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西正;易国良;王文军;晏怡果;姚女兆;宋林章;林海英;谢冬秀
目的:探讨外固定器整复下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伤椎后壁破损的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05年1月~2010年1月收治椎体后壁破损的骨质疏松性新鲜压缩骨折患者35例(37个椎体),先行脊柱外固定器整复固定,再行经皮椎体成形术.根据影像学检查,计算患者治疗前后椎体高度丢失率、椎管占位率及后凸角,随访观察临床疗效.结果:椎体前缘高度丢失率术前为75.1%±12.9%,术后为7.5%±6.2%,末次随访时为7.5%±6.3%;椎管占位率术前为17.25%±20.44%,术后为4.34%±5.94%,末次随访时为4.38%±5.96%;后凸角术前为23.5°±8.7°,术后为7.4°±4.3°,末次随访时为7.4°±4.4°.椎体高度丢失率、椎管占位率及后凸角术后、末次随访时较术前均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与术后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出现骨水泥渗漏2例,但无明显症状,未见其他并发症.结论:脊柱外固定器整复下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伤椎体后壁破损的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宋西正;易国良;王文军;晏怡果;姚女兆;宋林章;林海英;谢冬秀 刊期: 2011年第08期
目的:评估椎管减压椎弓根动态稳定系统(Dynesys)固定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2008年8月~2009年12月,对24例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患者行椎管减压Dynesys椎弓根动态稳定系统内固定置入术,其中男11例,女13例.年龄35~70岁,平均52.3岁.治疗节段:L4/5 10例,L5/S1 14例.手术采用椎板开窗减压或部分切除,减压后置入Dynesy.系统装置.按照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日本矫形外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评估临床疗效,同时行影像学观察椎间隙高度、手术节段的活动度,手术及相邻节段椎体的退行性改变.结果:平均随访19.1个月(12~28个月).ODI评分术前为30.46±10.33分,末次随访时为10.38±3.41分;VAS评分术前为7.79±1.50分,末次随访时为2.79±1.77分;JOA评分术前为9.63±3.57分,末次随访时为24.33±2.10分,终疗效评价有效率91.67%.L4/5,L5/Sl节段术后Cobb角分别为16.69°±1.68°和15.36°±1.85°均较术前减少,腰椎曲度改善.L4/5节段椎体的活动度(ROM)术前、术后6个月、术后1年及未次随访分别为7.53°±12.19°、3.85°±1.25°、3.85°±1.20°和3.84°±1.43°,L5/S1节段的ROM分别为7.20°±2.34°,3.39°±1.30°、3.31°±1.40°和3.36°±1.58°L4/5腹侧椎间隙高度术前为13.03±1.86mm,末次随访为15.31±1.35mm;背侧椎间隙高度术前为7.49±1.46mm,末次随访时为8.98±1.17mm; L5/S1腹侧椎间隙高度术前为12.19±1.69mm,末次随访时为14.34±1.91 mm;背侧椎间隙高度术前为7.41±1.34mm,末次随访时为8.48±1.07mm.无论L4/5或L5/S1,末次随访时其椎间隙高度均较术前显著增加(P<0.05).结论:Dynesy,作为一种非融合动态稳定系统,在辅助治疗腰椎管狭窄症中保留了腰椎生理曲度和固定节段的活动性,解剖结构的完整性,增加并维持了椎间隙高度,是辅助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有效方法之一.
作者:丁亮华;何双华;樊友亮;方晓辉;王能;凌为其;黄智慧 刊期: 2011年第08期
目的:比较分析磁共振成像(MRI)与核素骨显像对胸腰椎椎体骨质疏松性骨折诊断的敏感性及特异性.方法:24例(66个节段)胸腰椎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患者,分别行全身核素骨显像和脊柱MRI检查,比较两种方法对椎体发生骨折的显示情况.结果:以受累椎体个数为统计单位,在胸腰椎范围内,共66个椎体确定为责任节段,行椎体后凸成形术;MRI诊断60个节段,核素骨显像诊断58个节段,将两者的诊断个数进行Kappa检验,两者一致性较高,有统计学意义(Kappa=0.72,P=0.000 )结论:在显示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方面,核素骨显像与MRI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可作为诊断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责任节段的有效辅助检查方式.
