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洪刚;马信龙
目的:比较3种前路手术人路对胸椎侧凸患者术后1年以上肩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2001年10月至2007年1月在我院行前路手术并有完整临床资料的胸椎侧凸患者共57例,其中行传统开胸手术者19例,男9例,女10例,平均年龄14.3岁;行胸腔镜辅助小切口手术者20例,均为女性,平均年龄14.6岁;行锁孔胸腔镜手术者18例,男1例,女17例,平均年龄15.5岁.采用Constant评分法对患者术后肩关节功能进行评估,以对侧肩关节功能为内参照,评估3种不同前路手术入路患者术侧肩关节功能,比较3组患者术侧肩关节功能评分.结果:3种前路手术人路患者术后至少1年后术侧肩关节功能评分与对侧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3组患者术后至少1年后术侧肩关节功能评分亦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行前入路传统开胸手术、胸腔镜辅助小切口手术和锁孔胸腔镜手术对胸椎侧凸患者术后至少1年后肩关节功能无明显影响.
作者:邱勇;李海波;王斌;俞扬;朱泽章;钱邦平;朱锋 刊期: 2008年第05期
外科手术作为治疗疾病的有效方法虽然早已被广泛认可并接受,但外科医生始终应当清醒地意识到,外科手术,尤其脊柱外科手术,是一种以显著创伤和风险为代价的治疗方法,对多数疾病而言,不应作为首选的治疗方式,在不得已而为之时也应尽力将手术过程中的创伤降至低.从这样的理念出发,微创脊柱外科技术理应受到高度重视.
作者:刘忠军 刊期: 2008年第05期
椎间盘病变是脊柱外科领域的重要内容.近年来,随着脊柱微创外科技术日益受到临床医师的重视,经皮穿刺技术治疗椎间盘病变为腰腿痛患者提供了一种较为简便、安全的选择.
作者:李放 刊期: 2008年第05期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后,除创伤造成的直接损伤外,脊髓局部还将发生一系列继发性病理改变,如血管病变、缺血再灌注、谷氨酸兴奋性中毒、离子稳态失衡、细胞氧化损伤、严重的炎症应答及细胞凋亡等,而且造成的损害超过原发性损伤,终会导致脊髓的进行性变性[1,2].
作者:周传利;陈晓亮;郑修军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由创伤、发育畸形、退行性疾病及骨肿瘤等引发的脊柱疾患需通过脊柱融合术来解决,仅在美国每年实施脊柱融合术就超过20万例.
作者:郭洪刚;马信龙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评价显微镜下手术减压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效果.方法:2006年1月~2006年12月在显微镜下行手术减压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36例,单节段13例,双节段23例.术前及术后8个月时应用ODI(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评分法对患者进行评定,并进行综合满意度评估.结果:均顺利完成手术,单节段手术时间60~180min,平均85min,出血50~130ml,平均73ml;双节段手术时间70~180min,平均95min,出血50~150ml,平均80ml.术中4例患者发生硬膜破裂,予以相应处理后痊愈,术后无神经根损伤、感染及腰椎失稳等并发症发生,所有病例均获得8个月以上随访,术前ODI评分平均78.22±17.62分,术后8个月时平均30.17±15.26分,Wilcoxon秩和榆验手术前后ODI评分差异显著(P<0.05).手术综合满意程度评估,优28例,良5例,可3例,优良率92%.结论:显微镜下手术减压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可以获得良好的疗效.
作者:李兵;胡朝晖;谢湘涛;梁博伟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比较经皮和开放前路螺钉内固定术治疗齿状突骨折的效果,初步评价经皮前路螺钉固定治疗齿状突骨折的临床价值.方法:自2003年3月至2007年6月,共收治22例Ⅱ型和浅Ⅲ型齿状突骨折患者,年龄25~65岁,平均41.9岁.10例经皮前路螺钉固定,12例经开放前路螺钉固定,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结果.结果:经皮固定组平均手术时间41.3min(36~55min),失血3.1ml(0.5~5ml),平均随访7.2个月(4~15个月),9例骨折愈合,1例骨折不愈合患者无症状,无其他并发症发生.开放固定组平均手术时间75.2min(56~110min),失血量35.9ml(20~65ml),平均随访28.9个月(5~47个月),11例骨折愈合,1例未骨性愈合患者无症状,1例术后出现一过性声音嘶哑.结论:经皮前路螺钉固定治疗Ⅱ型和浅Ⅲ型齿状突骨折与开放手术具有相同的疗效,但手术时间更短,创伤更小.
