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对彻底治愈脊柱结核病灶及其相关问题的管见

王自立

关键词:治愈, 脊柱结核, 病灶, 整体治疗, 目标, 课题, 方法, 地理
摘要:彻底治愈病灶是脊柱结核整体治疗的基本要求.如何准确地理解这一问题.采取何种方法尽快完成这一目标是脊柱结核治疗中的重要课题.本文就此问题,谈谈个人粗浅看法,以与同道商榷.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相关文献
  • 老年脊柱结核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点

    目的:探讨老年脊柱结核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点.方法:2005年2月~2007年10月共收治经手术证实的老年脊柱结核患者15例,男12例,女3例.平均年龄65.3岁.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表现及X线片、CT与MRI检查结果.结果:首发症状为进行性腰背痛10例,下肢神经根放射痛3例,胸腹束带感2例;临床症状为腰背部疼痛15例,近期体重减轻8例,明显夜间痛6例,低热、盗汗3例;临床体征为脊柱叩击痛15例,脊柱活动受限10例,脊柱后凸畸形2例,脊髓功能轻度受损1例.15例CT检查显示椎体破坏13例,细小颗粒状死骨形成5例,椎间盘受累3例.伴较小的椎旁软组织肿块11例;对10例X线片及CT检查不能确诊者行MRI检查,显示病变椎体呈骨髓炎性水肿及骨质破坏表现.MRI对椎体破坏、椎间盘受累及椎管受侵的显示优于X线片及CT.结论:老年脊柱结核的临床表现以脊柱局部疼痛为主,全身结核中毒症状轻微,脊柱后凸畸形少见.MRI可清晰显示受损椎体的病变性质,为老年脊柱结核的诊断提供论据.

    作者:甄平;LIU Xingyan;李旭升;樊晓海;田琦;高明暄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胸廓发育不良综合征

    胸廓发育不良综合征(thoracic insufficiency syndrome,TIS)是指因胸廓发育不良而不能支持正常呼吸运动和肺脏生长发育的病症.胸廓畸形常与先天性脊柱畸形同时存在.且直接影响先天性脊柱畸形的手术效果.从前,低龄先天性脊柱侧凸伴胸廓发育异常患者的手术治疗通常是以用或不用内固定骨骼阻滞术为主.而胸廓及肺发育不全的问题往往被忽略.Campbell等于2003年在骨关节外科杂志(JBJS)上首次报道TIS[1],同年在第39届脊柱侧凸研究协会(SRS)年会上详细阐述了TIS和可撑开型人工假体钛肋(vertical expandable prosthetic titanium rib,VEPTR)器械田.

    作者:陈文俊;邱勇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陈旧性腰椎骨折并发硬脊膜钙化2例

    腰椎黄韧带增生钙化在临床上较多见,而腰椎管内硬脊膜钙化十分少见,我院收治2例陈旧性腰椎骨折并发硬脊膜钙化患者,报告如下.

    作者:顾少光;刘志强;崔智超;孙广志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脊柱侧凸矫形术后近端交界性后凸畸形的研究进展

    脊柱侧凸矫形手术的目的是矫正畸形、重建躯干平衡,而这种平衡决不仅仅是冠状面的平衡,从术后的远期效果来看,矢状面平衡的意义重大.而矢状面上以往探讨的焦点多集中在融合区域远端运动节段的功能[1,2].随着第三代后路矫形器械的发展及为了更大程度地保留脊柱的运动节段,越来越多地采取选择性后路节段性融合的手术策略,但术后融合节段近端交界性后凸畸形(proximal iunctional kyphosis,PJK)的发生已引起众多学者的关注[3~8].笔者就PJK的发生率、相关危险冈素、发生机制及对患?的影响等内容进行文献回顾,综述如下.

    作者:王静杰;赵永飞;李明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正确认识脊柱结核病灶清除术

    脊柱结核是全身结核病的局部表现,有效的抗结核药物化疗是治疗脊柱结核的基石或核心,手术只是辅助治疗方式.但是,对于具有手术适应证的患者,积极手术治疗可以有效缩短治疗周期,促进结核病灶愈合,减少伤残,提高生命质量.因此,手术是治疗脊柱结核的重要手段.随着对脊柱节段稳定性认识的深入,以内固定应用为特征的外科术式广泛应用于脊柱结核的治疗,取得了显著的临床效果.目前,在彻底病灶清除的基础上,积极有效地重建脊柱稳定性,已经成为脊柱结核外科治疗的通用术式[1].