作者:高化;李锦军;王炳强;李东;杨雍;唐海 刊期: 2011年第08期
近年来,腰椎后方动态稳定技术发展较快,先后出现了以Dynesys、BioFlex为代表的经椎弓根动态稳定系统,以X-Stop、 Coflex 、 Wallis和Diam为代表的棘突间撑开装置(IPD)以及较为新型的关节突关节置换装置.经椎弓根动态稳定系统的代表装置Dynesys自其设计之初即存在较大的争论,众多学者对其螺钉松动等问题有较大的担优.
作者:姜建元 刊期: 2011年第08期
目的:探讨颈脊髓慢性压迫动物模型的建立方法及可行性评估.方法:将9只绵羊分为对照组(A组)、1个月组((B组)和3个月组(C组).经颈前路手术将新型注射压迫系统的致压球囊置入C4/5椎间隙并固定,将注射阀埋于颈后皮下.A组术后不注射碘海醇,B、C组术后每周经皮向注射阀注射O.1ml碘海醇,使球囊缓慢膨胀,对颈脊髓产生慢性压迫.每4周于全麻下行颈椎X线、CT和MRI检查.每次注射造影剂后和检查前后用Tarlov评分法对动物进行行为学评价.终止观察时取压迫节段脊髓进行病理观察及电镜观察超微结构变化.应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评估不同组实验动物行为学的差异,用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各观测参数的相关性.结果:A组各时间点Tarlov评分均为5分.B组及C组每次注射造影剂前后Tarlov评分不变.终止观察时B组实验动物平均椎管侵占率为54.6%,Tarlov评分1只4分.2只5分;C组实验动物平均椎管侵占率67.6%,Tarlov评分1只2分,2只3分.肉眼可见B组受压节段脊髓变扁,C组明显凹陷;病理学检查见B组受压节段脊髓前角内神经元数量减少,胞体周围间隙增大.尼氏体减少,白质轻度脱髓鞘,部分轴突空泡变性;C组自质出现片状脱髓鞘区和空泡变性,灰质内多量神经元变性,可见核固缩、尼氏体减少或消失.电镜下B组神经元胞质内粗面内质网轻度扩张,部分线粒体肿胀.轴突空泡变性,形态不规则,髓鞘松解,部分轴突髓鞘脱失;C组神经元可见胞膜崩解,核固缩,粗面内质网明显扩张,核糖体脱失,线粒体广泛空泡变性.髓鞘崩解,轴突肿胀,基质致密,部分轴突消失.A组未见异常组织学改变结论:术后实验动物行为学、影像学和组织学检查符合慢性压迫性颈脊髓病特点,新型注射压迫系统可以辅助建立稳定、可靠的慢性颈脊髓压迫动物模型.
作者:杨辰;张凤山;姜亮;刘忠军 刊期: 2011年第08期
目的:观察单纯髓核摘除术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远期疗效及影像学改变.方法:1990~1998年我院经单纯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210例,对其中术后10年以上来门诊随访且资料完整的35例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全椎板切除髓核摘除术10例,开窗减压髓核摘除术25例.随访内容包括:询问病史、骨科查体、摄腰椎正侧位及过伸过屈位X线片、行腰椎MRI检查及ODI评分,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随访时5例无腰腿疼痛症状.26例偶有腰痛及下肢酸痛,4例有明显腰腿痛.X线检查手术节段椎间隙变窄22例,占62.9%,手术节段残存活动度5.0°±3.2°,均未显示脊柱不稳定,依据U-CLA标准8例(22.9%)手术节段头侧相邻节段存在退变.MRI检查6例患者原手术节段可见椎间盘突出(占17.1%),其中4例有明显腰腿痛症状;依据改良Pfimnann椎间盘退变分级,头侧椎间盘1~5级27例,6级及以上8例;12例手术节段存在终板信号改变,占34.3%,其中ModicⅠ型4例,Ⅱ型8例.随访时手术节段椎间隙狭窄与无狭窄患者的ODI评分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种术式患者ODI、相邻节段退变发生率和手术节段活动度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单纯髓核摘除术后10年以上手术节段能保留一定活动度,无脊柱不稳发生,但手术椎间隙变窄、相邻节段退变发生率较高,其与腰部功能障碍相关.