作者:王建;周跃;任先军;初同伟;王卫东;李长青;张正丰 刊期: 2008年第05期
长期以来,以较小的创伤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一直是脊柱外科医师追求的目标.手术器械、生物计算机技术、数码成像技术及纳米材料技术的迅猛发展,为脊柱微创外科技术的发展创造了条件.脊柱微创外科技术正被越来越多的脊柱外科医师所接受,并得到应用和推广.在脊柱微创外科技术迅速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有待我们认真总结和提高.
作者:池永龙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应用等离子消融技术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的中期临床疗效.方法:2002年9月~2007年12月采用等离子消融技术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其中获得3年以上随访者62例,男20例,女42例:年龄22~55岁,平均37.4岁.治疗1个间隙33例,2个间隙24例,3个间隙5例.随访观察治疗效果,采用视觉疼痛等级评分(VAS)观察疼痛的变化;采用改良Stauffer-Coventry评定系统评价术后的日常活动及满意率.结果:所有病例消融治疗均顺利完成.1例发生椎间盘炎,无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随访38~65个月,平均47个月,术前VAS评分平均6.8分,术后1周时平均3.7分,术后6个月时为3.4分,术后12个月时为3.4分,末次随访时4.1分;术后1周时满意率为87%,术后6个月时为84%,术后12个月时为86%.末次随访时为68%,其中单间隙组为81%,多间隙组为42%.结论:在诊断明确的前提下,等离子消融技术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尤其是单间隙病变者,可以获得比较满意的中期临床疗效,是一种微创、简单、安全的治疗方法.
作者:李放;关凯;赵广民;单建林;任大江;张志成;彭诚 刊期: 2008年第05期
上颈椎手术一直是脊柱外科领域的难点和热点.笔者于2001年开始开展了经皮齿状突螺钉内同定手术、经皮前路C1-C2关节螺钉内固定手术、经皮后路C1-C2关节螺钉内固定手术、经皮显微内窥镜下前路C1-C2减压复位内固定融合手术及经皮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同定手术[1~3],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同时也遇到了许多问题,特别是在初期,部分病例出现了围手术期并发症,少数需要再手术处理.
作者:池永龙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观察存壳聚糖(Chitosan)三维支架上诱导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rMSCs)向髓核样细胞分化的情况,探讨应用其制作组织工程髓核的可能性.方法:将体外培养的第3代rMSCs接种于经冷冻干燥法构建的壳聚糖三维支架上,在主要含有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胰岛素+转铁蛋白+亚硒酸钠(ITS)、地塞米松、丙酮酸钠的培养液中培养(实验组),同时设立对照组(非诱导组).在培养7d、14d、21d时取标本行组织学检测,观察三维支架上rMSCs的生长及分化情况,对支架细胞复合物行Ⅱ型胶原免疫组化检测,测定培养液中糖胺聚糖(GAG)含量及Ⅱ型胶原的表达量,计算细胞外基质GAG含量.结果:rMSCs在壳聚糖三维支架上生长状态良好,体外培养7d、14d、21d时,实验组培养液中细胞外基质GAG含量分别为:55.8±4.6、86.7±5.8、83.2±3.41μg/cm2,对照组培养液中细胞外基质GAG含量分别为:34.2±5.6、42.6±4.8、40.8±4.4μg/cm2,两组间相同时间点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Ⅱ型胶原蚩白电泳及Western-blot检测实验组在培养14d与21d时可见到Ⅱ型胶原电泳条带,21d时Ⅱ型胶原蛋白含量多于14d时;对照组未见Ⅱ型胶原表达.结论:rMSCs在壳聚糖三维支架上培养生长良好,在特定的诱导培养液诱导下可以向髓核样细胞分化.
作者:张海龙;傅强;赵鑫;陈元贵;吴大江;侯铁胜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总结经皮寰枢椎螺钉内固定手术的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2001年3月~2006年5月在我科行经皮寰枢椎螺钉内固定手术并获得至少18个月随访的患者87例,其中经皮前路齿状突螺钉内固定手术者43例,经皮前路寰枢椎关节螺钉内固定手术者36例,经皮后路寰枢椎关节螺钉内固定手术者8例,统计并发症类型及发生率.结果:87例患者共出现并发症20例次.(1)螺钉相关并发症17例(19.5%),其中螺钉钉尾留置过长8例,均未出现临床症状,未处理;螺钉误置6例,其中1例行螺钉调整,1例拔除螺钉,另4例无症状者未处理;骨折端再移位2例,1例改行后路融合手术,另1例轻度移位者经支具固定3个月后骨折愈合;1例术后3个月发现螺钉松动脱出但无症状,术后1年寰枢关节融合后拔除螺钉;再手术者共4例(4.6%);(2)螺钉不相关并发症共3例,其中穿刺并发症1例,患者术后第3天出现喉上神经麻痹,经营养神经药物治疗5周后恢复正常;切口表浅感染1例.肺部感染1例,均经抗感染治疗后好转.无其他重要神经和血管损伤.结论:经皮寰枢椎螺钉内固定手术并发症多数较轻微,无需特殊处理,严重及需再手术的并发症比率低.