    作者:瞿东滨;金大地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寰枢关节前后路侧块螺钉内固定的生物力学比较

    目的:比较寰枢关节前、后路侧块螺钉同定的效果,并测定其双侧、单侧侧块螺钉固定的稳定性,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取5具新鲜冷冻人体颈椎标本C1~C5,用牙托粉和螺钉固定C1和C2~C5,保留C1~C2之间的活动.切断寰椎横韧带和齿状突,造成寰枢关节不稳定,每个标本依次行前路单侧、前路双侧、Malgel单侧、Margel双侧侧块螺钉同定.在生物力学试验机上应用位移控制法测定6种状态下的稳定性,前屈和侧屈的位移定值为1mm,旋转角度为3°.测定完好标本、损伤后及各种内固定下在前屈、双侧侧屈和旋转状态下的刚度.比较其稳定性.结果:所有内固定组的刚度均明显高于损伤组及完好组的刚度,前路双侧侧块螺钉和后路双侧侧块螺钉固定的稳定性无明显差异.前路双侧侧块螺钉同定在前屈、左侧屈、右侧屈、旋转时的稳定性高于前、后路单侧侧块螺钉;前路单侧侧块螺钉与后路单侧侧块螺钉固定的稳定性无明显差异.结论:前、后路双侧侧块螺钉固定效果好,可单独应用于临床;而单侧侧块螺钉稳定性不足,术后需加用外固定.

    作者:鲁世保;池永龙;HAI Yong;徐华梓;毛方敏;黄其衫;王胜;方欣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胸腔镜辅助小切口前路减压内固定治疗胸腰段爆裂骨折

    目的:探讨胸腔镜辅助下小切口前路减压内固定治疗胸腰段爆裂性骨折的适应证和疗效.方法:2000年6月~2006年6月应用胸腔镜辅助前路小切口行伤椎切除、椎管减压、植骨重建及内固定治疗胸腰段爆裂骨折患者42例.男28例,女14例,平均年龄34.7岁.均为单一椎体骨折,骨折部位:T11 8例,T12 16例.L1 18例,平均后凸角23.8°,均伴不完全性瘫痪.均采用前路钉板或钉棒系统固定,其中经胸腔膈肌上人路28例,胸腹联合经膈肌入路14例.随访观察治疗效果.结果:1例因术中大出血转为开放手术;余41例顺利完成手术,自体髂骨植骨31例.钛网植骨10例.手术时间120~250min,平均165min;出血量460~2900ml,平均750ml;胸腔引流时间3~5d,平均3.3d.术后3例伤口表浅感染,1例发生乳糜漏,2例合并肺部感染,对症治疗后均愈合.融合节段平均后凸角4.9°,矫正率80%.术后平均随访20.2个月,无内固定失败,矫正度无明显丢失,均获得良好植骨融合:末次随访时神经功能均获1级以上改善.结论:胸腔镜辅助小切口技术为前路手术治疗单节段胸腰段爆裂骨折提供了安全、有效的微创方法.

    作者:王冰;L(U) Guohua;李晶;刘伟东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对彻底治愈脊柱结核病灶及其相关问题的管见

    彻底治愈病灶是脊柱结核整体治疗的基本要求.如何准确地理解这一问题.采取何种方法尽快完成这一目标是脊柱结核治疗中的重要课题.本文就此问题,谈谈个人粗浅看法,以与同道商榷.

    作者:王自立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非典型性脊柱结核的影像学特征

    目的:探讨成人非典型性脊柱结核的影像学特征.方法:1998年1月至2006年5月收治的成人脊柱结核的患者中资料者完整200例,其中19例为非典型性脊柱结核,椎间盘型2例,椎体型4例,椎弓型4例,全椎骨型2例.跳跃型4例,多发性骨结核型3例.回顾分析其影像学特征.结果:非典型性脊柱结核主要的影像学特征为:①椎体骨赘形成,主要见于椎间盘型及椎体型;②椎体前柱破坏,见于椎体型;③椎体终板虫蚀样破坏,见于椎间盘型和椎体型;④椎旁软组织影中脓液成分.见于各型;⑤连续单侧骨破坏,见于椎弓型;⑥影像学破坏重,而全身症状轻,即影像学表现与症状不对称,见于多发性骨结核型和跳跃型.根据上述影像学特征可以与脊柱转移癌相鉴别.结论:了解非典型性脊柱结核的影像学特征有助于临床诊断和鉴别诊断,减少或避免误诊误治.