作者:陈学明;刘亚东;许崧杰;崔利宾;朱旭;于振山;沈秀芝;关骅 刊期: 2011年第08期
目的:探讨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成形Centerpiece钛板内固定术治疗颈椎管狭窄症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2009年8月~2010年6月采用后路C3~C7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Centerpiece钛板内固定术治疗颈椎管狭窄症患者30例,其中男性23例,女性7例,年龄42~81岁,平均65.2岁.MRI显示3个节段狭窄9例,4个节段狭窄15例,5个节段狭窄6例.以JOA评分(17分法)及其改善率评价术后神经功能改善情况;术后复查颈椎X线、CT及MRI,在术前及术后3d、6个月的颈椎侧位X线片上测量C5节段椎管矢状径,计算椎管扩大率[(术后椎管矢状径-术前椎管矢状径)/(术前椎管矢状径)x 100%],评价椎管扩大和维持情况及门轴侧骨融合情况结果:手术时间为145±20min,术中出血量为215±75ml,术中未出现相关并发症.1例术后第2天出现C5神经根症状,经2周保守治疗疼痛明显缓解,术后2个月时症状完全消失.随访9~20个月,平均14.6个月,术前JOA评分为8.7±0.8分,术后6个月为15.2±1.1分,改善率为(75±18) %.影像学复查示术后3d、6个月时颈椎管扩大满意,脊髓受压完全解除,C5节段椎管矢状径术前为9.2±0.8mm,术后3d,6个月均为15.9±1.2mm,椎管扩大率为(71.8±11.0)%.术后6个月时门轴侧均达骨性愈合,无1例出现关门及神经损害症状加重的情况结论: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成形Centerpiece钛板内固定术是治疗颈椎管狭窄症的一种简便、安全的方法,早期疗效较满意.
作者:汪雷;李涛;宋跃明;刘浩;裴福兴;刘立岷;龚全;孔清泉;曾建成 刊期: 2011年第08期
腰椎退变性疾病的手术治疗一直是脊柱外科充满争论的领域.近年来,棘突间撑开装置在国内外被不同程度地应用于临床,为临床医生提供了一种新的可供选择的外科治疗手段.但随着相关报道的逐渐增加,也产生了不少争论,对有些问题尚未达成共识.
作者:戴力扬 刊期: 2011年第08期
椎间盘退变性疾病是现代社会中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是引走腰痛常见的病因,也是引起劳动丧失的常见病因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刘兰涛;朱瑜洁;黄博;周跃 刊期: 2011年第08期
寰枢椎固定性的旋转脱位的特点[1]是寰枢围绕枢椎的固定性旋转移位,临床表现为颈痛、颈呈知更鸟位、颈部活动受限.该脱位在成八罕见,若误诊或漏诊后果严重[2].
作者:张建党;马华松;谭荣;汪东;衰伟;迟成 刊期: 2011年第08期
减压或/和融合仍然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常用的手术方式,但融合丧失了手术节段的活动度、促进相邻节段的退变等是不争的事实.因此,非融合动态稳定的理念应运而生,其中后路棘突间撑开装置置入因创伤小、操作简单备受青睐.