作者:倪文飞;池永龙;徐华梓;林焱;黄其杉;毛方敏;王向阳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腹腔镜辅助下双侧髂内动脉结扎、骶骨瘤体前方组织分离、后路切除高位骶骨肿瘤的可行性.方法:2002年1月至2005年10月采用腹腔镜辅助下双侧髂内动脉结扎、骶骨肿瘤前方组织分离后行后路瘤体切除治疗高位骶骨肿瘤患者11例,男8例,女3例,年龄23~49岁;骨巨细胞4例,脊索瘤4例,神经鞘瘤3例.6例肿瘤累及到S1椎体,5例累及到S2椎体,瘤体均侵犯骶前组织.结果:所有患者肿瘤均被顺利切除,术中未出现不可控制的出血,出血量500~1900ml,平均800ml;术后第2天患者恢复肠道排气并进食,未出现腹部并发症.9例切除或部分切除骶髂关节的患者进行了腰骶重建,同时行腰椎横突与髂骨间的植骨融合.随访3~25个月,平均11个月,随访期间未出现肿瘤复发,内固定无松动,植骨融合良好.结论:腹腔镜辅助下双侧髂内动脉结扎、瘤体前方组织分离后行后路骶骨肿瘤切除能明显减少手术出血及瘤体切除的难度,腹部手术创伤小,是切除侵犯骶前组织高位骶骨肿瘤的有效手术方式.
作者:初同伟;周跃;刘玉刚;梁平;张绍军;王健;张峡;张年春;李长青;郝勇;潘勇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是近年来兴起的一项微创治疗技术,能达到缓解疼痛和重建骨骼生物机械强度的作用,主要用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椎体肿瘤,目前在临床上已广泛应用.
作者:王东来;冯建刚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后路小切口270°减压重建手术治疗严重胸腰椎三柱损伤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2005年2月至2006年4月采用后正中切口、270°减压、椎体间植骨、伤椎上下椎体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严重胸腰椎:三柱损伤患者共14例,男8例,女6例,年龄26~50岁.T12 3例,L1 7例,L2 3例,L3 1例.Denis分型:爆裂型8例,屈曲分离型4例,骨折脱位型2例;载荷分享评分为8~9分,平均8.6分.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A级4例,B级1例,C级5例,D级3例,E级1例.术后随访伤椎Cobb角的矫正和丢失情况,评估椎管减压范围、植骨块位置及愈合情况,评定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14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切口长度4.8~7.5cm.平均5.6cm;手术时间2.8~5.2h,平均3.8h;1例术中出血达4700ml,其余病例出血量900~1800ml,平均1250ml.术中未出现其他手术相关并发症.术后14例患者X线检查显示后凸角矫正15°~28°,平均21.6°,CT显示椎管减压彻底,钛网植骨位置良好.随访1年以上12例,失访2例.3例Frankel A级患者神经功能无恢复;1例B级患者恢复至C级;5例C级患者中,4例恢复至E级,1例至D级;3例D级患者恢复正常.随访12例患者植骨界面均见骨性融合,未发生内固定器或植骨材料松脱、移位及断裂.结论:经后路小切口270°减压重建手术可以从单一入路同时完成椎管彻底减压、前中柱重建,恢复脊柱三柱稳定,临床疗效满意.
作者:徐华梓;倪文飞;黄其杉;池永龙;王向阳;欧阳元明;林焱;毛方敏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观察等离子髓核成形术对兔退变椎间盘组织内磷脂酶A2(phospholipase A2,PLA2)活性的影响,探讨其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的可能机制.方法:选取纯种新西兰大白兔46只,随机分为模犁组38只,正常组8只,模型组用16号注射针穿刺建立L4/5、L5/6椎间盘退变动物模型.将造模成功的36只兔分为模型治疗组及模型对照组,每组18只,模型治疗组行等离子髓核成形术,对照组不做处理,分别在术后即刻、1周、1个月时处死动物,取L4/5、L5/6椎间盘进行PLA2活性检测,正常组在实验结束时取L4/5、L5/6椎间盘进行PLA2活性检测.结果:正常组椎间盘组织中PLA2的活性为80.68±5.56;模型治疗组消融术后即刻椎间盘组织内PLA2活性为184.98±9.43,术后1周为154.39±7.99,术后1个月为142.64±10.72;模型对照组相应时间点椎间盘组织内PLA2活性分别为194.86±11.80,195.2±13.90,225.98±12.59.模型组各时间点的PLA2活性均较正常组明显升高(P<0.01);模型治疗组各时间点与相应时间点模型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模型治疗组术后1周的PLA2水平较术后即刻明显降低(P<0.01),术后1个月较术后1周仍有降低.结论:等离子髓核成形术可以降低退变椎间盘内磷脂酶A2活性,可能是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的机制之一.