    作者:瞿东滨;JIN Dadi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一期后路微创内固定及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治疗胸腰椎结核

    目的:探讨一期后路行微创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及前路结核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治疗胸腰椎结核的效果.方法:2004年2月~2007年5月共收治26例胸腰椎结核患者,其中胸椎结核(T7~T10)6例,术前后凸Cobb角20.5°~52°.平均47.2°;胸腰段结核(T11~L2)14例.术前后凸Cobb角9.5°~43°,平均37.9°;腰椎结核(L3~L5)6例,术前后凸Cobb角8.5°~33.6°,平均27.6°.病灶累及2个椎体18例,3个椎体2例,4个椎体6例;伴椎旁脓肿9例,窦道形成2例,7例患者有不同程度脊髓神经损伤症状.均采用一期后路微创置入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前路经胸膜外或腹膜外入路显露病变椎体,彻底清除病灶后取自体髂骨行椎间植骨;术后抗结核药物治疗.结果:手术时间220~320min,平均260min;m血量200~800ml,平均440ml.术中无神经、血管损伤.7例术前脊髓神经损伤者术后脊髓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术后后凸Cobb角平均矫正24.3°,术后7d后凸Cobb角与术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随访8~26个月.平均17个月,后凸Cobb角平均丢失2.3°,末次随访时后凸Cobb角与术后7d时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根据Bridwell标准,23例获Ⅰ级骨性愈合,3例为Ⅱ级,骨愈合时间为4~10个月,平均6.7个月;无内固定物松动、脱出或断裂;无结核复发.结论:一期后路行微创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前路结核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治疗胸腰椎结核创伤小,畸形矫正满意,骨性融合率高,可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作者:GUO Long;陈建;TIAN Yanbin;田进财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腰椎棘突间分离装置研究进展

    近年来随着生物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的脊柱融合技术可达到90%以上的融合率,但是一些研究[1]表明,高融合率并没有带来期望中临床疗效的提高;而且坚强内固定和脊柱融合术存在一定潜在并发症,如增加邻近节段的退变、螺钉断裂等.另外某些腰椎疾患的治疗.如腰椎管狭窄症高龄患者的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单纯髓核摘除术后复发等问题对目前的腰椎疾患治疗方法提出了一系列挑战.新问题、新挑战的存在催生了一系列新的治疗理念,其中欧洲和美国近年来研究开发的腰椎棘突间分离装置(interspinous process distractor,IPD)在临床初步应用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1,2].

    作者:王洪立;姜建元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SOX9、L-SOX5、SOX6及Ⅱ型胶原在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顶椎终板软骨的共表达及意义

    目的:观测SOX9、L-SOX5、SOX6及Ⅱ型胶原在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患者顶椎终板软骨中的表达,探讨其与AIS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12例AIS患者,每例在前路手术时截取顶椎终板软骨1份,每份标本均包含凸侧与凹侧.切片行HE染色观察其组织细胞形态;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应用病理图像分析系统观测凸侧与凹侧的SOX9、L-SOX5、SOX6及Ⅱ型胶原表达的阳性细胞数和累积光密度(IOD),并计算这4个因子表达的相关性.结果:HE染色显示终板软骨有类似四肢长骨骺板样软骨内成骨组织形态.与凹侧比较凸侧显示了更强的软骨细胞活性.凸侧SOX9、L-SOX5、SOX6及Ⅱ型胶原表达的阳性细胞数和前三者的IOD值均明显大于凹侧,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凸侧Ⅱ型胶原表达的IOD值与凹侧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4个因子表达的阳性细胞数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46~0.91(P<0.05),IOD之间为0.64~0.98(P<0.05).均呈正性相关.结论:AIS患者顶椎凸侧与凹侧终板软骨的组织形态学及SOX9、L-SOX5、SOX6和Ⅱ型胶原的表达均存在差异,其可能是脊柱不同部位间机械应力差异下的继发性变化;4个因子的共表达异常触发AIS的可能性小.