作者:郑召民 刊期: 2011年第08期
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recurrent lumbar disc herniation,RLDH)是指腰椎间盘切除术后症状缓解至少6个月以上,原手术节段残留的椎间盘组织于手术侧或对侧再次突出引发神经症状.尽管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复发认识较早,但对其复发原因、手术指征、手术治疗原则等至今仍存在争议.
作者:王洪伟;李长青;周跃 刊期: 2011年第08期
目的:探讨在后路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中,经椎弓根伤椎植骨置钉手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07年6月~2009年9月间的胸腰椎单节段骨折患者共75例,30例行经椎弓根伤椎植骨置钉(A组),45例行常规跨伤椎(B组)的后路复位内固定治疗;测量手术前后数字射线摄影(DR)侧位片上的伤椎相邻椎Cobb角、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前高),计算伤椎前高压缩比;测量手术前后CT片上伤椎椎管中矢径和计算椎管侵占率;统计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观察手术并发症甲用Denis疼痛分级评估术后腰痛.结果:伤椎前高压缩比A组术前为59.8%,术后为92.9%; B组术前为57.3%,术后为87.1%.相邻椎Cobb角A组术前为20.2°,术后为8.5°,末次随访时为10.3°;B组术前为22.7°,术后为12.3°,末次随访时为16.7°;椎管侵占率A组术前为37.1%,术后为21.9%; B组术前为34.8%,术后为18.3%; A组平均出血量256m1,手术时间107min,疼痛评估P1 25例,P2 5例,1例脑脊液漏;B组平均出血量236m1,手术时间87min,疼痛评估PI 35例,P2 8例,P3 2例,有1例断钉和2例内固定松动;两组手术时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术后与末次随访时的椎体压缩比和Cobb角两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组内比较A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B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在椎管侵占率、手术出血量和并发症以及疼痛评估上,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在后路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中,经伤椎椎弓根植骨置钉能更好地矫正后凸畸形、重建椎体高度、维持矫正效果和减少内固定的松动断裂等并发症,手术有效且安全.
作者:胡海刚;谭伦;林旭;吴超;刘世伟;罗小中 刊期: 2011年第08期
目的:通过临床应用评价个体化导航模板辅助胸椎椎弓根螺钉置入的准确性和安全性.方法:2008年7月~2009年9月.对11例需要行胸椎椎弓根螺钉置入手术的患者(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7例,先天性脊柱侧凸2例,胸椎结核后凸畸形1例.多发性胸椎骨折1例)术前根据CT三维重建图像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及快速成型技术设计制作46个胸椎个体化导航模板,术中应用个体化导航模板辅助在T2~T12置入椎弓根螺钉92枚,术后CT扫描评价螺钉位置,记录有无与螺钉置入相关的并发症.结果:通过个体化导航模板辅助置入的92枚胸椎椎弓根螺钉中.83枚完全在椎弓根内.9枚穿破椎弓根壁(其中椎弓根内侧壁穿破2枚、椎弓根外侧壁穿破7枚),其中5枚螺钉因椎弓根宽度小于4mm (3.0~3.8mm)而采用椎弓根旁固定方法(椎弓根螺钉轻度穿破椎弓根外侧壁经胸肋关节内侧进入椎体),椎弓根壁非故意穿破率为4.3%,置钉准确率为 95.7%,所有穿破椎弓根壁的螺钉的穿出距离均小于2mm,螺钉位置可接受率为100%.无与螺钉置入有关的神经、血管、内脏损伤等并发症的发生.结论:个体化导航模板辅助胸椎椎弓根螺钉置入的置钉准确率高,安全、可行.
作者:陈玉兵;陆声;徐永清 刊期: 2011年第08期
髋-腰综合征(hip spine syndrome,HSS)首先在1983年由Offerski等[1]提出,主要用于描述髋-腰综合征病理椎整个失状位序列的影响.近年来,关于髋-腰综合征病理基础与生物力学机制[2]的研究较多.