作者:任大江;李放;张志成;关凯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应用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BKP)治疗多发性骨髓瘤(MM)引起的椎体压缩性骨折(VCFs)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05年6月~2006年12月采用经皮BKP治疗MM导致的VCFs患者共12例29个椎体,平均年龄58.2岁.结合体检、X线与MRI检查确定靶椎体,手术节段为T9~L5.手术前、后进行视觉模拟评分(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在侧位X线片上测量手术椎体的高度及后凸Cobb角,术后观察骨水泥渗漏情况.结果:12例患者均安全完成手术,手术时间70~110min,出血量50~120ml.术中注入骨水泥3~7ml/椎,平均4.78ml/椎.随访2.5~23个月,平均9.2个月,共死亡7例,其中术后3个月内死亡2例,3~6个月死亡2例,>6个月死亡3例.VAS评分南术前8.9±1.2分降为术后1d时2.6±0.2分,5例存活≥12个月的患者末次随访时为3.6±0.1分,术后评分均显著低于术前(P<0.05);ODI评分由术前74.5±6.2分降到术后1d时27.4±3.6分.5例存活≥12个月的患者末次随访时为31.2±4.2分,术后评分均显著低于术前(P<0.05).术后椎体前缘及中线高度较术前明显恢复(P<0.05),Cobb角矫正8.32°±2.21°.共有4例4个椎体(13.8%)出现骨水泥渗漏,但术后即刻及随访中均无明显的临床症状.结论:经皮BKP治疗MM引起的椎体压缩性骨折具有良好的止痛与改善后凸畸形效果,明显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郑召民;张奎渤;刘辉;邝冠明;张加芳;杨惠林;李娟;李佛保 刊期: 2008年第05期
目的:评价单侧椎弓根穿刺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2005年5月~2007年7月应用SKY骨扩张器系统行单侧椎弓根穿刺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30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男10例,女20例;年龄58~86岁,平均70.2岁.患者均有腰背部疼痛,共34个椎体骨折,其中单椎体26例,两个椎体4例,骨折部位T8~L3.随访观察患者的疼痛、日常功能以及影像学改变情况.结果:有2例共2个椎体出现骨水泥渗漏,但均未出现临床症状,无其他并发症发生.术后患者腰痛均明显缓解,随访7~28个月,平均12个月,术前VAS评分8.48±0.50分,术后1周时为2.50±0.54分,末次随访时为2.85±0.34分;Oswestry评分术前为58.00±1.93分,术后为31.00±1.88分,末次随访时为35.00±1.51分;椎体前缘高度术前平均为14.70±1.27mm,术后1周时为24.40±0.90mm,末次随访时为21.50±0.37mm;伤椎后凸角度术前平均为30.50°±1.24°,术后1周时为11.00°±1.07°,末次随访时为13.50°±0.49°.各指标术后及末次随访时与术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或P<0.05),而末次随访时与术后1周时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患者均在术后1个月内恢复受伤前的生活.结论:单侧椎弓根穿刺SKY骨扩张器系统椎体后凸成形术可有效恢复骨质疏松性骨折椎体的高度,迅速缓解疼痛,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康南;海涌;鲁世保;关立;苏庆军;杨晋才;孟祥龙;王庆一 刊期: 2008年第05期
骶髂关节结核约占骨关节结核的8%,其临床表现、诊断及其治疗有其特殊性,临床上有很高的漏诊、误诊率,可高达61%和92%[1].
作者:金格勒;阿曼;盛伟斌;王武昌;买尔旦;邓强;哈巴西;崔泳 刊期: 2008年第05期
微创脊柱外科的概念 微创并不等于小切口、小手术.微创手术的意义在于降低医源性损伤,避免大范围正常组织的破坏,减少手术创伤及出血量,缩短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用,减少术后使用镇痛药物以及促进日常活动更早恢复的同时,获得与传统开放手术相同甚至更好的疗效.
作者:吕国华 刊期: 2008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