    作者:马兆龙;QIU Yong;朱锋;朱泽章;王守丰;吴波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儿童胸椎结核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

    目的:探讨儿童胸椎结核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为其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1997年6月~2007年6月我院收治69例儿童胸椎结核患者.其中男36例,女33例,年龄1~14岁,平均5.9岁,对其临床及影像学特点进行归纳分析.根据脊髓神经功能受损与否分为截瘫组与脊髓神经功能正常组,比较其受累椎体数目.根据后凸Cobb角角度和患病节段分组.比较其截瘫率.结果:病程平均15.1个月.受累椎体平均3.2个,后凸Cobb角平均37.5°,合并截瘫26例(37.7%).首诊原因以脊柱后凸畸形(34.8%)多见;常见症状以下肢症状(50.7%)多见,包括下肢无力、步态不稳等;常见体征以后凸畸形(92.8%)多见.截瘫组受累椎体数为3.6±1.5(2~8)个,多于脊髓神经功能正常组的2.9±1.0(2~6)个.有显著性差异(P<0.05);上胸椎结核截瘫率为84.6%(11/13),高于中下胸椎结核的26.8%(15/56),有显著性差异(P<0.05);后凸Cobb角≥30°者截瘫率为45.8%(22/48),高于后凸Cobb角<30°者的截瘫率19.0%(4/21).有显著性差异(P<0.05);病程、受累椎体数、后凸角度间有相关性(相关系数r为0.338~0.535,P<0.05).35例胸椎MRI示2个或2个以上相邻椎体T1低信号,T2高或混杂信号;椎旁软组织影边缘清楚,T1低信号,T2高或混杂信号;受累椎问盘消失或T2低信号.MRI对椎间盘受累及椎管受累的显示优于X线平片及CT(P<0.05).结论:儿童胸椎结核早期易延误诊断,易导致严重后凸畸形.截瘫的危险因素包括上胸椎、多椎体受累和后凸Cobb角≥30°.MRI检查有助于早期诊断.

    作者:管波清;WU Qiqiu;林羽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全脊柱MRI检查对脊柱结核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全脊柱MRI检查对脊柱结核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病理检查证实的86例脊柱结核患者的全脊柱MRI影像资料,观察脊柱结核的MRI信号改变.结果:发现1个部位脊柱结核40例(颈椎3例、胸椎15例、腰椎21、骶椎1例),2个部位29例(颈椎合并胸椎2例、胸椎合并腰椎15例、腰椎合并骶椎12例).3个部位及以上17例(颈椎合并胸腰椎4例、中心病灶为胸椎合并腰骶椎6例、中心病灶为腰椎合并胸、骶椎7例).单椎体受累2例,2个椎体受累39例,3个及3个以上45例.发现脊柱结核伴随椎间盘突出、陈旧性骨折以及小关节骨性关节炎21例,其中颈椎间盘突出5例,腰椎间盘突出7例,陈旧性压缩骨折4例.椎体小关节骨性关节炎5例.结论:全脊柱MRI检查能清楚显示脊柱结核病变的空间信息,尤其利于发现多部位脊柱结核和并存疾病,有利于临床医生制定正确的治疗方案.

    作者:何仁建;CHENG Fangdong;胡定祥;王清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胸椎多节段结核