作者:高福强;李锋;张克;娄思权;李子剑;峰岸宏行 刊期: 2011年第08期
脊柱融合技术用于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已有数十年历史,融合技术的进步使得融合率不断提高,但这并未带来临床疗效的相应改善,而且脊柱融合后易出现邻近节段退变.为解决这些问题,腰椎动态稳定技术应运而生.
作者:宋跃明 刊期: 2011年第08期
目的:总结腰椎棘突劈开、椎管减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优缺点及手术疗效.方法:2008年4月~2009年4月采用棘突劈开、椎管减压术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28例,男16例,女性12例;年龄40~71岁,平均63.1岁;病程0.3~10年,平均8.5年.单节段6例,双节段18例,3节段4例;L3/4 20例.L4/5 28例,L5/Sl 6例,9例合并腰椎间盘突出.术前单侧下肢麻木、疼痛者22例.双侧6例.步行距离10~1000M,平均315m.术前JOA评分10.3±1.4分,腰痛、下肢痛及下肢麻木VAS分别为4.6±0.7分、7.7±1.0分和6.1±2.3分.术后第3天行血肌酸激酶(CPK)测定.术后定期随访患者症状改善情况和影像学改变.结果:手术时间65~175min,平均11±5.6min,术中失血量50~500m1,平均116±12.5ml,单、双及3节段平均显露时间分别为11.3±2.Omin、20.2±2.6min及26.1±2.1 min.术后第3天CPK为336±16.1u/L.术后3个月随访时,1例劈开棘突因缝合不当未完全愈合,其余患者劈开棘突均一期愈合.随访16~36个月,平均25.3个月,末次随访时JOA评分24.7±3.5分,改善率为(77.0±3.1)%,腰痛、下肢痛及下肢麻木VAS分别为1.6±0.7分、1.1±0.3分及2.5±1.3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未出现腰椎不稳.多裂肌无明显萎缩.结论:棘突劈开椎管减压术能保护双侧多裂肌,有效减少术后腰痛,是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有效方法.
作者:刘新宇;原所茂;田永昊;郑燕平;王磊;李建民 刊期: 2011年第08期
目的:探讨Coflex动态稳定装置在L5/S1退变性疾病中应用的可行性及其临床效果.方法:首先在腰椎CT像上测量100例(男女各50例)骶骨发育正常成人S1棘突的解剖参数和Coflex假体的大小,并进行比较.然后于2007年11月~2010年2月对46例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在椎管减压后棘突间置入Coflex动态稳定装置,按置入节段不同,分为L4/5组和L5/Sl组.L4/5组患者25例,年龄33~73岁,平均50.6岁,随访17~39个月,平均25个月;L5/Sl组21例,年龄34~65岁,平均48.8岁,随访16~38个月,平均24个月.观察术前和末次随访时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VAS疼痛评分,手术节段椎体间背侧高度、腹侧高度和椎间孔高度,手术节段和上相邻节段活动度(ROM)及上相邻节段椎间盘MRI信号Pfirmann分级.结果:男性S1棘突的长、宽、高分别为20.48±5.82mm、14.94±3.56mm、18.78±5.08mm,女性分别为18.81±3.45mm、11.58±2.95mm、17.39±3.72mm;与Coflex假体比较,70例S1棘突能支撑假体,30例S1棘突过短但通过将Coflex假体倒置置入可得到解决.两组患者均成功置入Coflex假体,L5/S1组12例因S1棘突过短而将Coflex假体倒置置入.两组患者术中及术后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末次随访时ODI及VAS评分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5),各时间点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手术节段椎体间腹侧高度、背侧高度及椎间孔高度均较术前明显增高(P<0.05),手术节段ROM均较术前减少(P<0.05),上位相邻节段ROM较术前无明显改变(P>0.05),以上各指标末次随访时的变化程度两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L4/5组5例、L5/S1组1例上相邻节段椎间盘MRI信号分级加重1级.结论:在椎管减压后置入Coflex动态稳定装置治疗L5/S1退变性疾病可行且有效.
