伤脊髓组织中骨形态发生蛋白2(BMF2)表达变化的时间及空间分布规律,探讨抑制BMP2增加的佳时间及部位.方法:成年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5组:假手术组,损伤后ld组、3d组、7d组、14d组,每组8只.将大鼠麻醉后以T10棘突为中心,打开椎板,暴露脊髓,各损伤组使用NYU impactor 打击器制作大鼠脊髓损伤模型,假手术组不做打击处理.分别于造模前后对各组大鼠进行运动功能BBB评分,于预定时间点处死动物,取损伤段(假手术组取相应节段)脊髓组织行HE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观察脊髓组织学改变并进行阳性细胞计数,采用方差分析进行组间比较.结果:造模前各组大鼠的BBB评分均为21分;造模后假手术组大鼠BBB评分高于各损伤组,且差异有显著性(P<0.01),各损伤组之间两两比较评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HE染色假手术组大鼠脊髓组织结构清晰,层次规整,条理性强,灰质中可见较多的神经元,白质中可见大量纤维性星形胶质细胞;损伤组大鼠损伤处脊髓组织结构紊乱,层次感消失,可见弥散的血细胞,早期增多较晚期明显,脊髓灰质与白质中都可见因大量组织细胞溶解而遗留的组织空洞.各组脊髓灰、白质中均有BMP2表达,假手术组灰质中平均阳性细胞数为1.53±0.38个/HP,白质中为0.77±0.14个/HP;损伤后1d组灰质中为13.70±4.81个/HP,白质中为7.23±3.14个/HP;损伤后3d组灰质中为9.37±3.61个/HP.白质中为5.63±2.23个/HP;损伤后7d组灰质中为6.17±1.81个/HP.白质中为4.17±1.24个/HP;损伤后14d组灰质中为4.36±1.60个/HP,白质中为1.87+1.13个/HP;损伤各组BMP2平均阳性细胞数与假手术组相比较均有明显差异(P<0.01),各组灰质区BMP2平均阳性细胞数的增加均较自质区更为显著(P<0.01).结论:脊髓损伤后损伤脊髓组织中BMP2的表达增加,损伤后1d高,主要集中在损伤区灰质区.针对BMP2进行特异性抑制好在损伤后第一天的脊髓灰质区实施.

    作者:马敏杰;贺西京;王国毓;臧全金;李锋涛;刘宇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青少年Ⅰ型神经纤维瘤病性脊柱侧凸患者的骨密度

    目的:观察青少年Ⅰ型神经纤维瘤病(neurofibromatosis 1,NF1)性脊柱侧凸患者的骨密度(BMD)情况,探讨BMD与其脊柱侧凸类型和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2008年3月~2010年4月收治青少年NF1伴胸椎脊柱侧凸患者23例,按照脊椎有无特征性异常改变分为营养不良性脊柱侧凸组(A组)和非营养不良性脊柱侧凸组(B组),其中A组患者14例,男9例,女5例,年龄10~18岁,平均13.4岁,侧凸Cobb角60°~132°,平均84.1°;B组9例,男5例,女4例,年龄11~16岁,平均13.2岁,侧凸Cobb角40°~87°,平均71.4°,以同年龄非脊柱畸形志愿者24例为对照组(C组),男16例,女8例,年龄10~17岁,平均14.7岁.所有研究对象均采用双能X线吸收仪测量非优势侧的股骨近端(大转子、股骨颈和Ward's三角)和腰椎(L2~L4)的BMD.将3组受试者的测量结果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并在A组和B组内对BMD与Cobb角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3组受试者年龄、性别构成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与B组Cobb角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腰椎及非优势侧股骨近端的BMD与B组相应部位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A、B两组患者上述各部位的8MD均明显低于C组相应部位(P<0.05),腰椎BMD降低比股骨近端明显.A、B组各部位BMD与Cobb角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青少年NF1伴营养不良性脊柱侧凸与非营养不良性脊柱侧凸患者均存在骨量下降,但BMD与脊椎是否为营养不良性改变以及侧凸严重程度无关.

    作者:袁硕;邱勇;朱锋;王守丰;王斌;俞杨;朱泽章;钱邦平;孙旭 刊期: 2011年第04期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主管:中国脊柱脊椎杂志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