    目的:评价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胸椎多节段结核的疗效.方法:1998年5月至2005年11月共收治28例多节段胸椎结核患者,病变累及3个椎体9例.4个椎体8例,5个椎体7例.6个及6个以上椎体4例.患者均有低热、盗汗等结核中毒症状,体重减轻19例.胸背部显著疼痛25例,腰骶部疼痛3例.血沉58~126mm/h,平均73.7mm/h,合并椎旁脓肿19例,术前胸椎后凸C0bb角27°~108°,平均61.5°,伴有脊髓神经功能损伤27例,Frankel分级A级9例,B级7例,C级8例,D级3例,均采用一期后路钉棒或钩棒系统内固定联合前路病灶清除、自体髂骨植骨或钛网植骨融合术治疗,随访观察患者胸椎后凸改善和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平均手术时间5.6±0.7h,平均出血890±130ml.术中1例由于T4椎弓根较小无法置钉而改用钩棒系统固定.1例发生胸膜撕破,行术中缝合,术后无并发症发生;1例术后出现乳糜漏,行纵隔引流14d后愈合;1例左下肢回流不畅,给予抬高患肢,被动肢体活动.2周后好转:2例患者腹部皮肤出现麻木疼痛,给予非甾体类镇痛消炎药物西乐葆口服后症状消失;1例术后早期出现呼吸功能衰竭,给予呼吸机辅助通气7d后脱机好转,肺功能正常.无大血管、神经损伤.无死亡病例,无伤口深部感染或窦道形成.伤口均一期愈合:术后2周所有患者低热、盗汗等结核中毒症状消失;24例胸背部疼痛及3例腰骶部疼痛者症状消失,1例背部疼痛患者半年后自行缓解.随访11~22个月,平均17.3个月.1~2个月后血沉均恢复正常,末次随访时未见结核复发,均获得骨性愈合.术后1周时后凸Cobb角2l°~33°,平均24.7°,末次随访时为24°~35°,平均26.3°.无1例出现椎旁脓肿复发.神经功能除A级2例、B级1例无变化外,其余患者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恢复:结论:对于多节段胸椎结核患者一期行前后路联合手术效果好,能同时解决病灶清除、减压、稳定、融合等问题.

    作者:孔金海;L(U) Guohua;康意军;王冰;韩莹松;李晶;邓幼文;陈飞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胸椎或胸腰段脊柱结核后路手术后复治患者的外科治疗

    目的:探讨胸椎或胸腰段脊柱结核后路内固定术后复治患者的外科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2004年6月~2007年12月共收治胸椎或胸腰段脊柱结核后路手术后复治患者15例,其中神经症状未缓解或加重、结核中毒症状持续6例,Frankel分级B级3例,C级1例,D级2例;切口窦道形成9例.经调整抗结核用药2~8周后,5例一期取出椎弓根内固定,同时行标准前路手术(经胸或经胸腹入路病灶清除、肋骨或钛网植骨、钢板内同定);1例患者未取出椎弓根内固定,直接行前路病灶清除、钛笼植骨术;9例先行窦道切除、病灶清除、椎弓根内固定取出术,伤口愈合2周后再行标准前路手术.术后根据药敏结果进行个体化的化疗1~1.5年.随访观察患者病灶有无复发、植骨融合及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15例患者均顺利康复,切口均一期愈合.7例术后出现肋间神经疼痛或麻木.术中清除病灶组织送病理检测均确诊脊柱结核.8例培养出结核杆菌(57.1%),4株耐药,其中1株耐多药.随访3~32个月,平均18个月.末次随访时6例有神经损害的患者中2例由术前Frankel B级恢复到D级,其余神经症状均完全恢复,随访期内结核未见复发,8例随访1年以上者X线片显示植骨融合.结论:对后路手术后复治的胸椎或胸腰段脊柱结核患者,在有针对性的化疗基础上行前路彻底地病灶清除可取得较好效果.

    作者:陈兴;YU Fangyuan;马远征;李宏伟 刊期: 2008年第08期

  • 重建颈后方韧带复合体单、双开门椎板成形术的生物力学比较研究

    目的:比较重建颈后方韧带复合体单、双开门椎板成形术后生物力学的差异.方法:新鲜山羊颈椎标本24具,随机分成3组,每组8具.A组,完整标本组,保留后方项韧带、伸肌等伸颈结构,切除前方结构;B组,在A组基础上行重建颈后方韧带复合体单开门椎板成形手术;C组.在A组基础上行重建颈后方韧带复合体双开门椎板成形术.在电子万能试验机上行生物力学实验,测试项目包括三点折弯试验、轴向拉伸试验和压缩试验,分析比较三组间的差异性.结果:三点折弯试验中标本变直时的位移、加载力,A、B、C三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拉伸试验中各拉伸负荷下与变直时的位移,A、B、C三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压缩试验中.A、B、C三组间位移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对抗颈椎变直和前屈的应力方面,重建颈后方韧带复合体单、双开门颈椎板成形术间无明显差别.都大限度保留了颈后方韧带复合体的功能.

    作者:任龙喜;WANG Yuan;王伟;韩正锋 刊期: 2008年第08期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主管:中国脊柱脊椎杂志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