作者:周洋;徐华梓;池永龙;吴立军;杨建生;陈一衡 刊期: 2011年第08期
目的:探讨影像学上节段不稳定、椎间盘后缘高信号区(HIZ),Modic改变等的特征性表现与腰椎管狭窄症患者腰痛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2007年1月~2010年1月间我科治疗的、有完整资料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共246例,按照影像学特点和腰痛症状是否存在进行分析,提取节段不稳定、椎间盘后缘高信号区(HE),Modic改变各相关影像学数据,使用流行病学病因研究中的统计分析方法,计算OR值及其可信区间,衡量影像学危险因素与腰痛发生的相关性强度,观察节段性不稳定、HIZ、Modic改变等因素与腰痛的关系.结果:患者平均年龄59.8岁(35~86岁),腰痛者170例,无明确腰痛者76例,腰痛的发生率为69.1%0腰痛患者的VAS评分为3.5~9.0分,平均5.67分.伴HIZ患者80例,其中腰痛66例,腰痛的阳性率为82.5%,x2=9.96,P<0.01,OR值=2.81,95%可信区间1.48~5.34; Modic改变64例,其中腰痛 56例,腰痛阳性率87.5%,x2=13.71,P<0.01,OR值=4.18,95%可信区间:1.96~8.90; Modic分期I期7例,有腰痛6例,腰痛阳性率85.7%; Ⅱ期44例,有腰痛40例,腰痛阳性率90.9%; Ⅲ期13例,有腰痛10例,腰痛阳性率76.9%.伴节段性不稳定88例,有腰痛74例,腰痛阳性率84.1%,X2=14.41,P<0.01,OR值=3.41,95%可信区间:1.81~6.43.HIZ、Modic改变、节段性不稳定与腰痛症状呈高度相关(P<0.05).结论:腰椎节段不稳定、HIZ,Modic改变是腰椎管狭窄患者腰痛产生的危险因素.
作者:李放;张志成;关凯;赵广民;单建林 刊期: 2011年第08期
目的:比较不同代次兔髓核细胞冻存后的生物学特性,找出适合作为种子细胞冻存的兔髓核细胞代次.方法:取3~4月龄新西兰大白兔10只,麻醉后在严格无菌条件下分离胸腰椎间盘(T1/2~L7/S1)髓核细胞,体外传代培养,分别取一、二、三、四、五代细胞冻存2~3个月后复苏,取一代未冻存细胞作为对照组(A组,n=10);一、二、三、四、五代冻存后复苏的细胞作为实验组(分别为B、C、D、E、F组,各组n=10),在相同条件下培养2周,培养第2天时采用台盼蓝染色测定细胞成活率;培养第2d、5d、10d、14d时采用MTT法检测细胞生长活性,采用间苯三酚分光光度法测定蛋白多糖(PG)含量;培养第14d时采用阿利新兰染色法测定糖胺聚糖(GAG)合成总量,用RT-PCR法检测各组细胞Ⅱ型胶原基因的表达情况.检测细胞浓度均为1x10(5)个/ml.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培养第2d时B、C组细胞成活率接近A组(P>0.05);D、E、F三组细胞成活率明显低于A、B、C组(P<0.05).不同时间点各组细胞均有不同程度的增殖,A、B、C、D四组生长趋势较接近.A、B、C三组相同时间点生长活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组与同一时间点A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E组第10d和第14d以及F组各时间点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A、B、C三组各时间点的PG含量及GAG含量高于相应时间点D、E、F组(P<0.05);A、B、C三组的Ⅱ型胶原基因表达量高于D、E组(P<0.05),明显高于F组(P<0.01).结论:不同代次兔髓核细胞冻存后生物学特性不同,第一、二代细胞冻存后能较好保持髓核细胞特性,可作为种子细胞进行低温保存.
作者:徐学振;于占革;杨威;魏伟;李念龙;张东 刊期: 2011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